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心理學與生活>

辭職前這3件事你得先知道

文思屋 人氣:3.02W

又到年底,辭職的人也漸漸多起來了,下面辭職前這3件事你得先知道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辭職前這3件事你得先知道

又到年底了,一年甚至多年以來,因為工作而受到的“委屈”,總該了結吧?

於是乎,滿大街多了一些眉頭緊鎖的人,“明年,我到底要不要辭職,然後重新開始呢?如果辭職的話,那就...可是如果不辭職的話,那又...哎...”

如此糾結背後的具體原因多種多樣,且因人而異。但這些原因的背後,總有一個心理學定律的身影:

損失厭惡:人們總喜歡獲得而害怕失去。

《經濟學人》在2010年曾報道過兩位經濟學家在一家中國工廠做的實驗:

在工人們不知道自己成為受試者的情況下,一部分被告知,“如果你們能完成本週的生產任務,將獲得80元獎金”,另一部分被告知,“你本週有80元獎金,如果不能完成生產任務,就會失去這筆獎金”。

乍一看,好像沒有什麼區別,同樣是完成本週任務,可以多拿80元的獎金,但實際結果卻是,第二組明顯要比第一組表現更好,這是為什麼呢?

就是損失厭惡,因為在第二組工人看來,80元的獎金已經是自己的了,因為害怕“失去”,所以就會更加努力完成任務。

回到“選擇”上來,在做任何選擇時,就會意味著要失去一些已經擁有的東西,而且還要擔心如果選擇錯了,就要蒙受更大的損失,所以遲遲不願行動。

但是,如果不行動,又無法獲得“理想”中的成就和滿足感。然後,“糾結”就粉墨登場了。

偶爾的糾結,我們可以理解為“慎重”,這沒什麼不好,畢竟正是因為“慎重”,人類文明才能穿越野蠻時代,走到今天。

但很多人患上的是“月經式糾結”,每過一段時間,就會糾結一陣,然後要麼沒什麼行動,等著下一次糾結的來到,要麼有行動,到一家新公司,一旦新鮮勁一過,就又開始糾結了。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止住這樣的惡性迴圈呢?三個建議僅你參考:

1.切換到未來視角做選擇

有三類人,分別活在當下、過去和未來。

活在過去的人,生活中充滿了“如果當初我...就不會落得今天這種田地”的嘆息。

活在當下的人,雖然可以腳踏實地地做一些事,但生活中也少不了“我到底在幹嘛,為什麼要幹這件事”的疑惑和迷茫。迷茫久了,也會喪失動力,滑入活在過去的人群裡。

當然,如果純粹活在未來,也不見得是好事,因為很可能陷入到“我想...我要...我將會...”的偉大構想裡,而忘了行動。

那些陷入到“月經式糾結”裡的人,多活在了當下和過去,因為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未來到底是什麼樣子,就失去了“正確選擇”的參照標準,那當然怎麼選都是錯啊!最後活生生熬成活在過去的人。

最佳的組合就是:選擇時切換到未來,行動時切換到當下,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

把視角切換到未來的前提,是找到自己的目標事業,那麼如何才能找到呢?可以問自己3個問題,反覆問自己,是什麼,為什麼:

什麼事情,總讓自己特別有成就感

什麼事情,自己總比別人做得更好

兩者的交集裡,哪件事情能給別人帶來價值

第一個問題發現價值觀,第二問題找到自己的優勢領域,三個問題結合的結果,自然是自己喜歡做,又擅長做,還有錢賺的目標事業。

壞訊息是這件事只能靠自己完成,別人真幫不上忙!好訊息是如果堅持問自己,一定會找到答案!

而且就算這個答案一時半會想不那麼清楚,但是一個相對模糊的目標(而不是沒有目標),還可以通過不斷行動和覆盤總結,最終也能找到目標事業。

2.不要被一個水杯限制自己的人生

古典老師曾在一個職業規劃師的交流會上,問了所有人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手裡拿著一個水杯,他下一步最好的選擇是什麼?”

想想看,你的答案會是什麼?

當時,有人說應該去繼續裝水,有人說要把水分享給別人,有人說要找到一個最好的`方式來利用水杯裡的水...幾乎所有的答案都跟水杯或水有關。

古典老師的答案是:一個人手裡拿著水杯,此時最好的選擇,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跟水杯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

想想看,你在做選擇時,是否也受困於這樣或那樣的“水杯”呢?如果因為害怕失去,而死死的盯著水杯,就會遮住我們的雙眼,而看不到自己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當然,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所以想明白自己想做什麼,然後再做選擇,真的很重要!

3.人生由很多選擇組成而非僅僅一次

做選擇時,讓我們如此舉棋不定的,還有一個原因:過於看重單次選擇對自己人生的影響。

“這次選擇一定會影響我的一生呀!我當然要慎之又慎呀!”

一次選擇到底有多重要?這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一個選擇當然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但是一次選擇是否就決定了一生,就要有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如果我們從整個人生的視角來看,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修正、再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會發生某些我們期待的,或者不期待的結果,而且這些結果是相當大的隨機性的。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單次選擇是可以在未來被修正、甚至重塑的,因而不要高估單次選擇的重要性,而更在乎單次選擇的假設前提,以及結果對前提的修正作用。

當然,我不是在鼓吹''輕率地做選擇”,然後漫無目的的試錯,而是“設定目標、基於目標做選擇、分析結果、修正目標、再選擇...”的選擇迴圈。

總結起來,如果你深受“月經式糾結”困擾,你可以:切換到未來視角做選擇、不要被一個水杯限制自己的人生,人生由很多選擇組成而非僅僅一次。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當然是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幹什麼,如果還沒有想清楚,不妨先把放一放辭職的事,而是2017年定為“自我覺醒和發現”之年,行動起來找到自己。

不行動,浪費的是時間。盲目行動,浪費的是信心,失去了“自己可以成長為想要成長的那個自己”的信心,這更可怕,你覺得呢?

TAGS: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