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國中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文思屋 人氣:1.76W

這天我所講的資料《開國大典》,這離孩子們能夠說比較遠,理解起來有必定的困難,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當然在網上找了一些“開國大典”的錄影籌備給孩子們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國中開國大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國中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上完了《開國大典》一文,感受頗深,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我們多媒體走進課堂的這天,我突然發現孩子們更願意看,而不願想象了。

這天我所講的資料《開國大典》,這離孩子們能夠說比較遠,理解起來有必定的困難,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當然在網上找了一些“開國大典”的錄影籌備給孩子們看。課上,我們剛把課文讀完兩遍,一個學生便迫不及待地對我說:“老師,您帶我們到多媒體教室來上課確定有錄影,先讓我們看看吧”“你想看什麼錄影?”我問。“開國大典隆重的場面呀,老師是什麼樣的呀?”孩子的一句話讓我打了個冷戰,因為作者把開國大典的盛況描述得既明確又活潑,而此刻我的學生沒有用自我的頭腦去理解,去想象,而是在等我給他們放錄影。我長吁了一口吻,要求學生們一邊聽讀,一邊閉目想象,睜大靈動的眼睛,到語言文字中去看,去想象。努力使原文字成為語言形象。這些形象,包含著學生對語言好處的溶解,對語言情緒的感悟,以及語言內涵的感悟。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知識和形象的原始積聚,並在與新的知識進行同構、重組及與學生語言、學生情緒發生碰撞中促使學生進行新的摸索,發明新的形象,從而使句子的內涵變成具體的形象在眼前浮現,化作了逼真的情緒在心中湧動。最後,在學生想象、表述的基礎上我才給孩子們看了《開國大典》的錄影,看看自我想象中的開國大典的場面與錄影中的開國大典的場面有什麼異同?孩子們興趣很高,說得頭頭是道。

這節課,我在為我學生精彩的表現鼓掌的同時我也在反思:多媒體以圖文並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情勢,以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大大增能人們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作為語文教師,我也充分認識到了多媒體的運用對語文教學帶來的可喜變更,在教學實踐中,我也多次運用多媒體來上課,然而這天我在品嚐了多媒體帶來的甜美滋味的同時,也確實感覺到了一些苦澀味道。多媒體教學手腕在創設教學情境的同時有時也會無意抹殺課堂的活潑性及孩子們的想象力。因此,我以為,多媒體教學的實行,要思考學科的張力和可發明性,任何手腕都是為更好地教學服務的,而此刻湧現了一種“怪”現象,有的老師要講公開課,不是先想教案怎樣寫,而是先思考課件怎樣找?怎樣做?如果在語文課堂中這樣使用多媒體,那麼它帶來的喪失,絕非“東施效顰”一詞能夠了之的。我們不否認多媒體教學手腕在語文學科帶來的巨大作用,更不是要在語文教學中拒絕多媒體。多媒體進入語文課堂是大勢所趨,但對語文學科而言,它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疏忽的,這需要我們選取性地運用,讓多媒體能更好地施展他的作用。

以上觀點僅是一家之言,不當之處,肯請專家同行不吝賜教。

《開國大典》是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科國小語文五年上冊的一篇課文,資料寫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的政府在北京成立,舉行典禮的空前盛況,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自豪、歡樂的情緒。執教本課之後,對照課前的教學設計總結本課成敗得失,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語文教師要重視“紅色題材”課文,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儘管語文課不是思想政治課,但新課程標準並不否認任何課程的思想教育價值,愛國題材的文章更不可淡化。開是大典作為中國歷史永恆的經典已經過去了六十年,影視作品中雖然常見,但沉迷於網路和動漫作品的新一代少年其實對“紅色歷史”已經感觸不多了,所以值國慶六十週年之際和學生一齊學習這篇課文,有更重要的好處,這能夠防止我們的下一代忘記自我歷史。

二、對話文字與創設情境要結合。

語文提倡要和文字對話,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來培養學生的“語感”,陶冶情操,但藉助必要的媒體手段創設情境能夠事半功倍。課前我和學生都做了充分的準備。我製作了課件,準備了開國大典的視訊和一些圖片,也要求學生查詢相關書籍或圖片等資料,因為課文資料對國小生來說畢竟年代久遠。

課堂上,當我播放電影《開國大典》中的片斷,個性是毛澤東和各位開國領袖走上天安門城樓,廣場人萬民歡騰的鏡頭時同學們都很興奮、滾動。看過視訊之後再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相關句子讀一讀,同學們就讀得個性有激情。之後討論氣氛也更熱烈。

三、教師要相信學生,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同時把握好自我的引導作用。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的教為主,而此刻的`課堂逐漸轉變為師生的共同合作,更多的是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參與者。課堂教學成為師生交往、平等對話、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和學生一齊構成“學習的共同體”。

如在下方的教學片斷中,

師:(出示句子)“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請同學們仔細讀讀這句話,感悟句子的意思,想一想: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可能傳到了什麼地方?

(抽生讀句子,餘生邊聽邊想象)

師:此時的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生:這聲音傳到了黃河兩岸,岸上的男女老少載歌載舞,河中的船上鑼鼓喧天,人人都在歡呼,人人都在吶喊。

生:這聲音傳到了青藏高原,到處彩旗飄揚,人們走出家門,歡慶新中國的成立,為人民能當家作主人而高呼。

生:這聲音傳到了西沙群島,人人手捧鮮花,揮動綵帶,個個激動萬分,歡呼著,大喊著,彷彿讓全世界都聽到自我的聲音。

生:這聲音傳到了我們的家鄉山東,家家戶戶奔走相告,人人喜笑顏開,處處歡聲笑語。我爺爺對著天空大喊:“我們中國人最後當家作主了!”

……

這一環節的設計,完全由學生的豐富想象,大膽發言代替了教師照本宣科的講解,這樣一來,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增強了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的慾望,更使學生將難點問題簡單理解。

四、注重學生閱讀潛力的培養。

理解課文時,讓生邊讀邊想邊劃,寫自我見解;透過比較句子,運用詞語,體會並掌握文中用詞之精妙;快速讀、細讀、品讀等環節的安排,則訓練了學生略讀、精讀、有感情讀的潛力。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我還及時捕捉學生的思維的閃光點,及時地進行評價。對課堂上出現的失誤及時進行自我批評與反思。課堂的開放、民主,平等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