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心理資訊>

人可以從“痛苦”中獲益嗎?

文思屋 人氣:2.19W

 人可以從“痛苦”中獲益嗎?

人可以從“痛苦”中獲益嗎?

雖然閒逸的生活總是能夠撫慰人心,但時間長了,它就可能成為我們工作、生活中的絆腳石。

現代社會,人們認為痛苦很糟。即便談不上糟,至少在過去,人們不見得有多待見它。的確,如今洗碗機、洗衣機、計算機以及遠端控制技術便利了我們的生活,而這都是我們的先人所享受不到的閒逸。

任何痛苦都會妨礙到人們的幸福。我們習慣於推斷,所以我們斷定凡是那些讓我們感覺不好的東西都是糟糕的。(誰沒看過止痛藥的廣告?)但對於我們的事業來說,確實如此。

成功的感覺很棒,不會讓人覺得糟糕,但是這只是旁人的看法。對我們來說,它可能會讓我們錯失良機。

 人間疾苦

歷史上的藝術家們為了創作那些探索人類社會陰暗面的作品,一直在尋求苦難。即便他們是無意而為之,那也是直覺使然。他們之所以這麼做,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痛苦是每個人生活中都要面對的現實,它會在某些時刻以某些形式呈現,無人能夠規避。痛苦還能大大增強一個人的存在感。對於這些個藝術家們來說,緩解或是躲避痛苦只會阻滯他們去探索和表達的創作靈感。其實在德國,有個詞專門用來形容這種憂鬱症,叫“悲世”,意思是遭受人間疾苦的悲痛之情。作家們,從拜倫到馮古內特,常常用這個詞來描述人們在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中所遭受的精神痛苦。人們無法規避這種痛苦,只能去理解、研究、合理利用它。

說到電影,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們總是在幻想著超級英雄能夠出現,那些嬉皮笑臉的人都不足以具備救世革新的.那份莊嚴穩重。(想想《蝙蝠俠:俠影之謎》)雖然我們自己可能都不想經歷任何痛苦,但是如果這種痛苦可以激發靈感或是給以意義重大的啟示,我們不介意坐在安全舒適的影院或是自家柔軟的長沙發上觀看別人遭受這種痛苦。一旦痛苦可以事先預見,你便可更輕易的認清奮鬥的意義。恩,意義。

所以,我認為我們得益於“痛苦”。換種說法就是,它讓我們知道有些東西需要我們去直面、去解決。它迫使我們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的處境,發掘自身的潛力。我們嚮往安穩的生活,所以想方設法給自己和深愛的人創造一個安逸的生活環境,這些通過我們開的車、我們住的房子、我們工作的地方都可以反映出。但是,在抗拒痛苦的同時,我們也正將一次摒棄陳見、擦亮雙眼看世界的重要機會推離自己。“痛苦”開拓了我們的視野。

我作為一家產品設計公司的市場主管,第一天上任,在人力資源部為我準備的歡迎會上就發現這家公司還有另一位市場主管。當我問誰向誰報到時,人力資源部的人告訴我說:“說實話,我們現在也想弄清楚。”我承認,當時聽到這話心裡很不是滋味,情況已經完全超出我所能掌控的範圍了。但這件事也讓我間接認識到了這家公司獨特的模糊文化,在此度過了美妙的七年。

我們所渴望的那些有創意的點子和對策,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及工作上遇到的棘手問題,但它們不會憑空產生。比如說,工作和諧是好事,且可以刺激生產力。但如果這種和諧的存在完全是出自個人利益,那好比是一副“賽馬眼罩”,引導著我們的思想只朝一個方向發展,為我們抹殺掉其他一切可能。聽起來是不是很侷限?

創造性的思想家們不會畏懼痛苦,因為這些痛苦能夠開拓他們的視野,讓他們能夠接觸到一些他們以前從未嘗試,甚至從未想過的事情;還能夠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工作中如想要製造一點正面的“痛苦”有如下幾種簡單的方法可行:與同事交換辦公桌或工作角色;邀請公司一位從未打過照面的同事共進午餐;或者在員工大會演講時,即興創作一段你以前從未見過的特別畫外音。重點是一定要不厭其煩地去探索新的思維方法。這樣可以幫助你去習慣“不適”,可以暫時緩解你潛意識裡對“安逸”的嚮往。

我並不是說人要“自討苦吃”才能激發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我確實覺得如果我們不急著給“痛苦”安上一個我們認為“糟糕”的定義,生活將會更幸福。我們要把痛苦看成一個潛在的機會,是它教會了我們一些東西。除非是患有慢性疾病,否則痛苦不會流連在你身側。我們都知道海浪是轉瞬即逝的,但衝浪者卻充分把握住了它那短暫的美麗。我們也應如此。

 註釋:

賽馬眼罩:賽馬場上,人們為了讓馬把精力集中在正前方,於是便給它戴上眼罩。戴上眼罩的賽馬看不見觀眾,也看不見別的馬,它的眼裡只有終點。

TAGS: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