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高校政治課實踐教學研究

文思屋 人氣:3.15W
關於高校政治課實踐教學研究


  論文摘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要真正落實教學效果,就必須注重實踐教學的開發與運用。作爲一種教學理念,實踐教學應貫穿於“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全過程。實踐教學作爲一種教學方式之一在實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論文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功能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是高校公共基礎必修課。本課程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爲主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打下紮實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提高學生的修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由於課程內容具有抽象化、理論化等特點,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很難使用簡單的理論講授方式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目的。爲了增強課程的趣味性以及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目的,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是“基礎課”教學的必要選擇。在實踐教學方面,若干年以來,不論是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相關領導還是一線授課教師都在積極探索一套高效的實踐教學路徑。全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評估中更是將實踐教學納入評估體系中,成爲評估體系的一個重要指標之一。然而,由於缺乏對“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內涵與功能的全面認識,“基礎”課實踐教學的探索仍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要使“基礎”課實踐教學功能得以實現,必須加深對“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內涵與功能的全面認識,以期爲探索一套更爲高效率的實踐教學路徑。

  一、“基礎”課實踐教學的涵義

  實踐教學作爲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在各種教學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理工農醫學科中。諸多高校的理工科教學過程設計中,已經將實踐教學擺到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位置,比如,兩者在同一門課程中的學分所佔比重平分秋色。早期的實用主義流派也將實踐教學應用於人文社科類學科的教學中,特別是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更是將這種方法作爲主要教學手段之一。然而,對於實踐教學的內涵的理解卻是見仁見智了,在此有必要將實踐教學的內涵做簡單的梳理,以便更好地將其運用到“基礎”課的教學之中。關於實踐教學的內涵,許多學者都做出瞭解釋與定義,歸納起來有如下兩種:
  (一)指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過程中,構建一種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爲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爲基本特徵,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發展爲目的的教育學觀念和教學形式。
  (二)社會實踐教學以社會現實問題作爲研究的出發點,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着重培養學生對現實的觀察、分析能力,提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把個人發展規劃和社會發展要求結合起來。
  綜上所述,實踐教學的內涵可以表述爲是一種教師主導,教學爲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理論爲基礎引導學生將書本內容與客觀世界相聯繫,指導學生用相關理論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啓發式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這種教學方法摒棄傳統的把學生當成單純的知識接受者的觀念,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樹立以人爲本的理念,並且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爲主要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把實踐教學概念引入到“基礎”課教學活動中來就是指在“基礎”課教學過程中,構建一種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爲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爲基本特徵,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發展爲目的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形式。
  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基礎”課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與實踐教學環節不同,實踐教學是一種教學理念應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而實踐教學環節是和理論教學環節相輔相成的,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基礎”課實踐教學按其組織形式不同,可以分爲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兩大類,其中校內實踐教學又分爲課堂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教學(活動範圍限於校園內),校外實踐教學又可以分爲引導性校外實踐教學和非引導性校外實踐教學。校內實踐教學中的課堂實踐教學主要是指將實踐教學理念滲透在“基礎”課的理論教授過程,包括以開展辯論會、現場模擬、主題演講、播放音樂和視頻資料等形式將理論知識形象生動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親身體驗教學的主要內容。校內實踐教學的課外實踐教學是指以“基礎”課的主題爲理論基礎結合學校的各項活動如團學活動中的“我愛我”、“雷鋒月”、“新生入學教育”等實踐活動,教師做適當引導,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理解理論知識並且內化爲自己的理念。校外實踐教學是以社會爲課堂,其中引導型課外實踐教學一方面可以透過黨團組織、學生會、社團等利用課餘時間組織一些校園活動結合教師的指導來完成理論教學活動,另一方面是指教師可以親自帶隊去一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實踐教學、非引導型課外實踐教學是指學生的一切社會活動,這種類型的實踐教學從嚴格意義上講不算是教學,它是學生自覺內化的過程,也即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自覺的用以指導自己的言行或是更正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法律觀,這也是“基礎”課的最終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