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幼兒培訓>

中國小學習夏季傳染病預防知識

文思屋 人氣:1.03W

入伏以來,各類傳染病在高溫的肆虐下伺機作案,危害著人們的健康。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關於中國小學習夏季傳染病預防知識,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中國小學習夏季傳染病預防知識

1.霍亂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Ο1群和Ο139群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臨床表現是:劇烈的腹瀉、嘔吐、脫水、肌肉痙攣、周圍迴圈衰竭、電解質平衡紊亂等,嚴重時出現腎功能衰竭及代謝性酸中毒。典型病人病情來勢凶猛,發展迅速,若治療不及時很快因脫水、嚴重衰竭而死亡。

2.細菌性痢疾(菌痢)

菌痢是夏秋季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建國幾十年來一直是我省發病率居前三位的法定傳染病。菌痢是由志賀氏菌屬細菌引起的。典型臨床表現是:發熱、腹痛、腹瀉、裡急後重、膿血便,並伴有全身中毒症狀。菌痢比較可怕的一種型別為急性中毒性菌痢,它起病急、發展快,主要表現為發熱,體溫可達40℃以上,嚴重者可出現休克、驚厥、甚至昏迷和呼吸衰竭。

3.傷寒和副傷寒

傷寒和副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和甲、乙、丙副傷寒桿菌引起的。病程分為4期:初期、極期、緩解期、恢復期。初期相當於發病第一週,表現為發熱、頭痛、全身不適、食慾減退、腹脹、腹瀉或便祕等,體溫可達39~40℃。極期:相當於發病後2、3周,表現為高熱不退,脈搏與發熱不呈比例上升,玫瑰疹、肝脾腫大,表情淡漠、反應遲鈍等,重者可出現譫妄、昏迷等,可持續10~14天。緩解期:相當於發病後第4周,病情開始好轉,體溫逐漸下降,但易發生併發症,尤其是腸穿孔、腸出血。恢復期:第5周,體溫恢復正常,症狀減輕或消失。一般1個月左右可恢復健康。

4、感染性腹瀉

從廣義上講感染性腹瀉係指各種病原體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這組疾病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原蟲等多種病原體引起。感染性腹瀉的臨床表現可分為兩大類:炎症性腹瀉及分泌性腹瀉。炎症性腹瀉常伴有發熱,糞便多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分泌性腹瀉多不伴有發熱,糞便性狀為稀便或水樣便。

上述四種腸道傳染病的傳染源均是病人和無症狀的帶菌者,它們的傳播途徑相同,主要是經水、食物、生活接觸及蒼蠅傳播的。防病專家提醒群眾:要注意飲食衛生,喝開水,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要少洗淨,飯前便後要洗手,食品要加熱煮熟後再吃,生熟分開(尢其是海產和肉類食品),防止蒼蠅叮咬食物。要搞好三管一滅(管水、管糞、管食品、消滅蒼蠅),把好病從口入關。要適當進行免疫接種:可口服接種福氏2a和宋內--志賀氏菌活疫苗預防菌痢,接種傷寒Vi多糖菌苗預防傷寒,目前霍亂菌苗不能起到免疫作用,我國已停止使用。

5.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該病毒對外界的抵抗力強,60℃加熱4小時不死亡,在低溫下能長期存活。病人及隱性感染者為傳染源,在潛伏期後期至發病後2~3周內傳染性強。甲肝病毒通常由糞便排出體外,通過汙染的手、水、食物和食具、蒼蠅等經口感染。日常生活接觸為主要傳播方式,通常為散發;如果水源和蛤蜊、牡蠣、毛蚶等生食的水產品被嚴重汙染,則可致暴發流行。本病秋冬發病較多,也可見春秋兩季發病高峰。臨床表現:潛伏期2~6周,臨床上分急性黃疸型與無黃疸型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通常起病急,有畏寒、發熱,體溫39℃左右,有顯著乏力、厭食,尤厭油膩,常伴噁心、嘔吐、上腹不適、腹脹、便祕,黃疸可在1~2周內達頂點,病程約為2~3月;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臨床表現與黃疸型相似,但一般症狀較輕,不出現黃疸,病程較短。本病不轉為慢性,預後良好,病後可獲持久免疫。

防病專家提醒群眾:應與患者隔離,注意飲食衛生,少年兒童(尤其是集體生活的孩子)、旅行者、經常外出就餐者應當注射甲肝減毒活疫苗。

6、軍團菌病

軍團菌病是由軍團桿菌引起的以肺部感染為主,可合併肺外多個系統受損的一種細菌性疾病。受感染的人和動物排出的軍團菌汙染環境、土壤和水源成為傳染源。其中以各種水源為主要傳染源。空調系統帶菌也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感染的主要途徑是經呼吸道感染,各年齡段的人群普遍易感, 特別是患有慢性病的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以及長期吸菸者都是易感人群。軍團菌病全年均可發生,而以6至10月份發病最多,這與其他的肺炎有著較明顯的季節性區別。軍團桿菌可以侵犯身體內許多器官,因此其臨床表現常是多種多樣,輕者就像得了一次感冒,重者則發生高燒和肺炎。

防病專家提醒群眾:對家居使用的空調機,經常清洗空氣濾網;家庭用的熱水管道、淋浴器、加熱器等有可能存留水體的地方,注意進行定期清洗;室內空氣一定要注意定期通風,絕不能窗戶密閉;鍛鍊身體,提高機體抵抗能力。目前,尚無疫苗可有效預防此病。

7、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經蚊傳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傳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動物(豬是最主要傳染源),通過蚊子叮咬而傳播。有嚴格的季節性,流行於6~10月,集中於7、8、9三個月。人群對乙腦病毒普遍易感,但十歲以下兒童最易感染。乙腦的潛伏期為4—21天,一般為14天。感染乙腦後,症狀輕重不一:輕者僅出現一般呼吸道或呈一過性發熱;重者表現高熱、頭痛、嘔吐、頸項強直、驚厥、意識障礙甚至呼吸衰竭等。

防病專家提醒群眾:預防乙腦的關鍵是滅蚊防蚊、注射疫苗、對豬等動物妥善飼養管理。一旦得了病,就要及早住院治療。

8、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又稱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是近30年來世界暴發流行的一種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潛伏期短,起病急驟、眼刺激症狀重,結膜高度充血,常見結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點狀剝脫。患者眼結膜淚液、眼分泌物含有大量病毒,是主要傳染源,通過患眼—汙染病毒的手、物、水—健眼途徑接觸傳播。該病傳染性極強,人群普遍易感,發病率高,傳播很快,發病集中。本病在夏秋季流行,多見於成人。

防病專家提醒群眾:要養成勤洗手,不揉眼,分巾、分盆的衛生習慣;對病人採取隔離,防止家庭成員間、群體間接觸傳播,隔離期至少7-10日;“紅眼病”患者應避免進入公共場所或參與社交活動;不宜採用集體滴眼藥預防眼病。

9、布魯氏菌病(布病)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細菌(簡稱布氏菌)侵入機體,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布病臨床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多數病例發病緩慢,少數起病急驟,一般類似感冒。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燒,多汗;在急性期關節肌肉呈遊走性痛,主要是在大關節。其他症狀體徵有乏力、精神不振、皮疹、肝脾淋巴結腫大、睪丸腫大、關節腫大、皮下結節出現等。野生動物是布魯氏菌的宿主,與人類有關的傳染源主要是羊、牛及豬,其次是犬。傳播途徑:①經面板粘膜接觸傳染。②經消化道傳染。③經呼吸道傳染。④其它如蒼蠅攜帶,蜱叮咬也可傳播本病。人類普遍易感,病後可獲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種布魯氏菌間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髮病率為2-7%,疫區居民可因隱性染病而獲免疫。患病與職業有密切關係,獸醫、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顯高於一般人群。

防病專家提醒群眾:對病畜要及時隔離治療,必要時宰殺。病畜的流產物及死畜必需深埋,對其汙染的環境用20%漂 粉精或10%石灰乳消毒。禁食病畜肉及乳品。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洩物汙染水源。必要時進行菌苗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