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人口流動下的農村家庭養老

文思屋 人氣:2.9W

【論文關鍵詞】人口外流 農村養老保津 家庭養老

論人口流動下的農村家庭養老

【論文摘要】大量人口從鄉村流向城市,反映了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是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但青壯年人口離土又離鄉的持續外流,對於農村的家庭養老保津卻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家庭結構小型化,家庭照料者缺乏,養老觀念淡化等,使得農村家庭養老保津面臨困挽。

13億人口9億在農村,衆多人口束縛在土地上必將嚴重影響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大量剩餘勞動力的持續外流減少了堆積在土地上的衆多人口,給中國鄉村轉變和鄉村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因此,當前研究從總體上說,都對農村人口流動持樂觀態度。但另一方面,大量青壯年人口的外流,對鄉村社會,特別是對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保障方式的衝擊,卻十分複雜,其影響將隨着越來越多的人口匯人外流的大潮中而逐漸顯現出來。

一、人口外流趨勢

人口大規模持續外流首先是由於土地上存在着大量的農業剩餘勞動力,其實質是許多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的農民到城市尋求生存。在城鄉二元格局下,大量農業剩餘人口不得不長期羈留在土地上,處於一種隱性的失業狀態。隨着戶籍制度的鬆動和城市用工體制的逐漸放開,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離開土地轉向城市尋找機會。特別是隨着近年來農業收人增長緩慢和各種稅費居高不下,單純從事農業生產只能滿足溫飽。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踏上進城的道路,導致人口外流的趨勢有增無減,甚至愈演愈烈。

有資料表明,2000年全國有1.7億左右農業剩餘勞動力等待轉移。到2020年前,農業剩餘勞動力每年都將維持在1億以上,其大規模向非農產業、向城鎮轉移的趨勢不可阻擋。在離開土地的農民中,大多數爲年齡在18-40歲的年輕人,從外流的半徑來看,已經從最開始的離土不離鄉到跨縣、跨省的全國範圍內的大轉移,時間上也從農閒外出、農忙回家的季節性務工到現在的常年在外。

毫無疑問,大量人口外出務工,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加速了農村城市化的進程。但同時,離土又離鄉的大規模人口外流,對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的影響,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二、農村的家庭養老保障

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和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國農村老年人的壽命越來越長,老齡化速度加快,有着近9億人口的農村涌動着“銀髮潮”。據2000年統計,農村8.33億人口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爲7.36%。據估計,到2030年,6.64億農村人口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佔到17.39% ,爲1.2億人。這個龐大的老年羣體與城市老年職工的重大差異是他們中絕大多數無工薪,年老喪失勞動能力後,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生活缺乏基本的社會保障,因而只能依賴子女的贍養。1999年6月統計數據表明,我國農村中97.6%的老人依靠家庭養老。在我國,農村居民養老以家庭養老爲主要形式,這是由我國傳統的社會結構、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幾千年的鄉土文化所決定的。

傳統的鄉土社會中,人員流動性小,人們世世代代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共同生活,具有相同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以及彼此認同的生活價值觀,年長者因爲擁有世代相傳的生活經驗而在家庭中具有核心地位,老年人依賴一代一代不斷重複的家庭內的代際交換來實現家庭養老。此外,在鄉土社會這種熟人社會裏,子女的行期及大程度上受到傳統道德的約束,對父母不孝,就會被親朋鄰里斥責,就會爲家族、社會所不容。在這裏,孝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農村養老問題並不突出。

但是,隨着我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傳統的鄉土社會流動性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涌向城市,破壞了傳統的家庭養老所依賴的社會環境,而對農村的家庭養老保障模式形成挑戰,農村家庭養老面臨困境。

三、農村家庭養老的困境

人口流動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反映了社會的文明和進步。但這些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人員常年在外務工經商,對於老年人的供養,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許多老人家庭表面上擁有子女,但實質上得不到子女很好的照顧,傳統的家庭養老保障遭遇困境。

困境之一:人口大量外流,農村家庭結構小型化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34837萬戶,家庭戶人口爲119839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爲3.44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的3.96人減少了0.52人,家庭規模呈現出繼續縮小的趨勢。家庭小型化的原因之一是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原因之二是農村人口的大量外流。人口外流,直接導致農村老年父母身邊子女數量的減少,老年人單身戶或一對夫婦的純老年戶比重提高。雖然這些流遷人口仍可能在經濟上接濟父母,但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會受到較大影響。而且,即使外出者返回村莊,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經歷也在不同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從而極有可能導致兩代人分開居住,使得農村家庭結構趨於小型化、核心化。

家庭結構小型化,實際上是養老盡孝觀念的淡化過程。與傳統的大家庭相比,小型化家庭養老能力顯然較弱,在傳統的幾代同堂的大家庭中,衆多成年小輩共同承擔着供養老人的義務,是一種“泛供養”,而在小型化的核心家庭中,成年子女另立門戶,老人由子女輪流供養。這就使“泛供養”變爲一定時期內由某一子女供養的具體依附關係。如果子女間互相推誘,不願盡義務,老年人的生活就沒有可靠的保證。

困境之二:家庭主要成員外出,導致家庭照料者缺乏

在農村流動人口中,最活躍的羣體是中青年男性,婦女在傳統上是農村老人的主要照料者,在男人外出情況下,養老的重擔主要落在了婦女的肩上。她們不僅要參加社會生產活動,而且要承擔撫養下一代和照料老人的雙重責任,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奔忙,很難給予老人細心的照料。而且近年來,隨着產業結構的大調整,二三產業尤其是服務行業發展迅速,婦女的就業機會也大幅增加。青年婦女的就業,對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也是一種衝擊。作爲傳統的家庭養老的主角,一旦走出家庭從事職業活動,不可避免會放棄或部分放棄她們的家庭養老義務,而使老年人更加陷人無人照料的境地。實際上,在很多家庭就出現了夫妻雙雙外出,而由老年父母耕種田地和照料孫輩的情況。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家庭養老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