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

文思屋 人氣:1.25W

  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一)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

《地球與地球儀》位於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章第一節,地理課程標準對此節的要求是“瞭解地球和地球儀的相關知識,運用相關資料描述地球的大小,運用地球儀,比較歸納緯線和經線,緯度和經度的特點,熟練地利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也就是說讓學生自己拿著地球儀,觀察經緯線的特點,發現且歸納經緯度的劃分,以及經緯網的定位方法。

《地球與地球儀》是進行地理學習的基礎內容,其中經緯度的變化規律及經緯網確定任意點的位置是重點內容。

進行備課時,我將此節內容分為三個課時進行分別備課,第一課時: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儀;第二課時:緯線和緯度;第三課時:經線和經度,利用經緯網定位。

講解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的時候,從先從學生自己閱讀,找出人類認識地球的“四大步”,進而引出地球全貌,形狀和大小記住三個資料(平均半徑、赤道半徑、最大周長),人類為了方便,製作地球儀,記住地球儀五大要素(一軸兩點和兩線)。

再講解緯線和緯度的時候,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緯線,並且發現緯線的形狀、指示方向、長短分佈狀況、數量以及緯線之間的關係。為了區分,引出緯度,從特殊緯線,緯度範圍、起始點、代號、度數的變化規律以及半球分界線方面進行講解,也是學生重點記憶的。

第三課時,講解經線和經度的時候,對比緯線和緯度,讓學生找出經線的形狀、指示方向、長短分佈狀況、數量以及經線之間的關係,統同樣為了區分,引出經度,從特殊經線,

經度範圍、起始點、代號、度數的變化規律以及半球分界線方面進行講解,也是學生重點記憶的。其中東西半球分界線(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和東西經的分界線(0度和180度)容易混淆,是學生記憶瞭解的難度,加以強調。利用經緯網進行定位的知識點主要是以習題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

整節講下來,整體比較順利,但是由於對教學經驗不足,對七年級學生了解不夠,學情掌握欠缺,學生對地理沒有認識,生活中也沒有記憶注意,再加上此節內容的難度,使學生學起來有些吃力。在講解時,我注意使用多樣化的教學工具,運用幽默的語言使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在開始學習地理的時候喜歡上地理。興趣是最好的教師,為以後的教學做好鋪墊。備課時,由於把握出現差距,有些知識點備課時連貫性不夠,講解時邏輯思維不夠強烈,使三個課時的內容實際上課時大大超時,特別是上前幾個班的課時,後上的幾個班的可就及時調整,向劉老師、李老師、林老師請教後,加以改正,使得後面幾節課效果較好,越來越順手。以後會尤其注意,加以改正,更積極向幾位前輩學習和請教。

  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二)

地球和地球儀是七年級學生們走進地理跨過的第一道大門。首先講述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所經歷的漫長的過程。教材選取了四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達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歷程(從猜想到實踐,從不科學到科學)。顯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盤”之說,比“天圓地方”之說有了很大的進步。而這種猜想的進步,又是基於人們對很多現象的觀察。教材設計了兩個“活動”,讓學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實驗、觀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狀。麥哲倫環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礎上的一次偉大的實踐。地球的衛星照片,最有力地說明了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形狀早已被人們熟知,因而重點不在於讓學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讓學生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從中受到科學觀的'教育。

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活動有兩層意思:一是用實際例子,並通過學生動手、動腦,體驗過去人們是怎樣證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說明一個真理的發現,需要多方考證,不能簡單下結論(試想一下,地球是圓的或圓柱形,觀察的結果可能相同)。

(1)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後消失。

(2)發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在認識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了古人對於地球形狀艱辛的探索過程。在本節課過程當中,學生們充滿了興趣,但在對如何認識地球的形狀提問時亦發現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壓抑,課堂上勤動腦勤動手的學生不多,大多數人仍是被動的接受,我們必須在課堂中改變這樣的學習習慣,才能讓學生真正的融入到課堂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