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熱門】教師學習心得體會集合六篇

文思屋 人氣:2.5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學習心得體會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教師學習心得體會集合六篇

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1

據我瞭解,上一次教育部修訂《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還是在1997年,距今已有11年。

從現行的《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正式版本來看,它和意見徵集版在資料上區別不大,也是六條資料。在意見徵集階段因“範跑跑”事件的影響,引起家長廣泛關注的“保護學生安全”的資料在正式版本中被採用,這無疑是對學生生命的最大呵護。另外,在“關愛學生”一條裡,經過激烈的討論,還新增加了“關心學生健康”的資料;我想:此刻的學生心理壓力大,一個因素是來源於父母,另一個則是來源於考試,在這種狀況下,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利於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超多的心理學研究結果和實踐已經證明:健康的心理能夠提高人的實踐活動效率。掌握知識、構成技能和道德品質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們在自我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活動的調節和支配下的實踐活動。所以,健康的心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請看,在大家身邊的一個事實:心理健康的學生朝氣蓬勃,情緒舒暢,性格開朗,思想樂觀,精神飽滿,在其健康心理的調節和支配下,學習就有勁頭,學習成績好。

反之,心裡不健康的學生則難以適應正常的學習活動,注意力不集中,作業馬虎、潦草,思維混亂,學習勁頭不足,學習成績差。不論從道理上,還是從事實上說,心理健康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要有健康的心理,務必有用心良好的情緒。所以,教師要讓學生懂得情緒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好各種關係,善於助人為樂,多看、多想、多做用心愉快的事情,多聽、多說用心愉快的話。人生在世,煩事十有八九,要學會迴避,不要去找不愉快,千萬不要鑽死牛角,培養自我用心良好的情緒。在“教學育人”一條裡,新增“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看到這一條總讓人想起孔子。他能夠說是我國古代教育思想體系的建立者和集大成者。其最主要的教育思想為“溫故而知新”、“啟發式教育”和“因材施教”。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成名者七十有二,可謂桃李滿天下。如此輝煌的成就,當然得益於其先進而系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我們作為後代的教育工作者,繼承和發揚孔聖人的學術思想,當然無可厚非,因為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才談得上真正的創新。在“為人師表”一條中,除了繼續要求尊重家長外,還要求“關心群眾,團結協作,尊重同事”;教學不能閉門造車,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培養合作意識,要互幫互助,培養和睦的氣氛,在身心愉悅的狀況下,進入課程研究。在“終身學習”中,增加了“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記得我剛上崗時,校長告誡我:“要給學生一杯水,務必要有知識的長流水。”。

這句話讓我有了緊迫感,世事變遷,教材不斷的完善,新事物的不但湧現,這一切使得我們原有的知識儲備太尷尬,為了跟得上學生的步伐,我們務必“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

總而言之,新頒佈的《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將更有利於學生和教師的共同進步。

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2

昨天中心陳校長,馬校長一行到我校指導工作,期間宣讀了我縣教育局趙局長的會議講話。趙局長這次講話,讓我深受鼓舞,感受頗多。

首先局長談到了安全的重要性。在教育以人為本的今天,安全工作重於天,這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是一個教育人應該無時無處牢記於心的一條日常行為準則。學校,作為一個未成年人集中的社會場所,好多事情是很難預料的,因而杜絕就更是難上加難;教學,作為一項重要而神聖的社會行為,不僅要教會學生求知明理做人,更要首先保證學生們健康成長。所以,每一個教育人都有著神聖的職責,為學生安全多考慮,為他們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為此,趙局長明確指出,要從人,物和行為三方面來提高學校安全工作的力度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提高自己安全意識;讓學校相關裝置能真正發揮作用;讓學校每項活動都在安全範圍內進行。本著這種理念,局長提出了不少全面而有新意的觀點,讓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任務之重。相信,只有遵照局長的指示,安全二字就能真正得以實現,學校教育也才有了更好的保障

接著,趙局長談到各校招生工作。由於社會的發展,捨近求遠,異地求學現象普遍,我縣生源流失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搞好學校招生,尤其是招收優秀學生已經成為學校能否良性發展的重要條件。由此我聯想到了國小教育,想到了自己。在我看來,國小教育在整個教育環節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國小階段就沒有培養出熱愛學習,文明禮貌,積極上進的優秀學生,將來他們走進中學甚至大學的校門,都會遇到很大的困難,為學校的發展帶來不利。如果從學生走進校門的第一天開始,就搞好教育,成功也就不再遙遠。

另外,講話中也透漏出新領導對一線教師的關心重視。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教師任務,尤其是我們山區一線教師的任務有很大程度的增加,不但要考好教學,還要搞好管理,搞好檔案建設。然而,山區學校教師缺乏,好多時候是一人任多門課程,按照相關規定所做工作就非常忙碌,而且所得回報,與同是教師的一些人相比收穫與付出不相當。

然而,付出是小,教學效果不好是大,由此帶來一些列問題,並不是我等教育者所想看到的。趙局長能在此次會議中談到提到這方面問題,使我作為一名教師看到了希望。如果能按照局長的會議精神,全面貫徹,提高教師待遇的同時,補充我山區教師的空位,減輕壓力,提高成效,我縣教育的明天定將充滿美好的希望。

最後,講話就行風建設,廉潔自律這一當前社會熱門話題展開,對相關人員作出了明確要求和指示。局長在新學期到來之際,將這一問題作為工作的一個重點,足見其對教育體系自身要求之高,要求之嚴。只有每個人都不計個人私利,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教育才能良性發展。

總之,趙局長這一講話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讓我重新認識到身為教育者的擔子之重,任務之艱。我一定在今後的工作中,以會議精神為指導,努力提高自己,關心愛護學生,盡職盡責,完成相關工作,為教育事業作出最大貢獻的同時追求自身價值的更好實現。

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是對合格幼兒園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是幼兒園教師開展保教活動的基本規範,是引領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是幼兒園教師培養、准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

作為老師的我們,只有不斷反思,審視自己的教育言行,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通過認真學習《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我深刻理解了“幼兒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的基本理念,對“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3個維度14個領域62項基本要求有了基本的瞭解。

1、我認為對一名幼兒園教師來說,首先要熱愛理解幼兒。

愛孩子就要給他需要的幫助和指引。愛不是包辦代替,也不是強行給予。陳鶴琴先生說過:“一個滿面笑容的教師,大家都會喜歡。兒童是最有感情的,你態度和藹,開口常笑,使兒童感到溫暖,感到親切,他就會接近你。”我班的小朋友潘奕彤,開學的那段時間天天尿褲子,有時甚至把大便也拉褲子裡,這孩子還不愛與人交往,總是整天呆在自己的座位上。後來我觀察了她幾次,發現每次小便都要催著去,解好小便都是還站在上面的,原因是她不敢下來,於是每次等她解好小便都把她扶下來幫她穿好褲子,每天早上我總會投以親切的微笑和她打招呼,和她一起去做遊戲,平時我也會常常微笑著減少孩子的壓力,也給她更多的愛撫與幫助。通過這麼長時間的努力,她很快便熟悉了這個新的環境,下課能主動跟著小朋友去解小便了,也不尿褲子了,性格也變開朗了,時常跑過來喊喊我,對我笑笑又跑開了,並與小朋友們成為了好朋友。這也同時讓我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2、作為幼兒教師,要學會尊重幼兒。

也就是要努力做到不武斷地批評或否定幼兒的想法和做法,不簡單、粗暴的指責幼兒,而是瞭解實情的來龍去脈,再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進步,成為孩子們喜歡的好老師。

3、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常有家長向我們反映說,老師的話就是“聖旨”,老師說一句抵我們說十句。這句話是對我們的褒獎,也是對我們的鞭策。幼兒的可塑性、模仿性強,老師是他們學習模仿的物件。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孩子身上都有老師的影子。因此,我們要努力提高自身修養,為孩子做好表率。

4、必須學會與家長交流,擺正自己的位置。

幼兒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他們又是一個未成年的人,因此與家長溝通是我們教師的職責。真誠對待每一位家長,如實的和他們交流對孩子教育方面的看法,對家長提出的要求儘量去滿足,對家長提出的教育孩子的疑問幫著查資料回答。當問題出現第一時間與家長聯絡很重要,讓家長知道老師對他們反映的問題很重視,對幼兒的發展也很在意。園內半日活動中,家長看到了自己孩子各方面的表現與進步,同時也看到了別的孩子不同程度的發展與進步,倍感欣慰的同時家長朋友們也會對我們的工作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援。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在大部分教師職業倦怠的情況下,對教師提出這個“標準”非常必要。羅曼-羅蘭說過:“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新時代,新形勢,呼喚陽光教師。一個樂觀向上、熱情開朗、具有平滑心態的老師,必將給孩子提供優質文化場,保障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無論是新的教育理念還是師德修煉,無論是專業知識還是專業能力,都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學問,教育理念、師德修養是一輩子都要不斷修煉的課程;專業知識是與時俱進的,不同物件,不同時代,對我們的教學行為提出的要求不同;專業能力更是一門高技巧的學問,他需要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用行動去實踐,用智慧去反思,用自己的專業和心智去踐行。我相信,只有用心付出,堅定信念,努力學習,我們定能用實際行動踐行新的教學理念,服務於孩子,服務於社會,不辱歷史賦予“教師”這個職業的使命。

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4

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和建設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思想素質和工作好壞,決定著教育的發展水平和質量。因此,教師的.道德修養、道德水平,對於建立教育活動中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於維持一個學校工作的良性執行和保證教育任務的順利完成,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做為當今的教師,應遵守以下職業道德規範:

一、獻身教育,甘為人梯

“獻身教育,甘為人梯”是履行其師德要求的思想基礎和前提條件,只有首先具備這一道德感情的信念,才能做到自覺地履行其他師德規範,為人民教育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熱愛學生、教書育人是師德的核心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師德的核心。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

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最可貴的是身體力行。兒童、少年學生,除了向書本上學習之外,主要是向教師學習。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的話就是真理,師的言行就是道德標準,教師是智慧的象徵、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師的榜樣作用非常重要,教師的思想、行為、作風和品質,每時每刻都在感染、薰陶和影響學生。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你不僅是良師還是益友。教師以身作則,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養出言行一致的人。

四、精通業務,學而不厭

教師的主要職責是讓學生學到人類的知識和經驗,因此,勤奮學習,精通業務,掌握教學規律,是培養出合格人才的關鍵。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故曰教學相長也。”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的職業特點和歷史作用,不僅要求教師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更要求教師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和修養,是教師職業特點和崇高職責的客觀要求。只有具有高標準的職業道德修養,才能成為合格的教師。

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5

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政治學習,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不斷學習、更新知識、與時俱進的重要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師?這將是我今後必須思考和麵對的問題。因為,合格教師不是終身的,昨天的合格教師,今天不一定合格。自己只有不斷學習,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理論知識,才始終是一名合格的教師。

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正如有人說的那樣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師重在自重。教師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誠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業愛生,在為人處事上少一點名利之心,在教書育人方面多一點博愛之心;創新施教,要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同時要不斷加強學習,與時俱進,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觀念,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手段。可持續發展教育要求教師具有崇高職業理想和教育信念的同時,還必須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當今社會,科學技術在飛速發展,教育內容與教育手段也不斷更新,因此掌握現代化的教育觀念,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核心,是教師政治覺悟的一個重要方面。

師德師風所包含的內容,自古就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但育人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有新的內容,現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要求老師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業務素質。

教書育人是一項極其崇高、極為複雜的人才培養工程。教書育人也是教師職業道德、行為規範的一項神聖使命。一句話,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任何一位教師,不管他承認不承認,不管他自覺不自覺,都在做著教書育人的工作。自覺地做,育人的效果會更大、更好、更顯著;不自覺地做,育人的效果就會打折扣,就不那麼明顯。因為,教師的每一堂課,每一次輔導答疑,乃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面對的都是學生,都會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諄諄善誘的作用。

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份職業,就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喜愛自己的工作,所以我將會付出熱情和努力,成為一名好的教師。

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6

9月29日上午,我鎮全體教師在政府會議室聽取了6名縣優秀教師的事蹟報告。他們感人生動的事蹟深深的感動著我,也震撼著全場每一個教師的心靈,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教師,和我們一樣,奮鬥在教學第一線,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聽後,我自身覺得深受教育,受益匪淺。

1、師愛是師德的靈魂:

這些優秀教師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師德情操、無私的奉獻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奮進。通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以無限的真情去關愛,用愛去感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不厭其煩的耐心指導,當學生做錯了事的時候,指導分析讓學生知道做錯事的原因。用溫馨的語言教育學生,用母親般的愛感化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猶如父母,甚至勝於父母。感受到能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83歲高齡的全國優秀教師霍懋珍從教60年的深刻感悟,“師愛是師德的靈魂”,這是北京師範大學著名教授林崇德的深刻認識。

通過學習,對師德也有了更多的理解體會。教書不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教書就成了一種立業的根基,精神的寄託。我個人覺得師德是一種職業道德,他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我們所認為的教師的道德素質並不是指規範,準則本身,而是教師把這些規範、準則逐步內化,成為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尊則。教師所從事的職業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業,因此,教師道德素質比較是文化素質更為重要。而教師道德是教師的靈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師魂”。師德是教師人格特徵的直接體現。在教育中,一切師德的要求都基於教師的人格,因為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歷代的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等,即是師德的規範,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範、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板書筆跡等。人的一生中能遇上一位好老師是莫大的幸福。

2、做學習型教師,促專業成長

(1).做學生終身學習的榜樣不斷的學習是幾位教師的共同特徵。時代的發展使教師的學習刻不容緩,整個社會要建設成為學習型社會,而教師則不旁貸,一次教育終身享用的一勞永逸的教育觀已經與我們這個時代格格不入,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是緊密相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教師不單單是人梯,是為學生成長服務的,教師自身同樣需要發展。教師不僅自己要接受終身發展的理念,還必須肩負起社會賦予教育的重任,在觀念更新,思想解放、職責履行上為整個社會做出榜樣。教師應該成為建立學習型社會、創新型社會的先鋒,成為終身學習的典範。

(2).教、學、研三位一體時代要求教師的職業活動領域拓展,教師的職業活動不僅是傳統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語),而應擴充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研而不休”,即由過程的“教學相長”變成“教、學、研三位一體”。 “教”(誨人)是教師職業活動的主體,“學”是教好的前提和條件,此二者一直被認為是教師天經地義的職業要求。而“研”則被排除在外。幾位優秀教師取得的成績使我們發現,由於對教學研究的淡漠使我沒有大的進步,總以為研究室專家的事,把他高高掛起,總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地位,必須成為研究者。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有能力構建知識和改進教學實踐,才能從一個否認個人的尊嚴和迷信外部權威的教育制度中把自己解放出來,進而解放學生,從而也使自身獲得應有的尊嚴。蘇霍姆林斯曾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葉瀾教授認為“只有用創造的態度去對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義上懂得工作的意義和享受工作的歡樂”。因此,研究對教師而言,不僅是職業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意味著職業品位的提升,意味著尊嚴、意義、幸福和快樂。意味著教師能對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持續的反思,意味著將研究作為彙總教育教學經驗、提升教育教學智慧的基本手段,意味著研究變成其基本的生活狀態或方式[4]。

正如布肯漢姆(Bukingham)所言:“教師研究不應該是專業人員專有的領域,它沒有不同於教育自身的界限。實際上,研究不是一個領域,而是一種態度。”[5]只有當教師把研究變成一種態度、一種職業生活方式,教、學、研才能真正融為一體;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不簡單重複別人的勞動,才能創造性地遊歷自己的專業世界,體驗專業生涯給自己帶來的幸福和快樂。 教師成為研究者,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從特徵上而言,它要求教師不僅要會教、會學,還必須會研究,成為研究性教師;從型別上而言,它要求當代教師必須由經驗型(知識型)、技術型向研究型轉化;而在教師的職業活動的行為上,則由過去的“教”與“學”拓展為“教、學、研”三位一體。因此,教師從事研究,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給教師增加了一個新的任務,而是教師特徵和型別的根本性的變化。教師的研究圍繞教學活動而展開,教師工作本身就是其研究的物件。教師這種以獨特的參與者的視角發現教育問題,敘述教育故事,交流教育體驗的研究是理論研究者難以企及的。教師與理論工作者的研究可以說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總之,此次學習對我觸動很大,很感謝縣教育局給我一次這麼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