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初中語文中創設情境培養學生“樂學”的情感

文思屋 人氣:3.15W
畢業論文

吉林省4平市107中學 /莊宇萍
  《新課標》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愈發地感到,創設適當的情境可起到 “1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它可激起學生的情緒,有效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把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活動中去,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和掌握知識,陶冶情感,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如果長時間在教師的語文教學中機械重複地學習,必然會導致學生對語文教學的厭學情緒。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改變學生“厭學”情緒,並激發學生“樂學”的情感,那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潛能將無法估量。那麼,如何改變學生的“厭學”爲“樂學”,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從“要我學”轉變爲“我要學”呢?爲此,我談談自己的1點看法。
  1、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尊重學生,保證課堂教學有1個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
  尊重學生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1條重要的原則,是完成語文課堂教學任務的關鍵所在。大量事實的研究表明,當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以“絕對”權威自居時,往往會採取不恰當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或者行爲來對待學生,從而加重了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使學生產生情緒緊張、焦慮和缺乏自信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讓每個學生都擡起頭”來學習語文,以良好的心理正確對待學生。尊重學生不僅是老師應具備的職業道德,而且還是協調師生關係,保證良好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
  尊重學生重在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師不能把自己的話當作“絕對的真理”,正確看待學生對自己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利用業餘時間與學生談心,鼓勵學生髮現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並提出建議。有的學生不善於用口頭表達,可以用局面的形式,譬如用紙條之類的方式,讓學生寫出自己心裏的想法和對老師的建議,這樣,可以及時收到很多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同時,還可以把這些意見和建議歸納整理,以便在今後的語文課堂教學工作加以權衡和改進。即使學生的語文成績很差,相信在相互尊重的語文課堂環境中,也會收到良好的效益,促使學生對語文課堂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2、語文課堂教學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給學生創設“樂學”的情感。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學就應該追求這樣1個境界,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較爲深厚的學習興趣和情感。“樂學”是學生學習的內驅,也是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着力渲染的內容。語文課堂教學與學習應該是1種美的享受,1種美的薰陶,它的每1個文字,每1個詞語裏,都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知識和文化的美,甚至它的每1個文字,每1個詞語裏都有着1個非常美的故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經常講1些古代現代關於語文方面的故事以及有關的知識,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真正樂趣,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促使學生熱愛語文。課堂上還必須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知道並感受語文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廣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感,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創設情境,增強學生“樂學”的情感。
  語文課堂教學中,我能注意運用具體的事例,去激發學生的樂學情感,積極的情感能促進學生的思考,促進對學生各種智力因素的發揮,所以在教學中我積極創設求知情境。情境是人們對事物進行形象感受的最爲直接的方式和方法。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讓學生進入角色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設身處地的感受人物內心的精神世界。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到,“1千個讀者有1千個哈姆萊特”的真正含義。教師必須清楚,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肯定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心理。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創設能夠增強對文章內容理解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像演員1樣進入自己的角色去感受,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信心和樂趣。
  要真正讓學生“動”起來。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要徹底擯除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當中去。要讓每1個學生,每1個時候都動起來。以文言文教學荀子的《勸學》爲例。教師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動情地朗讀,然後讓他們根據課文的註解疏通全文,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在理解文章的內容之後讓學生再次朗自由朗讀幾遍。在朗讀疏通字句之後,接着就讓學生深入研究課文,進行鑑賞性閱讀,並質疑,與同學進行交流辯論。教師收集有代表性的問題在全班歸納總結。最後讓學生結合現在的學習實際,談談我們從文中應該得到什麼思想上的啓迪。這樣的過程,基本體現閱讀的基本規律:感知 ----理解----評價----鑑賞----積累----遷移----創造。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學生的個體的文字體驗應該是有個性的,我們要以後現代的觀點指導教學,倡導開放、多元的價值取向,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獨具個性的見解,摒棄機械呆板和權威。
  遷移情境,也就是營造1個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透過特例示範,教師點撥,學生互激,教師講析以掌握新的知識的氛圍。這裏,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原來的認知結構,即瞭解學生的知識現狀,並以此爲基點,設計新穎生動的的例子(特例),進行點撥講析,使學生掌握新的知識。比如教學孫犁的散文《黃鸝》,我們可以聯繫初中學過的有類次寫法的文章,比如茅盾的《白楊禮讚》、高爾基的《海燕》、袁鷹的《井岡翠竹》等,進而透過作者對黃鸝的4次描寫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分析,深入探討《黃鸝》是怎樣託物言志的。我們可以知道,這篇課文所謂的“物”就是黃鸝,黃鸝象徵着美的事物,象徵着美的化身,象徵着藝術的化身。我們只有在江南那湖光山色的美麗的環境裏才能“看到黃鸝的美麗的全部”,這是1種極致。黃鸝只有在這樣的美好的環境中才能體現它的全部的美麗,這含蓄地表達了文章的“志”,那就是:藝術乃至1切事物要在1定的環境中,才能發揮它的極致。分析了文章之後,我們又要總結出其中的規律,那就是象徵手法的特點:以具體的事物來表現1種抽象的意義,他們必須有相似點。到此,可以設計讓學生自由發言,舉1個象徵的例子,要求說出象徵義。接着讓學生以“小草”爲題,寫1偏託物言志的文章。透過這樣的訓練,達到能力遷移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髮現方法發現規律,並在特例的訓練中教會學生遷移應用,達到學於致用的目的。
  問題情境。心理學研究表明:問題性是思維的重要特徵,思維火花總是圍繞着問題進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維發展水平取決於思維操作水平。以生動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實例或直觀形象的實驗演示引出疑問,製造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教師如把知識創設成各種生動有趣的情境,則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定有梯度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訓練學生思維,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最基本的做法。設定問題注意要命中要害,體現重點難點,難易程度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太難不好,太易更不好,因爲沒有達到訓練的目的。如教學青岡卓行的《米駱斯的維納斯》,上課伊始,教師可以多媒體展示斷臂維納斯的形象的畫面,讓學生說出各自的感覺(1定要說實話),感覺美不美,肯定了學生不同的看法之後,接着話題1轉,提出這樣的問題:看來人們對美的看法是多種多樣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日本作家青岡卓行的觀點是怎樣的,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找出表明了作者觀點的中心句。這樣學生的注意力1下子便集中到問題上來了。
  質疑情境。古人云:“學源於思,思源於疑。”我們教師要營造民主、輕鬆、和諧的教學氛圍,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大膽質疑。所謂的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1些難以解決的、疑慮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1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有人說中國今天的教育是千人1面的教育,話雖偏激,卻也言中我們教育的致命弱點。我們的教育缺乏創新,缺乏個性!是的,中國由於受到封建宗法桎梏的束縛和傳統文化的制約,人對自我的追求往往是扭曲的,人最終得到的不是自我的獨立性,而恰恰是自我的消解。我們教育出來的人才大多個性不明,思維缺乏創新,缺乏獨立的人格力量。看看我們的課堂,有多少教師鼓勵學生質疑?我們的教師習慣進行的是印證式的教學:精心設計問題,然後讓學生尋找答案,而且答案要和“標準答案”1致,否則就是錯的。可以說,我們的學生的創造性在1次1次的印證中被殘忍地扼殺了。爲此,我們的教學要開放化多元化,讓我們的學生敢於標新立異,不迷信權威,大膽提出疑問。比如教學《米洛斯的維納斯》1文,面對作者的“它爲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的觀點,我們應該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甚至可以是針鋒相對的觀點。只要學生言之有理,我們就給予肯定。這樣做,其實就是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創新的精神。
  幽默情境。教師可透過生動幽默、富有情感表現力的語言來描繪生動的學習情景。蘇聯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1位助手的就是幽默。”教學幽默是1名教師的文化素養、教學經驗、教學機智、教學風格等的集中體現,是成功的教育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事實上,充滿情感色彩、幽默風趣的語言,直接關係着師生情感交流及和諧狀態的形成,使師生情感產生共鳴。“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促使他們主動發展。馬卡連柯說:“1個教師,如能用2105種語調,說出同1句‘請你過來’,用不同的手勢、姿態說這麼1句話,還愁學生有什麼樣的情感世界不能把握呢?還擔心有什麼情感奧祕不能夠了解呢?”今天的素質教育,更是呼喚具有人文、情感素質的教師。
  合作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使學生之間產生互動,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相互幫助的良好氣氛。這種情境具體體現討論式的學習和研究性的學習中。教師要善於設定具有思辯性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
  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機械教條的,不僅僅是以上所談的幾點。“教學情境是1種情境交融的氛圍,1種有形與無形組成的教學情意場’。應堅持觸景生情’”。 ( 張熊飛 教授《誘思探究教學》 ) 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根據實際創造性地創設不同的情境,全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巧設提問,激發學生“樂學”的情感。
  要善於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既能形象的感受,又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當學生求知的渴望被激發後,才能達到“1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會得心應手,教學效果就會明顯起來。語文知識的傳授離不開創造性的提問,課堂提問也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1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巧妙的問題設計,能夠檢測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教學效果,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的“樂學”情緒。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相當的好奇心,練習的內容要能夠從學生興趣心理上入手,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在對知識的渴望中尋找,達到對課堂教學的進1步的鞏固和提高,變“苦學”爲“樂學”。提問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和方法,如口頭提問、書面提問、集體討論、學生自己設問等形式和方法。還可以選擇1些較爲簡單的故事讓學生讀 後給 老師提問,然後再讓學生談自己的感想,讓學生感覺到課堂不只是教師的,也不是個別成績優異者的,課堂是我們大家的課堂,我們在課堂中應發揮出自己應有的能量。
  另外, 在創設教學情境的時候,我們要始終注意情境的特點:
  1 、情感性:即在創設中始終注意教師情感的投入。語文課堂上的教師,他的教學語言、舉首投足都要富有情感,這是語文情境教學的基本內涵之1。可以說沒有情感就沒有情境,沒有語文課。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要善於運用美文佳作中的人文精神,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列寧說過:“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考。”
  2 、主體性:情境的創設有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班級閱讀教學屬於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羣體閱讀,必須以每個學生的個體閱讀爲基礎,透過討論,各抒己見,在多向交流中撞擊出閱讀心得的火花。如果教師對課文的過多講解,必然擠掉或取代學生的獨立思考。
  3 、全員性:面向全體,就是關注每1個學生的發展,讓每1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快樂。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1個學生都參與進去。1些觀摩課多是尖子學生回答提問,差生跟不上趟,掩蓋着“濫竿充數”的漏洞。有人曾經問哈佛大學的校長,哈佛大學建校 350 年來,最值得驕傲的是什麼?哈佛大學校長回答說:最值得驕傲的,不是培養了 6 位美國總統,不是造就了 36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不是全美國 500 多家特大型企業1半以上的經理是我們哈佛的學子,最值得驕傲的是哈佛的教育:它讓每1塊金子都閃閃發光,讓每1個從哈佛走出來的人都創造成功。
  4 、全程性:教學的自始自終,要自覺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離不開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強烈興趣,離不開學生對語文學習“樂學”的情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積極引導學生,並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去感受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魅力,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並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尤其重要的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語文“樂學”的情感的培養,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情感內驅,優化課堂教學,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初中語文中創設情境培養學生“樂學”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