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心理資訊>

應該如何化解偏見

文思屋 人氣:1.97W

人生經常會有偏見,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化解偏見呢?下面應該如何化解偏見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應該如何化解偏見

  

什麼是偏見

所謂「偏見」,基本由幾種特質:

第一種偏見的特質:「無實證的揣測」。又可稱為「預先判斷」(prejudice)。指一個人在欠缺實證、調查,掌握充分論據之前,就「預先」做出自己的喜好、傾向或看法。

e.g.女生的數學能力沒有男生好。

第二種偏見的特質:「渲染主觀看法」。又可稱為「認知偏誤」(cognitivebias)通過極為單薄的經驗,或者不具有足夠代表性的事實,就做出對群體以偏概全的解釋。

e.g.美國人比英國人沒文化。

第三種偏見的特質:「選擇性接受」。又可稱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bias),當我們有了一個看法,即使我們知道自己的看法過於片面,仍選擇性的接受對我們有利的解釋,而忽略、排除那些反對我們的證據,甚至反對者。

e.g.民主制度一定比較好(但明明也有關於民主制度不好的觀點)。

簡言之,偏見是一種極為主觀,缺乏客觀實證的個人見解,並且將這種見解擴大解釋為普遍事實,做為價值衡量的標準。

小的偏見無傷大雅,譬如一個人認為打牌就是要穿紅色等刻板意象。

但有的偏見卻可能造成對群體的危害,譬如種族、性別等歧視。

什麼樣的人容易有偏見

凡人皆有偏見,無論認知能力高低

關於偏見的研究很有趣,因為往往會發現有些偏見不知何時,竟然成為多數人奉為圭臬的真理。

好比在一般人的觀念裡,偏見和認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的關係成反比,亦即「認知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有偏見。」

然而,心理學家布蘭特(dt)和克勞福德(ford)對5914位美國民眾進行實驗,發現無論認知能力高低,凡人皆有偏見。

差異在於偏見的傾向不同,高認知能力的人,他們的偏見更多是對社會有影響的人,譬如他們反對種族主義者,反對操縱經濟的.華爾街掮客。

低認知能力者的偏見,則多是族群之間的偏見,更多的偏見在於區分你我。對於和自己處於同一族群的物件給予正面的偏見,對於和自己異類的群體給予負面的偏見。

此外,高認知能力的人,更傾向於強調個人意志的重要性,也就是相信「每個人都有選擇」。譬如對於貧窮的議題,更相信一個人的貧窮是「咎由自取」的結果,而忽略了某些人在環境中的身不由己。

好比對於貧富差距,可能容易忽略家庭社經地位對教育的影響,乃至於對一個人社會生存的影響。但早在2000年,美國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就指出,社經地位對一個人受教的結果影響最大。

貧窮的環境可能會促使某些原本有能力讀大學的人,因為環境的多重干擾(沒有錢、身邊缺少熱衷學習的夥伴,生在教育資源落後的地區……)而失去進入大學的機會。

偏見是天性,也是生存的能力之一

然而,這種區分群體的認知活動,實則是一種人的天性。

從個人發展的角度說,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布魯(Paul Bloom),通過對嬰兒的研究,發現人們從小就懂得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辨別好壞,區分你我。

生存需要建立基本的認知經驗,譬如我們更喜歡照顧我們的人,討厭經常忽視我們的人,從中建立信賴關係。

正視通過這些經驗展開更高層的認知,以及更廣而複雜的社交活動。

社會心理學家泰弗爾(Henri Tajfel)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一群人分為兩組,並欺騙他們是按照實驗的特性區分,但實際上是隨機分組。接著泰弗爾給這群人一筆錢。

結果發現他們分配這些錢的時候,受試者會將比較多的錢,分配給和自己屬於相同歸類的人。

泰弗爾的實驗說明人天生就有「社會分類」(socialcategorization)的傾向,即使原因非常沒有道理,只要人們劃分出一條群體界線,人們還是會不由自主的去加強對內的團結,以及對其他團體的抗拒。

這種畫界,在於人本身需要在不同的團體中尋求安全感,如心理學家謝里夫(MuzaferSherif)所說的「從眾效應」(又稱「羊群效應」)。

安全感的建立,關係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彼此認同、信賴與情感交流。適當的操作,能夠增進國民的愛國心,對社會反而有正面幫助。

因此偏見無所不在,唯獨當偏見走向極端,進而對不可侵犯的人權給予打擊,以及身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才是我們需要提防的物件。

化解偏見的方法

化解偏見,大體來說有以下幾條徑路:

1.訴諸情感

布魯教授通過美國人對黑人的解放,以至於黑人從白人的奴隸,到歐巴馬當上總統為例。通過人與人之間出於真摯情感的交流,打動彼此。

思想家桑塔格(SusanSontag)就曾說過這樣的例子,譬如面對戰爭,當我們的情感變得麻木,我們會對戰爭的血腥與殘忍失去同情。

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是死亡,有的人會對從小養到大的寵物掉淚,但不見得會對地球另一端被屠殺的難民難過。

2.對立面思考

心理學家洛德(CharlesLord)研究發現,要讓兩群立場對立的人,互相改變立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給予客觀證據,雙方仍然會選擇性的接受當中對自己有利的部份,進而更加強化原本的立場。

然而,當洛德等研究者讓立場對立的群體,不要求他們從公正客觀的角度思考,而只是專注于思考本身,思考每一項和自己立場相反的結論,以及相反論點的可能性。

儘管這無法讓人輕易放下偏見,但至少能弱化原先堅定不移的觀點,提高對不同觀點的開放性,以及對其他群體的接納程度。

3.創造合作情境

謝里夫(MuzaferSherif)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夏令營,通過刻意操縱,挑起孩子們分為兩個競爭群體,彼此互相敵視、攻訐。接著通過一系列讓他們必須共同合作,方能完成的課題。

於合作過程中,兩個群體之間的敵意散去,日趨和諧。

TAGS:偏見 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