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關於高中地理說課稿範文集錦9篇

文思屋 人氣:7.28K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高中地理說課稿範文集錦9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本章教材是前一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姊妹篇。教材緊緊圍繞人地關係這一主線,緊扣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主題,闡述了工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節,尤其是本課所研究的以義大利工業小區為代表的發展模式貼近社會實際,對我國(尤其是河南省)農村剩餘勞動力數量龐大的現狀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工業形成與發展的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工業圖表和工業資料的技能。提高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

結合工業區的分佈圖分析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學生自已收集有關工業區的圖文資料分析其形成的條件與發展特點;聯絡本地工業實際分析工業生產活動的合理選擇和佈局以及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工業資訊,嘗試運用所學的工業區位因素的知識和技能對工業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運用學習過程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關注全球的、我國的、當地的工業和環境現狀,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求變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國小、國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於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慾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採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為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於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複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絡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絡,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於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並增強記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本節主要講述了影響工業區位的地理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選擇與變遷,其內容作為人文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產業地理的基礎知識,對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進行決策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知識目標:掌握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並通過“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這一案例的學習,瞭解工業區位選擇變遷的原因。

能力目標:解釋相關產業工業地域的形成、發展、轉移現象;解決城市工業佈局的綜合問題。

德育目標:樹立主人翁的責任感,積極為家鄉工業發展出謀劃策。

教學重點: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因素的變遷對工業地域佈局的影響。

教學難點:通過“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這一案例的學習實現能力的遷移,解釋相關產業變遷的現象;解決城市工業佈局的綜合問題。

二、說教法

講述法、圖表法、案例教學法

多媒體電腦、相關圖表

三、說學法

對於本節課的學習需要學生具有綜合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綜合的能力首先要架構在對具體知識的掌握上:什麼是區位,影響工業佈局的主要區位因素是什麼,汙染工業在城市中的佈局策略是什麼這都需要學生熟練掌握。綜合的能力需要在對具體習題的把握上逐漸養成,說熟了就是對某類習題敏感程度的提升。除此以外,一定的人文地理素養是必不可少的,這種素養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逐漸養成的,而它也是在綜合能力運用中充當新知識“粘合劑”的主要材料,學生要在平時多接觸地理,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用無形的積累換取有形的成績。本節課作為整章知識的技能儲備,難度相對較大,學習中要做到穩紮穩打。

四、說過程

對於《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章的教學,由於有前面農業地域知識的學習,引入作為一個啟發的過程顯得較為簡單,只需學生了解工業與農業在地域選擇方面的差異即可。在這裡需要強化一下“區位”的概念,使學生明確區位作為一個地理名詞,不僅僅代表著一個地方或這個地方有某種事物,要體會其“聯絡,相互作用”的意思層面,這將更有利於學生在處理產業地域問題時豎立“綜合考慮、運籌帷幄”的思維。

然後依照學生自身的理解,通過其腦中的思維將工業區位的因素想象成生產投入的“原料”,將生產過程的所需和產出結合起來,既明確工業作為物質加工再造的生產部門較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同時也促進其去思考工業區位的選擇到底需要一些什麼因素。

明確了重要的工業區位因素以後,將師生共同列舉的常見工業按照主導要素的不同進行分類。這裡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市場導向型工業的常見型別、二是電子裝配工業作為簡單的勞動力導向型工業其與技術導向型工業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這兩個考點最為常見,需要特別留心。

接下來讓學生閱讀教材60頁的《鋼鐵工業區位選擇的三次變化》這段文字,由“鋼鐵工業到底是什麼型別的主導產業”的討論匯出,進行案例教學。教材所選取的例子十分富有時代意義,是較為理想的材料。通過對不同時代依靠不同區位因素建立起來的鞍鋼和寶鋼的對比學習,使學生意識到影響一種工業區位的主導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在這段教學中可以插入世界主要鐵礦、煤礦,以及我國主要的礦產基地、鋼鐵生產基地的相關內容,不失為區域地理知識的很好補充和鞏固。

那麼從現狀來看我國的鋼鐵產業基地多數汙染較為嚴重,可見工業區位的選擇同樣要顧及到環境的因素,由此引入下一部分的內容。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區位因素外,環境、政策以及決策者的理念和心理等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這段文字的處理上,只需進行概念、道理上的陳述即可,重點要放在汙染工業在城市中的佈局這一知識點上。首先要了解什麼工業會造成怎樣的汙染,然後根據汙染的類別分別講解不同的應對方略,最後將配以適當的例題以期提高學生的整體把握程度和綜合運用能力。

最後將對本節內容進行小結,要在小結中闡述清楚本節課的兩大內容:即工業的區位因素和工業區位的選擇。然後點明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難點、重點。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安排幾道有關主導產業和城市工業佈局的例題加以練習。

五、板書設計

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一、主要的工業區位因素

原料、動力、工人、市場、運輸、土地、水源、政策

原料導向型工業:製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加工廠

市場導向型工業:啤酒廠、傢俱廠、印刷廠、麵粉廠、石化企業

動力導向型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工業

勞動力導向型工業:服裝製造業、製鞋廠、玩具廠、電子裝配企業

技術導向型工業:積體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製造企業

二、工業區位的選擇

案例: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

其他工業區位因素:環境質量、政策、決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問題研究《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課文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根據教材資料,看到存在的農民工現象,認識該支隊伍對常熟經濟發展的影響,瞭解該現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採取開展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研究問題、彙報總結、撰寫調查分析報告的能力。

德育目標:增加學生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綜合分析農民工現象對遷出地以及遷入地經濟的影響,提出解決的方案。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對農民工現象提出合理的建議。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腦

【課時安排】1課時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在學習了整章知識之後,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學生可以在課前做好適當的調查工作,用實際的案例來說明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其次,在課上,學生要發揚合作精神,進行合作學習,分組討論,得到真知;最後,在課後,可以在教師的知道下,完成調查學習的報告,以此來鞏固自己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1.通過視訊:農民工大量湧入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引出對農民工現象的探究。

2.學習新課:

a.通過對資料一的分析,來認識農民工這一現象——發現問題。該過程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討論發炎為主,讓學生髮現問題。

b.基於對農民工現象的認識以及資料2 的分析,請同學辨證的分析出這一現象的利弊——分析問題,當然,這一部分內容還是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但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引導。

c.最後,請同學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應該怎樣解決農民工所面臨的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部分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不侷限於書本,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

3.課堂小結: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探討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現象,瞭解了農民工生存的環境,以及體會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通過合作探討,得出了一些列解決的方案。著重培養大家對於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希望大家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五.說板書設計

問題探究 如何看待農民工問題

1.現狀

2.影響

a.對農村:

b.對城市建設:

3.解決措施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2.4全球性大氣環流》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第二單元第四節,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使用。整個說課共分四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地位和作用:本單元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這一主線。前幾節介紹了大氣的組成、大氣的垂直分佈、大氣運動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本節課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初步瞭解全球大氣的整體運動原理及其產生的重要意義,併為以後學習世界氣候型別、自然帶的形成和分佈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身心發育趨於成熟,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故教學過程以啟迪學生思維為核心,以學生主動參與為標誌,在自主學習方式下,進行有效教學。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三圈環流的形成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

確立三圈環流的形成為重點的依據是三圈環流是全球氣壓帶、風帶形成的基礎,也是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確立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為重點的依據是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是季風環流和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

確立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為難點的依據是學生缺乏空間想象力,難以建立一個三維空間模式,更難在三維空間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風向。

(四)教材處理:

本節課為了充分體現探究的全過程,先提醒學生緊緊抓住以前學過的大氣運動的形成過程,將前後知識緊密聯絡起來;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環流的形成,增加了一個內容——即單圈環流的形成;另外將教材的知識體系分解為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海陸分佈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和季風環流四部分。

二、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以及移動規律。

2.過程與方法

①實踐能力:能正確繪製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

②讀圖分析能力:能運用圖示來正確分析和解釋氣壓帶、風帶的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絡實際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樹立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觀,認識到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4.確立依據: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1.確立依據: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施教之初,在於得法。所以要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由於本節難點多,而且較為抽象,如果應用傳統教學,不太便利,所以運用了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由於本節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運用各種地理原理示意圖或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由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培養,最終做到兩種思維的結合。

2.方法和手段:

①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三圈環流的形成;

②藉助多媒體動畫,採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

3.目的:使用多媒體動畫,將教材靜態資訊加工成動態資訊,化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生動直觀的畫面給學生留下了鮮明、深刻的印象。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其強烈的求知慾,為攻破難點打下基礎。

四、教學過程

(引課,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從全球看獲取太陽輻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區各是哪裡?

(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區獲熱最多,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極地附近地區終年或熱較少,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這種垂直運動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如果不考慮地表起伏和海陸分佈,只考慮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大氣運動的結果如何?三圈環流的作用是什麼?

(板書)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三圈環流示意圖多媒體動畫或思考)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兩極地區空氣下沉,導致近地面的氣壓如何變化?副熱帶地區空氣下沉,副極地地區冷暖空氣相遇,暖空氣上升,導致近地面氣壓如何變化?比較赤道低壓帶和副極地低壓帶成因上的差異?比較副熱帶高壓帶和極地高壓帶在成因上的差異?由於近地面高低氣壓的分佈極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響,會導致空氣在水平方向如何運動?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是否不會改變?氣壓帶和風帶各有什麼性質?

(板書)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佈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佈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一、七月氣壓分佈圖,或黑板上繪製的板圖或多媒體動畫)以亞歐大陸為例,冬季大陸是一個冷源,形成了高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夏季大陸是一個熱源,形成低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這樣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這些高、低氣壓中心的分佈位置及名稱是什麼?

(板書)三、海陸分佈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亞洲季風是一圖或多媒體動畫思考)由於在北半球大陸和海洋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因此不同季節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大氣水平運動的特點是什麼?東亞和南亞的冬、夏季風其成因有什麼差異?冬夏季風的特點是什麼?影響範圍有多大?

(探究活動)題目:為什麼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而與之緯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區卻是沙漠廣佈?

分析:本探究活動可以在課內使用(最好放在已經講授了全球大氣環流還沒有講季風環流時進行。這樣可以引入季風環流的教學。本探究活動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氣環流模式實際上還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如海陸分佈和風帶、氣壓帶的季節移動。

(板書)四、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範圍

五。板書設計

第四節 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 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佈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佈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三、海陸分佈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四、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範圍

六。教學反思:

新課程強調師生共同參與課堂建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而讓學生成為探究者、發現者,從而使創新的思想在他們身上得以閃光。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知識與技能:理解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含義、兩者的關係以及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因素;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影響因素並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

結合中國國情提出適合中國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通過問題探究及案例分析理解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關係及影響因素;

通過問題探討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並強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科學發展觀。

激發學生愛國情感更多地關注國家國情,樹立主人翁意識保護地球強大祖國。

環境人口容量的內涵以及影響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以及措施

環境人口容量的內涵以及影響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以及措施

二、說教法

案例分析、問題探究、歸納總結

有關環境人口的材料

多媒體

三、說學法

1通過有趣故事匯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慾;

2.通過活動探究,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創造性思維能力;

3.通過對比總結,提高學生分析總結歸納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徵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學習

同學們我們先來看一則小故事:“復活節島的悲劇”,從該案例你意識到了哪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有趣故事引起學生興趣,引出問題,激發學習慾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節課中。

2、.問題設計

提問:進一步對比環境人口容量與環境承載力的概念,不難發現環境人口容量是在環境承載力的概念上加上了一些附加條件。而這些附加條件往往就決定了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就是說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哪些因素又是關鍵性因素呢?

該問題自然過渡,同時通過補充案例及讀圖思考的形式呈現出來,便於學生解答但又要求學生主動探究,發散思維。

◆ 設計意圖: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發現學習理論,利用提問,創設思考問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性,引導學生聯絡知識,積極思考,大膽聯想,發散思維,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

3、活動設計

在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中,假定條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統計結果,結合一下三種觀點你同意哪種,為什麼,談談你對未來人口發展以與環境人口容量的看法。

樂觀派 悲觀派 中間派

著眼於尚未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資源,以及未探知和未發現的領域,認為未來世界人口,不會達到地球環境人口容量的極限。科技進步使人類有足夠的力量制止環境退化現今世界的人口已經大大超過了地球的環境容量。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不能解決人口過多帶來的環境汙染和生態退化問題,人口進一步增長,後果不堪設想。 多數學者認為未來全球環境人口容量在100億左右。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公佈的報告認為,將全球人口穩定在110億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維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 設計意圖:通過該活動引發學生對前面知識的應用理解,同時結合自己對社會的看法,自己的大膽想象思考事件的結構,表達自己的理由,這些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測驗,讓學生在鍛鍊中提高自己。

4、作業設計

課後探究:中國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資源養活自己呢? 請同學們結合本節課所學內容思考思考。

◆ 設計意圖:利用所學知識活學活用,對知識進行理解強化能夠應用,同時激發學生愛國情感更多地關注國家國情,樹立主人翁意識保護地球強大祖國。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三節——水圈和水迴圈第一課時(水迴圈及其地理意義)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首先介紹水圈的構成及其特點,水迴圈的過程和意義兩個知識點。第一個知識點淺顯易懂,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知識,是為第二個知識點的學習作鋪墊;第二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緊緊圍繞 “水迴圈示意圖”以海陸間迴圈(又稱大迴圈)為主介紹了水迴圈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分析了水迴圈的地理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學生運用示意圖,說出水迴圈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迴圈的地理意義。”分析這條標準,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1.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繪圖方式加深理解認識水在自然界的迴圈過程與環節。 2.水迴圈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對水迴圈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認識,如水迴圈將水圈、岩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絡起來;水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知中,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根據課標要求,講本節課細化為以下幾個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型別,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係,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迴圈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影象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資訊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說教學重點:水迴圈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的確定,能使學生樹立事物之間相互聯絡的觀點,從而對我國的“黃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觀念。 (二)說教學難點:不同水體相互補給的關係

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瞭解不多,同時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缺乏,對各種水體之間的補給關係不易理解。 四、說教法

1.創設情景 設臵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2.討論法 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機會。

3.多媒體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直觀的圖片、動畫和數字資料,把學生輕鬆得引入本課,通過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現相關地理事物和現象,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奮點,幫助他們理解課本內容。 說學法

1、學會用圖: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圖理解水迴圈的相關性。 2、學會探究:學生思考分析總結水迴圈的地理意義。

3、學會合作:學生討論合作收集相關的資料,完成活動。 五、說教學過程 匯入:【問題1】:李白的《將進酒》中有佳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它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錯誤,你們知道錯在什麼地方嗎?而且黃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復還”了嗎?

【板書】: 水迴圈及其地理意義

水圈的組成

學生自主學習

【課件展示圖片】:

多媒體展示課本上圖2—3—2“水圈的構成”,瞭解水體的構成:

總結: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佔其總水量的2.526%,其中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26%。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二節《工業地域的形成》。主要講述了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絡兩部分內容。是工業區位論部分內容的延伸,又是新舊工業區部分內容的基礎。本節內容較為簡單,沒有過於繁瑣的理論和記憶性內容,只需學生掌握工業集聚或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即可。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工業集聚與工業分散沒有好壞之分,都是為了獲取更大的效益而採取的經營策略。

知識目標:掌握工業集聚的原因和兩種模式的特點。掌握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

能力目標:能夠應用所學內容解釋相關產業現象。

德育目標:看待事物要全面,分析問題要顧及利弊兩方面內容,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教學重點:即知識目標,掌握工業集聚的原因和兩種模式的特點,掌握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

教學難點:即能力目標,能夠應用所學內容解釋相關產業現象。

二、說教法

講述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內容的學習重點在於對例子的引述和理解,學習難度不是很大,一般掌握工業集聚或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即可,並且能夠應用相關理論解釋一般的工業現象。因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工業地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非簡單的機械拼湊,無論是在工序上存在工業聯絡還是僅僅在空間上存在工業聯絡,它們都一同構成了具有協作關係的工業地域。所有工業集聚的原因都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獲取更大的效益。與之相對應的是工業分散的現象,它往往發生在體積小、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電子產品生產領域,是現代交通、通訊技術發達以後產生的工業現象,目的是為了利用不同區域的優勢區位條件,以節約開支。在學習中需要注意,工業集聚不一定就要優於工業分散,而工業分散也不見得就比工業集聚來得高階,它們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四、說過程

課文引入前有必要對上一節的內容進行回顧,作為本章基礎的工業區位論的內容雖然沒有直接在本節中提到,但是卻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教學的程序。接著針對本節課所講述的兩個重點內容分別提出現實生活中所對應的例子,引起學生對此類問題的關注。例如,電子產品的原件標示了許多生產國的名字;工廠總是集聚在工業中心而非平均分配在每個地塊上。兩個例子分別是對工業分散和工業聚居兩種現象提出來的,很具有代表性。我們往往很忌諱在正式的課堂上摻雜有考試的內容,這就如同學習只是為了考試一樣,其實不妨把二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問題的轉述更加契合教材的內容,讓常見的考試內容化作案例融匯在課堂中,將使教學效果更加顯著。

接下來需要講授的是工業集聚的內容。首先要對工業集聚的兩種模式進行講解。對於工序上的工業聯絡學生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只需一語道破它的關鍵所在:一家工廠的產品是另一家工廠的生產原料即可。而對於空間上的工業聯絡,學生在理解方面很容易出現紕漏,將這種聯絡看作是布袋裡的沙子,彼此間並沒有什麼關聯,都是人為撮合在一起的。其實地域上的工業聯絡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樣需要彼此間的合作。而一定的工業區域內也並非任何企業都是可以進駐的,這往往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導,制定一定的准入制度,所以我們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類似的企業集聚在同一工業區內,它們共同打造著一個文化品牌。因此對於本段內容的教學我將嘗試著將工業園區的先進理念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從本質上去理解這一工業集聚的現象。

下面要針對工業地域內部的工業聯絡進行講解,這裡主要涉及到的是工序上的工業聯絡。在這段文字的處理上,我會將鋼鐵、石化、機械加工等工業部門分散成一步一步的工序,便於學生理解這種工業上的聯絡方式與構造,進而對於工業的發育程度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相對簡單了。

緊接著需要講述的是工業分散的內容。工業分散是建立在現代的交通運輸方式和通訊技術與手段上的。它主要針對的是體積小、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電子產品生產領域,目的是根據原件的不同性質選擇不同的生產地域,利用其各異的優勢條件以節省開支。由於案例都是針對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而提出的,因此在這段教材的教學中我會注意避免將工業分散這一現象描述得更為高階。要讓學生明白,無論是工業集聚還是工業分散,它們之間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最後將進行課堂小結,由於本節內容較少且相對簡單,可以在最後適當新增部分練習題,重點考察一二兩節的相關知識點。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8

(一)開場白(略)

(二)教材簡介

《地質災害及其防禦》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第四單元《陸地環境》中的內容。本單元是自然地理知識最為集中、涉及面最廣的一個單元;而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陸地環境的組成要素——岩石、地貌、陸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關係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後而編排的,也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地質災害的種類很多,從課時容量考慮,教材有選擇地講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災害本身的基本知識、危害、地質災害之間的關係以及地質災害的防禦等內容。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及其與人們生活和生產關係的密切程度;特點之二,是從有利於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這與全書以闡明地理環境和人地關係為主線是相吻合的。

(三)理出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知識目標:瞭解地震、火山爆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害,以及進行監測防禦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1、培養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2、培養分析知識點內在聯絡,構建知識結構的能力;3、培養把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即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德育目標:樹立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以正確態度對待地質災害的發生

(四)點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如果能抓住各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質災害知識點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要把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分佈和造成的危害作為教學的重點.通過對各種地質災害的分析,歸納總結出地質災害的基本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習的主體——學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質災害的一般規律。

地質災害就其個體而言,有著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從總體上看,它們之間以及與其他自然因素之間有著明顯的相關性。教材以動態和聯絡的觀點分析了地質災害三方面的關聯性,學生在學習中普遍會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分析成為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本節教學的難點。教學時要密切聯絡舊有的知識,引導學生利用視訊和圖片,把突破難點的過程當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的理解和綜合應用的過程,當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從而全面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五)優化出教學方法和手段

我們的學生基本上都沒有經歷和目睹各種地質災害發生過程,雖然他們可以從電視、報刊雜誌、網際網路上獲得有關資料、資訊,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統。由於條件所限,傳統教學也只能以小量的圖片和資料可以輔助講述,學生對各種地質災害的感受比較平淡和膚淺的。我們不可能讓學生親臨地質災害現場觀察、體驗後進行教學。但在網路環境下,充分的收集資料、資訊,採用多媒體演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上述的不足,強化對學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通過視訊素材和各種圖片資料使學生觀察到地質災害的成因、分佈、危害等特點,運用類比引導學生建立知識結構,指導學生討論各種地質災害的一般規律,歸納出地質災害的相關性,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進而提高對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防禦重要性的認識。因此,這節課可採用綜合運用視訊演示、講授、自學、討論並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應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由於本節內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較多,教學容量大,教師要注意控制教學進度,以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六)教學程式安排

從以上分析,本課教學應以瞭解、學習研究地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從而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式:

1、匯入新課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5分鐘。

以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為匯入新課的指導思想,列舉現實生活、生產中的事例進而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徵,再介紹說明研究地質災害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例如可以播放視訊——加利福尼亞地震發生後的視訊一段,構建學生對地理影象的直觀感悟能力,進而稍詳細地以地震為例,說明地質災害具有分佈廣泛,危害大、傷亡多,突發性強等基本特點,接著匯入研究某一地理事物(現象)的一般方法,即先闡明地理過程,再逐步深入瞭解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舉例項時,要強調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絡,研究地理學離不開觀察和分析,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礎又是學生認知的起點。在讓學生觀察時,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地質災害,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現代教學論認為,地理教學不僅具有傳授知識的功能,還有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的功能。講授地質災害應著力通過現實生活的例項創設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獲得更多感性認識,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迫切性,強化對學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加深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在培養能力方面可按大綱要求,還應包括培養學生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9

教學目標的確定符合課程標準,聯絡學生實際,從認知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以及美育目標,很好的把握學生心理,考慮個體差異進行系統設計。以下是“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優秀說課稿模板

。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後面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大氣運動的原理已掌握,接觸過各類天氣現象,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慾望,但認識不夠深刻需加以引導。

(三)教材重點、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

2、教學難點: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為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為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絡。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係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颱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確定為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溼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麼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它們分別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於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 三維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獨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欲價值觀: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三. 教學方法和手段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採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絡,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資訊,變抽象為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絡和事物的空間分佈,運動狀態,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整合並顯示在螢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四.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檢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本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豔,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絡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2、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五. 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

(展示一段天氣預報的畫面)

介紹最近幾日裡齊市的天氣變化,闡述要了解這些變化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及其與天氣有關的基礎知識。這樣匯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慾。

(二)講授新課:

一. 鋒面系統

(利用多媒體播放鋒面動畫,通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鋒面的概念,結構特點,天氣特點)

【通過這樣設計,使學生從感官上接受概念並能運用以前的知識更好的理解念,為下面的知識做好鋪墊】

1 概念:冷暖氣團的交介面

2 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問:①為什麼暖氣團總在鋒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

【適時的提問,使學生的思維再度擴充套件,引出對學習過的知識的回憶,為接受新知識提供依據】

3 天氣特點: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過渡:根據冷暖氣團誰主動移動,可將鋒面一般分為兩種型別)

鋒面型別與天氣

(利用多媒體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通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