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句子>優美句子>

關於元宵節的詩詞名句

文思屋 人氣:2.62W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古代君臣百姓都去看燈、猜謎語,文人們則飲酒、賦詩、答對。因此也是有不少的元宵詩詞成為傳世經典,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精選的元宵節詩詞名句,供大家欣賞,想了解更多,歡迎訪問本站。

關於元宵節的詩詞名句

關於元宵節的詩詞名句第一部分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火闌珊處。(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____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美人慵翦上元燈,彈淚倚瑤瑟。____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細如塵》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____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____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____元好問《京都元夕》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____姜夔《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____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____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____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____李商隱《觀燈樂行》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____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____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

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____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____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關於元宵節的'詩詞名句第二部分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____符曾《上元竹枝詞》

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____賀鑄《思越人·紫府東風放夜時》

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____周邦彥《解語花·上元》

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____周邦彥《解語花·上元》

將壇醇酒冰漿細,元夜邀賓燈火新。____趙時春《元宵飲陶總戎家二首》

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____蔣捷《女冠子·元夕》

聽元宵,今歲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____王磐《古蟾宮·元宵》

靄芳陰未解,乍天氣、過元宵。____周端臣《木蘭花慢·送人之官九華》

九衢雪小,千門月淡,元宵燈近。____晁端禮《水龍吟·詠月》

聽元宵,往歲喧譁,歌也千家,舞也千家。____王磐《古蟾宮·元宵》

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____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

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____王守仁《元夕二首》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____劉辰翁《永遇樂·璧月初晴》

歷代文人古詩鬧元宵

元宵節古時也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文化意蘊濃厚,歷代文人雅士詩詠不少。賞月、燃燈、放焰火、觀燈、猜燈謎、吃元宵等,是古時元宵節的主要專案。這些專案,也成為文人詩詠的主要內容。

元宵節的月,是歷代文人描寫之點。唐代崔液在《上元夜》裡寫道:“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把人們在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賞月觀燈的心情描繪出來。唐代李商隱“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則把元宵月色之下的帝都盛景盪漾得飄然流逸。明代唐寅在《元宵》中這樣詠道:“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把元宵節的月與燈與人描寫得淋漓盡致。

燈,是元宵節的主角。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習俗起自隋漢時期,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我國歷代的元宵節,自形成節日之後,就開始設定節期全民共慶共娛,漢代設節期一天,唐代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最長,十天,清代五天。在節期裡,人們燃燈觀燈,熱鬧非凡。

隋代隋煬帝在《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中詠道:“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描寫了當時元宵節的燈光與焰火。

唐代盧照鄰《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蘇東坡:“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描寫了宋代元宵節的個性與共性。個性,家家燃燈;共性,滿城燈火輝煌,笙歌處處,繁華熱鬧。

宋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正面描繪了元宵燈火的活生生動態。

此外,“千門開鎖萬燈明(唐/張祜)”,“花市燈如晝(宋/歐陽修)”,“火樹能焚塞北風(清/施閏章)”,都是描寫元宵節燈火的名句。

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大習俗。元宵節吃湯圓傳說很多,但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來看,湯圓作為歡度元宵節的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宋朝時期的元宵節,民間流行著一種時尚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初民間稱為“ 浮元子”,生意人給它美其名曰“元寶”。後“浮元子”也被稱為“元宵”。它是以糯米粉為主料,中間包餡,餡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桂花、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料,包成圓形,放在水中煮吃。因為此元子是圓形,放進水裡煮時,開始是沉在水裡,熟時,就會浮上水面,所以人們稱其為“浮元子”。吃“浮元子”時,往往要配點湯水,所以,後來人們又稱它為“湯圓”。宋代姜白石在《詠元宵》中這樣描寫湯圓:“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珍品即湯圓)”以傳神之筆描繪了轎中客人鉤簾看街時的情景,以及不吃到湯圓不肯回去的心情。

清代的元宵節,湯圓很為流行,李調元在《元宵》中曰:“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把鬧元宵夜深後,湯圓仍在叫賣的情境描寫出來。清代符曾在《上元竹枝詞》中曰:“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符曾把湯圓的原料及製作、銷售,寫得詳細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