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旅遊>導遊詞>

大足石刻導遊詞合集15篇

文思屋 人氣:2.62W

作爲一名樂於爲遊客排憂解難的導遊,總歸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具有注重口語化、精簡凝練、重點突出的特點。那麼寫導遊詞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足石刻導遊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足石刻導遊詞合集15篇

大足石刻導遊詞1

大足石刻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參觀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於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兩宋,餘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現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於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那裏我得向大家說明一下,其實,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而我們今日所要參觀的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寶頂石刻。

寶頂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年間(1174年-1252年),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爲中心,由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入後延續了400年左右,爲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餘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資料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完備而有特色。

此刻大家看到的是“地獄經變相”的“養雞女”。相信大家在看過前面一系列的地獄石刻之後,對地獄裏各種恐怖的人物和殘酷的刑罰仍感到心有餘悸。然而大家仔細瞧一瞧這個雕刻,會發現什麼養雞女雖然眼睛瞎了,卻坦然自若,臉上充滿幸福的微笑。這就奇怪了,地獄裏都是陽間犯罪來受罰的,而她爲什麼還顯得十分幸福

說來阿,那裏還有一段故事,這養雞女阿名叫奚成鳳,是一位善良大膽的姑娘,就住在寶頂山下。一次,奚成鳳的雞跑到山上佛堂裏,被一個和尚給打死了,奚成也爲她感到不平,但胳膊扭可是大腿,不得不在打造時剜了奚成鳳的眼睛,卻留下了幸福的微笑鳳就去找當時的住持趙智鳳理論,在羣衆的幫忙下,趙智鳳不得不把雞錢賠給了奚成鳳。可是,佛尚且有過,何況當時的趙智鳳還沒有修成正果,他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必須要在修造地獄時把奚成鳳放進去。而當時的工匠劉思久平時多受奚成鳳照顧。

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這些後也許還興猶未盡,可是我不得不和朋友們說再見啦。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可是有緣的話我們定會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再次重逢。最終,期望大家一路順風。朋友們,再見!

大足石刻導遊詞2

“歡迎同學們來到了歷史悠久的大足石刻,這裏的文物很多,大家排好隊,我們要出發了。”

我們看見了一座吊橋,兩邊的石杆,上面掛着許多鎖,有愛心鎖、平安鎖、發財所……

“大家來到博物館,這個黑黑的石頭腦袋,就是當年喜歡錢的農民,在一個深山裏面發現了石像想哪去賣,但是很大很容易被發現,就把石頭腦袋給弄了下來,警方得知,大範圍的搜查。一些村民也知道了,幫組警方在七天內找到文物,並抓住了偷文物的小偷。”

“大家看到的正是當年挖出的千手觀音,大約有一千多隻手,千手觀音眼睛微閉,每個手上都有一個小眼睛,有的手上拿着菩薩的水瓶子,有的拿着二郎神的寶劍,有的……金光閃閃,眼花繚亂。”

大家來的是睡佛旁,神話裏還說,是因爲守護了大地的巨人,被兒女施法沉睡,化成石像,他的一隻手放在腰上,一隻手放在頭下,前面還有保護他的幾個村民,上面是施法的仙女,欄外的是個池塘,這條龍吐出來的水漫流在這個圓池裏,不知道誰要流那兒。

籲!短暫的一天結束了,這次遊覽不是讓我們吃喝玩,而是讓我們多看多瞭解歷史文化知識。

大足石刻導遊詞3

將曉,周圍萬物還睡得香甜,我便悄然出了門,今天要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坐上巴士趕往神祕的大足石刻。

滿心的歡悅順着周圍潤肺的薄霧攀上心梢;眺望遠處,就像把麪粉扎破一般白茫茫的,深呼吸空氣格外清新,給人舒心的純潔感,自己不由得心花怒放。

畢竟,我們馬上要換上書香味十足的漢服。我們倚仗着標牌,沿着花壇來到寫字檯,如同在仙境和天庭學習禮、拜、寫等禮儀,便任長跑飛揚。

近處、遠處山林裏不時傳來鳥兒的婉轉的啼叫聲,再望去霧已經散了,陽光透過葉隙照暖山林。我們懷着瞭解歷史的迫切心情開始遊覽大足石刻。

導遊給我們講解罪行累累就會下看到的那種地獄,善者能飛上天堂。一路走着看到一些小佛,沒有特別之處。突然,走到一座大廟跟前,沒有人高聲喧譁,定神一看,一座金光閃閃的大佛屹立巖壁,他金碧輝煌,光芒撫過每一個參觀的人,身軀那樣高大挺立,無不體現他的威嚴。他慈目平和,有一千零七隻手,每隻手都長有一隻長鳳眼,半覷着,慈祥、安穩,既奪目有令人生畏,頓時感到他的庇佑,聽的佛光普照原來如此。在這些歎爲觀止的佛堂中,我們遊覽着,雙目微移。

來到了博物館,館內靜悄悄的,我看起千手觀音的修補影片,那是一座舊佛,滿臉都是日日夜夜守候的疲憊,法器件件佈滿風塵,但他那普照衆生的氣度始終永恆、不滅。影片放映着只見手指金珀慢慢捲起,竟有一根手指落下,他莫不是立得太久了?但我相信他會永久屹立。因爲我們的勞動人民會修護他,保護他,讓他香火不斷,名揚中外。

參觀那些古物,就像拜訪古人一樣,每件古物彷彿都有靈魂,我與它們相視良久,探索到它們存在的價值是永恆的,星星多久滅,它們就多久滅。

我不屑於回去的路,因爲我深深地震撼了,中國勞動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出這偉大的傑作,真是不虛此行。我不想坐車,我想順着祖先的足跡走,去探索、去創造。

大足石刻導遊詞4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蔣濟州,歡迎來到重慶市大足縣,我將帶你們去參觀世界聞名,有着悠久歷史的大足石刻。

在來到大足石刻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西北的大足縣,也就是我們這時所處的位置。大足石刻羣有石刻造像10多處,總計呢?有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爲著名,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的典範。石刻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富,藝術之精湛,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相提並論。我們旁邊這座山是北山,也就是古龍崗山,一共有290龕窟,我們的車正向寶頂山方向行駛,請大家系好安全帶,注意安全。

朋友們,寶頂山到了,請隨我下車,我會便走邊給大家講解。寶頂山石刻共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達15000多軀,設計之精湛,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

我們馬上就會到著名的千手觀音的塑像前,請大家跟緊,小心路滑。

大家注意了,在我們前方就是“千手觀音”的塑像了。這位觀音比例均勻,肌膚線條柔和,臉部的雕刻尤其精細,臉龐圓潤,略呈微笑狀,神態動人;再加上服飾華麗,衣帶飄舞,看到這裏你是否有飄飄欲仙之感。大家知道嗎,“千手觀音”有多少條手呢?你們先數數吧!算了吧,我告訴大家,“千手觀音”有1007隻手,這麼多手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出,每隻手都雕得纖美細柔,手裏分別拿着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非常壯觀。現在請大家自由參觀,十分鐘,我在那兒等你們。

朋友們,看看縱貫千餘載,橫融佛道儒的石刻,想起浮想聯翩的畫面和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想到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啊!

隨着時間的流逝,這次旅行畫上了圓滿說完句號,希望以後有機會再慢慢欣賞。再見了!

大足石刻導遊詞5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西北的大足縣,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十大文化符號,20xx年國慶假期旅遊“綜合秩序最佳景區”。

以大足區、潼南區、璧山區、銅梁區爲範圍,大足區是重慶市市轄區,始建於唐乾元元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區,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區,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

源於古印度的石窟藝術自公元三世紀傳入中國後,分別於公元五世紀和七世紀前後,在中國北方先後構成了兩次造像高峯,但至公元八世紀中葉走向衰落。於此續絕之際,位於長江流域的大足縣境內摩崖造像異軍突起,從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爲代表的大足石刻,構成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峯,從而把中國石窟藝術史向後延續了400餘年。此後,中國石窟藝術停滯,其他地方未再新開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爲中國石窟藝術建設史上最終的一座豐碑。大足石刻是縣內102處摩崖造像的總稱,迄今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多達75處,雕像五萬餘尊,它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終的豐碑。

它從不一樣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並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儲存完好而著稱於世。

大足石刻導遊詞6

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千米處,開鑿於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三十一年(892年- 62年),通編爲290號,造像的萬尊,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被譽爲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北山晚唐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餘件,儲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佔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着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其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文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觀音最爲突出,被譽爲“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第36號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爲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石刻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東北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年間( 174年-252年),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爲中心,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入後延續了4000年左右,爲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餘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完備而有特色。

寶頂山摩崖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爲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衆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釋迦涅磐像全長3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有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九龍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着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南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通編爲5號,是一處極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區。

石篆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元年,通編爲10號,系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石門摩崖造像開鑿於北宋紹聖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通編爲6號,爲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中國石窟藝術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都積澱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作爲晚期石窟藝術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於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爲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儒、釋、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別於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它注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發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諸多方面都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成爲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及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的典範。大足石刻是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典範。

總之,論其規模之大,造詣之精,內容之豐富,大足石刻都堪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傑作。它既是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紀末至3世紀中葉世界石窟藝術中最爲壯麗輝煌的一頁。

大足石刻導遊詞7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重慶中國國際旅行社的導遊。在我身後的這位呢,就是我們本次行程的司機張師傅。我很榮幸能有機會爲大家服務,非常歡迎大家來到重慶遊覽觀光,待會兒,我將帶領大家遊覽素有“石刻之鄉”美稱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距重慶主城約有130公里,行車時間約兩個半小時,在這段時間裏我先把大足石刻的概況爲大家做個簡要的介紹。

大足石刻是重慶大足縣境內所有摩崖石刻造像藝術的總稱,反映了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生活化的進程,是集儒道佛三教造像於一體的大型石窟造像羣,最初開鑿於初唐,歷經晚唐、五代,盛於兩宋,明、清時期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之大成的石刻羣,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齊名,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07年被評爲國家5A級景區。大足石刻羣共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石窟最具特色。

關於大足石刻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大足爲傳統農業區,氣候溫和,風調雨順,收成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爲大足大豐之地,故得名。還有就是與佛教傳說有關,相傳釋迦牟尼在涅槃前夕曾到過大足,在其講佛之地留下了一雙大腳,故人們叫當地爲大足。

北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北面約1公里處,共有摩崖造像5000於尊,由唐末刺史韋君靖開鑿於唐景福元年,後由地方官吏、鄉紳、僧尼等續建,至南宋紹興年結束,歷時250年。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尤以觀音造像最爲突出,被譽爲“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北山石刻以當時流行的佛教藝術爲主,體現了佛教的世俗化,其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爲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北約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1174年-1252年)主持建造,歷時70餘年,以聖壽寺爲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羣,共有摩崖造像近萬餘尊,題材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爲主,整個造像羣宛若一處大型的佛教聖地,展現了石刻藝術的精華。寶頂山有千手觀音、釋迦涅槃像、九龍浴太子等著名景點。

各位遊客朋友們,在聽完大足石刻的簡介後,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一睹爲快呢,不過不用着急,因爲我們即將要到達目的地——大足石刻了。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足石刻的寶頂山,接下來我們主要參觀的是寶頂山的大佛灣石刻造像羣。大家請看,在你們面前的就是六道輪迴圖,又名“六趣圖”。佛教中有個經典的理論“因果報應、轉世輪迴”。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前世今生,每個人死後都要經過輪迴投胎轉世,這幅造像就集中反映了業力果報和生死輪迴的佛教基本觀念。

首先我們來看這個抱着輪子的藍面巨人,他叫做轉輪王,四川人稱爲之“無常鬼”。“無常”是佛教中的一個名詞,是指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瞬息萬變、剎那生滅的,這裏把無常人格化就成了“無常鬼”,由他來掌握生死輪迴,表示世間萬物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它怒目獠齒死咬輪盤,兩臂緊鉗輪盤,象徵着業力即因果報應不可逆轉。

六道輪迴圖共分四圈。我們依次從裏往外看,輪盤的中心圈中坐着一個人,

表示修行的衆生,從其心際飛出了六道佛光,把整個輪盤劃分爲六個部分。即佛教中所說的,萬源發於心。每道光上有若干小圓圈,圈內刻着佛或菩薩,表示“衆生皆有佛性,衆生皆可成佛”。正中的圓圈旁的豬、蛇、鴿分別代表了貪嗔癡三毒。

第二圈則爲生死輪迴的六道。大家請看,以中間的這條佛光爲界,上面三道稱爲“上三道”。上三道的正中爲天道,右邊爲阿修羅道,左邊爲人道。下面爲“下三道”,下三道的中間爲地獄道,右邊爲餓鬼道,左邊爲畜x道。

輪盤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緣說的形象表現。十二因緣闡明瞭人生的變化無常,生死輪迴的過程及因果關係,它將人生現象分爲從“無明”到“老死”十二個部分。任何生命在沒獲得解脫之前,都在這個過程中循環,佛教認爲這個過程都是痛苦的,只有皈依佛門修成正果才能擺脫這種痛苦。這十二因緣的具體內容,以及生、老、病、死諸般痛苦,工匠師都用生動的圖畫表現了出來。例如“生苦”,這裏表現的是一位孕婦正坐在牀前生孩子。佛家認爲,孩子倒掛懸垂於狹小的母腹內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熱湯,孩子如下油鍋地獄。喝一口冷茶,又如墜寒冰地獄生命在形成之時,就已開始受苦了

第四圈共有18個小龕,每個龕內都刻有一個皮囊,皮囊裹着一個生命,請大家仔細看,皮囊裏的尾部表示前生,頭部表示來世,比如最下面的這幅圖,頭部是魚,尾部是蛇,就表示它上輩子是蛇,下輩子成了魚,接下來的圖是馬頭魚尾巴就表示它又從魚變成了馬。皮囊則是靈魂,佛教認爲不管軀體如何變化,靈魂是永恆不變的。

輪盤左下方有一官一卒,這兩個表示貪。右下方有一隻猴子,一邊撫摸下身,一邊望着身後的少女,表示愛,這兩幅圖的意思是說正是因爲衆生的貪愛之心才讓輪盤旋轉不休。

遊客朋友們,由於時間關係,我們的大足石刻之行就要到此結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

大足石刻導遊詞8

圓覺洞

在圓覺洞的洞口外側伏臥着一尊雄獅。獅子造像在國外是呈自然狀態的居多,而在我們中國,它蘊涵的人的意識和精神方面的東西要多一些。它在佛教中是起着使人正心不起邪念的作用,同時也象徵佛說法如獅子吼,能威震四方,讓衆生豁然開朗。圓覺洞深十二米,寬九米,高六米,是大佛灣內最大的洞窟造像。在洞壁的兩側儼然整齊地排列着文殊、普賢、普眼等十二位覺行圓滿的菩薩。他們在修菩薩行的過程中,遇到許多疑難問題,正輪流跪於佛前請示,佛各別作答。這一問一答記錄形成的《大方廣修多羅了義圓覺經》便是這窟造像的經典依據。

在道場的正前方刻着結跏而坐的三身佛:中間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左邊是報身佛(盧舍那佛);右邊是應身佛(釋迦牟尼佛)。在三身佛前長跪着一合掌菩薩,爲十二圓覺菩薩的化身。這尊化身像的處理是比較別緻的,如果沒有他,就不易表達主題,而流於一般的說法構圖了。而且,從任何一個座位上搬下一尊菩薩都會造成整窟造像內容和構圖上的不完美。因此,匠師們大膽立意,多打一尊像在中間,以示十二位菩薩輪流問法。同時,爲了突出“問法”這一主題,匠師們還刻意把進口的甬道拉長,並且處理得外小裏大,形成狹梯狀,使洞內光線暗下來,然後在洞口上方開一扇天窗,由天窗射入一束強光,把觀衆的視線引到佛前長跪的菩薩身上,正如舞臺上的聚光燈一般,巧妙地點明瞭“問法”這一主題,同時又烘托出窟內斑駁陸離、別有洞天的神祕氣氛。人在洞內隨着視覺的逐漸適應,周圍的菩薩便在淡薄微明的`光影中浮現出來。隨着光線的折射、擴散,菩薩和山石竹林,祥雲繚繞的背景之間,還會產生出豐富的明暗層次來。高明的藝術家們就這樣巧妙地調配光影,藉助觀者的心理感受,創造出了一個夢幻般的佛國仙境。

如果說這個洞內的採光把大家引入了一種幻化奇妙的境界,那麼它的聲響效果則是爲這種境界增添了一種神祕的氣氛。每當一場大雨之後,步入洞內您就會聽見“叮咚叮咚”的水聲。但卻只聞其聲,不見其形,這是古代工匠師把排水工程和藝術造型進行了巧妙結合的緣故。大家請看,在靠山的右壁上,刻着一條長臥的龍,這條龍的龍身便是窟頂的排水渠道。在龍頭下面刻着一位高擎鉢盂的老僧。下雨之時,雨水從窟頂的巖隙滲透下來,透過龍身匯向龍頭,再透過龍嘴滴入老僧的鉢盂內,併發出“叮咚叮咚”的聲響。老僧持鉢的手臂是鏤空的,水透過他鏤空的手臂往下流,然後透過石壁上的暗道和大家腳下的水溝排出洞外,形成一個周密完整的排水系統,真可謂巧奪天工。我們現代人搞的排水工程大多比較簡單呆板,而古代的藝術家卻能巧妙的把簡單呆板的工程與所有的裝飾佈景融爲一體,讓它隱藏於山石雲彩,神龍吐水的圖案之中,這是科學和藝術的高度融合,它充分顯示了古代匠師們深厚的藝術涵養和卓越的創造才能。另外,這個“叮咚叮咚”的滴水聲在洞內所產生的那種奇妙的音響效果,加上迷濛的光線和溫差因素,會讓人很自然地產生一種身心清涼,萬念俱息的感覺。那份外的寧靜和深幽能讓你真切地體會到“鳥鳴山更幽”的意境。古代的藝術家們很擅於創造典型環境,他們刻意在此營造出一種氛圍,讓每一位前來朝拜的信徒都有置身佛國仙境的感受。

整個窟內的造像,可稱爲寶頂石刻藝術之精華。菩薩們頭戴的花冠精巧玲瓏,大都爲鏤空雕刻,她們身掛的瓔珞細珠,歷經八百多年仍然粒粒可數;她們身上的袈裟舒展柔和,如行雲流水一般搭在座臺上,極富絲綢的質感,看久了之後,就象微風徐來,亦會“滿壁風動”一樣。下面的石香案,也被處理得極富木質感,達到了亂真的地步。這裏的造像從形象到神韻,到意境都被表達得細膩而準確。十二位菩薩個個端莊典雅,風姿飄逸。她們柔和的目光,微微後收的嘴角以及瀰漫於臉部,那洞察一切的淺淺微笑,無不透露出她們內心的恬靜優雅,顯示出她們超凡絕塵的氣質。她們臉部的肌肉豐滿細膩,具有童顏肌膚的質感,就好似在細潤的肌膚下有血液在緩緩流動一般。她們的輕沙薄裙、瓔珞飄帶都隨着身體的起伏轉折而微妙地變化,她們整個形體結構所表現出的那種優美的韻律感令人陶醉,可以說,古代的藝術家們賦予了這些冷冰冰的石頭藝術的生命力!

另外,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洞內的所有造像都與大地渾然一體。圓覺洞並非是一個天然洞窟,它是匠師們在堅硬的巖壁上一錘一錘鑿出的洞。八百年前,匠師們的工具非常粗陋,當時又沒有爆破技術的廣泛運用,這樣人工一錘一錘鑿出這個精美的洞窟,必須要求工匠師除了具有高度的智慧、嚴謹的態度和嫺熟的技巧之外,還必須付出艱鉅的勞動才行。我想,是一種信仰的力量讓工匠師們創造了奇蹟。

圓覺洞是古代藝術家們超人的智慧和巧奪天工技藝的結晶,它不愧爲是“寶頂山石刻藝術之冠”。

正覺像

這尊造像手結外縛印,頭上有“平頂金剛印”,據考證,是趙智鳳的老師柳本尊的成佛像。在佛頭頂的兩道毫光之間,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

在正覺像之右,有一通碑,名爲《重修寶頂山壽聖寺碑記》。碑上追敘了大佛灣石刻的來歷,簡介了趙智鳳的生平事蹟。

碑上載:“傳自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七月十有四日,有曰趙智鳳者,始生於米糧裏沙溪。年甫五歲,靡尚華飾,以所居近舊有古佛巖,遂落髮剪爪,入其中爲僧。年十六,西往彌牟,雲遊三晝。既還,命工首建聖壽本尊殿,因名其山曰“寶頂”。發弘誓願,普施法水,御災捍患,德洽遠近,莫不皈依。凡山之前巖後洞,琢諸佛像,建無量功德……。初,是院之建,肇於智鳳,莫不畢具……。”

這是迄今爲止所發現的直接反映趙智鳳生平事蹟唯一的文字資料。此碑爲明洪熙元年,大足儒學教諭劉畋人所書。它是研究大佛灣石刻造像來歷的一塊極爲重要的史料碑。

結束語

佛教造像作爲佛教文化的一個極爲重要的組成部份,在我國這塊以佛教信仰爲宗教信仰主流的土地上分佈很廣,幾乎各地都有。但究其造像目的,則多是秉承統治者的旨意,爲發願祈福,以供瞻仰而造,所以造佛和菩薩像的居多,造經變相的很少。而趙智鳳苦心營建大佛灣的目的是爲了要“闡釋教義、弘揚佛法、教化衆生”。所以,在造像的選材、佈局上,他有意識地將佛教教義系統地貫穿起來,使之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來進行宣傳。

第一龕刻“護法神”以示道場森嚴;接着開宗明義,以“六道輪迴圖”闡述佛教核心教義;以“廣大寶樓閣圖”爲衆生指明解脫之道;以“華嚴三聖”展示修行之果;用“千手觀音”表示智慧普照、法力無邊;以釋迦的一生來展現“究竟涅槃”的最高境界;用“孔雀明王 ”來表示諸毒不浸。這幾組造像是對衆生實行佛教信仰的教育。然後,以“毗盧道場”中的毗盧佛說法爲綱,次第演繹“父母恩重經變像”,“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像”,表現父母育子和佛行孝之德;中間穿插“雷音圖”借大自然的威力來強化孝道;然後再誘人以天堂之樂,駭人以地獄之苦;天堂與地獄之間以“六耗圖”爲界,以示天堂、地獄僅一念之差,教衆生縛心猿鎖六耗,早升極樂免墜地獄。這幾組造像是對衆生實行倫理道德規範的教育。然後再以“牧牛圖”表示領會佛法,調伏心意;以“圓覺道場”表示修得菩薩之果;以“正覺像”表示修行圓滿正等正覺。這幾組造像是告訴衆生修持實踐的過程。所以,有人說大佛灣如一部氣勢連貫、圖文並茂的佛教基礎理論教科書。觀者只要一龕一窟細細讀過,對佛教的基本教義就可瞭解不少了。

趙智鳳耗費了畢生精力,把他超度苦難、救治時弊的大願傾盡在了這山谷的浮屠世界之中。而要完成這些巨幅大作,需要的不僅是藝術家們博大的胸襟,非凡的天份與深厚的功力,其嚴密的構圖還需要藝術家們具有科學家的精細,需要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的融合。這裏的造像從形式的設計到施工,從內容的篩選到組合,每一個環節都浸潤着科學思想與審美情趣的結合,凝聚着古代藝術家們的心血和智慧,從而使大佛灣成爲濃縮宋代歷史和民族文化的藝術宮殿,也使大足石刻成爲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

總的來說,大足石刻開鑿於我國石窟藝術發展的晚期,掀起了我國石窟藝術史上最後一次高潮,被譽爲“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作”。大足不僅有規模宏大、意象萬千的寶頂山石窟,也有美神薈萃、形若畫廊的北山石窟,仙風道骨、神系完備的南山道教石窟,釋蹤仙蹟、佛道合一的石門山石窟,還有稀世罕見,可謂鳳毛麟角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石篆山石窟。它集儒、釋、道三教爲一體,納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爲一爐,博採兼收,推陳出新,開拓了中國石窟藝術的新天地。凡是目睹其風采的人無不爲之讚歎折服。一位外國領導人曾這樣說:“這個地方刻有豐富的中國歷史,這個地方讓人思考生命的意義。”大足石刻不管在精神感受、意識聯想,或者在實體接觸和形象觀賞等各個方面,都能讓您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教育和真的啓迪。透過它的光華,我們能看到蘊藏其中極爲豐富的智慧和自立於世界之林的民族精神!

在寶頂山大佛灣內多處刻有趙智鳳的誓言:假使熱鐵輪於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可見其艱苦卓越之志。他用一種入世的精神,創造了他偉大的佛教事業,如果今天我們能遵照這種矢志不渝、勇往精進的精神來創造我們明天的事業,那麼,我們的民族一定會不斷走向強盛,我們的祖國一定能蒸蒸日上,繁榮富強!

大足石刻導遊詞9

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大足縣城西北2公里處。北山摩崖造像,爲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君靖開鑿於唐景福元年 (892),後經五代至南宋紹興年間,歷時 250餘年,位於大足縣城之北而得名,始刻於唐末,至南宋結束,以北山佛灣爲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巖、北塔寺共五處,爲中國晚期石窟重要代表作之一,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爲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爲主,約佔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階教、淨土宗等。這些造像題材都是在當時民間極爲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頁(晚 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佛灣形若新月,巖高4至7米,長約500米,龕窟相連,共編了290個窟號。其中有記載北山造像由來的“韋君靖碑”,宋刻的二十二章“古文孝經碑”,蔡京書寫的“趙懿簡公神道碑”等碑碣六通;題記和造像記55則;經幢8座;陰刻“文殊師利問病圖”一幅;石刻造像共254龕窟。

佛灣分爲南北兩段。南段多爲晚唐、五代時期的作品;北段則多爲兩宋時期的作品。晚唐時期的造像作品,端莊豐滿,氣質渾厚,線條簡樸、流暢;五代的作品,精巧玲瓏,多姿多彩;兩宋的石窟作品,人物個性鮮明,衣着華麗,民族形式已日臻成熟。136號轉輪經藏窟,造像體態端莊優美,比例勻稱,人物各具性格。高坐在威猛的青獅背上的文殊菩薩,顯得精力充沛而又略帶有自負的神情;具有東方女性美特徵的普賢菩薩,趺坐在大象的背上,溫柔慈祥、典雅嫺靜。125號窟享有“北山石刻之冠”的盛名,其“數珠手觀音”,表情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打破了人、神的界限,給人以極深的印象。

韋君靖碑在北山的佛灣,碑文記載有晚唐社會的情況、韋君靖建寨和雕像的原因等內容,是考證北山石刻的重要資料。古文孝經碑,在北山的佛灣,共有六幅。《孝經》分爲古文和今文兩種。因爲今文經容易見到,古文經已經失傳,故而佛灣的古文孝經碑上的文字資料就顯得更加珍貴。

多寶塔又名“北塔”,在北山的白塔寺前,建於南宋的紹興年間(1131~1162年),明清時期都曾對塔進行過修葺。塔是磚砌的八角十三級空心密檐式,高30多米,內有七層,通道置於塔心,拾級而登至塔頂,大足城鄉的景色盡收眼底。塔的內外壁嵌有宋代的雕刻一百多幅。北塔與北山的石刻有密切的關係。

大足石刻導遊詞10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你們的導遊肖祖洋,你們可以叫我肖導。歡迎參觀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於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兩宋,餘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現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於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爲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爲中心,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餘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這些後也許還興猶未盡,但是我不得不和朋友們說再見啦。我不得不和朋友們說再見啦。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但是有緣 ,

一路順風。朋友們,再見!

DE將平行四邊行分成兩個部分,兩部分面積差是90平方釐米,求BE的長。

大足石刻導遊詞11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重慶中國國際旅行社的導遊員。在我身後的這位呢,就是我們本次行程的司機張師傅。我很榮幸能有機會爲大家服務,非常歡迎大家來到重慶遊覽觀光,待會兒,我將帶領大家遊覽素有“石刻之鄉”美稱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距重慶主城約有130公里,行車時間約兩個半小時,在這段時間裏我先把大足石刻的概況爲大家做個簡要的介紹。

大足石刻是重慶大足縣境內所有摩崖石刻造像藝術的總稱,反映了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生活化的進程,是集儒道佛三教造像於一體的大型石窟造像羣,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年間(650年),歷經晚唐、五代,盛於兩宋,明、清時期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之大成的石刻羣,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齊名,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07年被評爲國家5A級景區。大足石刻羣共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石窟最具特色。

關於大足石刻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大足爲傳統農業區,氣候溫和,風調雨順,收成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爲大足大豐之地,故得名。還有就是與佛教傳說有關,相傳釋迦牟尼在涅槃前夕曾到過大足,在其講佛之地留下了一雙大腳,故人們叫當地爲大足。

北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北面約1公里處,共有摩崖造像5000於尊,由唐末刺史韋君靖開鑿於唐景福元年,後由地方官吏、鄉紳、僧尼等續建,至南宋紹興年間(892年-1162年)結束,歷時250年。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尤以觀音造像最爲突出,被譽爲“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北山石刻以當時流行的佛教藝術爲主,體現了佛教的世俗化,其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爲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北約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1174年-1252年)主持建造,歷時70餘年,以聖壽寺爲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羣,共有摩崖造像近萬餘尊,題材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爲主,整個造像羣宛若一處大型的佛教聖地,展現了石刻藝術的精華。寶頂山有千手觀音、釋迦涅槃像、九龍浴太子等著名景點。

南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南,始刻於南宋時期,共有造像15窟,以道教造像爲主,刻工細膩、造型豐滿,是我國石刻藝術中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整的道教石刻造像區

石篆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西南25千米處,始刻於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年間(1082年-1096年)結束,是中國石窟中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的造像區。

石門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20千米處,始刻於北宋紹聖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爲佛教、道教合一的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石門山造像共分爲13龕,有藥師佛、釋迦佛、觀音洞、孔雀明王等龕窟。

各位遊客朋友們,在聽完大足石刻的簡介後,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一睹爲快呢,不過不用着急,因爲我們即將要到達目的地——大足石刻了。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足石刻的寶頂山,接下來我們主要參觀的是寶頂山的大佛灣石刻造像羣。大家請看,在你們面前的就是六道輪迴圖,又名“六趣圖”。佛教中有個經典的理論“因果報應、轉世輪迴”。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前世今生,每個人死後都要經過輪迴投胎轉世,這幅造像就集中反映了業力果報和生死輪迴的佛教基本觀念。

首先我們來看這個抱着輪子的藍面巨人,他叫做轉輪王,四川人稱爲之“無常鬼”。“無常”是佛教中的一個名詞,是指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瞬息萬變、剎那生滅的,這裏把無

常人格化就成了“無常鬼”,由他來掌握生死輪迴,表示世間萬物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它怒目獠齒死咬輪盤,兩臂緊鉗輪盤,象徵着業力即因果報應不可逆轉。

六道輪迴圖共分四圈。我們依次從裏往外看,輪盤的中心圈中坐着一個人,表示修行的衆生,從其心際飛出了六道佛光,把整個輪盤劃分爲六個部分。即佛教中所說的,萬源發於心。每道光上有若干小圓圈,圈內刻着佛或菩薩,表示“衆生皆有佛性,衆生皆可成佛”。正中的圓圈旁的豬、蛇、鴿分別代表了貪嗔癡三毒。

第二圈則爲生死輪迴的六道。大家請看,以中間的這條佛光爲界,上面三道稱爲“上三道”。上三道的正中爲天道,右邊爲阿修羅道,左邊爲人道。下面爲“下三道”,下三道的中間爲地獄道,右邊爲餓鬼道。

輪盤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緣說的形象表現。十二因緣闡明瞭人生的變化無常,生死輪迴的過程及因果關係,它將人生現象分爲從“無明”到“老死”十二個部分。任何生命在沒獲得解脫之前,都在這個過程中循環,佛教認爲這個過程都是痛苦的,只有皈依佛門修成正果才能擺脫這種痛苦。這十二因緣的具體內容,以及生、老、病、死諸般痛苦,工匠師都用生動的圖畫表現了出來。例如“生苦”,這裏表現的是一位孕婦正坐在牀前生孩子。佛家認爲,孩子倒掛懸垂於狹小的母腹內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熱湯,孩子如下油鍋地獄;喝一口冷茶,又如墜寒冰地獄??生命在形成之時,就已開始受苦了

第四圈共有18個小龕,每個龕內都刻有一個皮囊,皮囊裹着一個生命,請大家仔細看,皮囊裏的尾部表示前生,頭部表示來世,比如最下面的這幅圖,頭部是魚,尾部是蛇,就表示它上輩子是蛇,下輩子成了魚,接下來的圖是馬頭魚尾巴就表示它又從魚變成了馬。皮囊則是靈魂,佛教認爲不管軀體如何變化,靈魂是永恆不變的。

輪盤左下方有一官一卒,這兩個表示貪;右下方有一隻猴子,一邊撫摸下身,一邊望着身後的少女,表示愛,這兩幅圖的意思是說正是因爲衆生的貪愛之心才讓輪盤旋轉不休。

各位遊客,現在你們看到的就是釋迦涅槃圖,又稱臥佛,這是大佛灣中最宏偉的一龕造像了,側臥的釋迦佛半身像長31米,表現的是釋迦牟呢涅槃時的情景。據《涅槃經》記載,釋迦牟呢涅槃時,大地發出六種震動,樹倒房塌,衆弟子慌亂。早期的涅槃像多這樣表現,後來逐漸發生了變化,畫面變得肅穆寧靜。大佛灣的這龕造像就恰好表現出了釋迦牟呢涅槃時的安詳之態。造像前有一道“九曲黃河”,據說涅槃之際,衆弟子依依不捨,於是釋迦牟尼便用手劃出一條大河將弟子們隔開。臥佛上面站着的是他的家眷,據說是釋迦之母摩耶夫人聽聞了釋迦牟尼涅槃的消息,率衆眷屬從天而下,持香花水果,遊虛空以贊聖德。

遊客朋友們,這就是九龍浴太子。相傳釋迦之母摩耶夫人40歲尚未有子。一晚,夢見一孩子乘六牙白象從她的右腋跑進肚子裏,於是她便懷孕了。懷胎十月,按古印度風俗回孃家分娩。路經藍毗尼花園時,她剛擡起右手摘花之時,釋迦牟尼就從其右腋鑽出。他一落地便是芳香遍地,祥雲繚繞。他朝東南西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生蓮。然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稱“天下地下,唯我獨尊”。這時兩位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又飛來九龍吐冷暖二水爲他洗禮。這龕造像匠心獨運,是因地制宜的典範。此處以前是一缺口,溪水終年流淌不息。工匠們先將水積於臥佛上面的池塘裏,再用石頭把這個缺口壘起,打上九龍和太子,然後透過暗道,使水經最大的龍嘴緩緩吐出,沐浴金盆中初生的太子。絹絹細流長年不斷地從太子身上滑過,流入下面的小池,再經旁邊的“九曲黃河”排出去。工匠師們不僅巧妙地解決了排水問題,而且使造像靜中寓動,充滿園林之趣。

遊客朋友們,由於時間關係,我們的大足石刻之行就要到此結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

大足石刻導遊詞12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參觀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始建於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兩宋,餘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現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於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爲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千米處,開鑿於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三十一年(892年-1162年),通編爲290號,造像的萬尊,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被譽爲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北山晚唐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資料豐富,層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餘件,儲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佔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着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其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文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觀音最爲突出,被譽爲“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36號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爲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石刻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年間(1174年-1252年),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爲中心,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入後延續了400年左右,爲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餘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資料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完備而有特色。

寶頂山摩崖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爲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衆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釋迦涅磐像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有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九龍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着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南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通編爲15號,是一處極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區。

石篆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元年(1082年-1096年),通編爲10號,系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石門摩崖造像開鑿於北宋紹聖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通編爲16號,爲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中國石窟藝術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都積澱了自我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作爲晚期石窟藝術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於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爲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一齊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題材多樣,資料豐富,儒、釋、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別於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它注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發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諸多方面都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成爲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及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的典範。大足石刻是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典範。

總之,論其規模之大,造詣之精,資料之豐富,大足石刻都堪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傑作。它既是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世界石窟藝術中最爲壯麗輝煌的一頁。

大足石刻導遊詞13

大足石刻規模之宏大,藝術之精湛,資料之豐富,儲存之完好,更是世界罕見。衆多國內外政要、名人爲之驚歎並大加讚譽,是中外遊客川渝之行的必遊之地。下頭是小編爲大家準備的幾篇關於大足石刻的導遊詞,歡迎大家閱讀!

遊客朋友們,此刻我們來到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寶頂山。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東北15公里處的寶頂鎮,海拔527.83米。寶頂山石刻包括以聖壽寺爲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於公元1174-1252年間(南宋淳熙至爐子佑年間)。歷時70餘年,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同時,也是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並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最高峯。

聖壽寺依山構築,雄偉狀觀。南宋趙智鳳創立,後遭元、明兵燹,明、精兩度重修。現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爲清代重建,建築面積1631.68平方米。

大佛灣位於對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於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爲31號。其資料前後連接,無一雷同,尤如一幅圖文並茂的畫卷。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築爲一座石徹的壇臺,高2.31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壇臺上用條石徹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爲9號。

寶頂山石刻表現出有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點:

1、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爲廣大世俗衆生進行說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院,體系完備而有特色。在石窟的顯著部位,圖文並茂地刻有號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蹟圖,並在二十多處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趙智鳳"即身成佛"的形象。

2、寶頂山石刻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大佛灣數千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資料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其間有教有理,有行有果,構成系統。經變相對應配刻經文、偈語、頌詞等,圖文並茂,且與藏經有異,是歷代藏經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3、造像注重闡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說融爲一體,兼收博採,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色。

4、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範。造像資料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經變相經過求子、懷胎、臨產,以及養育子女的過程,形象生動,感人肺腑。牧牛圖長達30餘米,刻出林泉山澗,雲霧繚繞,其間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詩般地再現了牧牛生活。又如橫笛獨奏的"吹笛女",充滿內心喜悅的"養雞女",酒後昏亂的"父子不識"、"夫妻不識"、"兄弟不識"、"姐妹不識"的"醉酒圖"等等,無不活靈活現。雕刻大師們體驗生活之精微,再現生活之準確,令人歎服。

5、寶頂山石刻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在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爲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衆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這不可是中國千手觀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藝術中一大奇觀。釋迦涅般像,又稱臥佛,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之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地獄變相龕刻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號地;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諸般酷刑慘不忍睹,令人觸目驚心。圓覺洞內的數十尊造像刻工精細,衣衫如絲似綢,臺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開一天窗採光,光線直射窟心,使洞內明暗相映,神祕莫測。高大的華嚴三聖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袈裟縐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託數百斤重的石塔歷千年而不下墮。九龍浴太子圖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着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

大足石刻導遊詞14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

你們好!非常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山城”重慶。我是本次遊覽景點----大足石刻的導遊員,我姓張,今天我將和各位遠方的朋友共度這美好的旅程,希望帶給您一次“開心之旅”。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是唐、宋初期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總稱,現存有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座,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於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今天我們遊覽的是寶頂山摩崖石刻。寶頂山摩崖石刻建於公元1179-1249年,歷時70年,石刻共有13處,其中尤以舉世無雙的“千手觀音”著稱。大家請順着我的手往上看,陡峭的山崖上巨大的觀音神像巍然屹立,從觀音身後伸出1007只姿態各異的手,錯落有致,每隻手上都有一隻金光閃閃的眼睛,有如流光溢彩的“孔雀開屏“,美不勝收。精美絕倫的“千手觀音“不僅古代勞動人民對其頂禮膜拜,祈求“脫離苦海”,過上美好生活,而且今天的人們也難擋她的“萬種風情“,並把她搬上了春晚的大舞臺。

遊客朋友們,寶頂山摩崖石刻規模宏大、包羅人間萬象,堪稱一部豐富的“人生教科書”,請跟着我繼續觀賞,希望大家用“心”去看,而不是用手去“看”,愛護身邊的文物,度過美好的遊覽時光。

大足石刻導遊詞15

各位遊客大家好!中國有句話說要活到老學到老,那來到了重慶呢,首先我們也要學習一下三個代表:第一、我謹代表重慶人民對各位遠道而來的客人表示熱烈的歡迎;第二、我謹代表我們朝陽旅行社歡迎大家參加本次快樂之旅,歡迎,歡迎。第三個代表呢是我代表我本人和司機師傅,做個簡單的介紹,我姓冉,大家可以叫我小冉。我長的雖然稱不上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但是我的笑容絕對的燦爛,我對工作絕對的是認真負責!那接下來呢,我要爲大家隆重的介紹一下在我們本次旅遊中佔有絕對重要位置的人,那就是爲我們保駕護航的司機劉師傅,我們業內呢,有這樣的說法,司機到了吉林是急着開,到了蒙古是猛開,到了上海是胡開,那有沒有人能想到來了我們重慶是怎麼開啊?還是我來接開謎底吧,我們重慶的師傅呢,比較特殊,他們是在黑白兩道都能開,爲什麼這樣說呢,那就要說到我們重慶的氣候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霧”,所以呢我們的師傅是黑白兩道都混的很熟,所以大家對我們這幾天的行車安全儘可以放心了。我相信這次的大足之旅我們都會遊的盡興而歸。

大足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縣,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縣,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全縣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個。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爲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爲著名,是我國晚唐以後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爲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是一座開發潛力巨大的旅遊金礦,是旅遊觀光的上佳去處。

大家都非常期待對不對,我看到那位遊客都有些等不及了。不要慌,大家跟着我的腳步。好,跟我出發,現在我們就去觀賞寶頂山摩崖造像。

寶頂山摩崖造像始鑿於南宋年間,四周2.5千米內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壽寺爲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以大足大佛灣爲主體,小佛灣次之,大家可以看到都分佈在東、南、北三面。大家在仔細看看巨型雕刻多少幅呢?看了答對有獎哦。對,恭喜這位遊客,是360餘幅。以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二聖像、千手觀音像等最爲著名。它的刻藝這麼精湛,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誰構思的呢?很不錯,大家觀察都非常仔細。寶頂石刻是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

大家請往這邊看,這是柳本尊佛。柳本尊名居直。傳說是因爲當年樂山城北有一棵大柳樹,那柳樹長的一個大疫瘤逐年長大,後來那癟癟裂開,生出一個嬰兒。被嘉州地方官收養,出家前名居直;出家後,前往彌牟、廣漢、成都、新津等地設教壇,弘揚密教,專持大輪五部密咒,苦修煉,成正果,爲信徒、弟子鼓吹得神乎其神,成爲賢聖祖師。 趙智鳳青少年時代生活環境、出家情況、人生道路、追隨的地方宗教等,與柳本尊相近,終於成爲柳的傳人,於是在寶頂山建造了“柳本尊十煉圖”,還留下柳氏傳碑1通。 大家過來參觀“柳本尊十煉圖”,它高20米,寬24米,分三層,大家過來數數,看是不是有14幅畫面呢,不錯,這就是神話當年柳祖的修煉歷程。

接下來我們就着重去參觀一下大佛灣。

大家看到那邊的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就是大佛灣了。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於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爲31號。依次刻護法神像、六道輪迴圖、廣大寶樓閣、世家三尊、千手觀音、佛傳故事、釋迦涅磐聖蹟圖、九龍浴太子、孔雀明王經變相、毗盧洞、父母恩重經變相、雷音圖、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六耗圖、地獄變相、柳本尊行化圖、十大明王、牧牛圖、圓覺洞、柳本尊正覺像等。全部造像圖文並茂,無一重複。

相信大家早已經注意到了,那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非常醒目。中爲毗盧舍那佛,左右爲文殊、普賢二菩薩。三尊像合稱世家三尊。大家估量一下它有多高?它高7米、肩寬2.9米、胸厚1.4米。頭頂崖檐,腳踏蓮臺,袈裟皺褶如刀斧劈出,看起來舒展自如。居中的毗盧舍那佛螺髻金身,頂現毫光,左手結印,右手平伸。毗盧舍那爲梵文音譯。意譯爲光明普照,大日。密宗認爲,毗盧舍那即大日如來(摩河毗盧舍那),身上可以具現上天下地的一切,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爲密宗崇尊的主要偶像。佛教認爲,佛有法身、應身、報身三種身。一般指法身佛爲毗盧舍那佛,應身佛爲釋迦牟尼佛,報身佛爲盧舍那佛。法身相對生身而言。釋迦由生到死是生身。死後生身雖不存在,但其功德和法性是永恆的,他悟得的真理,傳播的言教,即法是永存的。由於有法纔有佛存在,所以佛以法爲身,稱爲法身。

毗盧舍那佛左側的普賢頭戴五佛寶冠,手捧舍利寶塔。右側的文殊亦頭戴花冠,左手掌中託七重寶塔,右手扶塔身。值得注意的是,此塔雖高1.8米,重約千斤,卻歷千年不墜。這是由於藝術大師們利用菩薩袈裟,把一幅大衣襟搭在右臂的手腕上斜着下垂,與膝部相接,使塔的重力經袈裟落傳到腳下的基座上,

而不是全憑懸空的手掌承受的緣故。如此巧妙地處理,無疑是古代大師成功地把建築力學運用於藝術創作中的典範。普賢和文殊都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佛教認爲,普賢有大行,專司理、德,相傳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四川峨眉山,藝術形象多騎白象。文殊有大智,專司智慧相傳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山西五臺山,藝術形象多騎雄獅。《華嚴經》把普賢和文殊同作爲佛的脅侍。

在世家三尊像後壁,還有八十一個小圓龕。每個小圓龕直徑0.76米。大家可以看到龕內均有一小佛像。加上毗盧舍那佛和舍利塔上的六尊小佛,大家猜一猜共有多少佛呢?很難了,其實共有八十八佛。此外,在三像之間,立有一通《宋宇文配詩碑》。碑高1.74米、寬0.91米。詩四句二十八字,跋後六十字。大家現在就到後面去看看,它裏面到底蘊藏了一些什麼呢?大家可以看到,趙智宗,可能是趙智鳳之俗名,趙智鳳爲法名。宋宇文是與趙智鳳同時的昌州刺史,四川雙流人。因此,僅管此碑跋語甚短,確是考定寶頂石窟年代的鐵證,值得珍視。

好了,今天的快樂之旅就到此結束了。一路走來我們歡聲笑語,相信大家都滿載而歸,認識了這麼多的朋友,是一次值得的旅行。大足石刻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廣大中外遊客,成爲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隨着旅遊業的發展,它會煥發出新的生機。我們會以更優質的旅遊服務、更優美的旅遊環境迎接着大家下一次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