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荊軻刺秦王》

文思屋 人氣:2.55W

 一.說教材

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荊軻刺秦王》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荊軻刺秦王》是戰國策的名篇。在“新課標”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被選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單元。通過荊軻刺秦王的過程,抒發了對荊軻的讚美。認識荊軻那種捨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強暴的精神和正義行為。學好這篇文章,可以感受荊軻這一悲劇英雄的人格魅力,還可以利用古今視界差異,激發學生讀出新意,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性,並在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1.知識與技能

①進一步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培養文言斷句和翻譯的能力。

②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

依據:課標指出“閱讀淺近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中舉一反三。”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設疑、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培養學生的能力。

依據:目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刻骨銘心在自己的腦海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思想內容,學習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依據:“理解和評價古代文學作品的方法論的要求:歷史眼光與現代觀念的統一。”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從對話、動作、神態的角度入手,認識荊軻那種捨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強暴的精神和正義行為。

依據:課標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難點: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

依據: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很可能在這個問題的看法上失之偏頗,無法認識到刺秦的合理性和侷限性。

 (四)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利用影視資源,通過多媒體進行文稿演示。尤其是“易水送別”和“刺秦”兩個精彩片段。展示歷代文人對荊軻刺秦或褒或貶的詩詞。

語文新課程認為學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老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是最主要的語文課程資源,要能利用教科書,進行再創造,把教科書變成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內容,賦予教科書內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師應創設一種情景,點撥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由於本文主人公所置深的特定時代背景,學生已經習慣接受傳統讚賞荊軻的觀點,甚至形成思維定勢,因此作為老師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形成個性化的認識。

 (二)心理調節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難題,學生往往視為畏途。老師應該少作一些脫離語文語境的、所謂梳理規律的.、機械操練性的客觀化、標準化練習,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點到即可,重在提高學生古文能力。學習最好的動機是來自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三)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

“新課標”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設計了:

(1)朗讀法——只有反覆讀才能讓學生領會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不學。本節課,我以語文學習普遍規律“寫了什麼—怎樣寫的—為什麼這麼寫”為指導而設計教學,以教給學生現代詩歌賞讀方法為目的而推進教學,以“情”為突破口,以“讀”貫穿始終,期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說教法

朗讀法、提問法、討論法。

依據:對於教師的作用,“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點撥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因此,這堂課我將藉助多媒體的手段,運用朗讀法,啟發探究法,啟發學生思考、探究,期望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上新課《荊軻刺秦王》,關於荊軻,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北宋蘇詢稱其“始速禍焉”,朱熹認為他“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司馬遷卻為他立傳,並在《史記》結尾評價其“名垂後世”。還有其他人,如陶潛,稱其“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為什麼前人對他會做出這種評價。相信我們學了這篇課文,也會對荊軻有更深入的瞭解。(用多媒體展示上邊內容)

同學們已經做過預習工作了,那該文選自哪裡?

1.交流同學們收集到的資料,瞭解《戰國策》。

《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遊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暴、勇於鬥爭的行為。《戰國策》長於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