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優化小學數學新課匯入的案例研究

文思屋 人氣:2.25W
優化小學數學新課匯入的案例研究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已正式出臺,一年級正式啓用配套的新教材。但作爲過渡時期,其他年級仍將沿用原有教材或修訂版教材,雖有雞肋之嫌,卻不得不依照面對。那麼教師如何運用“老教材”實踐《標準》的“新理念”?這對每一位一線數學教師,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此,筆者想就如何依據課標理念,創造性地用活原有教材,談幾點粗淺的實踐與體會:
        一、轉變觀念,勇於重組教材——體現“科學性”
        《標準》的總體目標在情感與態度第四點中提到“要培養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要培養學生這樣的情感與態度,筆者認爲教師首先應該轉變觀念,由教材的“執行者”變成教材的“決策者和創造者”。不再信奉“課本、課本,以本爲本”,要加強學習,不迷信教材,細心揣摩,勇於否定教材、重組教材,還教材內容於科學性。
        1. 及時地修改教材。例如關於“自然數”的定義,根據教研室通知和初中一年級教材,將“0”也劃入自然數範圍,而現行教材第八冊的自然數定義不包括“0”,這樣一來,給五六年級的教學工作帶來了矛盾。爲了學生的發展,當然要根據新的自然數定義來進行教學。因而,筆者在教學第十冊“數的整除”這一單元的內容,進行了三方面的修改:一是將學生腦海中自然數的定義做了修改,讓“0”也劃入自然數的範圍;二是將學生手中的教材做了修改,將書中說明“以後我們研究約數和倍數時一般指自然數,不包括零”修改爲“一般指不包括零的自然數”;三是將由此帶來的一些不準確的數學概念分類進行了局部調整。
        2. 恰當地重組教材。現行教材是按照修訂本教學大綱編排的一般教學內容,配套的教參也只是一般的教學思路。在課改下,教師備課時不能唯書,而應該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和已有經驗出發,用建構主義的理論來思考:怎樣的教學才能更適合學生頭腦知識的連結、衍生?
        例如在教學“循環小數”之前,筆者把教材研究了好幾遍。教材是從“10÷3”和“58.6÷11”兩個例子入手,引出循環小數的概念,接着介紹無限小數和有限小數,最後介紹循環小數的分類。雖然這部分內容只學不考,但筆者覺得如此安排教學程序不太自然,不利用學生的知識建構。經過一番思考, 決定從“25.5÷6,10÷3,58.6÷11,1.44÷1.8”這四道計算入手,讓學生透過計算後產生疑問,自主分類。先直接引出無限小數和有限小數,緊接着再研究無限小數,從而引出循環小數和無限不循環小數,最後重點研究循環小數。這樣的教學,知識脈絡分明,結構清晰,在小組合作學習下都能畫出非常有創意的知識結構示意圖。
        3. 適當地增刪教材。有時根據學生的知識渴求和教學內容的難度,可以增加或刪減一些內容,以形成合理的知識技能,拓展學生的思路,增長他們的見識。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中,學生在質疑階段時提問:“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面積不變,那麼周長變了嗎?”於是教師“順水推舟”,便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探討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框架拉成長方形框架這兩種轉化中面積周長的異同。學生興趣極高,下課後經過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得出了結論,同時也體驗到了自主提問,自主解決的成功喜悅。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從學生角度考慮,大膽地增刪教材,對學生的發展會極有好處,但這必須十分謹慎,切忌喧賓奪主,捨本取末。
        二、精心設計,貼近學生實際——體現“生活性”
        《標準》強調了“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即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社會。數學教育應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使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教師應該主動地開發教材,使教材內容貼近兒童情趣,在課改下同樣生機勃勃;從而讓學生學習有活力的數學,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讓教學過程富於生活的氣息。
        1. 注重從生活背景中引入新知。小學階段的絕大多數教學內容都可以聯繫學生的生活背景。找到了每節課與生活實際的“聯繫點”,就找到了課堂教學的“切入點”。例如在教學“公約數、最大公約數”時,可以出示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有一個間廚房長30 分米,寬24 分米要鋪地磚,請你幫忙想一想,需選邊長爲幾分米的正方形地磚才能鋪得既整齊又快?學生能過討論,得出了邊長爲1 分米、2 分米、3 分米、6 分米的正方形都行。其實1、2、3、6 這些數都是30與24 的公約數,而6 是它們的最大公約數。這樣的引入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學生樂於幫助老師去思考,溝通了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消除了對數學的陌生感。
        2. 注重從現實生活中產生例題。教師應大膽地開放“小教室”,把社會生活中鮮活的、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引進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應用”這課時,可以創設“全班48 人去×× 公園玩, 門票每人5 元, 滿50人可以享受團體八折優惠,他們怎樣購票比較合理?”這樣一個生活問題。
        3. 注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
教師應突破教材習題的框框,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數學素養,並使其體驗到數學的價值。例如學習“利息的計算”以後,教師提供學生數學應用的材料,讓學生解決以下實際問題:
        存期
        年利率(%)
        一年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