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語文優質說課稿精選

文思屋 人氣:3.1W

高中語文說課稿(一)

高中語文優質說課稿精選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

一、說教材。

(一)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語文必修5本書共有文言文單元5個,17篇文章。涉及了5個方面的文章型別:古代記敘散文、山水遊記散文、議論性散文、人物傳記和古代抒情散文。《燭之武退秦師》屬於古代記敘散文,也是學生進入高中所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

編者希望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既可以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又可以欣賞和借鑑敘事的藝術;希望學生在反覆朗誦中體會古代敘事散文特有的簡潔美,在抓住關鍵詞語概括敘事脈絡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 教材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課程標準,圍繞"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標要求確立三維目標:

1. 瞭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 賞析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把我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 教學中難點及確定依據

燭之武的說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四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探討語言藝術定為教學重難點。

(四) 教學內容重組、拓展、安排

佈置預習

1.回憶國中學過的《曹劌論戰》並結合書下注釋、課後介紹瞭解《左傳》。

2.瞭解本課歷史背景。

a. 提供文言材料《重耳之亡》。

b. 瞭解"城濮之戰".

3.參看歷史教材畫出春秋時期的地圖。尤其標註出秦、晉、鄭的方位。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剛入高中的學生,不少還延續國中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滿足於盲目背誦,只顧掃清課本中的文字障礙,無法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學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試前只是盲目做題,考試時全憑猜測,越是這樣越是缺乏興趣。針對這一現狀,我們著眼於文學與歷史相融合,或借文釋史,或者借史釋文,把語文與歷史兩科結合起來。本文就是著眼於學生的實際現狀,立足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歷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作品為基礎,來說說如何幫助學生實現文史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二)學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B、參照註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C、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三、說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教學藝術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所謂應變,就是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授課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學生誦讀、教師範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語言、動作,形象激情的教學方法。

3、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教學方法。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據此,我在教學本課時主要採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同時通過個性化語言以及動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來輔助教學,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國中的時候,我們學過一篇文章叫《曹劌論戰》,誰還記得當中所講的故事?故事中的曹劌是怎樣的形象?(學生回答)

《曹劌論戰》出自《左傳》,那麼我們今天來學習當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燭之武退秦師》,來結識另一位謀臣燭之武。

燭之武要面對怎樣的考驗呢?那麼就讓我們一同展開當時的那幅歷史畫卷吧。找同學來畫一下春秋時期的區域地圖。

現在如果你是鄭國的臣子,正面臨一場考驗:晉國聯合秦國來公攻打鄭國,面對軍事實力懸殊的情況,你有什麼退兵的良策嗎?(可以給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

大家想了這麼多的辦法,那個辦法能奏效呢?

所謂"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鄭國危難,誰顧全大局,挺身而出了呢?

(二)講授新課,分析鑑賞

第一階段:掃清文字障礙,積累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相關知識。

1、教師範讀全文,進一步整體感知課文。

2、自讀全文,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詞句,批註有疑問的內容。

3、組織討論找出的疑難詞句。教師要顧及全體學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礎差的學生,教師要指導學生動手(寫)、動腦、動口,培養思考分析能力。

4、整理文章中重點詞、片語、句式

實詞:貳 軍 師 子 是 鄙 遠 陪 賜 朝夕 版 唯

一詞多義:若 說 辭 鄙 微 之

片語: 以為 "所"字片語

句式: 判斷句 賓語前置句

第二階段:分析鑑賞

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1、 秦晉為何出兵圍鄭?鄭國所面臨的局勢如何?(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爭的原因:三點。

2、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錶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1) 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2) 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3)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4)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5)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餘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師後,晉文公表現如何?(提問討論)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後一段,這段對事件結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了晉文公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並沒有感情衝動,而是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後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以第三個問題為重點。因為它是課文的難點,要集中突破。並且可以拓展討論:雙方談話有哪些語言藝術?

(三)討論總結,認識昇華

1、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學生總結一下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後,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係和矛盾瞭如指掌,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⑵《左傳》以敘事為主,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於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五) 作業佈置

1、完成課後練習二、三題。

2、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

3、 預習《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是怎樣得到樊於期首級的,當中有怎樣的語言藝術。

(六)板書設計

情節發展: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說退秦師 晉軍撤離

寫作特點:詳略得當 語言簡潔

故事情節波瀾起伏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高中語文說課稿(二)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紀念劉和珍君》。

一、說教材

(一)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語文新課程必修五本書中,僅設有2個單元的現當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個單元是寫人記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單元是寫景狀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紀念劉和珍君)《小狗包弟》《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綠記》)〈紀念劉和珍君〉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篇寫人記事散文。

相對於老教材,所選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那麼這就要求教師通過課本所選經典篇章的學習,將使學生學會散文鑑賞的方法,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

本課是散文鑑賞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啟、示範作用。通過學習本文,將使學生學會散文鑑賞的方法,培養人文意識,進而閱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來學習本文,將對散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二) 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依此學情,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課文七部分之間的關係。

2、 瞭解課文記敘、議論、抒情三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寫法,體會作者其中的情感。

3、 區域性探討課文,體會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4、 學習愛國青年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魯迅剛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三) 教學重難點及確定依據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考慮到學生原有的基礎,現有的困難以及學習上的心理特徵,從而針對性的確立學習的重難點。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

2、難點是夾敘夾議的方法;

3、關鍵語句的理解。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編者編排這些文章是希望通過閱讀這些文章,要透過對人和事的描寫,仔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對人物品行的評價,如何在敘事中或隱或顯的情感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觸動你的心靈,哪些地方讓你過目不忘,想想這是為什麼。這可能就是作品的亮點,不妨加以圈點批註,認真揣摩。

對於我校高一的學生,學習本課要達到編者的目的,是比較的困難。學生對於這個"割裂"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樣引導學生先理順文章內容,由淺入深,透過文章對人和事的描寫,揭示作者多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成為一個難點。

(一) 學法指導

教是為了不教,學法應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⑴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⑵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最大限度的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獨特的個性,創造性的思維。

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養成質疑探究的習慣。

⑷"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指點學生拓展延伸,課外閱讀名人名篇,強化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為大學聯考作好準備。

三、說教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是本課的關鍵。

⑴從學情出發,注重"高視角,低起點"循序漸進合理科學的分解重難點,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課時"動態閱讀,遷移應用",突出"悟"字。以確保學生一課一得。

⑵依據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閱讀策略教學"安排閱讀三步驟(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

⑶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加大課堂資訊量,以適應資訊時代的變遷,同時加大隨堂訓練的容量,以適應大學聯考的分量。

⑷依據"歸真、求美、移情"的心理過程,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四、說教學過程

課文有七節構成,學生在理解過程的時候,難免理不清頭緒。因此我依照我們認識的基本規律,採用"挈領法".

(一)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寫作思路。

提問:課文的題目是《紀念劉和珍君》,那麼請閱讀課文,看看課文的哪些部分是寫劉和珍的,請為劉和珍寫一篇小傳。

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就會把文章中的資訊從新組合,把有關人物點點滴滴總結在一起。從而把人物形象豐富話。

通過寫小傳,學生明晰了劉和珍有哪些事蹟,之後讓學生思考從這些事蹟,認識劉和珍是怎樣的一位青年?大概應抓住以下事蹟:

預定莽原 (追求真理)

"風潮"領袖(敢於反抗) 慮及母校(有遠見,有革命責任感)

府門喋血(勇敢堅強、勇於抗爭) 難中救助(從容善良)

在此基礎上,水到渠成的提問到,"始終微笑"的這樣優秀的學生卻遇害了,每人個人的內心會怎樣?

悲!這種情感貫穿全文。

在悲憤之後,我們就會追問,這樣好的學生是誰殺的?是反動政府。被害之後,反動文人還進行毒辣的"汙衊".對於這些,我們抱有的感情是什麼?

"憤"!通覽全文,作者的"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在燃燒。

這種悲憤的情感,即記述劉和珍君是課文的那幾部分?一到五部分,那麼六七兩部分講什麼內容呢?

這樣把授課內容轉到第二部分,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意義。

這裡需要指導學生怎樣分析作者對待關於慘案意義的問題。

魯迅先生的深刻之處就在於就有肯定,又有否定。在肯定青年的血沒有白流的同時,冷靜地總結血的教訓,告誡鬥爭者要改變鬥爭方式。

(二)區域性探討,體會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如果說通過梳理,對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難的話,對於文章個別語句的理解,確實難的。品讀下面的例子:1、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1、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2、 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3、 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

4、 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

5、 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幾類人,"真的猛士""庸人""無惡意的閒人""有惡意的閒人"等幾類人,分別指什麼人?對每一類的人作者表達了什麼樣的精神?

6、 作者一方面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說"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類似的話還有一些,找出來認真體會,看看前後是否矛盾。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發展的。

另外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還不理解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先互相探討,然後老師引導理解。

(三) 在整體加區域性理解之後,拓展練習:

1、假如給劉和珍君烈士塑像,你會有哪些設想?

2、請根據你的理解,為劉和珍君寫一幅輓聯。

(二) 作業佈置 寫一則"三·一八"簡訊。 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說課稿(三)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祝福》。

一、說教材

(一) 教材所處的位置和地位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材必修五本書,共有2個單元中外小說單元。一個必修3的第一單元,一個是必修5的第一單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進賈府》《祝福》《老人與海》《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裡的人》《邊城》)《祝福》是屬於前者。

小說是擁有眾多讀者的一種文體,它可以多方面刻畫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現人物之間的衝突,還可以具體生動地再現人物生活的環境,因此在反映複雜的社會生活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所以學習小說這種文學樣式,也是有助於學生學會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為將來的小說閱讀打下基礎。

魯迅的《祝福》是中國現代小說的精品,當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魯迅小說中與阿Q、孔乙己三個最為出名的人物之一。研讀好這篇文章,對將來小說的閱讀,小說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說的寫作都有深廣意義。

(二) 教學目標及確定的依據

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 掌握小說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說的情節。

2、 理解環境描寫對人物塑造的作用。

3、 分析人物性格的特點,並研究形成的原因。

4、 總結人物刻畫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5、 體會小說中所描寫的中國婦女悲劇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深入認識到造成人生悲劇的社會原因。

(三) 教學重難點

1、 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等所造任務的方法。

2、 對造成祥林嫂悲劇社會根源的認識。

二、說學法

(一) 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對於小說並不陌生,相對的也比較喜歡閱讀小說。但是學生閱讀中關注的更多的是小說的故事情節。所以老師要適時採取情況,引導學生從情節入手,學會歸納總結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題,學會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二) 學法及確定的依據

A、預習

此文長達萬餘字,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通讀全文是不現實的,因此,要強調預習,培養閱讀的自覺性。

B、對比閱讀法

由於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對於今天的學生來說,較為陌生,所以在課堂開始時有必要讓學生聯絡歷史知識弄清。但是,學生接觸魯迅小說並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知識。進行對比。教師注意突出不同點。在思想內容方面,本文與《孔乙己》、《故鄉》、《藥》相比,其一,雖然它們的題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側面,有的反映的是讀書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壓在底層的一般農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貧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則是壓在底層的被僱傭的鄉村勞動婦女的生活;其二,雖然都表現了反封建的主題,但側重點各不相同,有的側重於對封建科舉制度的否定,有的側重於對封建等級觀念和私有制觀念的批判,有的側重於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則是對封建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等全面而猛烈的抨擊,作者對祥林嫂的同情也甚於其他三者;其三,雖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們還有各不相同的個性,就生活環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惡劣得多,她沒有孔乙己好吃懶做、自視清高的惡習,卻也同樣遭到周圍人們的冷遇,她有閏土、華老栓一樣的勤勞,但是最後卻落得一無所有,可見其命運更悲慘,更令人同情。

在表現形式上,本文與《一件小事》、《孔乙己》、《故鄉》等相比,雖然都是以"我"的所見所聞為線索,但是,由於各自表現的主題思想存在著差異,各自採取了僅適合自身的故事順序。《一件小事》以順敘為主,以此表現"我"的思想認識的進步。《孔乙己》順敘中有補敘,使歷史和現實連為一線,以此來揭示主人公性格發展的必然性。《故鄉》順敘中有插敘,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來突出封建制度給人造成的影響之大。而《祝福》則採用了倒敘,把祥林嫂的被淪為乞丐和悲滲的死提在篇首,與地主階級"祝福"的歡樂聲形成鮮明的對照,然後再追敘祥林嫂的生前事蹟,揭示兩個階級嚴重對立的社會根源,表達作者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切齒痛恨和憤怒鞭笞。

經過這樣的比較研究,學生不僅能夠捕捉課文的新意向和靈魂,而且也提高了質疑、析疑、釋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認識結構和思維勢態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掘進,同時,也為今後的學習積累了可以借鑑的經驗。

C、比較法

此文是現代文學作品,不少詞語如"決計"、"肯依"等與現代漢語意義不甚相同,正好可用來訓練利用上下文推斷詞義的能力。

D、討論法主要運用在第三課時中對本文主題的理解上。

(2)教師課堂教學中主要使用分析引導、提問法。

三、說教法

編者希望學習這個單元,要著重 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注意情節、環境和人物之間的關係,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品味小說語言,要注意把握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體會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點,體會不同作者不同的創作風格。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同學們接觸到的小說其實已有很多,但他們是不是就會鑑賞小說了呢?可以肯定地說"不"!所以,我考慮先教給學生鑑賞小說的方法,然後讓他們在方法的指導下,在老師的引導下去鑑賞本篇小說,並爭取能夠舉一反三,用於其他小說的鑑賞中。

新課程理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於此,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一)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步深入

(二) 點撥法——分析引導,拓展思路

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徵就是要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因而,我較多的採用了分組討論,師生對話、探究等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講述人物遭遇

學生讀小說最關注的是情節,所以就從情節入手。讓學生講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

挑選幾位同學複述祥林嫂的不幸經歷。

要求:(1)只作純粹的敘述,不帶議論分析。

(2) 敘述時要突出與悲慘命運有關的細節

(3)要有感情地複述,儘可能進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體驗祥林嫂的痛苦與不幸。

(二)理清情節

在學生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介紹小說的情節大致有幾部分,讓學生梳理文章的情節。

在複述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線索提綱 :

序幕: 魯鎮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

結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 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 祥林嫂被賣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魯鎮

尾聲: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 探討環境描寫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祝福禮的社會環境的描寫

祝福之夜的自然環境的描寫

(四) 人物形象的塑造

1、 列表比較祥林嫂初到魯鎮、再到魯鎮、臨死前的三次描寫,概括人物形象。

2、 列表對比對祥林嫂眼睛變化的細節描寫,分析人物當時不同的內心變化。

初到魯鎮:順著眼—— 善良、安分

再到魯鎮:順著眼,眼角帶著淚痕—— 再受打擊,內心痛苦

講阿毛的故事:直著眼,瞪著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門檻: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讓祝福:失神—— 再受打擊

行乞:眼珠間或一輪—— 麻木

問有無靈魂:忽然發光—— 一絲希望

3、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語言描寫

與我對話靈魂有無: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對四嬸講阿毛:痛苦、自責

對大家講阿毛:麻木、空虛

與柳媽的對話:精神重壓,陷入恐懼

4、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行動描寫

反對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門檻)

懷疑靈魂——問

總結 人物描寫的幾個方面。(還暗含了心理描寫)

(五)問題探究

1、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凶手?

從小說情節分析、總結入手,祥林嫂為什麼做工?為什麼改嫁?為什麼捐門檻?為什麼行乞?得出結論:罪魁禍首是封建制度。

2、電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門檻 不被承認後砍門檻的情節,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徵?

總結 人物的形象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賣)——守家不成(喪夫失子)——守命不成(贖身行乞),是一個不幸的女人。祥林嫂這個善良的勞動婦女被毀滅了,她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

(三) 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1)要了解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作者寫作發表時的社會背景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此基礎上領會小說所揭示的主題思想。

(2)認真分析人物形象,通過對有關描寫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從而深入領會小說的思想和藝術。理解人物與環境會互相作用:環境作用於人,人又反作用於環境,這會使環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如果人物幾經抗爭,仍無法改變環境,就造成了悲劇的結局。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別人看。

(3)研究小說的故事情節、線索結構怎樣為創造形象,表達主題服務的。

(4)分析小說的社會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七)作業佈置

把祥林嫂喪子之後回到魯鎮的那部分,改寫成劇本,並進行排練。

(四)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