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創業指導>

青島科大:給每個學生創業底氣

文思屋 人氣:2.27W

本文來源於《中國青年報》報道的關於青島科大:給每個學生創業底氣的新聞,詳情請看報道:

青島科大:給每個學生創業底氣


本文編輯:本站


  同聞名世界的“硅谷”類似,位於青島的“橡膠谷”高科技園區因橡膠產業聚集而得名。孕育它的青島科技大學,在橡膠化工等學科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中國半數以上橡膠行業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均畢業於此,因而享有“中國橡膠工業的黃埔軍校”的美譽。

    如今,“橡膠谷”又因一股學生創業風而煥發別樣生機。青島科技大學學生創辦的學科性公司紛紛入駐。目前,這些企業的數量已經達到22家,註冊資金2883.33萬元。這些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年收入826萬元,實現利稅134.2萬元,有些公司直接把學生的科研課題進行了產業轉化。

    在青島科技大學,創業教育分量很重。幾乎所有學生在本科4年期間都有一次創業實踐經歷;對創業團隊學生實行彈性學籍,並可將其創業成果量化爲學分;爲了配合學生的創業教育,該校甚至大膽打破目前國內高校教師職稱評定的常規標準,實行社會實踐一票否決制……

    大學生創業絕不僅僅是擺地攤賣水果

    2007年,還在該校計算機系讀大二的伊君有些迷茫,他看好了網絡創業項目,但自己卻處於“三無”的狀態——無資金、無場地、無時間。

    猶豫再三,他走進了校團委書記劉傳華的辦公室。當他將自己的困惑全部向劉傳華訴說後,原以爲會得到“不務正業、異想天開”的評價,未曾想,他卻得到了劉傳華的支援。

    而實際上,他的困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正是劉傳華所考慮的。

    在多年的共青團工作中,他發現大學生特別是90後學生出現了新的問題:一方面就業形勢日趨艱難,用人單位覺得大學生眼高手低,學校所學知識不實用;而另一方面,這些大學生思維異常活躍,不甘現狀,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想創業的“伊君”們不在少數。

    “創業的前提是創新,而創新則是檢驗大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標準,只有富有創新精神的創新型人才,才能贏得未來。”經深入思索,劉傳華開始將創業教育看作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逐步探索共青團組織服務青年學生創業就業工作模式。

    爲學生們的公司找場地、找政策,甚至找項目,不僅要扶上馬,還要送一程——近幾年,劉傳華將自己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輔助和支援學生創業上。“雖然我們對創業學生提供各種支援,但也是有條件的,我們不支援學生進行低層次的生存型創業。”劉傳華強調,“創業要有科技含量,要有創新。”

    “對大學生創業不僅要進行指導,更要進行引導。”在劉傳華看來,大學生創業絕不僅僅是擺地攤賣水果,對大學生創業要引領和指導學生們孵化自己的研究成果,要有技術含量,“否則就不是大學生創業”。

    學校長期以來積累的科技人才、實驗設備、科技成果等綜合優勢,更給予校團委倡導學生進行“學科性創業”的底氣。

    在校團委的幫助下,伊君的網絡公司順利入駐“橡膠谷”,他開辦的網絡社區註冊會員達15萬人;研究生柴大程創辦的青島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實現了“橡膠膠片隔離劑SP-20”的技術轉化,年產量達1.5萬噸;畢業生宗緒強畢業後自主創辦“青島騰盛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山東省內最早專業從事計算機系統集成、一卡通系統集成、IT產品銷售與諮詢服務的高科技公司,年營業額高達700萬元……

    並非每個創業學生都要成功

    “在我們的創業教育中,並非要求每個創業的學生都必須成功,而是重在培養創業意識和營造創業氛圍。”劉傳華介紹,這種理念帶來的是更多學生的踊躍參與。

    中德學院機械專業05級學生葛茂旭的創業之旅正始於該校團委舉辦的“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在2010年的校級“挑戰杯”中,經過層層論證、選拔,葛茂旭研發的自動化污水處理系統最終勝出,而憑藉這一核心技術,他和同學共同創辦了“青島清科環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公司很快在省內多地“消除建制村合併社區”的改造工程中成功中標14個項目。

    有別於許多高校的“挑戰杯”賽事,該校在指導老師隊伍中逐步引進校外指導力量,其中有青島某風險投資公司老總,有相關部門政府官員,校內外指導老師比例最終達到1∶1。

    “我們從不認爲一份完美的創業計劃書是好的,最終標準應該是能否經得起市場的檢驗,校外指導力量的充實恰恰有助於比賽市場化、開放式體系的形成。”劉傳華說。

    令劉傳華印象深刻的是,某屆“挑戰杯”比賽答辯環節,臺上一個創業團隊精準地分析項目的成本、利潤率,臺下來自某風險投資公司的老總隨即指出其不現實性:實際上,公司成本還包括交際應酬等許多無形成本。“這一點許多校內老師甚至都不知道。”劉傳華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