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關於高中生物說課稿範文彙編5篇

文思屋 人氣:2.34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高中生物說課稿範文彙編5篇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1

說課作為教學研究的一種新型方式,倍受廣大教師的親睞,它對提高教學、教研水平和說課者的素質都有重要的作用,對於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節《細胞增殖》一節的說課,筆者作出如下安排,以此就說課的基本內容和方法進行研究和探索。

一、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細胞分裂對於生物體維持一切生命活動和延續種族的意義,瞭解細胞分裂的三種方式,掌握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和各時期的特點及其各時期染色體、DNA數目變化的規律,掌握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異同,深刻理解有絲分裂對於生物的生長、發育和遺傳具有的重要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著重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動手實驗操作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學會使用高倍顯微鏡及繪製生物學圖的方法。

3.德育目標:通過觀察和實驗,讓學生學會從微觀把握生物體的變化和細胞增殖,進一步認清和反對“神創論”,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運動觀、發展觀。

二、說教學內容

1.本節內容的地位:本節內容是《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一章的第二節,前一章介紹了《生命的物質基礎》,本章的第一節又介紹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本節講細胞的增殖,這樣安排具有邏輯性,學生只有在瞭解細胞的化學成分之後,才能更好理解細胞的結構功能和各項生命活動,最後的細胞增殖的教學,才能讓學生理解細胞就像一個生物體一樣,要經過生長、衰老、死亡的階段,從而理解細胞分裂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的基礎,同時,本節知識是學習減數分裂和遺傳基本規律的知識基礎。

2.本節知識結構:本節知識共九個知識點,先介紹細胞增殖的意義,以此推出細胞分裂的三種方式。第一課時只介紹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它是本節的重點內容,其中,要求學生理解細胞週期的概念 ,瞭解細胞週期的分裂期和分裂間期的時間長短。接著介紹分裂間期的特點和結果——主要是染色體的DNA複製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結果是每一個染色體形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染色單體,但此時染色體呈絲狀的染色質狀態。分裂的四個時期(前、中、後、末)每個時期都有其自身特點,分裂期內染色體出現並平均分到兩個子細胞,每個子細胞中均有與親代同數目、同形態的一套染色體,說明了有絲分裂保證了子細胞具有與母細胞相同的遺傳潛能,保持了細胞遺傳的穩定性。運用與植物細胞有絲分裂作比較的方法,介紹了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最後介紹細胞分裂的第二種方式DD無絲分裂。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2、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迴圈、排洩系統存在緊密的聯絡,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於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於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瞭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裡的氣體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通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

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後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象,有利於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通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後,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難點:

1、呼吸運動的過程

2、擴散作用及氣體交換的過程

分析:

(1)呼吸運動是負壓呼吸,而學生還沒有壓強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空氣是“壓入”肺內而不是“吸入”肺內。

(2)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擴散作用,而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教給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加上肺泡裡、血液裡、組織細胞裡的氣體都是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微觀過程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方法

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自學導思的方式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運動的演示實驗是平面的,不夠形象,很難形成知識的遷移。而媒體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學習方法指導

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絡,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以後的學習。

4、學會用系統表、表格、圖解表來總結,便於記憶。

四、教學程式

下面通過教學程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應用。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

請學生像游泳時練習憋氣那樣,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

2、氣體的進入是由哪個系統來完成的?通過生活常識來設問,激發了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設問: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活動:

學生自學教材,觀察教材中的系統模式圖,觀察人體模型,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憶,提醒三點:

① 看書和看模型要聯絡自己的身體,聯絡外界氣體進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觀察

③ 注意喉、氣管與食道的位置關係。

合起書看投影圖,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稱。讓學生聯絡自己的身體實際來學習,使學生感到能為自己的健康服務,從而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的興趣。

提醒學生觀察圖形、模型時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依次觀察,使觀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條理和細緻的特點,進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重點突出肺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辯證觀點;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設問:

1、呼吸系統各組成器官有何特點?

2、鼻涕和痰是怎樣產生的?

3、為什麼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上述問題,各小組彙報結果,教師小結。

設問:

1、肺的功能是什麼?

2、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豬肺實物,觀察肺的層層放大圖,自學肺的結構特點,開展討論,並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教師評價。

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示媒體動畫一

我們進行呼吸,外界氣體進入體內的什麼器官?

那麼氣體是如何進入肺的呢?

學生活動:

讓學生手按胸部進行深呼吸,感受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如何變化。

那麼胸廓變化與吸氣和呼氣有什麼關係呢?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體會來獲取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發現問題,提出疑問,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學習有得必先有疑”,善於發現並提出問題也是人的一項重要素質。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新知識學習示媒體動畫二、演示實驗

學生活動:

觀察動畫,演示實驗,思考為什麼手拉橡皮膜,氣球就擴大?而鬆手,橡皮膜回縮,氣球則縮小?

學生討論分析,自己得出結論:

胸廓擴大——rarr;外界氣體入肺

胸廓縮小——rarr;肺內氣體排出通過形象直觀的媒體動畫和教師演示實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先讓學

生明白是胸廓變化引起氣體進出肺的,解決肺的負壓吸氣問題。再讓學生探究是什麼原因引起胸廓的變化的呢?最後綜合思維。形成對呼吸過程的整體理解。

與教材相比,這種教學順序更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生更容容易接受。

強調學生在觀察動畫時,要有目的,有重點、有次序、有對比地觀察。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那麼,是什麼原因引起胸廓的變化的呢?

示媒體動畫三(側面觀和正面觀)

學生活動:

觀察媒體動畫,思考:

1、主要哪些骨胳肌參與引起胸廓的變化?

2、肋間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肋間肌舒張,胸廓如何變化?

3、膈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膈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示媒體動畫四,這裡既反映了肋骨的運動,也反映了膈的運動,肺的體積變化也體現出了。

學生活動:

要求學生結合動畫,以及前面的觀察結果,開展小組討論後,通過層層推理,依次說出吸氣的過程。利用表格來進行總結。

至於呼氣的過程正好與吸氣相反就可以了。可以指導學生採用對比記憶。

學生活動:

呼吸頻率:

讓學生進行自測1分鐘呼吸的次數,並報告結果。讓三、四個同學快速做15個起蹲動作,馬上測定1分鐘內呼吸的次數。請學生概括什麼是呼吸頻率?

肺活量:

結合體檢經驗,強調肺活量是在盡力吸氣後,再一次盡力呼氣撥出的量。討論為什麼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標。

人工呼吸:

強調是人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體字標出的工作。再介紹人工呼吸的方法。

通過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呼吸頻率、肺活量的基礎知識的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新知識學習人體內如何進行氣體交換?

(1)由學生實驗引入

學生活動:

先讓學生來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氣的實驗,通過實驗結果對比說明撥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繼而提出為什麼呢?(問題產生)

再問:增多的二氧化碳哪裡來?

——組織細胞利用了氧而產生了二氧化碳。

再問:肺吸入的氧是如何進入體內組織細胞的呢?體內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圍繞氧和二氧化碳的來與去層層提問,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符合探究式學習規律。

學生親自動手,有利於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

(2)原理

學生活動:

噴灑空氣清新劑,為什麼前排的同學先聞到香味,而後排的同學後聞到?

觀察圖片,為什麼在書房能聞到廚房裡的香味?

觀察動畫,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來得出結論:氣體分子由濃度高向濃度低方向擴散。通過一些現象(香味的擴散),這是一種感性認識,再用一個模擬動畫,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來得出結論,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

(3)過程

學生活動:

觀察動畫,要學生結合動畫,開展小組討論,分析哪裡的氧含量高?哪裡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並將氣體交換的原理遷移到這裡,說明為什麼氣體擴散的方向是這樣的?

應強調組織裡的氣體交換與肺泡部的氣體交換相對比地學習,相對比地記憶。

在這裡還要特別強調發生了氣體交換後,動脈血和靜脈血是如何轉變的?加深對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的理解。再結合血液迴圈的路徑,強調氣體是由血液進行運輸的。從而把氣體交換與血液迴圈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對呼吸全過程的整體理解。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與組織裡的氣體交換過程,通過用媒體動畫的形式來展現微觀的生理動態,突破難點。

這裡是用層層提問的方式,側重的是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培養。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體現了呼吸與迴圈系統的聯絡。

小結

練習學生活動:

今天我學到了什麼?

課外閱讀:煤氣中毒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指導學生進一步獲取資訊,處理資訊。

板書設計: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分三大塊。

第一大塊是用系統表來總結呼吸系統的組成。

第二大塊是用表格的形式來總結呼吸運動的過程和原理。

第三大塊是用圖解來總結呼吸的全過程。

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絡,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練習與評價:

我精心編擬了難度適宜,題量適中的練習,穿插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及時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評價,學生則可以通過練習對所學知識鞏固提高。

在練習的內容上,主要分為基礎知識題,分析思考題,綜合應用題。層次分明,有利於考查學生的能力。

在練習的形式上,讓學生以遊戲式愉快參與,輕鬆投入,答對有電腦獎勵,答錯有電腦鼓勵,有的題目還讓學生親自上臺來操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這種練習方式,注重學生的認知心理,符合現代教學法的基本原則,使學生感到學習“易”、“趣”、“活”。

五、教學思想

下面我概要地說明一下,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點,以及其理論依據。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模型、學生實驗,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巨集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通過啟發式教學,逐步引導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介紹的是關於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生物入侵者”標題生動形象,引起讀者注意,文章開頭引出說明物件,然後具體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然後寫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世界各國對此採取的相應的措施。這是邏輯順序進行說明的。思路清楚,層次分明。

二、說教學依據:

學生對外入侵比較熟悉,而沒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可以從熟悉的外敵入侵的方式,再轉入對不熟悉的“生物入侵者”的思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其次閱讀科技類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篩選資訊。此文正好可以讓學生抓中心句,整理歸納各部分內容,瞭解大概文意。

三、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於衷”等詞語的意思,並學會運用。2、瞭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瞭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瞭解生物“汙染”,增強防範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二)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五、說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說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據光明日報(20xx年6月12日)報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一種產於中、南美洲的“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為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為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蛻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於一旦。那麼薇甘菊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呢?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問題指導學生自讀(多媒體顯示)

1.給重點字詞注音。

2.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說明本文所介紹的有關生物入侵者的知識。(不少於5個要點)

3.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4.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來並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交流。教師選五個小組的組長進行全班交流,每組負責一小題。

(三)、學生自由質疑,由學生共同討論解答,教師組織學生活動,並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1.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覆的,向老師提問。

2.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然後板示,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學生難以解答的問題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2)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3)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四)教師展示學生收集的資訊:學生自由展示課下收集的“生物入侵者”的相關材料。教師也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乾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等等。看來,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我國對“生物入侵者”必須採取了嚴格的防範措施。

(五)遷移拓展:

1、收集有關“生物入侵者”的資訊,加以整理,在班上組織一次以“話說生物入侵者”為題的討論會。

2、利用網路搜尋有關生物汙染的資訊,並加以整理,講給同學們聽。

(六)課堂小結《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採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條理清晰,說明方法得當,是一篇規範的說明文,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鑑。文中介紹的有關生物汙染的知識,應學會運用,提高防範意識,加強生態意識,瞭解當地自然風景的價值,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

(七)板書設計:

是什麼 邏輯

生物入侵者 怎麼樣 順

怎麼辦 序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細胞的分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六章第2節內容。本節內容包括兩塊知識,一是細胞的分化,一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是細胞生命中的重要現象。高度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這是細胞的全能性。前面學習了細胞的分裂,它是理解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基礎,而細胞分化與後面將要學習的細胞癌變,基因的表達,有著密切的關係。學好這一課,有利於完善學生對細胞生命現象的整體認識,同時有利於學生對後續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2.三維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闡明細胞的分化;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圍繞上述知識目標,本節課將實現以下能力目標:首先通過學生收集分析有關幹細胞的資料,從而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其次通過探究細胞分化的特點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通過課前收集資料,課上進行交流討論,進而關注健康,珍愛生命,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細胞分化是分子與細胞的主幹知識,是生物大學聯考的高頻考點,所以我把它作為教學的重點。植物的組織培養和動物的克隆,其原理都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全能性與生物前沿科學緊密聯絡,知識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我把它是確定為教學的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學習了複製羊的形成過程,前面又學習了細胞分裂,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同時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為這節課的成功學習奠定了基礎。由於學生還沒有學習基因的表達,所以細胞分化的本質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就顯得難以理解,教學中要注意這部分的處理。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課前讓學生蒐集造血幹細胞相關的資料,為課堂上的交流做好準備,同時我準備了胎兒發育的錄影,胎兒組織細胞的圖片,植物組織培養的圖解,複製羊形成過程的示意圖,在課堂上創設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知識結論。

四、說具體的教學過程

(一)引入設定:播 放“胎兒的發育”錄影,錄影展示了由一個受精卵細胞發育成一個胎兒的全過程,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求知的*望。看完後,我追問學生: 一個受精卵,如果只進行細胞的分裂,能形成一個胎兒嗎?答案是否定的。細胞通過分裂只產生相同的細胞,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細胞的分化。

(二) 新課設定:

1、細胞分化

⑴細胞分化的概念

展示:胎兒和一些組織細胞的圖片

設疑:

① 你能據圖說出組成人體胚胎的部分細胞嗎?

②這些細胞在形態、結構、功能上有何不同?(簡述肌細胞、神經細胞,血細胞的不同)它們都來源與一個相同的受精卵,為什麼不同?因為發生了細胞分化,那麼什麼是細胞分化,與細胞分裂相比,它又有什麼的特點?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並交流討論,準備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舉例說明,歸納出細胞分化的概念,(體會細胞分化後形成形態、結構、功能不同的細胞)和特點(永續性、穩定性、不可逆性)

⑵ 細胞分化的意義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細胞為什麼要發生分化?

追問:沒有細胞的分化,有人體產生嗎?

引導學生歸納出:有了細胞的分化,才會形成不同的細胞,進而形成不同的組織、器官、人體,因而細胞的分化是個體發育的基礎。

⑶細胞分化的根本原因

探討以下問題:

① 細胞分化是否意味著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改變?為什麼?

② 同樣來自一個受精卵,且每個細胞都攜帶有相同的遺傳資訊,為什麼還會出現差異?

教師舉例:紅血球和肌細胞

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討論分析出:

不同細胞中遺傳資訊的執行情況不同,細胞在遺傳資訊控制下合成特異性蛋白質——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2、 細胞的全能性

⑴細胞的全能性例項展示

已經發生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像早期胚胎細胞那樣,再分化成其他細胞嗎?

多媒體演示實驗過程:

①胡蘿蔔韌皮部細胞培養成植株的過程

觀察現象: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②綿羊“多莉” 整個克隆過程展示

觀察現象: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核具有發育成個體的能力。

根據上述事例引導學生思考:何為細胞的全能性

思考:高度分化的動植物細胞為什麼具有全能性?

教師點明:

高度分化的動植物細胞由於細胞核中具有該物種全套的遺傳物質仍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3、幹細胞的研究

我們體內還有沒有可以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

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關於造血幹細胞資料

教師展示圖片並提問:造血幹細胞有何特點?有何功能?

骨髓移植是什麼意思?有何意義?

學生觀察、讀圖,思考回答相應問題。

思考:人體還有哪些幹細胞,研究用途有哪些?

教師補充:

將幹細胞在體外培養出組織和器官,解決器官移植治療疾病的難題

4、設計課堂練習:

設計一道典型的課堂練習題:通過當堂練習,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反饋瞭解學生學習情況,改進教學。

5、師生共同小結

6、佈置課後作業

五、說課反思

1、短時間內準備,能脫稿說課,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

2、說課程式周到全面,在15分鐘內將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意圖,教學手段的使用介紹得清晰、明確;

3、由於知識點較多,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語速就較快,顯得較匆忙,語調無法抑揚頓挫,顯得激情不夠;

4、在說教學過程時,最好先定好框架,這樣便於非專業評委瞭解你的大致教學程式,在非專業評委面前,說得越簡單越好,越形象越好!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來自生物必修模組三,第5章第1節。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態系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的生態系統型別、結構、能量流動、物質迴圈、穩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巨集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第五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型別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併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物質基礎提供了一個平臺,埋下了一個伏筆。

二、說教學目標

鑑於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要求及本課 特點,我在知識、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確立了具體的目標,同時突出重點。

1知識目標:

(1)能夠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

(2).理解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環環相扣、鏈鏈相交”的複雜網路體系。

2能力目標:

(1)概括生態系統成分,講解各成分之間的聯絡與制約關係,發展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2)學會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關係,從而建立食物鏈、營養級和食物網的概念。進而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思維能力。

(3)研究生態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佔據。當系統執行發生 障礙時,找出問題可能發生在哪一環節,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識圖 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帶領學生做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模擬遊戲,培養學生遵循生態學原理去對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時培養一定的團隊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 生態系統的成分。 (2)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學難點 (1)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係。 (2)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的概念。 (3)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等概念。

四、教學方法

教學重點的落實方案: 1、利用身邊的場景匯入法。 2、課件展示的直觀教學法。 3、聯絡實際的談話法。

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1、學生模擬實驗法。2、討論教學法。3、圖形直觀 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 教學法。

五、學生學習方法

1、構建發現式學習方法。 2、指導學生思維遷移。 3、聯絡實際法。

六、教學過程

(一)場景匯入

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與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 我們有著聯絡,本著注重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絡的指導思想,所以我在這裡用學 生熟悉的場景引入,提高學生的興趣。

(投影打出一幅美麗的池塘照片)

教師:同學們這塊池塘漂亮嗎?參天的大樹,枝葉間透過的陽光,平坦的草坪, 池塘中魚兒在歡快地游泳,微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蟲鳴鳥唱,此起彼伏。

(二)講授新課

學習生態結構的首要問題要知道生態系統的成分由哪些部分組成的。所以, 有關生態系統的成分有哪些,如何分析某個生態系統中的個生物的成分就是學生在本節課首先要掌握的知識點。針對以上知識點,我設計了以下一些問題,讓學生來討論,並得出答案。

觀察生態系統成分。(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調動其積極 性。)

教師:這應該可以算是一個小型的池塘生態系統了,1.在這個生態系統有哪 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 2.能否說出這些生物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 色?3.各生物之間有無聯絡?有怎樣的聯絡?

由於這是學生常見的景觀,所以學生只要認真去思考都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有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很多非生物的成分在其中。

學生通過討論,生態系統的成分分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 和分解者。 生產者是能以簡單的無機物製造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 指綠色植物。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非生物的能量--太陽能和非生物的物質--二氧化碳 和水合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正是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才為一切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生存提供了物質和能量,才為生態系統的穩定奠定了基礎,所以把綠色植物稱為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生態系統中的各種動物也不能製造有機物,它必須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為食。所以, 我們稱這些動物為消費者。分解者是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們將有機物 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尤其是對於消費者的等級問題如何區分,一直以來都有學生分不清,因此我設計了幾個問題,以進一步對重難點進行突破:

教師:(問題思考與討論)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中提到的“物質”除了包括水分、空氣、無 機鹽等無機物以外,是否還包括有機物呢?

2、 請說明一下作為消費者的生物有多少種,它們的等級是否相同?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於那種型別?

3、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於那種型別?

4、所有的植物都是生產者嗎?

學生思考並討論得出結論:生產者是能以簡單的無機物製造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主要是指綠色植物,還有硫細菌、鐵細菌、硝化細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在生態系統中占主導地位。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對植物的傳粉受精、種子傳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消費者不同,它們的等級也不同。依據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利用綠色植物製造的 有機物的次序,將其分為:

A、初級消費者:直接以綠色植物為食的植食性動物。如:浮游動物,蝗蟲 等。

B、次級消費者: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小型肉食性動物稱。如:蛙、食蟲鳥 等。

C、三級消費者:以次級消費者為食的大型肉食性動物。如:食肉魚類,蛇、 鷹等。此外,一些植物如菟絲子、豬籠草也是消費者。老師總結概括,學生應 用解釋實際問題: 經過以上的教學過程,我已經解決了什麼是生態系統的問題,但是這裡還有一個難題沒有解決,就是學生在分析生態系統的時候,總是把生產者,消費者, 分解者三者分開來考慮,但是在考察的時候,但是在考察的時候,要求學生能夠熟練的應用三者之間的關係,去解決實際問題。我選用了兩張照片的對比讓學生討論。

一張是公園的魚池,還有一張是農田的魚池,比較一下有何不同?這兩個都是同樣的池塘生態系統,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大的差異呢?你是否可以解釋其中的原因?

(通過學生討論,從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來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無論哪種生物都不是孤立於生態系統中,它需要其它生物的幫助,同時它們也需要自己的幫助。一個生態系統要穩定平衡的發展,生產 者、消費者、分解者必須是緊密聯絡,缺一不可的。)

老師:既然三者之間緊密聯絡,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有何聯絡。(學習食物鏈和 食物網) 食物鏈:生物之間由於食物關係而形成的一種聯絡。營養級:食物鏈上的每一個環節。

在講訴此處知識點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圖視講解法,打出一張生物之間的關係圖,然後講解。但這種講法平鋪直敘,沒有給學生多少的思考空間, 此處有幾個知識點都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 課的重點與難:食物網與食物鏈是下一節學習能量的流動和物質的迴圈的基礎,後面的很多內容都是由此貫穿的;同時研究生態的流動和物質的迴圈的基礎,後面的很多內容都是由此貫穿的;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佔據。當系統執行發生障礙時, 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佔據。學會分析 這種聯絡是本節課的最大難點。因此如何使學生領悟生物的相互關係, 我在這個地方設計了一個模擬遊戲:

選 8 位同學上來扮演圖中的 8 種生物。

1.扮演的成分是什麼?

2.所處的營養級是幾級?

3.如果把遊戲中的鳥拿出來,臺上的同學是否還可以都在上面麼?

如果是把蟲拿掉呢?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4.這個模擬場景中一共有幾條食物鏈?最長的和最短的分別是哪條?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在某種生態系統中,分析與判斷因某種生物減少或增多時其他生物的變動情況,主要依據該生物在食物鏈或食物網中的具體位置關係 來分析判斷。

(1)處於第一營養級的生物減少,其它生物都將減少;

(2) 天敵一方減少, 則被捕食者數量因此會先迅速增加後減少, 最後趨於穩定;

(3) 處於中間營養級的生物減少, 另一種生物的變化情況視具體的食物鏈確定。 經實驗討論最終得出以下結論:

1.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

2.生產者總是為第一營養級。

3.各種生物所處的營養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此外,為下節課鋪墊,在這裡埋下伏筆: 此外,為下節課鋪墊,在這裡埋下伏筆:

4.一條食物鏈中的營養級一般不超過五個。

5.分解者不屬於任何一個營養級。

( 三)教師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態系統的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 消費者、分解者,以及營養結構包括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以營養為紐帶,把生物和非生物緊密地結合起來,自然界中的能量(光能)和礦物質從綠色植物到草食動物,然後到肉食動物,都是通 過食物鏈進行的。各種型別的生態系統中,它們的營養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生態系統的物質總是處於經常不斷的迴圈之中,而能量也是在各營養級之間進 行流通。因此,食物鏈和食物網即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結 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