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心理資訊>

讀懂孩子心理的祕訣

文思屋 人氣:2.78W

家庭教育暢銷書《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維尼老師著——一本書,可以讓一個家庭幸福!

讀懂孩子心理的祕訣

一位媽媽這樣說:“當我為孩子著想,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他、能讀懂他的心理的時候,3歲半的兒子經常能感受到我對他的愛,他也經常會對我說:媽媽我愛你。能夠讀懂孩子之後,我才發現以前不是孩子跟我過不去,是我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父母們大概都希望瞭解孩子的心理吧,但看了兒童心理學的書好像幫助不大,所以盼望有什麼讀心術就好了。呵呵,我這裡就有,還很簡單:

想想你自己,你是什麼樣的心理、感受,孩子也基本就是這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讀懂孩子的祕訣。

女兒有一次興致勃勃地朗讀新課文,我連續指出五六次錯誤之後她不高興了:哼,不讀了!這可以理解,想想自己做事時,別人總是指正,雖然明知是好意,但多次後也會有些不悅啊。這不過是人之常情。

和孩子約定好看電視半個小時,到了時間,動畫片還沒結束,孩子還想看,父母很惱火,責怪孩子說話不算數。其實想想自己,如果電視劇看到一半就不讓看了,是否也不情願呢?這很正常,沒什麼。

孩子反感父母囉唆嘮叨,父母不解:“我是為了你好啊!你為什麼不領情?”其實誰也不喜歡聽嘮叨。

一位媽媽說:“我婆婆管得太多,包辦太多,只要聽到她說話,都是在囉唆、埋怨,真的好煩人的。我知道她是善意的,所以等她心情好時,我就會和她說:老媽你就放心好了,我們都這麼大了,知道什麼應該,什麼不應該。但她囉唆得特別煩時,我也難免會頂撞一下。”

人的心理何其相似啊!心理的基本規律其實是不分國界、不分男女老幼的。

一般來說,人都是喜歡被鼓勵,不大喜歡被指責;成功則喜,失敗則不爽;被尊重則欣然,被輕視則不悅;喜歡自由自在,不願意被束縛;被壓抑就想反抗,順著來則會合作;有情緒時容易不理性,平和時就好商量;關係好了,什麼都好辦,關係糟了,怎麼做都是矛盾;平和的批評容易接受,嚴厲的訓斥都難以接受……

基本的規律都是如此,只不過成人經過磨鍊,在某些情況下能夠有所剋制忍耐,通過自我修養會變得淡定些。所以,如果想讀懂孩子,就先想想自己是什麼樣的感受和反應,這樣就容易理解孩子了。

孩子有時會有“邀賞”的現象,比如球拍得不錯,會問:“媽媽,我棒不棒?”拼圖完成得很好,孩子向媽媽炫耀:“我很厲害吧?”

有的媽媽對這個現象很警覺,認為孩子需要別人的表揚才自信,心理脆弱。其實這種表現可能是正常的。想想我自己,當我做得好的時候,也會忍不住和朋友分享我的快樂。

有一個流行的觀點:“若你想讓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就該經常讓他經歷等待和渴望的過程。如今的情況是,很多孩子剛學會走路,大人已經迫不及待地給他買好自行車了,孩子會認為他得到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孩子經歷不到內心長久渴望被滿足的那份喜悅,因此很難被滿足,跟他一起生活的人會很辛苦。”

這個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些莫名其妙。想想你自己,你該得到的東西,如果領導耍手腕壓著不給,你會感恩嗎?如果朋友能幫你的忙,卻一直拖著,讓你求爺爺告奶奶才幫你辦,你還覺得他夠朋友嗎?

大家可以體驗一下,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內心是不是煩躁,也想發火?那麼,我們發火的時候,孩子的感覺也是如此。

一位媽媽:昨天給孩子鼻子滴了一種薄荷油,孩子很難受,和我發脾氣。我向他道歉了,可是他還是有點不依不饒,說讓我幫他接尿,幫他脫衣服。我很困惑,他怎麼得理不饒人呀!

維尼:想想你自己是否也是這樣的呢?

媽媽:是啊,其實我以前發脾氣的時候也這樣,那時孩子都和我道歉了,我心裡還是不舒服,不愛搭理他。

成人沒有多少人能坦然接受懲罰,大都喜歡自由自在,但一位媽媽卻總認為孩子不是這樣。她說:孩子如果內在秩序沒有被破壞,他們是規則的堅決維護者和執行者,當他們違反了,對處罰也能坦然接受。但是實際並非如此。

看了《超級保姆》後,當孩子違反規則時我試圖溫和而堅定地懲罰孩子,每次懲罰孩子都是撕心裂肺地哭,最終孩子不但沒有聽話,反而學會了犟嘴。

現在成人很少被嚴厲批評了,所以忘記了那種感覺,不過通過考駕照有可能體驗到。

我學車的`時候總被教練吼,教練越吼我越不知道怎麼辦。現在想想我的小孩,我吼時他不知所措的樣子真可憐,以後不吼了!

有些方面孩子看起來和成人不同。

比如,孩子把什麼東西弄壞了,沒當回事,大人卻會很生氣,這是因為這些東西在孩子心中和在大人心中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反之,孩子認為很重要、很值得珍惜的東西,如一隻玩具小鴨子、一隻玩具熊,甚至一顆玻璃珠子,這些在大人看來,卻微不足道。這就是價值感的不同,不要用成人的思維考量孩子的價值觀,你認為很重要的東西在孩子眼中也許還不如一顆玻璃珠子。

不過,孩子和我們看似不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又是相同的。比如孩子會為一些我們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而大做文章,大哭大鬧、不依不饒,也會害怕一些成人覺得“沒什麼可怕”的事情。這是因為孩子把很多事情放大了。其實我們不也是如此嗎?不也會因為孩子偶爾不刷牙、偶爾睡得晚這樣的小事而大發雷霆嗎?孩子和我們不過是一樣的。

當然,一方面我提倡“想想你自己”,去理解孩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方面,又不要“以己度人”。比如,看到孩子不會做題,心想:那麼簡單都不會做?!再如,讓孩子做什麼事情,孩子沒有馬上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就生氣了,怎麼那樣磨蹭?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只不過孩子的節奏可能和我們不同而已。

此時,還是需要想想你自己,想想你還是孩子那麼大的時候!

在孩子1歲多時,他喜歡撕衛生紙玩,撕得滿床都是。我不停地收拾衛生,真的是有點惱火,想發脾氣了,但是看著孩子玩得那麼高興,又於心不忍。突然想起我小時候撿樹葉玩的情景,其實不論撿樹葉還是撕衛生紙,在現在的我看來都是很幼稚的東西,但是小時候的我卻感覺那麼快樂,所以我也就理解了孩子。我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小孩子,去理解了兒子的行為,火氣也就消散了。其實孩子只是一個階段這麼幹而已,之後就不再玩這樣的遊戲了。

TAGS:祕訣 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