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通用11篇)

文思屋 人氣:7.1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中歷史教學反思(通用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

每一個教師教完一堂課,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嘆,若能對此進行簡要的歸納整理,撰寫“教學反思”,則能幫我們接受課堂所反饋的資訊,克服教學中的干擾因素則有助於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為教學提供可靠依據,也有助於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改革的力度。能促進我們教師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的提高。

一、記教學過程中的“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

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對圖片、錄影、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並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

二、記教學過程中的“敗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堂課中,無論設計多完善,也會有疏漏,無論教學多麼成功,也難免有失誤之舉。如果每節課後,教師都能對自己或別人的課認真進行反思、探究和剖析,並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補救,取長補短,以避免在以後的教學中重蹈覆轍。

總之,不進行教學反思,教師教學水平就會永遠停留在原來基礎之上,實踐證明:反思教學中的得、失、,疑能使我們以後的教學揚長避短,常教常新,不斷進步,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2

在多年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國中生對歷史課存在著嚴重的厭學現象。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認為歷史知識容易掌握,只要看書就可瞭解,用不著聽講,要考高分只要死記硬背即可。事實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種方法根本不可能把歷史學好。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不會厭學。

一、 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講課生動,課堂氣氛活躍,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商朝歷史時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同學聽的津津有味,下課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人物串聯講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的情況,誰害死韓非?是他的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李斯?是歷史上著名的鉅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學生自然聽得專注入迷。

三、比較分析法

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大多簡單雷同,學生聽起來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無論在航行的時間、規模、次數上,鄭和都要超過哥倫布,但為什麼哥倫布比鄭和的影響更大呢?鄭和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朝貢貿易違背了經濟規律,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哥倫布的遠航引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四、從人性角度講述歷史人物

歷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觀的因素往往可以改變它應該有的模樣。如對“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這一歷史現象的解釋,其中,固然是由於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力,但孫中山個人的因素在這裡佔幾分?事實上,當時孫中山雖然對袁世凱不放心,但他對袁世凱還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孫中山一生誠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沒有一絲一毫的中國官僚的權利慾,他完全是帶著對天下難民的博愛而擔當起政治使命的”。以孫中山的個性和品格,為了“民主共和”的儘早實現,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僅兩個月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當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恰當,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3

總結過去一年的教學工作,從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二、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三、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今後努力方向

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4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又一個學期結束了,通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絡及橫向聯絡,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裡盡情暢遊。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誌、書刊、網路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

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巨集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其次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絡各學科的知識)。歷史包羅永珍,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絡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範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瞭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絡。例如,講到英國侵佔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後,但這種武器並沒有使他們屈服於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民族,捍衛國土的高尚氣節。講到華盛頓建立美國的赫赫戰功,同時謝絕連任,就可以提到當今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但美國曆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的貫例。講到《文學藝術》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鑑寶》,讓他們知道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可以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責任。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5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思考物件對自己所作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反思。它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可見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我已從事多年國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生龍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未實施以前,教師為了應試而教學,因此上課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只是根據講課的重點,一味地死記硬背,這使得歷史課更加枯燥無味,一上課學生就打瞌睡。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特點,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通過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根據我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我在上課時讓學生充分閱讀教材,然後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教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裡盡情地暢遊,使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得到極大的滿足,學習興趣越來越濃。

現在的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書刊等),因此獲取的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是真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憧憬未來,關注現實,經常對看到的現象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具有極大的廣闊性。這又給當前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歷史老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長期以來,在會考指揮棒的指揮下,歷史這門學科變成單純的複述性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很少有學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法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讓歷史課煥發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這是歷史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教學結構來看,現在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是完全相悖的。從教學內容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進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太偏重於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蒐集與處理資訊、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在解析材料時,普遍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引用。新課程實施後,如何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成為歷史教師共同面對的一個難題。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一人物是愛國的,學生聽得似懂非懂,顯然,思想教育在歷史課堂上落實得還不夠。如何在課堂上創設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學生的品質和情操受到良好的薰陶,把歷史課堂變成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又是歷史教師在新課程中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為了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發展,使自己儘快地成長、成熟起來,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1、通過學生進行反思。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例如,我在上八年級上冊《鴉片戰爭》一課時,讓學生對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進行討論並選幾名代表進行發言。有位同學平時對歷史很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踴躍,但那節課卻顯得比較沉默。課後我主動與他進行交流,他說:對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開啟中國市場感到不理解。這說明同學們對當時的英國曆史知識缺乏瞭解,隨後我對匯入新課這個環節進行了反思。

2、通過教師本身進行反思。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常卡殼,使得學生滿腹疑惑,這就意味著教師對課堂的準備不夠充分,也就不得不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3、通過請同事聽評自己的課來進行反思。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做了精心準備,上課時得心應手,往往很難覺察出自己還存在著什麼不足,但如果請同事或教學專家來聽課並給予評價和指點,總是能找到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4、通過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案例來進行教學反思。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老師。經常閱讀中外教育專著和優秀的教學案例,從中汲取營養並經常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進行對比,不斷反思,就能使自己不斷提高。

在十幾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從未間斷過寫教學反思,我的課也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成為了他們最感興趣的課程之一。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6

在當今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就國中歷史教學而言,就是充分利用教材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其中也包括顯性和隱性的歷史現象的內涵、外延、內在因果關係、主要矛盾的變化進行分析比較,提高學生再認史實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歸納、綜合問題的能力,不是單純的重複教材中的史實,而是對教材中所涉及史實的昇華、提高。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怎樣才能掌握好恰當的教學方法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

一、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中所必須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過好識記能力關

國中學生,剛從國小升入國中。在國小學了一些歷史知識,在某些方面有所瞭解,卻往往忽略了教材中各知識點的關係及基本歷史概念的準確記憶,但如果單純的進行知識講解,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或對知識點記不牢,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最好的辦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閱讀。教師用講讀方式與學生共同閱讀,弄清每一課段落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各知識點的表現、本質,初步建立起知識網路系統,做到合上書,使每個歷史知識點都歷歷在目,真正做到基礎知識過關。

二、著力培養師生感情,注重情感教學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有一種“移情體驗”在發生作用,“移情”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影響過程,即將一個人的目的、知覺和情感跟別人暫時聯絡起來,使他們在作用上和情感上彼此融為一體。所以說,教師的言行舉止,感情的傾向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情感在教學時起著感染和激勵的作用。良好的情緒,能夠融洽師生關係及輕鬆氣氛,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對教師的認可、情感能使學生精力集中,教師在此時充分利用學生此時的精神狀態,使學生由自發喜歡聽課轉向自覺的學習需要上來。當學生學習成績不斷提高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越來越濃。因此,從某個意義上講,注重歷史課堂情感教育,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培養學生的積極性、進取心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精講,對歷史現象進行立體分析

在學生了解和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後,教師在上課時,對每課都要進行精講,對歷史現象進行立體分析,這是很重要的一環,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

第一,對歷史現象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

第二,對歷史現象進行巨集觀和微觀的分析。

第三,通過教材中的顯性知識發掘出隱性知識。

第四,與歷史學科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分析。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7

網路環境下國中歷史的教學經歷了一年多的風風雨雨,一路走來,備感身心疲憊,同時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一、豐富的網路資源,為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創造了條件。

"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布魯納),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

歷史學科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所研究的物件均為過去的"時"與"空"。從"時"而講,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今天的學生不可能隨"時光隧道"回到已逝去的年代中去親身感受或體驗歷史,因而造成了學生對歷史學科不感興趣、不易理解與掌握的狀況;從"空"而言,即地理"空間",也就是歷史地理,而學生又往往缺乏空間概念,因此很難向學生表述清楚。網際網路具有非常豐富的資源。

它把文字圖形、影象、聲音、動畫和其它多媒體教學軟體的先進技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資訊容量大、傳遞速度快、能使學生穿越時空的界限,走進"歷史的叢林"中進行真情體驗。歷史上的許許多多重大事件,通過線上影院或超級解霸,調出數量十分可觀的影視作品,如《火燒圓明園》《甲午風雲》《鴉片戰爭》等,親身去感受那些風雨如晦的歲月,以激勵鬥志、陶冶情操。根據教學進度,讓學生進入網站,為革命先輩們敬獻鮮花,發表自己的.感想。通過內心情感體驗,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只有對歷史學科有了興趣,才能去品味歷史,把握歷史。網路環境下教學的這個優勢是傳統教學所不可比擬的。

二、利用網路良好的互動性,進行討論交流,以協作的方式學習歷史。

歷史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下,很多學生不敢當面提出問題,也不善於發現問題。網路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互動效能,網路化教學不是簡單的人機對話,它使得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溝通更加充分。

本學期在校園網BBS上設立《歷史評說》欄目,讓學生談五四精神、長征精神、談學習一些歷史事件的感受等。在網路環境下,學生可以通過聯機討論、BBS自由發表大膽而富於創造性的觀點,並且能與其他同學隨時進行交流,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對有疑問的問題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網路環境下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傳統教學中,教師處於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傳統的歷史教學,存在著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的情況,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容易養成思維惰性,從而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葉聖陶說過,他並不稱讚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於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人的認知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體地建構的,在教學中,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網路環境下的歷史教學,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換,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者,而是一個平等的參與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個人的自主學習,小組的協作學習,徹底地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態。

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地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間,有 利於學生的潛能的開發和發散性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網路環境加快了師生間資訊量的流動,使課堂教學更有生氣和活力。

四、網路環境為學科整合創造了條件

歷史講的是過去人類社會的生活和發展,它包括歷代的政治、經 濟、軍事, 外交、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等內容,凡人們的創造它都涉及,凡人們的智慧它都包括,它是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它和語文、政治等學科聯絡密切。歷史知識不僅具有過去性,和現實也有著密切的聯絡。

學習歷史應注重與現實的結合,體現歷史科學的現實意義,提升歷史教育的功能。網路環境為學生學習歷史,加強歷史內容與其他相關學科內容的聯絡、交叉與滲透,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例如學習《紅軍不怕遠征難》後,佈置學生查詢相關的知識,包括長征組歌、長征途中重要地點的今昔變化、風土人情、自然或人文景觀,毛澤東在長征途中寫下的詩詞,長征途中發生的故事等等。通過拓展,學生自然而然把所學的歷史知識和語文、地理、音樂等學科聯絡在一起,對人類前所未有的長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五、網路環境下國中歷史 教學遇到的問題

1、網路的自主性很大,網路的內容十分蕪雜,學生在查詢資料的過程中容易被精彩紛呈的內容所幹擾而分散學習精力。網路環境下學習,對學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則會出現上網玩遊戲、上網聊天等不良現象。

2、學生從小接受的是傳統教學的模式,以聽教師的講解為主。因此,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另外,在網路課堂,時間如何更好地合理安排?這也是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的問題,因為跟上網速度、網路資源等因素有很大的關係

3、網路環境下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再起主宰作用,看起來似乎教師的工作變輕鬆了,其實網路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教師對歷史學科有巨集觀的掌握,而且要熟悉網路環境下各種資訊科技,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同時,加強各學科之間教師的團結協作顯得更為重要。

4、網際網路上有關歷史的內容五花八門,學生自己查詢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時間不夠用,或只看標題,大部分內容沒有認真閱讀,就把文章複製下來。針對這樣的情況,我認為教師是否把和本節教學內容有關的網站告訴學生,效果會更好?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8

在多年的歷史學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國中生對歷史學課存在著嚴重的厭學現象。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認為歷史學知識容易掌握,只要看書就可瞭解,用不著聽講,要考高分只要死記硬背即可。事實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種方法根本不可能把歷史學學好。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不會厭學。

一、 運用歷史學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講課生動,課堂氣氛活躍,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歷史學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學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商朝歷史學時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同學聽的津津有味,下課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學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學人物串聯講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的情況,誰害死韓非?是他的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李斯?是歷史學上著名的鉅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學生自然聽得專注入迷。

三、比較分析法

對歷史學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大多簡單雷同,學生聽起來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無論在航行的時間、規模、次數上,鄭和都要超過哥倫布,但為什麼哥倫布比鄭和的影響更大呢?鄭和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朝貢貿易違背了經濟規律,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哥倫布的遠航引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四、從人性角度講述歷史學人物

歷史學的一些偶然的、主觀的因素往往可以改變它應該有的模樣。如對“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這一歷史學現象的解釋,其中,固然是由於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力,但孫中山個人的因素在這裡佔幾分?事實上,當時孫中山雖然對袁世凱不放心,但他對袁世凱還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孫中山一生誠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沒有一絲一毫的中國官僚的權利慾,他完全是帶著對天下難民的博愛而擔當起政治使命的”。以孫中山的個性和品格,為了“民主共和”的儘早實現,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僅兩個月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當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恰當,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9

歷史學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其課堂教學具有不同於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內容編排突出了對這種能力的培養,採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學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以用為主,樹立一種“大歷史學教學觀”,使有效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首先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歷史學教師要轉變的第一個觀念是:歷史學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過去,由於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歷史學教師過分強調歷史學知識的教學,不注重分析。這次中學歷史學教材的改革為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然而傳統考試的“餘威”仍在,考試依舊是教學的指揮棒。作為一名歷史學老師,是應該懂得如何在這兩點找到一個平衡點。值得高興的是中學歷史學教學大綱適時進行了調整,明確規定將降低語法試題的難度,減少知識性的客觀題,重點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

教師觀念轉變的第二個方面是:由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歷史學是一門不斷髮展的語言,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歷史學教材只是學生學習歷史學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歷史學就必須融入歷史學的海洋,跟上歷史學發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時常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歷史學輸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歷史學,能夠使用歷史學表達自己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不能體現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可以刺激學生的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計算機輔助教學使教學方法的運用有了廣闊的天地。無論哪種教法,其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是學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歷史學學習的特點決定了討論法在歷史學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歷史學課的討論法應具有更廣泛的內容,更自由的民主氣氛,不但可以討論本課的問題,而且可以用歷史學發表自己的見解,縱論國內國際的是是非非。而討論課是在考驗老師對整個課堂的駕權能力,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在討論課時不用歷史學,或者是說與本堂課毫無聯絡的話題,這需要老師時常督促。

在這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維持課堂紀律,如何使教學活動在一種輕鬆,民主的氣氛下進行。到底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用何種姿態面對學生。老師在不能體罰的情況下,還能採取哪些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來提高歷史學課堂教學的效率,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0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都要依賴於興趣。”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的內在動力。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教學效率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教師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質量,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課堂中激發學生興趣,增強課堂效果的體會。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絡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絡現實生活,聯絡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在《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一課中,學習商鞅變法中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時,針對班級管理中的量化考核制度進行分析討論,使學生認識到以小組及個人為考察物件的量化考核,與商鞅變法中的編制戶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經過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積極的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引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傳統的歷史教學大多是“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講重點,學生劃重點,考試考重點,一味的“滿堂灌”自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現在,各學校電化教學手段都比較齊全,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投影儀、錄象片等先進教學方式,適時播放一些歷史或考古記錄片,展示一些圖文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上,可以採取自由辯論、小品表演、論文答辯等適合學生特點的活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走進歷史遺蹟,走進歷史博物館,搞社會調查,讓學生體驗“走進歷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探究欲和思維的積極性。歷史課堂提問應該摒棄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類簡單判斷的缺乏思維性的問題,多設定思維含量高的有效問題。一是要設定揭示教材隱性知識的問題。所謂隱性知識就是教材中隱含的、並非一目瞭然的知識點,如知識的實質、知識的區別和聯絡等,將這些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學生的探求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比如,讓學生分析康有為和孫中山思想的不同特點,並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二是要多設定一些指向明確,符合學生思維實際的小切口、深分析類問題,避免那些大而空的問題出現在課堂上。舉例來說,講授唐朝晚期的歷史時,讓學生分析“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這句話是否正確?為什麼?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題目,思維含量相當高。通過這麼一個問題的剖析,就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唐朝滅亡的原因,並很好地鍛鍊了其歷史思維能力。中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的時期,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只是簡單地、機械地記憶歷史知識,而是渴求利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因此,在課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維含量高的問題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

第四、挖掘趣味性材料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國中歷史教材裡穿插的有趣小故事還是挺多的,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例子作生動講述。對於難度較大但書中又沒什麼解釋的知識點,教師應儘可能選擇有趣味的或貼近生活的角度去講解,舉出一兩個例子,讓學生感到有趣和親切,他們才會主動去學,從而輕鬆地學到知識。比如在學習《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一課時,在對諸子百家思想學習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討論題:“你認為在我們班級管理中,哪些思想主張比較實用?”學生討論非常激烈,各抒己見,闡明理由,同學甲主張以儒家的“仁、禮”思想管理班級,滔滔不絕的闡明理由;同學乙已急不可待的把手舉得老高,他主張依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管用,對於那些屢教不改者就應該以嚴格的班規進行處罰?小小的一個問題,激發了他們的熱情,百家爭鳴的局面再現在了課堂之中。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1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積極探索、敏銳觀察、牢固記憶和豐富想象,才能具有創造性。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是我在平日的歷史教學實踐中總結的幾點方法:

一、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動的講課,活躍的課堂氣氛,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到商朝歷史時我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下課了還意猶未盡,課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人物串聯講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那麼誰害死了韓非?是他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了李斯?是歷史上著名的鉅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的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學生也就能跟上老師的思路,較好地掌握知識。

三、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採用以下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並且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一,重複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週後再複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複一次,這樣就能記得比較牢固。第二,重點記憶法,在每一課的教學中挑出重點,讓學生進行重點記憶,培養學生抓重點的好習慣。第三,比較分析法,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可以從航行的時間、規模、次數上進行比較,使學生在比較中記憶。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薄見,關於培養學生歷史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運用恰當,都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作用和對教師成長的至關重要性,只有經驗加上反思才能更進一步的成長。因此,我要積極努力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的教師,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較強適應力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