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國中語文說課稿(15篇)

文思屋 人氣:1.52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中語文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中語文說課稿(15篇)

國中語文說課稿1

以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斑羚飛渡》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本單元編選了五篇描寫人類的生存夥伴——動物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瞭解和認識,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而且還試圖從動物世界裡折射出人類的生活軌跡。本文描寫的是一群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讓每個讀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因此,從內容來看這篇課文非常具有情感性,又體現本單元的一個“關注動物世界”的學習重點,有如下特點與作用:

(1)課文體現了較強的時代的氣息,緊密聯絡社會實踐。文章關注動物世界,也就是關注自然,關注人類本身,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物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課文適應國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創新精神。

2、學情分析。

一課時完成文字教學任務,並結合本課開展一課時的“保護野生動物”實踐活動。

本文故事性強,情節扣人心絃,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蘊含的哲理較深廣,七年級學生思考的深度不夠,所以感悟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同時,學生已有兩年微機操作的經驗,已具備上網搜尋與製作電腦小報的能力;並且社會課上及課後已做過比較規範的調查報告,只要稍加提點就能讓學生自組分工開展第二課時的活動。

3、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目標綜合化、系統化、細目化、行為化原則,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知識與能力:1、理清並感受文中生動、感人的情節;

2、通過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於自我犧牲、捨己為人的“斑羚精神”。3、聯絡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過程與方法:1、通過複述斑羚飛渡的主要情節,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有感情的朗讀文字片段,感受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3、通過“保護野生動物”活動設計,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第二課時)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感受動物自我犧牲、捨己為人的可貴精神,激發學生的動物保護意識。

4、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依據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既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又形成良好的個性的教學目標,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通過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於自我犧牲、捨己為人的“斑羚精神”。

教學難點:聯絡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二、教法

關於教法,我想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據此,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教學的容量;幫助學生走近文字;並採用激發興趣法來啟用學生的思想,開拓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

為了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第二課時把班上學生按照能力強弱搭配分成幾個四人學習小組,這樣便於同學間的交流和團結互助,共同提高。

為了加強文字與社會實際的聯絡,擴大知識面,讓學生嘗試運用文字的方式去感染更多的人,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第二節課領學生到微機房去上課,運用微機課學習的上網技術進行“保護野生動物”實踐活動資料的蒐集和整理,語文教師要推薦內容對口的網站或網頁,為優化學生的設計多提意見。

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興趣,組織展開討論和交流,並進行適當點撥,主要貫穿以下教法。

1、情境設定法:在匯入新課時,教師先給學生觀看一段flash(斑羚飛渡這個故事的前因),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2

、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應讓學生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句自由朗讀,分析之前個別朗讀,分析相關的語句後全班齊讀,重點語段請個別學生範讀,一節課書聲琅琅,才能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學法

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 新課標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裡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本科課具體學法主要有:

(1)學生用圈點批註法做預習筆記,要用活頁紙做感悟筆記,便於整理歸類。

(2)學生反覆朗讀感人語段,品讀與傾聽。

(3)學生上網搜尋有關野生動物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發展規律並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根據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設計科學、合理、藝術的教學環節,就是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邏輯性、綜合性,還要突出體現學生的主體活動,所以確定以下教學步驟:

課前佈置預習:

(1)朗讀課文2-3遍。

(2)自學文中的生詞、重點詞語。

(3)找出你認為文中優美生動或令人感動的語句,加以賞析做在預習活頁上。

(4)蒐集斑羚的有關資料。

國中語文說課稿2

說教材內容、目標及重難點:

《愛蓮說》是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小品文,它文質兼美,運用託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了自己潔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的人生追求。本文語言精煉、句式駢散相間,修辭多樣,僅用119個字就創造出了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精品,令人讚歎,耐人尋味。由此,確立了本課的四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積累優美的語言;

2、品析重點語句;

3、採用多種方式的誦讀,積累文言精品;

4、通過對蓮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形象的探究,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重點:讀出文章韻味,體會文章審美情趣,理解託物言志寫法。

難點:襯托手法的運用。

說教法與學法:

朗計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它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手法,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這篇古詩文我準備採用創設情境、指導朗讀、品析美點、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在朗讀中,主要從把握基調、讀出節奏、讀出感受三個方面,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在讀中提高認識、增強體會。

在品析美點、合作探究中,充分調動學生髮言的積極性,做到有思有講、有講有評、合作學習、交流心得。

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帶學生置身於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中,吸引學生走進文字。

(二)、朗讀指導,突出重點

1、師範讀,也可聽錄音或配樂朗誦,激發學生興趣。

2、指導朗讀:

第一輪:初讀,讀準音,把握基調。

第二輪:再讀,讀出輕重快慢。

第三輪:用心讀,讀出感受。

通過這反覆朗讀,學生對文章內容已有大概的瞭解。進入第三個環節——

(三)、品析美點,合作探究

1、品析段落,積累詞語。梳理重點詞語,用白話文連貫翻譯。

2、品析寫法,突出重點。學生合作探究文章內容,總結出“蓮——特點——品德——愛”的文章線索,師總結,這就是“託物言志”的寫法,然後下定義說明。

3、突破難點——“正襯”、“反襯”

師設疑:本文以愛為脈絡,寫出了對蓮花的喜愛,為何還要寫菊花和牡丹?

生合作交流,表達自己的見解,老師總結:

嘆惋菊花是為了潔身自好而逃避現實,處世態度未免有些消極;鄙薄牡丹是為了追名逐利,攀附富貴,未免有些庸俗;讚美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色十分難得。由此可看出,寫菊和牡丹是為了襯蓮,菊是正襯,牡丹是反襯,在映襯中突出了蓮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時又鍼砭了時俗。

4、課堂交流,生置疑,各抒已見。

5、拓展延伸,創造訓練。

蒐集寫蓮的古今詩詞,幫助學生達到感受美,創造美的初始文學境界。

板書:

菊——隱士(正襯)

牡丹——富貴(反襯)

蓮——君子

託物言志——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國中語文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第一課《觀潮》。以下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圍繞“自然奇觀”這一專題展開。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錢塘江以其奇特壯觀的大潮,不知傾倒了多少遊人看客。《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文章,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文中有許多優美的詞句,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2、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為: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寬闊、籠罩、薄霧”等詞語。通過對課文重點詞語的理解,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練習背誦第3、4自然段。

2.通過有感情的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

3、在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的基礎上,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課文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在課文的重點段中,按空間、時間的順序進行了形象的描寫,而這些學生通過自己讀書很難體會出來,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所以我把理解有關“潮來之時”的記敘,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並有序練習背誦定為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學生生活在內陸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觀的大潮景觀。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又沒有類似經歷可以借鑑,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課文文質兼美,意在通過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想象奇觀,深入品讀重點的詞句,並能熟練運用,因此,我把感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定為本課難點。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基本掌握了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所以可以從理解文章入手,在引領學生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三、教學方法:

依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我確定本課的教學思路是:緊扣一個“讀”字,抓住課文重點詞句,調動學生參與解讀文字,增添了學生的興趣。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走進文字,讀出自己的理解,體會文字的情感,

四、教學程式:

在課堂教學中,我構想通過:識字學詞,品讀感悟,迴歸整體這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一)識字學詞,整體感知

此環節重點掌握多音字“悶、薄、漲、顫、號”的字音“橫貫”的“貫”字的書寫筆順及“觀潮”“奇觀”中“觀”字的不同意思,做到紮實有效的學詞。同時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路,課文是按照潮來時、潮來中、潮來後的時間順序描寫的,教師相機板書

板書:潮來時 潮來中 潮來後

(二)品讀感悟、體會奇觀

課文三、四兩個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是學生了解大潮雄偉、壯觀並學習作者按觀潮順序記敘景物寫法的重點段落,是整節課教學的重點,我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凸現對重點的處理。

1.讀中積累,指導背誦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通過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輕鬆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課文的三、四兩個自然段要求背誦,在背誦之前,我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先讓學生自己說一說背誦這兩個自然段,有什麼好的方法?通過上面的大量讀中感知,學生會找到可以按照時間、大潮的由遠及近(空間)、前後聯絡等來記憶。

此時,教師再出示插圖及表示時間順序和空間變化的詞語,輔助學生背誦,以達到積累的目的。

2.理清順序,領悟寫法

其實,在學生交流背誦方法的時候,也就明確了三、四自然段的寫作順序,那就是——由遠及近。

對於描寫觀潮人表現得句子,在課上不作重點處理,只是讓學生找一找段中描寫觀潮人的語句,看看放在這裡有什麼作用?

通過對重點詞語“人聲鼎沸”的體會,感受到加入了對觀潮人的描寫,更能襯托出真是天下奇觀,所以,才引得成千上萬的人來觀看。也與第二自然段的人們的表現相照應。

三、迴歸整體,感悟寫法

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自由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作業設計:

讓學生把自己觀賞到的錢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講給家長聽,既鍛鍊學生運用詞彙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效果:這節課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得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河山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板書設計

潮來前(平靜) 人(人山人海,昂首東望)

潮來時(浩浩蕩蕩) 人(沸騰,人聲鼎沸)

潮來後(奔騰西去)

國中語文說課稿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叫付義六,來自蔡山二中。我說課的題目是:《孔乙己》,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四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老師說課。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內容:

《孔乙己》是人教版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二單元的設定,主要是為了使學生在把握情節的前提下,著重欣賞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瞭解刻畫人物的性格的多種藝術手法,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孔乙己》這篇小說不算長,卻極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社會的世態,它揭露了為封建科舉制度所戕害的讀書人的病苦,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戰鬥檄文;從民眾這一方面看,小說表現了魯迅鞭撻國民劣根性的一貫主題。小說運用側面描寫、正面描寫,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方面的描寫,鮮明地表現了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這個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教學《孔乙己》這篇小說,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小說的思想內容,而且還能啟發學生怎樣去欣賞小說,並從中受到深刻的啟迪。

2、學習目標和重、難點的確立:

小說的欣賞,主要是使學生了解欣賞小說的意義,提高欣賞小說的興趣,初步學會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和提高他們對小說的欣賞能力,為今後更好地閱讀和欣賞小說打下基礎。魯迅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使之成為我國現代文學畫廊裡很突出的一個人物形象,同時使讀者從一個側面認識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可以這樣說,只要成功地解讀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欣賞《孔乙己》這篇小說的目的就能達成。因此,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⑴探究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意義。

(培養學生評價和欣賞小說能力。)

⑵深刻理解小說所揭示的主題思想。

(培養學生深刻理解文意和歸納思維能力。)

⑶學習用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來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寫法。

(瞭解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多種藝術手法。)

設計這樣的教學目標,一方面為自己提供了教學中人物分析及評價的方向,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欣賞小說方法和途徑。因此,對孔乙己性格特點的分析,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意義是教學中的重點,而由於學生對小說的背景和小說所反映的當時的社會現實缺乏較多的瞭解與較深的認識,於是我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原因定為教學難點。

【說教法】

1、教學方法:

小說的鑑賞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精神活動。教學中始終將小說視為一個整體,設計主要問題勾聯有關內容,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充分的交流,在課堂中形成全方位的“立體交流”,調動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與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抓住解讀人物是讀懂小說的主要途徑這一關鍵,進行如下教學安排及學法指導:

⑴朗讀法:反覆朗讀,仔細揣摩含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整體把握內容。

⑵矛盾分析法:準確把握人物性格,必須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劇的社會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題思想。

⑶質疑探究法:小說從多個角度鮮明生動地刻畫人物形象。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說人物思想內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義。

⑷比較閱讀法:將本文與《范進中舉》比較,瞭解封建末期知識分子的心態。

2、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孔乙己畫像和“咸亨酒店”的圖片資料。

【說學法】

一個好的老師不能只會奉獻,而應該交給學生怎樣發現真理。而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發展。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找出反映孔乙己性格的關鍵語句。

2、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文中感受人物留給我們的印象。

3、合作探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挖掘文字意義。

【說教學設計】

配合上述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教學設計上我作了如下安排:

一、激情匯入

1、(出示孔乙己圖片、咸亨酒店圖片)

由名家對《孔乙己》的評價匯入(能激發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

2、(多媒體展示文題、作者)

3、(多媒體展示《孔乙己》的寫作背景)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

2、概括孔乙己的六個生片斷,說說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

3、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

(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是為了使學生對孔乙己這個人物有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

國中語文說課稿5

各位評委、各位專家: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春酒》。

一、說教材

《春酒》在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單元以民俗為主題和主要內容,民俗是人類文明積澱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民俗更是異彩紛呈,關注民俗可以瞭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過故鄉特殊的春酒風俗,表達了思鄉的主題。筆觸細膩,有著濃厚的風土人情。學習本文,不僅讓我們瞭解民俗,更讓我們多了一份細膩的情感體驗。在本單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讀課,語言典雅、蘊藉,但又很平易,我準備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二、說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意蘊。

2、通過解讀語句,理解作者通過敘述家鄉的風土人情來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佈置課前預習,蒐集以思鄉為主題的文章。

2、探究———小組交流的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鄉愁這一中國文學史的特殊文化現象,感受中國古樸淳厚的人情美,豐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春酒、會酒,醉了母親,醉了“我”,也醉了無數讀者,“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幹,鄉人的淳樸厚道,在“春酒”、“會酒”席上不斷氤氳起來,瀰漫成濃濃的人情民風之美,具有淳厚、優美的意蘊,因此我把知識與能力的第一個目標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意蘊”。課標對閱讀技能方面的要求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只有體味了文章的意蘊,以情促讀,以讀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讀、用情讀。知識與技能的第二個目標是“通過解讀語句理解作者通過敘述家鄉的風土人情來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新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本文的人物善良、親和,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本文的情境,氤氳著淳樸厚道的人情之美;語言真摯、平易、典雅、蘊藉,可謂語語動人,字字珠璣,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味。關於過程方法目標,只有預習課文,淺知課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詞,收集和了解思鄉文章,才能在學習時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關於情感、態度、價值觀,課標中提到,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文化的營養,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並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說重難點:

我將本課重點定為:朗讀理解課文。本單元要求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本課又是一篇詩化的散文,需要學生朗讀感知。本課的難點是解讀語句,深入理解內涵。八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和知識儲備的限制,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與體會,難以理解作者濃烈的思鄉之情,對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於表面,因此我把這個定為難點。近年來中招現代文閱讀試題突出對文字的理解,而理解文字首先要理解語言。這也是學好語文的立足點。

四、說學法

這篇文章主要是通過兒童的視角寫故鄉的風俗人情,非常適合國中生閱讀,但學生的品析僅僅是淺層的感知,需要在教師的帶領下舉例示範,邊讀邊品,讀出感情,讀出意味。比如:課文最後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鄉味啊。可是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學生如果讀不好就不能理解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達思鄉之情。所以要引導學生反覆讀,讓他們讀出其中的失落無奈和無法排解的惆悵,這樣就能通過這個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說教法

學生的朗讀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蘊豐富,而筆調素淡,不用心朗讀體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來的,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細細讀、反覆讀,在讀中品,在品中讀,讀出情感,讀出意味。在品的過程中教師可先做示範,這個示範要細、要具體、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要在他們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語言時教師舉例:“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裡還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馬當先,不請自到”寫出了“我”對喝春酒的急切與熱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愛,很像當時的“我”,同時這句話和後面的“手裡還捧一大包回家。”體現了鄉鄰們的淳樸與盛情,短短的幾句話,饞嘴的、可愛的“我”躍然紙上,形神畢肖,而淳樸的鄉情正像“我”這個形象的背景氣氛,氤氳開來。

六、說教學設計

(一)匯入:

每到星期五的時候,我都回發現同學們在這一天滿眼都是隱藏不住的笑意,情緒高漲,在下午臨放學的時候甚至躁動不安,沒等下課鈴響就“幾欲先走”,這是為什麼呀?(生答,想家了。)我們離家不過幾裡、十幾裡,五天的離別就歸心似箭,如果長大後因工作因生活的關係遠離家鄉甚至定居異地,這思鄉的愁緒又怎能是一個“愁”字了得!今天,讓我們走近臺灣女作家琦君,提前在她思鄉的春酒裡沉醉一回吧!

(投影———琦君照片、簡介。板書)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思考下列問題:

1、你從文中聽到了什麼?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提出下列問題:

○1、什麼是春酒?文中寫的僅僅是喝春酒嗎?還寫了哪些事情?

○2、為什麼以春酒為題?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的春酒嗎?

過渡:作者對童年、對母親、對鄉情的思念體現在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呢?

(三)、解讀重點語句,體會文章感情。

教師示例:“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裡還捧一大包回家。”

“一馬當先,不請自到”寫出了“我”對喝春酒的急切與熱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愛,很像當時的“我”,同時,這句話和後面“手裡還捧一大包回家”體現了鄉鄰們的淳樸與盛情,短短的幾句話,饞嘴的、可愛的“我”躍然紙上,形神畢肖,而淳樸的鄉情正像“我”這個形象的背景氣氛,氤氳開來。

“我每年正月裡,喝完左鄰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望大花廳裡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學生可能要提到這句話,但他們可能只是說到這句話體現了“我”的天真和嘴饞,這時教師就可追問:如果把“眼巴巴”去掉有什麼效果?學生讀一下句子,如果讀不好,教師示範,然後齊讀。學生就會回答“眼巴巴”去掉就不能體現那種急切的心情,就不能表現出那種企盼的神態,那種目光中滿溢的期待和嚮往。)

以下例子不一一再舉。

小結:母親的八寶酒是如此地醉人,而我也是如此鍾愛八寶酒,以致於今年“我”也如法炮製了八寶酒,可是我的鄉愁得到慰藉了嗎?哪句話表達了作者的鄉愁呢?

指名讀,範讀、齊讀。指導:要讀出失落、無奈和無法排解的惆悵。

提問:是否和前文喜悅、祥和的氣氛相矛盾?

學生答後,教師明確:前面敘述幼時家鄉的風俗人情之美,而最後作者由回憶拉回現實,在我們眼中立即浮現一個往日不再的作者,倚在視窗,回憶著甜蜜的童年,而時過境遷又使這種甜蜜和幸福在現實中泛出苦澀和無奈。

(課標強調閱讀過程中對語文知識的整合,從而形成閱讀能力。)

(四)、過渡:也許“我”再也無處尋找真正的家醅,也許鄉愁從此就像溫柔的鞭子,時不時輕輕敲打在心底最敏感的角落,痛著、甜蜜著……無法排遣的鄉愁融在了遊子的血液裡,凝聚在他們的筆端,在文學史上綻放著迷人的光彩,一些古詩詞和現當代文學作品也表達了遊子的思鄉之情,你讀過這類作品嗎?請把你讀過的內容或經典語句給大家說一說,好嗎?

推薦作品:《月是故鄉明》(季羨林)、《鄉愁》(余光中)、《聽聽那冷雨》(余光中)、《胃知鄉愁》。

(五)、遷移訓練

寫句子:

漂泊在外幾十年的遊子們,鄉愁永遠是剪不段,理還亂的情。它是一曲悠揚的笛聲,它是一張永不褪色的郵票,它是一杯值得永久回憶的八寶酒,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根據你讀過的文章的啟示或你自己的感受來填寫。)

作業:本課《基礎訓練》

(第三、四、五環節設計說明:課標強調: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高閱讀質量。這幾個環節正是圍繞這個要求來做,而近年來中招試題也要求:讓語言活起來,讓學生在語境裡運用語言,讓語言轉化為實踐中可操作的行為性的知識。)

國中語文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的說課題目是《誡子書》,我將從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首先,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誡子書》是部編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課文從不同方面闡釋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有對人物美好品行的禮讚,有對人生經驗的總結和思考,還有關於修身養德的諄諄教誨。學習《誡子書》有利於學生了解修身養德的途徑和重要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說學情

除了充分了解教材,合理把握學情也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篇課文所面對的七年級學生,他們的言語理解和運用能力發展迅速,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在課堂中應培養學生利用工具書及書下注釋自主學習、概括文意的能力,並且學生剛剛步入新的校園、新的學習階段,應注重引導學生體會“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深刻內涵,並以此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從新課標“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在知識與能力方面:掌握生字詞,積累文言知識,熟讀全文,梳理文章結構思路。

在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品析文中詞句,瞭解文章大意,理解“靜”的重要性。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體會作者對兒子的深切教誨,以及文章中蘊含的哲理。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的教學重點是積累文中的重點字詞和文言知識,理解文章內容。教學難點是結合作者生平,體會文章主旨,思考其現實意義。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標理念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我將在我的教學中採用朗讀法、情景教學法和討論法。

闡述了以上教學依據,我將具體論述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本次說課的重點。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剛開始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精力最充沛的時候,根據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狀態,我將設計詩詞匯入,把學生帶入古詩文學習的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對話同學:同學們,你們知道“丞相名垂汗簡青,書檯猶在誰復登”“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詩句描寫的是哪位歷史人物嗎?千古良相諸葛亮不但是陸游、文天祥筆下的精英忠魂,是後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後人的諄諄教誨。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通過名家範讀、學生自讀並結合書下注釋、利用手中的工具書等方式,疏通文意,瞭解《誡子書》主要內容。

其次,引導學生概括文章內容,體會諸葛亮寫作本文的用意,能夠說出作者通過家書向兒子傳授修身治學的道理。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在初步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請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同時提出問題: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學生基本能夠回答出,本文主要圍繞著“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句展開論述。

2.順勢我會提出第二個問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與前一句的關係是?

這一句緊接著中心論點,學生閱讀後可以總結,其闡述了靜的價值和作用。

3.然後,針對文章內容提出第三個問題:後文諸葛亮又從哪些方面教育兒子?明確答案如下:

正反兩個方面。正面論說:學、才、志的關係。學習必須寧靜專一,而才幹來源於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不立志就無法學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學的前提和動力,學是成才的基礎和必要條件,而學又要以靜為前提。反面論說:從“淫慢”“險躁”兩個反面來論述“靜”與“儉”的重要性。

4.接著提問《誡子書》最後一句在議論之中加入抒情,表達了諸葛亮的什麼情感?

明確:教導兒子要珍惜時間,表達了諸葛亮對兒子教誨的殷切之心。

5.回顧整篇文章,本課最後一個問題是,組織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後回答:《誡子書》是從哪些方面展開論述的?這些方面中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麼?為什麼?

學生通過討論後明確:修身、治學、惜時等方面。靜放在首位,學、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條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只有道德品質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學成才,否則即便有很高的才學也未必能成為一個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通過以上環節及問題設定,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四)延伸作業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具有開放性、探究性。一堂好的語文課堂不僅僅侷限於課堂本身,應當有機拓展,增加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為:

通過多媒體展示關於諸葛亮的背景資料和影視片段,加深學生對作者的瞭解。請學生課下蒐集有關諸葛亮的民間故事、成語俗語等。

(五)小結作業

請學生思考並總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句的現實意義以及自己有何影響和借鑑。

最後,我的作業設計為:蒐集有關諸葛亮的民間故事、成語俗語等。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是一篇微型教案,板書應該清晰直觀地展現教學重點,便於學生隨堂梳理文章內容和課後整理筆記。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考官!

國中語文說課稿7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國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講讀課文,這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準確把握了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原是為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

蘇州園林聞名中外,林林總總,設計者與建築者爭奇鬥巧,別出心裁,因此異彩紛呈,特色鮮明。而本文作者另闢蹊徑,異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一特徵,從總體上介紹,順暢自然,通俗易懂,不僅展現了深厚純熟的文字功力,更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思維水平。

教學大綱規定本冊教學重點是培養說明能力,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為抓住特徵說明事物。本課的特點是抓住主要特徵,按總分結構進行說明。心理學研究表明,八年級年級是培養我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而說明文所具有的科學性、條理性、邏輯性等特點,正適合培養我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本課在培養我學生思維能力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我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結合教材和我學生實際,擬定教學目標為:

(一)理解本文說明物件的特徵及文章的總分結構,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二)瞭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陶冶審美情趣,並激發我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三、說教學方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我學生,而是教我學生學。"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我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我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我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我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其次本著啟發式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我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我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我學生學習。

(一)問答式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用此法可啟發我學生思維,培養我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討論式教學法:由於問答法可能造成師生交往範圍過窄,不利於調動廣大我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結合採用討論法。這樣資訊交流量更大,使資訊呈立體交叉方式傳遞,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結構,突出我學生的主體地位,民主氣氛更濃,有利於激勵廣大我學生主動參與,培養我學生評論與爭辯的能力,激發創造性思維。

(三)情境教學法:一般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常用,但我認為,本文的說明物件是具備審美條件的園林藝術,文章又是文筆優美的典範,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

(二)。並且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興趣,促進我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所以說明文教學中也應恰當運用。具體採用多媒體課件(蘇州園林的照片、故宮和西方園林的照片、重慶夜景錄影)、投影儀等,儘量給我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我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因為心理學實驗表明:形聲並舉同時刺激我學生感官,可使其對資訊的接受與記憶保持收到1+1=3的效果。另外,教會我學生相應的閱讀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體現我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朗讀法:教會我學生朗讀,要求準確、流暢、傳神,齊讀要整齊。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閱讀,有助於發展我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速讀法:這是一種眼腦直映、迅速獲取有用資訊的閱讀方法,有利於廣範吸收知識,迅速開發資訊資源,尤其適應快節奏、資訊化的現代生活需要。具體教會我學生用掃視法默讀,提高閱讀效率。

四、說教學程式:

本課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教學程式如下(重點為把握事物特徵,掌握總分結構。)

(一)課前預習:

1、掃清字詞障礙,理清文章結構;

2、蒐集蘇州園林的照片、圖片,感知蘇州園林的特點。

(二)匯入新課: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之美,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而蘇杭美景之最,還在於園林藝術之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處處呈現詩情畫意,充滿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樂。蘇州有四大名園: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和留園,都是園林中的精品極品,處處體現中國江南宅第園林的獨有特點。(投影照片)今天,我們學習葉聖陶先生的《蘇州園林》,看他筆下的蘇州園林呈現出什麼樣的特徵?

這樣以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生動有趣,又補充了與課文有關的具體情況,增強直觀感受,能有效吸引我學生注意力,便於進入理想的學習氛圍。

(三)分析理解,這是突出重點的環節,用問答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達成目標,並進行具體的學法指導。

1、配樂範讀一二段,要求聽讀時思考作者怎樣介紹蘇州園林特徵的。

2、我學生齊讀一二段,要求準確、流暢,感知課文內容。

3、學法指導,掃視法:找中心詞、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結句、起始段、結尾段;藉助註釋、提示、思考和練習迅速把握文章。帶著明確的目標掃視課文,取己所需,省略其餘。培養我學生默讀、速讀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

4、提問:

A、作者對蘇州園林總的印象是什麼?(引導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評價——"標本")

B、"標本"一詞怎樣理解?用這個詞好在哪裡?(引導體會蘇州園林的地位、影響)

C、蘇州園林一百多處,作者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就寫出了本文,這是否會犯片面性的錯誤?(通過此問激發我學生興趣,並自然轉入下一步驟。)

5、解題、簡介作者和文體,同時回答上一問題。(要點:作者去過有代表性的園林,深刻了解其特徵;這是為攝影集寫的序,蘇州園林具體的風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異中求同,在第一二段點出其總特點及其表現,下文即分別介紹。文章用了先總說後分說的結構,便於有條理地準確說明。)

這一步充分利用了我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新課匯入後的5-7分鐘,是我學生注意力的穩定期,是教學的黃金階段,但最優秀的我學生也超不過15分鐘,之後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變傳統的課堂結構,將簡介作者等情況放在重要的朗讀、熟悉課文之後,使教學重點儘量放在黃金階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時變換活動方式,用生動有趣的介紹使我學生消除疲勞,以飽滿的精力投入下一黃金階段的學習。

6、提問:

A、蘇州園林很多,作者認為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引導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投影板書"圖畫美")

B、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呢?(抓住四個"講究",理解主要特點的具體表現。投影板書"佈局美,配合美,映襯美,層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與第二段是什麼關係?(引導理解總分結構。二段總說,三至六段分說,分別與第二段的四個"講究"照應。)

7、教師示範分析第三段:

A、我學生齊讀;

B、分析:用了比較說明,分說佈局特點,(投影故宮、西方園林的照片,進行比較:對稱與不對稱)。還用了比喻說明,以圖案畫與美術畫的區別來說明蘇州園林的佈局講究自然之趣,不對稱。

8、我學生討論分析四至六段。(與第三段一樣是分說,並且是主要表現總特點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詳寫。)

9、提問:第七、八、九段寫的什麼內容?與全文中心有何關係?(引導理解這仍是分說,扣住"圖畫美"的總特點,說明蘇州園林細部注意角落的圖畫美、門窗的圖案美、園林的色彩美。投影板書。)

10、我學生討論明確: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寫。全文說明順序為邏輯順序。(總分、從主要到次要都是邏輯順序。)

(五)遷移練習:

1、放《鳥瞰新重慶》錄影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後介紹重慶夜景的特點;

選擇恰當的結構順序。

2、學生討論,擬出寫作提綱;

3、抽學生念提綱,教師評點、板書(附後)

4、要求課後完成作文,不少於400字。

(六)教師利用板書總結,突出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及文章的結構特點,給我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這一步充分利用我學生注意力的反彈期(下課前3-5分鐘),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反彈期是鞏固知識的最好時段,能使課堂所學知識在大腦中留下清晰印象,而這首次印象對知識的鞏固和保持意義重大。

五、說板書:

我學生一般學說明文感覺枯燥,興趣不大。而本文文筆優美,蘇州園林的特點又是圖畫美,因此課文板書打破慣例,設計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見《優秀板書設計集》),用形式美吸引我學生,提高興趣。寫作板書扣住了重慶夜景總特點,也突出了分說的兩個方面,便於指導我學生寫作。

附板書二:

地 勢 高 低 起 伏

樓 宇 依 山 而 建

山 城

重 滿 城 璀 璨 星 燈 輝 映

燦爛輝煌

慶 漫 天 星 漢 瑰麗 壯 觀

夜 依 依 兩 江 環 抱 道 道 彩 虹 飛 跨

立體圖畫

景 橋 燈 明 珠 串 串 車 河 宛 如 遊 龍

江 城

萬 家 燈 火 滿 江 波 光

相 映 增 輝 流 光 溢 彩

國中語文說課稿8

教材分析:

《蘆花蕩》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蘆花蕩》是現代著名作家孫犁的作品,描寫的是抗日戰爭期間,在河北白洋澱上,一個抗日老英雄,護送兩個女孩尋找隊伍的故事。這個故事具有傳奇色彩,情節曲折,引人入勝。主人公老頭子的形象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白洋澱奇特的水上風光讓人心生嚮往,文章優美明麗的語言,把我們帶入了那一片一望無際的蘆花蕩中,一同去感受這片土地上令人蕩氣迴腸的抗日豪情。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1.準確把握小說三要素的概念,能夠運用小說三要素分析本文。2.區分人物描寫的不同方法,能夠綜合運用人物描寫的方法來構建人物立體形象。

過程和方法目標:1.揣摩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體會他的妙處,並分析其作用。2.賞析主要人物“老頭子”這個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傳奇色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在白洋澱的美麗風光中培養對祖國的熱愛和捍衛國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2.從文中“老頭子”等堅持抗戰的隊伍身上,學習他們不派艱險、豪邁樂觀的英雄性格,讓學生相信:英勇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重點難點:

重點:1.通過體會這個故事的傳奇色彩,分析老頭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2.揣摩文中景物描寫的妙處。

難點:1.如何理解“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過於”二字。2.優美的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教法學法: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效地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我決定以學生為主體,採用複述法、品讀法、討論探究法、聯想拓展法等教學方法相結合來實現。在人物分析上,我決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體感受

學生在熟悉課文之後,對其中的主要人物——老頭子已經產生了初步印象。我採用討論探究法來實現第一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老頭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學生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具體描摹

人物描寫的方法多種多樣,有外貌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活動描寫,除了正面描寫外,還可以進行側面描寫。這些描寫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體現。這一環節的教學可以採用品讀法,要求學生在文中劃出描寫老頭子的語段,指出他們所採用的描寫方法,說說這些句子表現出老頭子怎樣的性格特點。這樣,老頭子這一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成了一個具體可感的立體形象。

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關鍵

這一步的教學實際上也是突破難點的過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頭子對同胞的愛、對敵人的恨,這些學生都很好理解。難就難在“過於自信和自尊”這一個性特徵上,尤其是對於“過於”二字的理解。首先要讓學生明確,“過於”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非常的意思,老頭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強。另一層,確實有過頭的意思。接著,就引導學生思考,老頭子的自信與自尊為什麼過了頭呢?高爾基曾經說過,“情節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我們要緊緊扣住情節發展來分析這一問題。學生不難發現找出答案。老師總結: “過於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生髮出來的。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伴隨著多媒體課件顯示的一幅幅優美的白洋澱圖片,這時,傳來了老師的畫外音:

同學們,在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幅幅優美的畫卷。這就是白洋澱。白洋澱,它位於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餘個澱組成,佔地面積四十多萬畝,這裡水道縱橫,蘆葦萬頃,撫仰吐穗,風光旖旎。面對浩淼的澱水和一望無際的葦田,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深深地陶醉。你們可曾想到,在半個多世紀前,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裡曾是抗戰的大舞臺,上演了無數個英雄的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片美麗的蘆花叢中,去解讀一個英雄的傳奇故事。

二.作家作品簡介

緊接著導語,老師說到: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澱奇特的水上風光展現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孫犁。藉著對孫犁進行介紹,重點介紹他的代表作《白洋澱紀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學流派 “荷花澱派”。

三.景物描寫品讀

作家作品的介紹完畢,老師又說,既然孫犁筆下的白洋澱如此美麗,那就讓我們一睹為快吧。

1.美句美讀

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後,並且把這些句子充滿感情地讀出來。

2.美句品評

學生就具體的句子進行分析。老師總結:這些景物描寫寫得好的理由在於:1.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手法的綜合運用。

2.真實的寫出了水鄉獨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著對白洋澱深厚的熱愛之情。

四.感知故事情節

如此美麗的白洋澱,是誰破壞了這種美呢?

學生齊聲回答,是侵略戰爭,是日本鬼子。

老師順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對故事情節的感知。在這片蘆花蕩中,究竟發生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1.聽故事:聽課文錄音朗讀,整體感受故事。

2.檢查預習,積累字詞。

2.說故事: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複述出來。

3.怎樣說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節的鋪墊和環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設定懸念,引人入勝;

(3).有矛盾衝突和高潮的出現;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五.拓展延伸

在美麗的蘆花蕩上演繹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華大地上還有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學們,你們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學生,學習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並遵照以上四點講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國中語文說課稿9

1、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就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讓他們反覆朗讀,並抓住關鍵語句賞析。如“所食鴨蛋多矣”“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幾處,或在平實的白話中穿插頗具特色古漢語,或大詞小用,給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處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人的口氣朗讀。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確實是好”,“我實在瞧不上。”等幾處都較為明顯地運用了江浙方言,顯得非常生動親切。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投影一段《衚衕文化》裡的文字,“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語言,特別是一個“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寫得活靈活現。從而讓學生真正領會汪曾祺的文章裡運用方言的妙處。

可見,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誦讀。我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既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4、迴歸生活,分享體驗

我們之前讓學生迴歸課本,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傳統習俗滲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鄉土情結。現在再跳出課本,進行拓展延伸,說說傳統節日中類似這樣頗具情趣的小事。本環節教師先拋磚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各抒己見,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分享體驗,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5、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已經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耕社會時期祈求豐年,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祝祭活動。在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而這些都是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韓國方面對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視,1967年將其列入國家重點無形文化財產第13號,並擬於20xx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無形遺產”,學習本文後,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此環節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並能聯絡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使他們對中國傳統習俗、傳統文化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認識到重視傳統文化,珍惜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蝕,從而達到道德教育與審美薰陶的雙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從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對文字進行賞析品味,最後跳出課本,關注社會,反思生活。

國中語文說課稿10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一年級數學第八單元《阿福的新衣—釐米、米的認識》第一課時釐米的認識,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本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說,

1、課標要求,釐米的認識位於國小數學第一學段中,它在四大領域中屬於圖形與幾何部分的測量這方面的內容,新課標對這部分內容有明確的要求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2)在實踐活動中,體會並認識長度單位釐米;(3)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

2、教材內容,一年級下冊共安排了十個單元的內容,圖形與幾何領域共安排了兩個單元,釐米、米的認識被安排在了認識圖形之後,本單元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

釐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過接觸,對長度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自然界中物體之間存在著長度上的不同,能夠直觀地比較某些物體在長度上的差異。本單元的內容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後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本單元的重點是建立1釐米和1米的表象,知道它們之間的進率,難點是建立長度表象。

3、教學建議: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一年級學生認知能力,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1、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2、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藉助實物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4、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並通過估測,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

5、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做事認真的習慣。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認識長度單位釐米,知道1釐米的實際長度,正確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確定為:通過實際活動正確建立釐米的印象。掌握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測量方法。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學生在對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學習中認識比較了物體的長、短 ,會直觀比較物體的長短,本節課上他們第一次接觸長度單位“釐米”

2、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能力:釐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過接觸。對長度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自然界中物體之間存在著長度上的不同,能夠直觀地比較某些物體在長度上的差異。

3、學生的學習方式、習慣、能力。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基本上已經會進行小組

合作,會跟同桌,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動手操作方面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序地進行

三、教學模式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我校的教學實際,本堂課我採用的教學模式是新授課“詩意六步走”,設計理念是我們科信國小的詩意課堂理念,讓孩子從小在充滿詩意的情境中快樂、自主地學習,讓他們從小就有一種詩文情懷,學會過充滿詩意的生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詩意情景創設,蒐集與數學有關的古詩,童謠,兒歌,童話故事等來營造詩意的氛圍,讓學生愉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2、合作探究,動手操作,培養能力,強調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3、質疑環節,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鼓勵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4、詩意總結,讓學生學會將本節課的內容進行詩意回顧,把學到的知識試著編一首小詩。5、採用多種形式的評價,佈置有詩意的作業。

四、說教學設計

1、詩意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根據課本插圖從網路上搜索動畫故事,讓學生在故事的意境中不自覺地進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這樣設計的意圖:以故事引入,給學生留下懸念,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也為學生體會測量長度需要工具和統一單位的重要性創設了具體的情景。教學本環節大約需要2分鐘

2、合作探究,認識釐米

學生在故事的意境中已經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在此基礎上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感悟因為師傅跟徒弟的拃不一樣長,所以衣服才做小了,然後設定下面這樣一個活動

㈠組織學生用不同工具測量課桌短邊的長度。

如: 用手量,用文具盒,長短不同的鉛筆來量。

㈡交流討論:用這些工具測量物體長度效果怎麼樣?用什麼工具測量好呢?

設計意圖:思考質疑,引入新知,讓學生親身實踐,深入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及時引出小博士的話;測量物體的長度通常用尺子,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通常用釐米作單位,釐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接下來,讓學生認識直尺

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記一記、舉一舉、想一想中很直觀地感知釐米,認識尺子。

接著讓學生認識1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讓學生指一指尺子上的1釐米,可以多種形式,比如:從0刻度到1刻度是1釐米,你還能從直尺上找到哪些1釐米?讓學生在多次指認的過程中對1釐米有較為深刻的印象。

接下來,認識幾釐米就比較容易了,有幾個大格就是幾釐米,重點講不是從0開始的幾釐米的認法。

聯絡實際,找出生活中的1釐米,因為實際物體可能不會正好是1釐米,因此這一環節重點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讓他們積累經驗,解決實際問題,將抽象的1釐米轉化為實實在在物體,有利於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體會1釐米的實際意義。(在此環節上要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教學本環節大約需要12分鐘)

3、動手操作,培養能力

本環節設計了兩個活動:1、讓學生測量自己一拃的長度,他們會採用不同

的方法,,學生測量出自己的一拃,記住了自己一拃的長度,有時也可以用自己一拃的長度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活動(2)測量練習本的長度,測量繩子的長度。這樣設定的目的是為了

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鍛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多次的測量中,總結出並能夠掌握測量的基本方法。教師引導學生適時地總結。

4、及時鞏固,當堂掌握

第一個練習,通過圖讀數,針對全體學生,是最基本的內容。第二個練習是對測量方法的練習,及時鞏固學生學習的測量的基本方法,在充分練習的基礎上,進行課堂檢測,設計這幾道檢測題的目的從這三個方面考慮1、通過先估測再測量2、對於斷尺的問題,就是訓練學生的靈活性,看會不會數出是幾釐米。3、前面學習的三角形,長方形的邊,動手量量,既聯絡了舊知,又能鞏固新知。(本環節大約需要12分鐘)

5、詩意總結,拓展延伸

(1)學生談收穫

(2)用簡短的話總結測量的方法,教師可以課前早準備好一些詩歌,適時出示給學生。可以引導學生一起編一首 小朋友要牢記,用直尺量物體,物體放平要謹記,左端先和零對齊。右端指向刻度幾,物體就是幾釐米。 (本環節大約需要5分鐘)

6、詩意作業(1分鐘)

1、回家量一量自己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為了能讓阿福穿上合適的新衣,請同學們結合本節課的內容,重新編一個阿福的故事。

這樣既能讓學生又回到故事中去,又能讓學生把新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

五、板書設計 這樣板書簡單明瞭,本節的重點內容一目瞭然,便於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梳理。

六、課堂評價

在本節課中,由於面對的是一年級的國小生,所以對他們的評價應該是全面的,首先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一直貫穿始終的,多用鼓勵性的語言,你坐的真端正,聽講真認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回答問題聲音真洪亮等,學生自己說本節課的表現,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時的表現可以小組長評,同桌互評,面對面地相互說鼓勵的話等,最後老師還要對小組進行評價,對錶現好的小組,同學進行星級獎勵。

七、課程資源開發

1、在第一環節中,課本上給出的是四幅圖,利用網際網路資源找到一個動畫故事,阿福的新衣,通過欣賞,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不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很自然地就引入了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2、青島版教材中有個小博士,本節課對於小博士的話,在第二環節及時引出,順理成章。小電腦的提示,也是在第二環節聯絡生活實際的時候及時地提出來。

3、充分挖掘利用孩子身邊的生活資源,如常用的尺子,手,文具盒,作業本等增加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機會。

國中語文說課稿11

一、首先,給大家分析一下教材,這一點我將分三 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點: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山中訪友》是七年級語文上冊中第三單元的第3篇課文。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童趣的優美散文。

鑑於本單元的要求,學生要在反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體會蘊含在字裡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並作適當的摘錄;另外,這篇描寫景物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並且作者抒發感情也很特別,將山中的景物當成朋友來寫,將進山看景比作進山看朋友,因此,顯得真摯自然。綜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和教學的重難點。

第二點:教學目的

這一點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知識方面要求學生:①理解,積累課後詞語;如:“湛藍,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學生:①鑑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像美。

②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德育方面要求學生: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第三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內容很多,比如課文重點詞語,課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等等。而教學難點則是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

二、接著,介紹一下教學方法:

1、確定五法合一的教學方法

新《大綱》中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因此,我根據課文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採用激發興趣法,朗讀法,問題導引法,想像聯想法和自讀點拔法進行教學。首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品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提出的疑問,然後在教師適當的點拔下,賞析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2、採用投影儀,影碟等電教手段輔助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將採用投影儀,錄音,以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碟來豐富教學手段,這樣,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通過直觀感受,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3、突出朗讀教學

語文教學中,要注意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優美的寫景教文,適於朗讀,因此,我將在授課過程中突出誦讀教學。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所以我將採用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點撥,然後反饋練習的學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課後練習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較少,因此我安排一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先讀題猜測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後精讀品味,鼓勵學生提問,再通過討論解決,歸納課文學習要點,這樣既理解了的內容,又培養了語感,也體會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學程式

(一)引入新課

首先對預習作業進行抽查並明確生字詞的讀音及含義,然後要求學生讀題,想像課文內容,引入新課,接著教師範讀課文,用有關讓學生對大自然的風景及大山裡的風景有直觀印象。

(二)講授新課

在講授之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尋訪的友人是怎樣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嗎?

②邊讀邊勾畫出描寫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後積累下來。

朗讀課文後,圍繞上述2個問題對課文進行賞析,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作者進山看風景,並引導學生感受山中風景的優美,然後將有關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給學生看。結合書上的描述,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瞭解童話般的山中的美景,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及藝術特色。

在分析中,使學生了解擬人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目的和意義,體會情景交融地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課文的內容有更深的瞭解。

學生討論後明確:

1、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如:將古橋、樹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這樣便於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本文的藝術特色表現在:

(1)獨具匠心的敘述方式和敘述人稱:的敘述方式親切自然,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有時,根據表達的需要,還適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感情強烈了還用第二人稱,讓學生體會這樣能使情感表達得更充分。

(2)想象的豐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如:展開想象,將自己與樹木融為一體,與自然融為一體,流露出熱愛自然之情。

( 四 )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及自己的筆記,朗讀課文後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後練習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五)創新練習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此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學生借鑑課文某些寫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點。從某一景物的角度出發,重點突出景物的心聲,最好能點出環境保護的主旨。

(六)總結全文

在這一環節中,帶領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再次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完整的印象。

國中語文說課稿12

《 》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午好,我是語文 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 》 (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第一方面:教材

《 》是省編教材 年級 冊第 單元中的第 篇課文,該單

《 》是(文章體裁),主要寫了(主要內容),表達了 (中心思想),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教學這篇課文計劃安排 課時,我今天說的是第一課時。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如下三項:

1.知識和能力目標: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瞭解本篇課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識;

2.過程和方法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義,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品味重要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由於(本課的一些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因為為:。

第二方面: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談話法和探究法。講授法便於教師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談話法和探究法,可以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主動性,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採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法、討論法和勾畫圈點讀書法,讓學生在閱讀中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閱讀習慣。

★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第三方面:教學程式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七個環節展開。

環節1 匯入新課,預計用時2分鐘。

我設計的導語是

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環節2 整體感知,預計用時15分鐘。

首先,教師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這樣做,既為學生閱讀課文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接下來,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註釋瞭解作者作品的有關常識。

然後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課文的關鍵詞語,概括段義,梳理文章脈絡,在此基礎上,教師邊引導學生集體歸納文章脈絡,邊完成如下板書。

(教師板書)

新課程

標準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或者在聽讀中思考問題,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說讀的能力和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環節3 研讀賞析,預計用時10分鐘。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為引導學生開展獨立的閱讀實踐,教師以多媒體出示如下一組思考題:

請學生先

默讀再小組討論,之後班級交流。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討論,做出答案,進一步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解決本課的教學難點。

環節4 質疑問難,預計用時5分鐘。

教師啟發:這篇課文中,同學們還有哪些疑問,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待學生提出疑問後,師生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養成積極思考,大膽發言的良好習慣。

環節5 拓展延伸,預計用時8分鐘。

1、 圍繞中心,補充材料。

好處: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和想像能力,提高學生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的意識,讓閱讀與寫作相互促進。

2、 教師介紹相關材料,引導學生閱讀。

好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豐富同學們的知識儲備。 環節6 課堂總結,預計用時3分鐘。

通過教師的梳理總結,使本課知識要點化,系統化,給學生以強化記憶。

環節7 佈置作業 ,預計用時2分鐘。

1.選用5個本課所學詞語寫一段話,

好處:既可以鞏固所學知識,又可以發揮學生想象力,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第四方面: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學活動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此板書清晰直觀,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確認點 確認開始時間 確認結束時間 確認範圍

國中語文說課稿13

一、學情分析:

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並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慾望。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學生來說,應該是比較疏遠的話題,他們深受西洋和港臺文化影響,缺乏認識瞭解傳統文化的機會,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賞傳統文化。因此,面對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強烈碰撞的現實,他們需要恰當適時的引導。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對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瞭解端午習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能力目標】:

1、學會蒐集資料,簡要講述見聞,有條理地發表見解。

2、學習誦讀富有生活情趣的語言。

【情感目標】: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感受傳統習俗蘊涵的情趣。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調動自身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無窮趣味。

二、教法與學法: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傳統習俗文化呢?還是那句老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過節習俗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以“情趣”二字為切入點,通過朗讀賞析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逐步從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歸納、最後上升到初步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高度。

與教學過程相照應,我設計瞭如下的教法與學法:教法:匯入——閱讀——拓展

學法:歸納複述——搜尋整合——誦讀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三、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匯入課題

首先向學生出示食物圖片,讓他們猜猜這些食品與哪些傳統節日有關。再讓學生談談自己家鄉的一些傳統節日的風味小吃。此環節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歸納複述知識的能力。

2、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意圖:在於培養學生自主搜尋文章關鍵資訊的能力。

(2)談談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習俗?這些習俗的緣由是什麼?

意圖:問題一可以讓學生廣泛涉獵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分享課前查詢的資料資訊。

問題二讓學生對端午的認識從粗淺瞭解轉向探究根源,可以說是對文史地哲等知識的一個彙總學習,從而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環節培養學生搜尋整合資訊的能力,要求完整準確,語言生動地講述見聞,完全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3、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汪曾祺是語言風格的語句,反覆朗讀品味。

國中語文說課稿14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散步》,下面我就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程式、板書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散步》是蘇教版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人生體驗)第二篇課文。《散步》體現著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入牧歌式的情景,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

第二點、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繼續練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鍛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借鑑舉輕若重、以小見大的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文章字裡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感受課文濃濃的親情,學習表達生活之美。

教學難點:如何組織小組活動,尋找典型詞句,體會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和課文深長的意味,初步學會運用‘舉輕若重’的寫法。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瞭解知之甚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

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與拓展強化,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瞭解和鑑賞;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三、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學的要求,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具體教法如下:

(1)多媒體教學-激發熱情,引起興趣。

(2)誦讀教學法-熟悉文字,整體感知。

(3)提問練習法-發揮想象,體驗情感。

(4)對話討論法-互動合作,拓展思路。

四、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教學中,我很重視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的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誦讀法-熟悉文字,自主感知。

(2)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討論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匯入新課

首先,我請學生講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既與學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課堂基調。同時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可鍛鍊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的溝通。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接著讓學生通過朗讀,整體感悟文字。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我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以競賽的形式,並且是與老師競賽的形式強化他們的主體意識。學生先推選代表與我進行配樂朗讀比賽,由學生進行評判並歸納出本文的朗讀要求後,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是怎麼解決的?找出散步的人、時、地、原因。這樣,通過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生不知不覺地神遊其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三、師生合作,初步發現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我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課文的第一、二節,找出並品味這兩節中比較“特別”的詞語和句式,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句話,討論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表達?這與習慣上的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作者為什麼在文章開頭鄭重其事地推出這樣一個鏡頭?這樣,通過比較、討論,歸納出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舉輕若重。學生經過自主探究,發現本文用詞、句式的不同尋常,切入到本課的主要目標——通過語言的探究,品味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可進行歸納,幫助學生把對具體內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四、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分四人小組合作,圈畫後面幾節文字中體現“舉輕若重”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這樣,小組活動,師生互動。然後,每個小組派代表與全班交流,可選擇一個句子或一個詞語。本文運用“舉輕若重”方法的詞語和句式很多。在探討這些詞語時,主要是要分析這些詞語是如何“舉輕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適當引導,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滲透情感教育。提出“母親和兒子兩人意見不統一,為什麼要用‘分歧’這麼大的詞?”等問題。學生圍繞問題思考討論、發表見解,體會文章意境,逐步領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薰陶。

在探討文章中“舉輕若重”的句式時,我注重鍛鍊學生尋找關鍵語句理解課文主旨的能力,通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文中體現主旨的一句話:“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在句式上整散結合,使文章語言顯得錯落有致,同時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著中年人肩負著承前啟後的重任,對生活的一種使命感。在探討時,我讓學生反覆朗讀、品味,鼓勵他們對這句話發表獨特見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裡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強化發現

在這裡,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散步》這篇文章選進教材時刪了三處文字,我出示這三句話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因為討論編者的刪改意圖相對於七年級學生有一定難度,我先請學生評價刪改的效果,再揣摩編者的意圖。我儘量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且放杜鵑林中啼”,因為作者、編者與我們是平等的,從而養成學生平等審視的意識。

然後,我又努力調動學生的積累,向課外拓展。指出舉輕若重的語言能把小事情寫得莊重、意義不凡,有些能使文章變得輕鬆幽默。引導學生聯想平時生活或閱讀中類似的例子,從而使學生能夠關注生活中的語言。在學生理解運用之後,我進一步點明:語言運用上有舉輕若重,也有舉重若輕。並引導學生舉例分析。最後進行小結:無論是舉輕若重還是舉重若輕,關鍵要注意場合,把握分寸,得體是前提,在這個基礎上,再追求個性化的表達,形成自己的特色、風格。然後,我出示北京申奧時何振樑先生的一席話讓學生課後去仔細品味語言的得體、精妙。

(六、比較:驗證發現

在課文後面有一篇題為《三代》的短文,主題與《散步》相近,又有差異,情節差別較大,語言風格也各有千秋。可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驗證發現,探討哪個故事更感動?並說說理由。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的,因此鼓勵學生言之成理即可。這項任務如果來不及在課上完成的話,就作為一項研究性的作業,向課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與小結

在反思與小結這個環節,我先是讓學生聯絡實際談談通過本課學習後的收穫和啟示。設計這樣一個空白點,不僅使學生在回味中對本節課鞏固了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然後我進行總結,並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師生齊唱。這樣,再次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八、作業佈置

我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佈置了兩個作業:1、老師的建議:大家把文章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也許會有更多的收穫。我認為與父母共讀,亦是多角度閱讀的一種形式。也是孩子與成人的一種交流。2、嘗試用“舉輕若重”的寫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或者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展現語言魅力,描繪生活之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品味生活。因為實踐是最好的學習途徑,讀與寫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並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六、板書設計

我這節課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板書設計

散步莫懷戚

母親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走小路↓啟下

本課的板書,我把它分成主機板和副板,主機板設計了一個圍著“愛”字的心形,四個人物的位置也做了處理,這些都緊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空中獲得無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設計扣住文章的重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國中語文說課稿15

教材分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是作者少年時代生活戀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狀況,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愛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滿。學習本課,要讓學生能理解作者的這一思想感情,從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學習環境。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從知識、能力二個方面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知識方面:

學習作者在描寫時以準確的詞語來表現景物特徵的方法。

能力方面:

觀察能力: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百草園景物的方法及描寫的方法。

寫作能力:指導習作《美麗的邢中校園》,進一步理解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這篇課文,不像鏡子那樣,只是原封不動的把原物照下來,而是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讓學生學習習作《這裡有我的歡樂》,而後與20年代作者的歡樂比較。在今昔的對比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學習作者在語言運用方面的精練、雋永。古人云:“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學習作者的語言的同時還要教學生如何觀察。常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引導學生觀察,從生活中搜尋寫作的素材,把所學的方法用到實踐中來,讓學生學會“開車”》

在本課中,課前,我先讓學生自己寫生活感受《這裡有我的歡樂》,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把握教學重點。一則學習作者的語言,二則傳授觀察方法,三則練習所學的新知,讓學生在練中學,在學中練,以便鞏固。

教學程式

(一)、本課教學的整堂安排

根據課文內容和講練結合的原則,我設計了兩個教學環節。即:第一環節:講授新知,大約用30分鐘;第二環節:練習鞏固,大約用15分鐘。

第一環節的具體安排

匯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我採用練習式匯入法。課前,先讓學生準備一篇100字的小文章《這裡有我的歡樂》。教師批閱以後,選出兩篇短文:一篇較好的,一篇較差的。一開始上課,先投影兩篇文字,評析其詞語的運用。肯定好的,同時也要指出不足。同時指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對景物的仔細觀察;準確的語言運用;練習寫作《美麗的校園》。 教授新知

(1)、指導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前8段,並思考這部分內容中主要記敘了哪三個令作者難以忘

懷的內容。

明確: 景物(美好)

百草園 故事(神奇) 樂園

捕鳥(有趣)

(2)、重點研讀第二段,放錄音。

學生思考:課文寫了百草園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們各抓住了靜物的動物的什麼特點來寫?

明確:作者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一組詞語就寫出了十五種景物。寫靜物,作者分別抓住了形態和色彩。寫動物,則分別抓住形態、聲音和動態;另外抓住動作寫出四件趣事。

(3)、學生齊讀第七段,以捕鳥為例,進一步理解觀察和描寫的方法:抓住關鍵的詞語(特別是動詞)。

掃開、露出、撒、系、牽、看、拉、罩

小結:從這段描寫我們可以看出,觀察需要從事物的形、色、聲、態等幾個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細,然後才能把這些感覺具體的寫到文章裡。

概括起來說: 觀察:看仔細

描寫:寫具體

(三)、練習運用

指導寫作:《美麗的校園》

A、寫作手法採用“移步換景”法。

B、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美麗”。

C、注意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和描寫抒情等表達手法的運用。

這既是本課的結尾,又是本課的高潮。它使學生從課堂的理論學習,走到實踐觀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上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一課時的教學設想。整堂教學緊緊教學目標展開,並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力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學以致用”.

國中語文萬能說課稿

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是來自( )學校( )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等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課文《 》是人教版國中語文()年級()冊第()單元中的第()篇課文,

這一單元的主題是( )。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作為中/外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對陶冶學生的情操,意義非凡。

2、教材特點:

《 》是( )(體裁)主要寫了 (主要內容),表達了 (中心思想),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學這篇課文計劃安排()課時,我今天要說的是第一課時,在學習《 》之前,本單元已經學習了( ),學生們懂得了一些( ),有助於學習( )。

3、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國中學生實際以及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如下三項:

(1)、 知識和能力目標:能正確讀寫本課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瞭解本篇課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識,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a掌握朗讀方法;通過美讀課文,品味語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b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引導啟發為輔,強調有感情地朗讀,融入文字意境。c運用朗讀的方法學習詩歌,養成在朗讀中學習詩歌的習慣;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學習詩歌,體會詩歌的情感,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d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著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a品味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 )。

b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養關愛生命、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c提高學生人文涵養,在領略自然美的同時,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學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以及(本課的一些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

3、教學難點

因為,(學生的一些實際, 如,國中學生現階段的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時代久遠)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 )。

二,說教法

根據自主高效課堂教學的要求,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採用以下教法學法:

a情景匯入教學 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環境,使學生能迅速進入角色。

b討論法:(包括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討論和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討論)這種方法有利於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以及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發表個人見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靈感。

c講授法和點撥法:由於國中學生接觸文字的時間較短,生活經驗和知識積澱有限,要理解( )有困難,所以教學中利用課件補充作者生平有關重要資訊和時代背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非常必要。

d點撥法。運用點撥教學法,以突破重點。運用點撥法,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等,

e多媒體演示法,輔以多媒體演示法,展示圖片,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配樂朗讀,以渲染氣氛。

f情景設定法。在本節課上,我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景,如世界盃短片、配樂誦讀、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學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產生思想共鳴。

g朗讀教學法。新課標重視朗讀,要求讀出語氣、語調和韻味。通過富有感情的美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篇課文語言簡潔明快、質樸優美,在句式上長短整散搭配協調,字字句句都飽含作者的情感,基調歡快,有很強的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學中,採用(初讀、精讀、品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課文獨特的意境。指導學生通順、流暢、有感情地反覆朗讀,深入體會。並將各種方式的讀貫穿於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學,學中悟。誦讀法。每篇文章都有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因此我採用誦讀法,主要有範讀和學生自由朗讀等形式。

h教師引導、師生合作探究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寫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開放學習,課堂應該尊重個性,鼓勵創造。因此,在本節課中我努力搭建一個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平臺,使學生在和諧的關係中、輕鬆的學習中個性得到發展。並且,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取長補短,學會如何與人交流,與其他人一起分享勞動成果,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i設疑導學法。(課文寫了什麼?為什麼寫?怎樣寫的?學到什麼?步步深入,幾個問題貫穿整個教學流程,讓學生由整體到區域性地學習把握課文。)

j自讀點撥法 本文屬自讀篇目,課堂教學以學生充分閱讀、自由探究為主,教師點撥課文的學習要點為輔。

k比較閱讀法 在語文教學中,採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說學法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採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討論法,勾畫圈點讀書法,運用網路環境進行小組課題研究,(讓學生在課後以 為專題,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路環境進行小組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和主動意識)。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把握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感悟優美的情趣。這一篇散文語言優美,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後,能通過反覆朗讀品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誦讀和品味達到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品味文中優美的語句,培養學生對散文的閱讀欣賞愛好,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葉聖陶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於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氛圍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在交流、互動中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

3、圈點勾畫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學生用圈點批註法做預習筆記,要用活頁紙做感悟筆記,便於整理歸類。指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用符號圈點出重點詞、句,以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養成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

合作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探究解決難點,也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學習法

要求學生必須學會使用工具書,養成看課文註解,自學課文的好習慣,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後及時複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理解課文內容、讀準字音、正確停頓、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分組討論,達成共識。

四、說教學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