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村官>

清華碩士當大學生村官:在網上賣柑橘

文思屋 人氣:2.03W

擁有着清華大學的碩士學歷,原本應該擁有着人人羨慕的好工作,但是張昭源卻不走尋常路,他放棄了大城市到村裏當起了村官,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張昭源的村官故事,歡迎閱讀。

清華碩士當大學生村官:在網上賣柑橘

清華碩士當大學生村官:在網上賣柑橘

2013年11月初,身高1米85的張昭源走進重慶市長壽區龍河鎮保合村時,村民們不知道,這個高個子將更新他們對村官的定義。

“當時,老支書黃志文已經通報:26歲的張昭源是清華大學的碩士。”62歲的左新忠回憶說,在這個戶籍人口約3700人的村落,留守的老人孩子很少有人知道什麼是碩士,但都明白清華大學意味着什麼,“我們聽說清華大學的高材生來當村官,都不敢相信。”

“那時,我們想到‘嘴邊無毛,辦事不牢’‘強龍壓不過地頭蛇’這些古訓,看到他這麼年輕,是外地人,還是個書生,都在懷疑他的能力。”提到當初的疑慮,70歲的村民楊文俊哈哈大笑,“現在,大家都在念叨,到哪裏去找這麼好的村支書喲”。

這個“娃娃村官”懂行

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唸完本科後,張昭源被免試推薦至該校人文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

在校期間,他主持了100多場晚會、比賽、論壇。作爲清華大學男子十項全能運動員,多次獲得北京高校運動會前3名。他是第二屆清華大學公共演講比賽冠軍,獲得清華大學創新精神一等獎學金,還是第七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的獲得者。

畢業時,他參加了重慶在清華大學定向選調應屆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活動。到保合村之前,他已經在毗鄰湖北省的重慶巫山縣做了兩年的鎮長助理。

經過選舉成爲保合村支書後,村民發現,這個小夥子並不冒失,成長於鄭州的他還能說流利的重慶方言,沒有一絲一毫的官氣。

新任村支書很快迎來第一次“考試”:4組村民黃婆婆和鄰居發生糾紛,想找老支書調解,可老支書不在,黃婆婆不得不向新支書傾訴,抱怨鄰居的不是。

張昭源安靜地聽着,偶爾問問事實,卻不判出“是非”來。等黃婆婆說完,張昭源和顏悅色地說:“婆婆,你說的我都曉得了,‘遠親不如近鄰’,你們先好好地處。如果我今天就跟你去,她就曉得你來告了狀,會記恨,以後更難相處。等我以後過來調解。”

雙方本沒什麼大事,黃婆婆回去後,很快就消了氣。她兒子評點說:“這個娃娃還有點‘懂行’耶!如果他當場說誰對誰錯,肯定有一方不服氣,兩家就越鬧越僵。”

另一件事讓村民更直接地意識到這個碩士村官的出衆之處:晚熟柑橘是村裏的主要產品之一,當年的銷售卻出現一些困難。正在老百姓焦慮時,張昭源和同事們敲敲電腦,就在網上賣掉了幾千斤。大夥兒紛紛讚揚,“清華大學的碩士,果真厲害呢”。

鄉村治理,首要的是民心

近年,由於“新村面貌”改造等“歷史原因”,正由傳統耕種農業向集約化種植經濟作物的現代農業艱難轉變的保合村,黨羣矛盾、幹羣矛盾較爲尖銳。

立足實際,張昭源釐清了“施政綱領”:正民心、啓民智、促民行。

在他看來,鄉村治理的要訣,“首要的是民心”。張昭源提出的第一個剛性規定是,在村的黨員幹部,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每年必須參加至少兩次義務勞動。

2014年4月,當地暴雨如注,柏樹堡一間年久失修且無人居住的公房在風雨中遽然倒塌。柱子、檁子等砸中了80多歲的楊柏壽的房子,而老人房外是村民們平常出行的必經之路,威脅到出行安全。

按當地的老規矩,幹活得有人埋單付錢。張昭源剛到現場,捲起袖子,第一個開始搬柱子。大家很快便參加了進來。40分鐘後,危機消除了。此後,村裏“給錢才辦事”的不成文慣例被打破,這一次,沒人在背後說黨員幹部的閒話。

越來越多的義務勞動,在村裏產生了越來越奇妙的“化學反應”:幹羣關係越來越好了。

早在1998年,村子便醞釀修建出村的道路,但一直未能落實。直到2000年,才由村民出錢出力,平整出一條泥巴路。村民沒有料到,這條村道很快就被硬化了——張昭源爲此四處爭取,卻沒有花費村裏一分錢。

就這樣,張昭源和他的同事們一次次贏得老百姓的點贊。人們不再什麼事情都習慣性地指責黨員幹部,正能量開始彙集,“正民心”的願景也開始清晰。

啓民智,促民行

在重慶農村,各級團組織將“市民學校”作爲破解留守兒童問題的主要抓手。長壽區第一個鄉村“市民學校”便誕生於保合村,“學校”每個週末都會開展科學、國學、藝術等活動。

張昭源成爲“市民學校”的絕對主力,承擔了60%左右的工作,他還邀請同學、朋友組建了“特邀導師團”,輪流把城裏的教學方法帶進鄉村。

“市民學校”推出了“我的家鄉我做主”活動,老師和孩子手繪環保宣傳單,提倡垃圾分類,關心環境衛生。村裏孩子的畫讓村民很感興趣,有的還被貼在了堂屋的牆上。

村裏爲每個家庭都發放了《弟子規》,村上購買了一些牙膏、肥皂等小禮品,時不時到村民家中去做一些趣味橫生的有獎競答。

就這樣,以“市民學校”爲主要抓手,“啓民智”方略在保合村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行。

同時,讓鄉親們重建親情、規範行爲的“促民行”,也在張昭源的努力下漸漸融入保合村民的生活中。

村裏只要有人得了重病,張昭源無論如何都要去探望。2014年6月,保合村3隊的楊應亮獨身一人在長壽中醫院醫院化療——他58歲了,還是單身漢,卻被查出癌症晚期。

他沒有想到,自己在病房裏迎來的第一個探訪者是張昭源。張昭源急匆匆地提着兩箱牛奶去醫院看望他,坐在牀頭握住了他的手。

要讓老百姓更安心,張昭源認爲,應該公開村裏的重要事務,讓一切都在陽光下執行。

如今,保合村裏的重大事務每月都會公佈一次,村裏幹了什麼事情,以後將有什麼重要的安排,上級出臺了什麼新政策,還有村裏土地徵用補償,宅基地審批,強農惠農資金、涉農補貼補助、低保五保資金的發放情況等各種資訊,一目瞭然。

“雖然村官是‘芝麻官’,權力很小,但再小的權力都需要在陽光下執行,只有這樣才能贏得村民的認同。”張昭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