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調查報告>

關於學生調查報告錦集九篇

文思屋 人氣:2.41W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生調查報告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學生調查報告錦集九篇

學生調查報告 篇1

一、摘要

小學生不會觀察生活,作文時無話可說,是造成學生作文困難的主要原因。走進生活,學會觀察是小學作文訓練的主要任務。小學語文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能力作爲一個很重要的工作來抓。用順應兒童心理,激發寫作興趣、鼓勵學生堅持寫日記、引導學生勤於蒐集寫作素材,並做好筆記等方法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發現觀察的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幫助學生展開聯想,提高寫作水平。

二、調查目的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當今的農村小學生由於他們在生活中不會留心觀察,不會積累寫作素材,所以他們作文或選材視野狹窄,寫作題材老套,千篇一律,或小作文東拼西湊、胡編亂造。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因此,本調查研究圍農村小學生作文的現狀開展調查,收集相關數據,分析農村小學生作文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尋找差距,提出改進對策。

三、調查研究方法

(一)調查工具

爲全面瞭解農村小學生作文現狀,找出農村小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收集數據資訊。依據研究內容和研究目的,分別設計了《農村小學生作文現狀調查問卷》(見附錄)

《農村小學生作文現狀調查問卷》主要由22個封閉式選擇題和2個開放式問答題構成,由中高年級部分學生填寫,主要用於調查當前學生基本情況和作文現狀,以便分析學生作文現狀的問題所在,尋找有效的作文教學途徑。

(二)抽樣

考慮童家小學實際狀況,本次調查以中高年級學生爲主,共隨機選取100

名學生參與問卷調查,其中四年級34名同學,五年級35名同學,六年級31名同學。各個學生的基本情況如下:

表1 學生樣本基本資訊

(三)問卷調查的實施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由專門調查人員到班級現場發放和回收問卷,共收回100份《農村小學生作文現狀調查問卷》,均爲有效問卷。各個班級回收的有效問卷數量都符合統計學上的抽樣要求,具有代表性,能夠反映農村小學生作文的基本現狀。

四、結果與分析

通常作文課給你的感覺是?

選輕鬆愉快,豐富多彩,使人充滿信心的18人,佔18%,選嚴謹,但樂趣少的28人,佔28%,選平穩單調,不討厭也沒樂趣的29人,佔29%,選緊張單調,難於忍受的25人,佔25%。

作文課時,你能在老師的提示下回憶起與某方面相關一些經歷嗎?選通常都能做到26人,佔26%,選有時能做到27人,佔27%, ③偶爾能這樣18人,佔18%,選從來都做不到的29人,佔29%。

你寫作文的目的是?

選爲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68人,佔68%,選爲了練好作文21人,佔21% 選爲了記錄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情感 8人,佔8%,選其他原因3人,佔3%。

你有寫日記的習慣嗎?

選沒有的49人,佔49%,選老師佈置才寫的40人,佔40%,選有時興趣來了就寫的11人,佔11% 選經常寫0人。

一般情況下,你在寫作文或日記之前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選很有激情,充滿創作的慾望8人,佔8%,選比較有激情,有創作的想法18人,佔18%,選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無所謂29人,佔29%,選煩躁,不太想寫45人,佔45%。

一般情況下,你寫完作文或日記後會有一種怎樣的心情?

選愉快,滿足18人,佔18%,選完成任務後的輕鬆的27人,佔27%,選沒什麼感覺21人,佔21%,選真累啊的34人,佔34%。

每次習作時是否有內容可寫,有話可說?

選有充足的習作內容的13人,佔13%,選有時有內容可寫,有時無的22人,佔22%,選無話可說的32人,佔32%,選胡編亂湊或抄襲範文的33人,佔33%。

每次習作材料來源哪裏?

選平時觀察積累的真實材料的19人,佔19%,選借鑑範文中的材料的36人,佔36%,選胡編亂寫45人,佔45%。

是否善於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並將有意義的事記下來?

選是的8人,佔8%,選無的73人,佔73%,選有時有,有時無的19人,佔19%。

透過對教師和學生作文狀況的調查,經過整理分析現將調查結果歸納分析如下:

1、學生對作文缺乏興趣。

從調查來看,只有18%的學生覺得寫作文是見輕鬆愉快的事情,可見有82%的學生對作文沒有興趣,分析他們對作文缺乏興趣的主要原因,就是覺得寫作文太難了,一方面在作文時腦子一片空白,另一方面又要應付老師的要求,所以常常只能是東拼西湊或者題材老套。

2、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多讀別人的作品,你才能自己學到巧妙的寫作的方法,才能積累好詞佳句,才能隨心所欲的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如果自己不讀優秀的作品,那麼在寫作的時候就會步入“此處有景道不出”的尷尬境地。

3、學生不會留心觀察生活,不會從生活中選擇寫作素材。

學生不會留心觀察生活,不會從生活中選擇寫作素材,這是學生在寫作中遇到的一個最致命的傷痛。他們的學習生活可謂豐富多彩,但是他們卻熟視無睹,視而不見,他們不會去發現生活的喜怒哀樂,更不會去用心感悟。從調查表明,善於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並將有意義的事記下來的學生只有8% ,寫作很有激情,充滿創作的慾望僅佔8%,在寫作時用平時觀察積累的真實材料的佔19%,借鑑範文中的材料的佔36%,選胡編亂寫45人,佔45%。所以我們如果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去挖掘寫作素材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5、沒有掌握觀察方法。

(1)觀察沒有目的。多數學生目的不明確,觀察時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盲目性。

(2)觀察沒有順序。觀察人、事、景物都要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或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或由整體到部分等等。反之亦可。一般來說,觀察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從空間角度來說,是靜態的觀察;從時間角度來說,是動態的觀察。當然,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實際觀察中,學生並沒有能很好地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往往是“東一榔頭西一棒”,結果造成作文時思維混亂,無從下筆,沒有條理。

(3)觀察沒有重點。在對事物的全貌有了瞭解之後,要抓住重點進行觀察。學生在觀察中往往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根本不注意抓住事物的特點細緻、深入、反覆的觀察。

(4)沒有良好的觀察習慣。小學生生活閱歷淺,常常爲寫作文而發愁。但他們的生活又是豐富多采的,只是在觀察順序、觀察細緻等觀察習慣方面的培養上還有所欠缺。

五、建議

針對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爲,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的應由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1、順應兒童心理,激發寫作興趣

(1)把作文放手給學生。

老師思想解放,不給學生定框框,不用強使就範的辦法使學生的思路和語言套路化和僵死化。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他認爲合適的體裁抒發自己的情感。

(2)把課堂放手學生。

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的活動項目、寫作要求,放手讓學生討論;怎麼寫,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不怕幹得不完美,不怕偏激一點,不怕產生矛盾,老師表面“放手”,暗裏使勁,不露痕跡地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爲的是使學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

2、語文課前,開展“一分鐘新聞”活動

語文課前,利用一分鐘的時間,開展“一分鐘新聞”活動,讓他們把他們看到的、聽到的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用簡短的一句話或幾句話給大家說一說,促使他們用心去觀察、感受生活,讓學習活動與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

3、鼓勵學生堅持寫日記

寫日記是提高文學素養的奠基石。我們每天堅持寫日記,可以積累寫作素材,提高文學素養,完善文學功底,幫助寫一手好文章;寫日記有利於培養自己的觀察力、想像力。要取得好的日記內容,就必需善於留心觀察身邊的一些事,並加以想像。在日記裏,總會體現出你新奇的想法和獨到的見解,這樣一來,不僅開闊了你的視野,也拓展了你的思維。

4、引導學生勤於蒐集寫作素材,並做好筆記

鼓勵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並把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情的梗概記錄下來,作爲以後寫作的素材。因爲平時積累多了,寫作的時候就可以信手拈來,厚積薄發。

5、充分挖掘農村資源,積累寫作素材

(1)走進生活,就地取材,開拓作文教學的源泉。讓學生欣賞廣袤的自然風光,感受淳樸的民風民俗,注目農村特有的勞動場景,讓這些他們耳濡目染的東西成爲他們寫作的源泉,讓他們有感而發。

(2)開展活動,親身體驗,在活動中積累素材。廣闊的天地是農村孩子們的樂園,也是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寫作素材。我們結合農村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特別利用了綜合實踐活動,組織參觀、訪問、遊覽等活動。

(3)鼓勵閱讀,開發圖書角,在閱讀中做好積累。

雖然農村小學條件有限,圖書室不健全,但我們還是鼓勵學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料進行閱讀。我們充分發動教師、同學捐書,開展人人每月捐獻一本書的

活動,充實班級圖書角,達到資源共享。這樣,就能保證農村孩子的閱讀量,爲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開拓他們的視野。

(4)大膽想象,學會創造生活

生活不應是作文的唯一源泉,作爲學生,生活的積累和積澱固然重要,但似乎生活不應是學生作文的唯一源泉,想象,也是學生生活之一,所以,教師還應該爲學生創造想象的空間,在想象中學會創造生活。

6、交給學生的觀察方法

(1)觀察要有目的。讓學生明白我們觀察的目的以指導自己的觀察。

(2)觀察要有順序。觀察人、事、景物都要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或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或由整體到部分等等。反之亦可。一般來說,觀察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從空間角度來說,是靜態的觀察;從時間角度來說,是動態的觀察。當然,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實際觀察中,學生並沒有能很好地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往往是“東一榔頭西一棒”,結果造成作文時思維混亂,無從下筆,沒有條理。

(3)觀察要有重點。在對事物的全貌有了瞭解之後,要抓住重點進行觀察。學生在觀察中往往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根本不注意抓住事物的特點細緻、深入、反覆的觀察。

(4)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小學生生活閱歷淺,常常爲寫作文而發愁。但他們的生活又是豐富多采的,只是在觀察順序、觀察細緻等觀察習慣方面的培養上還有所欠缺。

7、說寫結合,加強訓練,提高作文指導效果

爲了提高作文指導效果,我們主要採用先說後寫,以說促寫的辦法,使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同步發展,提高作文指導課的質量。

7、認真作好作文的批改和點評

(1)批改人性化、個性化、

我們要求教師人性地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善於從幼稚的、粗糙的習作中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對於優秀作文多推廣,對於較差的作文,即使他們全文僅有一兩個用得恰當的詞,一兩句精煉的話,也要加以鼓勵,使他們能鼓起作文的勇氣,下次作文時有所進步。並對作文批語作了改革,要求批語人性化、個性化,

特別對於較差的作文,不僅要給予充分的關注,還要不失機地指出不足,以鞭策學生改正促進。

(2)利用好作文點評課,提高學生作文質量。

(3)以活動爲平臺展示學生習作風采。

把優秀作文用多種展示方式展示出來,以激勵學生寫作。我們每學期組織大型的校級作文比賽兩次,評出優秀作文在全校展示,並將特別突出的作文向報刊社投稿,試着發表。

總之,作爲小學語文教師,肩負着傳承祖國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任務,我們一讓學生走進生活,用心觀察生活,捕捉生活的真實,做真人,寫真事,抒真情,讓自己的作品有血有肉,真實感人。

學生調查報告 篇2

爲進一步瞭解我區中小學生的思想狀況,把握新時期學生的新特點,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主動性,近期,區教委基教科對各直管學校、鄉鎮各校開展了大規模的德育調查活動。調查在我區城鄉12所小學,18所初中、5所高中中進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內容涉及學生的理想與追求、自我認識、基礎文明、親子關係、興趣愛好、兩性交往、法制意識、心理狀態等8個方面。調查兼顧了城市、農村的各級各類學校,基本能反映我區中小學生的真實現狀。在此基礎上,區教委組織各校德育骨幹進行數據統計、歸因分析和對策研究,形成報告材料,以期爲今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教育提供一些較爲客觀的依據。

(一)理想與追求

調查顯示,當今的中小學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他們更務實、更現代、更人性,也更重視個人的發展,這是社會的人本化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的具體體現。無庸質疑,這一代的中小學生是歷史上最優秀的一代,他們的獨立性很強,不來虛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卻有紮實的追求,雖然在太強調自我的時候可能忽略了對別人的關照;他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時候,可能對社會的責任想的不多,但這些都不能否認這一代人本質的優點。

1、功利的學習目的,務實的人生態度。

“人生的意義何在?”這是一個體現人生價值取向的鄭重的問題。調查顯示,接近半數的學生把金錢、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爲人生追求的目標。在被問及“你認爲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時,多數學生選擇了“爲自己以後能找個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了“報效祖國,服務大衆”。可見,昔日學子“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在今天學生身上以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態度。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讓孩子們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他們目睹了下崗的危機,暴富的神奇,逐漸拉開的貧富差距使他們十分現實地考慮自己的將來。這種表現在城市學生身上體現的尤爲明顯(城市小學、初中、高中學生選擇爲自己而學習的比例均大大超過農村學生)。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種傾向作爲個人主義來批判,而是應該幫助學生很好地處理個人與他人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充分肯定他們重視個人、重視個**利以及自我價值的傾向。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過分地關注自我,也會產生社會化方面的不良傾向,會產生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的問題,這也是當前教育中應該重視的問題。

但是近年來,老師們似乎也不再喜歡用高尚的道理來教育學生,他們已經習慣於用“不好好學習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來激勵學生,他們認爲爲國爲民的大道理太過空泛,遠不如小道理來得實在,但這些看似實在的小道理永遠無法搭建起青年一帶神聖的精神的殿堂。

從小學到中學,學生的價值觀呈現明顯的滑坡。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傳進來的種種基於個人本位的思想觀念,既強化了中學生自我奮鬥、自我拼搏的意識,又強化了中學生注重個人利益、滿足個人慾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觀念。這在客觀上促使中學生的價值觀念從社會本位向個體本位轉移,進而表現出較強的個性和自主性。近年來,各中學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分數漸漸成爲老師們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於“授業”,卻漸漸忘卻了“傳道”的責任。長期流水線式的工作方式讓中學老師們對教育的神聖內涵日漸麻木。這一點在“非典”肆虐之時表現的尤其明顯,危難當頭,大戰在即,中學老師們的熱情與責任心遠不如小學的同行。在這種功利的社會背景和教育氛圍之下,相當比例的學生對學習的目的表現出迷茫與困惑,這種困惑在初中生身上最突出,調查顯示:初中生選擇“說不清楚爲什麼學習”的比例遠遠高於小學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識卻鄙視勞動。

在被問及自己理想的職業時,學生的選擇呈現多元化的傾向,再也沒有過去“我長大了要當一名科學家”那種異口同聲,可見當代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遠勝與前人。希望成爲進階知識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數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選擇做一個機關工作人員,這三項合計人數接近80%,想當老闆的人並不算多,僅佔16.7%,只有願做知識分子的人數的一半。可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作用普遍認同,而且學生對金錢的態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們心中知識更重於金錢。但93.2%的學生還是趨向於收入穩定而豐厚的職業。

調查顯示,選擇做技術工人或農民的人數合計不到8%,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當前工人和農民的境遇和社會地位的確無法與其他幾種職業相比。而且這一代孩子多爲獨生子女,即使農村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也遠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學生勞動的機會更少。家長、老師僅對學生的成績提出要求,甚至還向學生灌輸“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落後思想,這些都增加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事實上國家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且學生中的大多數也將進入普通勞動者的大軍,追求較高層次的職業本也無可厚非,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的態度既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也不利於個人成長。因此在中小學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對生產勞動的深厚感情是一項亟待加強的重要工作。

3、長大成爲一名共產黨員仍是孩子們的首眩

69%的學生希望自己長大後能成爲一名共產黨員,22.7%的學生不想參加任何政治組織,希望自己成爲**黨派成員的學生佔8.7%。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對黨的知識瞭解很少,但長期的教育使他們對黨有一種樸素的感情,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動機的參與,但至少說明對黨的支援與信任是當代學生思想的主流。這爲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矗

(二)基礎文明

1、基礎文明水平顯著提高。

調查顯示,43.1%的學生認爲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40%以上的學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隨地吐痰。兩項合計人數超過80%,這個比例應該遠遠好過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風景區會將吃剩的果核放在包裏,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進敞開的別人的房間時會先敲門,這無疑是十分有禮貌的行爲。有不少同學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處處展現着自己的道德素質,把口香糖吐在紙中扔進垃圾箱,公共場所低聲說話,男孩子知道謙讓和照顧女生等等。同學們都喜歡與有愛心,彬彬有禮,文明守紀的人交往,很少有人會喜歡一個總是不顧忌別人感受,行爲粗魯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識已漸入人心。另外,進入21世紀以來,學校德育的方向從高高在上的政治說教轉向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多年紮紮實實的工作,目前已初見成效。

但也要看到,學生在問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與人們的感覺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覺亂扔雜物、隨地吐痰在中小學生中十分普遍,這說明問卷調查的結果並不完全反映了真實的情況,很多同學只是紙上談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應該怎樣做,但落實到行動上就不是這樣了。因此加強學生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仍然任重道遠。

2、城市學生優於農村。

城市學生選擇“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比例遠高於農村學生。其中城市初中此選項比例爲49.4%,農村爲20.4%,相差29個百分點;城市高中爲48.2%,農村爲38.5%,相差近10個百分點。這一方面說明基礎文明水平與物質環境密切相關,城市孩子的居住環境、公共活動場所、學校環境都大大優於農村。另一方面也說明農村學校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還需進一步加強。可喜的是農村小學生不隨地吐痰的比例已與城市學生不相上下。文明的習慣需要長期的積澱,相信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學生的基礎文明水平還會不斷提高。

3、初中生行爲習慣最差。

“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學生小學有45.6%,高中有43.4%,初中只有38.5%。而初中學生選擇“能意識到,但做不到”或“認爲做到做不到無所謂”的比例卻遠高於小學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釋是:小學生聽話,高中生已經懂事,初中學生最難管。誠然,初中正處於反叛與激變的關鍵年齡,他們不再像小學生那樣對師長的指令言聽計從,而且還沒有像高中生那樣的自我修養意識,許多人對個性的理解極不成熟,在訪談中發現,很多初中學生把奇裝異服當作“美”,把污言穢語,不拘小節當作“酷”,初中生的違紀率,和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率都要高於小學和高中。

從另一個角度看,隨着小升初考試的廢止,小學素質教育漸入正軌,小學生的基礎文明習慣大大改善。高中生本就是優秀初中畢業生的集合(本次調查職高比例較小),諸多習慣差、學習也差的學生沒有機會進入高中校門。因此,高中學生整體素質較高這是不爭的事實。隨着初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各校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壓力,對升學率片面追求,使初中德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因而實效性也大不如小學和高中。

初中是人生的關鍵年齡,此時的學生逐漸開始形成關於人生的最初的觀念,行爲習慣也漸漸定型,此時的教育往往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抓好初中德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水平顯著提高。

調查顯示:“只知給吃穿,別的都不問”的家長僅佔2.7%,可見絕大多數家長都開始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採取放任態度的家長人數極少。對孩子“百依百順”的家長佔9.3%,這和大家的感覺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此次調查的對象是學生,即便家長對他們百依百順,許多學生還會感覺不滿足,因此他們不會選擇此選項;另一方面,說明溺愛型的家庭的確在逐漸減少。在大家的觀念中,現在的孩子多爲獨生子女,溺愛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大家把獨生子女們戲稱爲“小皇帝”、“小太陽”,以爲他們是被慣壞的一代,事實上家長們只是在家務勞動方面有嬌慣孩子的傾向,但在學習方面卻從不馬虎,要求之嚴,標準之高,都是以前的家長無法比擬的。“對孩子什麼都管,讓孩子受不了”的家長佔12.6%,嚴苛型和溺愛型的家庭大致都保持在10%的比例,而且嚴苛的家庭還要稍高一些,重視家庭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隨着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往的許多老百姓忙於生計,顧不上子女教育),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還將不斷提高。74.3%的孩子認爲家長“能支援、理解自己,而且不溺愛孩子”,此選項比例最大。而且在被問及“遇到心理困惑習慣於求助於誰”時?6.8%的孩子會求助家長,高於求助老師的比例;在被問及“在你成長過程中受誰影響最大”時,58.5%的孩子認爲家長的影響最大。當前中小學生的家長多出生於六七十年代,多數接受過系統的初等教育,其文化水平較以前有很大進步。加上媒體、書刊和各類家長學校對家教知識的普及,家長的教育觀念及行爲也有很大改善。

2、家長對初中生管得最嚴。

如果隊把“對孩子百依百順”的家長作一個縱向比較,會發現小學與高中的比例明顯高於初中。小學生年齡小,高中生已不太需要家長操心,而初中的孩子界於懂事與不懂事之間,代際衝突比較突出。

3、對子女不管不問的家長仍佔一定比例。

調查顯示,1.3%的孩子反映得不到家長的疼愛,如果把部分孩子“家醜不外揚”的心理考慮進去,這個比例還會升高,估計要達到3%左右。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離異家庭,父母雙方都不願意盡監護責任,有的跟着爺爺奶奶過,有些乾脆脫離家長的監護。由於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他們對人對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強的反社會心理。有些孩子在學校成績和表現極差,而且對老師的批評教育十分敏感。許多人整晚混跡於網吧、遊戲機廳之中,與社會青年相交結,拉幫結派,滋擾校園。很多孩子早早的輟學,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我們國家的(民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雖明確規定了家長對孩子監護責任,但缺乏得力監督保證機制。社區、公安、民政等部門在法律上雖然對該部分孩子也有教育和管理的職責,但落實的情況很不好。透過司法程序雖然在理論上可以解決孩子的監護問題,但只有形成訴訟,法院纔可能介入,孩子年齡尚小,有幾個能想到訴諸法律呢?即便告了家長,法院執行起來也十分困難,即使得到了執行僅僅可以解決經濟上的問題,也無法解決情感和教育上的問題。這一部分孩子所佔比例雖小,如果把這個比例乘以長壽學生總數,那將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社會越發展,就越應關心弱勢羣體的生存狀態,這些孩子就是學生中的弱勢羣體,被社會忽略的一羣。他們從小得不到社會的關懷,長大就有可能報復社會,這是一個潛在的不安定因素,所以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四)自我感覺

1、只有六成學生感覺幸福。

調查顯示,只有62.5%的學生認爲自己是幸福的,32%的學生選擇“一般”,還有4.5%的學生認爲自己是不幸福的。

生活在新世紀這一代青年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是前所未有的豐富,對未來的選擇也是前所未有的廣闊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裏,他們是最沒有理由抱怨或侈談“不夠幸福”的一代人。然而現實生活中,在社會各行各業的改革都步履艱難的背景下,受應試教育的驅使,中學生被迫投入競爭;隨着父母的離異、破損家庭的增多以及社會環境的某些消極影響,造成了中學生的種種心理問題。由於缺乏對正確幸福觀的宣傳教育,使得人們對幸福的理解與追求存在着種種誤區。受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幸福觀影響,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判斷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的依據是,家庭條件是否優越,父母有沒有本事掙錢,能否滿足自己在物質方面的需要等等。有的學生甚至認爲家裏每天省吃儉用的生活使他的生存沒有意義。

由於年齡和地域的差別,青少年對於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調查數據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於農村青少年的,農村初中生認爲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這可能和農村中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較大有關,農村小學生中有4.5%的人願意長大後當一名農民,農村初中學生中有93.8%的希望成爲老闆、機關工作者或者是進階知識分子,只有0.3%的人願意繼續務農,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農村初中生在學習上所承受的壓力最大,遇到的困擾也最多。

在當前中小學生的心目中,幸福還表現爲一種自由。說白了,就是獲得說想說的話,做想做的事的權利。他們在家庭和學校裏受到紀律的約束,無法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願望,使他們產生不幸福感。對於高中學生,則更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援,尤其是來自父母方面的。

2、小學生最幸福,初中生最不幸福。

小學生認爲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學生佔69.4%,其中尤以農村小學生選擇“幸福”的選項比例最高,佔70%以上。可見,生活在清新自然的鄉野中的小孩子最幸福,他們不必去趕場似的上各種特長班,去學鋼琴、攻外語,課餘時間可以自由嬉戲,盡情的享受童年。初中生認爲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學生佔56.2%,在三個年齡段中比例最低。初中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有所謂的成長的煩惱,幸福感較低一方面和他們的年齡特點有關;另一方面,近年來,高校的擴招使中考迅速增溫,中考之熱尤甚於高考,這使學生們小小年紀就感受到競爭的殘酷,讓這本就多事的年華又彌滿了應試教育的陰雲,很多孩子感到壓抑,被學習逼得喘不過氣。其實教育者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應該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從小讓他們感知人生的美好,這種情感的培養對學生一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學業壓力仍是孩子們最大的負擔。

在對學生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在青少年成長中造成困惑的較大問題依次爲學習方面(36%)、人際交往方面(21.6%)、父母方面(8.4%)等。其中學業壓力是孩子們最大的負擔。主要表現在:①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②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③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爲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爲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某中學有一學生在寫過一篇名爲(童年無趣)的習作,馬上引發了全班同學的共鳴,“每天奔波於學校和家庭兩點一線之間,休息日還不得不穿梭於各種補習班。我實在沒有感受到人們常說的那種童年的快樂”。有學生在接受訪談時這樣說:“小學三年級時我數學考了100分,爸爸很高興,那天晚上他鄭重的對我說:‘孩子,好好努力!我們全家的希望都寄託在你的身上了’。這句話像一塊大石頭一樣在我心中壓了五年。”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太切,希望自己年輕時沒實現的夢想能在下一代身上實現,還有很多家長自己孩子的成績作爲相互攀比的內容,這都使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負擔。有一首校園民謠的歌詞是這樣說的:“起的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最累的是我是我還是我。”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今學生的心態。

另外,人際關係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中包括與教師的關係問題、同學間的關係問題、與父母的關係問題等。另外還有一些青春期心理問題,如:青春期閉鎖心理、早戀等。

(五)心理調節

1、更加孤獨的一代。

學生遇到心理困惑時,選擇“把它悶在心理,進行自我調節,不對外人說”的學生最多,佔42.7%。人們時常把現在的孩子看成爲“陽光少年”,以爲他們活潑、開朗、外向、大方,其實他們的內心很孤獨。這是一代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電視佔據了他們童年的大部分時間,從小缺少玩伴,失去了很多與人交流的機會。獨生子女的孤獨在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孤獨的心靈彷彿潮溼的天氣,是滋生心理疾病和不良情緒的重要土壤。學生們早早的把心靈封閉起來,也給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孩子們獨立與個性的一種體現,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不借助於外力。因此教育者一方面要給孩子們多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另一方面還要教給他們自我調節的技能,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

有37.2%的學生願意將心中困惑與夥伴交流,尤其是關於娛樂問題以及與異性關係問題;有16.8%的同學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只有4.4%的學生願意同老師交流他的心事。這是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有人說兩年就是一個代溝,孩子與成人的思想差別很大,這是妨礙代際間交流的重要因素。有個學生說:“老師對我要求嚴,說了怕惹他們生氣,說得不對怕受批評,說了沒用不如不說;父母工作忙沒時間和他們說;學校抓學習,沒人聽我說。”學生是否向教師和家長敞開心扉,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學生不講心裏話,教育工作無法開展,心理問題就不能解決。而學生能否說心裏話,關鍵取決於教師、父母的態度和教育方式。

另外我們也欣喜的看到,2%的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會求助心理諮詢熱線,如果用2%乘以學生的總人數,那將是個很大的數字。這說明心理熱線開通的確可以解決不少學生的問題,而且漸漸深入人心,成爲學生傾訴心聲的新途徑。

2、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

調查顯示,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65.5%的人不願向外人吐露心聲;城市高中佔45.1%,居第二位;農村高中第三,佔44.1%,再其次是農村小學生、城市小學生,分別佔37%和34.2%;而農村初中生選這一項的比例卻最少,僅佔30.1%。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初中生正處於青春期,心理波動大,較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城市的孩子居住在單元樓中,鄰里之間很少溝通,節假日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城市環境雖好,文化娛樂場所雖多於農村,但可供中學生活動的場所卻很少。據統計,多數初中生的閒暇時間用看電視來打發,隨着網絡技術的發展,許多孩子用打遊戲、上網來打發時間,他們更喜歡在虛擬的世界裏和人交流,而不願意面對面地與人交流。這種自我封閉顯然不利於學生的成長,因此,關注城市實踐學生的心理健康,應該引起各方面的重視。

相反在農村,孩子上了中學,就被認爲是大孩子了。他們開始擔負一些家庭的責任,家長也會給他們更大的自主權。鄉村的居住環境更有利與小夥伴們的交往,他們的孤獨感比城市的孩子要少得多。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父母的學生,農村多於城市;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朋友的學生,城市多於農村。調查顯示: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朋友的學生比例,城市各年齡段均高於農村;助於父母的學生比例,農村學生偏高。這說明農村學生的家庭觀念稍強,城市學生的獨立意識更突出。

3、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

如果把三個年齡段的學生作縱向的比較,會發現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老師的比例基本相當,求助於父母的比例逐漸降低,求助於朋友的比例似乎與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調查中可以看出老師、家長、和朋友在各年齡段孩子心中的地位。大人們經常慨嘆自己的十句話,不如小夥伴的一句話。光慨嘆沒有用,教育者一方面要重視對孩子交往的指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許多孩子正是因爲交上了壞朋友才逐漸走上了歪路的。另一方面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放下師長的架子,走進孩子們的生活,作爲教師和家長,爲什麼不能成爲孩子的朋友呢?

4、教師在孩子們心中地位的降低是最令人痛心的現實。

在被問及:“遇到困惑,你求助於何人時”,只有不到5%的學生選擇老師,遠低於求助朋友和父母的比例,連小學生也是如此,這說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正在逐漸降低。在被問及“對你的成長影響最大的人是誰”時,選擇老師的人數也在家長和朋友之後,教師的社會形象以及對學生影響力的不斷降低很值得大家認真反思。

從客觀上講,隨着文化事業的發展,學校教育已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和資訊的唯一渠道,書刊、電視、網絡不斷的給學生提供更符合時代潮流的觀念。教育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走下聖壇,漸漸被人們理解爲一種等同於醫療、保險等行業的社會服務。近幾年媒體又不斷在教育收費、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等方面揭教育的短,甚至用個別老師的惡劣行爲影射整個教育。這都降低了教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主觀的原因更值得深思。第一,長期的自我封閉很容易讓老師患上社會適應不良症,變得迂腐、守舊、遲鈍。從大學校門中剛剛畢業,緊接着又走進了中小學的校門,幾乎很少有機會和社會接觸。而且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和孩子們打交道,傳道、授業、解惑,高高在上地接受學生們的請教。這樣的工作氛圍很容易讓人自我滿足,把自己封閉在象牙塔中,當了先生就不再想當學生了。然而世界每一天都在飛速變化,不經意間,自我感覺良好的老師就被拋到了時代的後面。南方某城曾進行過一次測試,測試的內容是社會上近年來出現的新科技--克隆技術、納米科學、基因等等新名詞,以及時事政治--國際、國內最新的熱點問題。被測者是一所中學初二年級的學生和正在教他們的老師。結果令人大吃一驚。老師的成績竟然遠低於他們的學生。學高爲師,老師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不能令學生信服,是導致其影響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受長期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在老師中存在着嚴重的只教書,不育人的傾向。即便是傳授知識,許多人也忽略了知識背後的人文意義,把它們肢解爲知識點、練習題。陶行知曾說:“先生的任務是教人做人。”由是觀之,“師道之不復,久矣”!第三,少數老師的確存在師德問題,以教謀私,開學店,體罰學生等現象並未得到根治。教育的**與法制進程是大勢所趨,規範教育行爲的法規不斷出臺,尊重學生的呼聲越來越高,家長和學生的維權意識也不斷增強。近幾年來,教師因爲師德問題而被處理的事件屢見報端。身正爲範,老師的道德狀況是決定他在學生心中影響力的關鍵因素。

(六)興趣愛好

1、閱讀興趣日趨多元化,學習方面的書籍仍是學生的首眩

調查顯示,現在的學生已經沒有了過去那種對武俠、言情小說的狂熱,他們的閱讀興趣日趨多元化。調查顯示,學生最愛看的還是學習方面的書。這是激烈的學業競爭所致,也是目前教輔類書籍如此暢銷的原因。這個結果與老師們的感覺之間存在偏差。可見,學生們這樣愛學習,教師還是不滿意,也許在許多教師眼裏學生裝的腦子只能裝滿課本,天天只能想着學習,不允許任何東西佔他們的內存。排在第二位的是漫畫書,佔30.1%。漫畫的簡潔、直觀、視覺的衝擊力和奇特的想象力很符合學生的胃口。而卡通的內容多爲武俠,科幻,校園愛情故事。內容平庸,格調不高,其間低級、庸俗、灰色,甚至略帶黃色的不健康的東西比比皆是,對武士的精神和校園戀情的宣傳給青少年造成很壞的影響。但漫畫的流行也給教育者許多啓示,爲什麼不能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需要傳授的知識包裝起來呢?排在第三位的是文化體育類書刊,佔17.3%。透過訪談了解到,學生關心的主要是新聞、逸聞、雜談、時評等項內容,其中男生多愛看體育類的書報,女生多愛看娛樂界的歌星、影星的資訊。各類明星們的懶散、玩世不恭的形象在孩子們眼中成爲了一種時尚,犯小錯誤,缺乏紀律性,隨便、懶惰不被視爲譴責的對象,而被視爲一種風度,一種美。愛讀漫畫和文體報刊的學生比例合計達47%,說明現在的學生已經沒有耐心讀大部頭的書籍和需要深入思考領會的內容,他們閱讀是快餐式的,把讀書當娛樂,更喜歡短孝直觀、輕鬆、愉快的內容。

喜愛武俠、言情小說的人雖然也佔一定比例,但早已不如前幾年那樣人數衆多。那些書太長,太費心思。金庸的小說和美國的大片、日本的漫畫比起來,還顯得太過優雅,不夠刺激。瓊瑤言情小說中描繪的浪漫情節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太老套,遠沒有明星的做法生猛、鮮活。在金庸和瓊瑤的作品裏我們還能感受到一些中國古典文化的馨香,但在日本漫畫和垃圾快餐中,學生只能得到感官的刺激。因此,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思索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2、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閱讀興趣有很大的差別。

小學生最愛看漫畫,學習類的書籍只能屈居第二。一上中學,二者的比例就發生急劇的變化,讀漫畫書的人數從40.9%跌到21.5%,讀學習方面書籍的人數則從34.9%上升到41.8%。到了高中這種狀況又有微小的變化,但讀學習方面書籍的人數還是最多。孩子們對文化體育的關心卻是與日俱增,武俠小說的愛好者始終保持在12%左右。小學生不懂言情,初中生看此類書籍的人數最多,到了高中人數又略有回落。

3、農村學生迷武俠,城市學生愛文體。

調查可以看出,城市學生喜歡閱讀問題類書刊的學生明顯高於農村,城市資訊暢通,許多市民都有讀報的習慣,(重慶晚報)、(重慶晨報)、(長壽文化)都有相當規模的讀者羣,許多孩子也有讀報的習慣。學生最愛看的就是文化、體育的版面。農村學生資訊相對閉塞,學生讀報人數遠小於城市,因而對文體新聞的關心程度不如城市。但他們看武俠小說的人數比率較城市學生稍高。

4、網絡成爲學生的生活必需品。

隨着社會的發展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既是瞭解資訊的重要渠道,又是人們相互間交流的平臺。網絡的使用以日漸成爲現代公民的必備技能。互聯網爲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學習的廣闊園地;有助於拓寬思路、開闊視野,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強他們的社會參與度,開發學生內在的潛能。調查顯示,我區已有近一半的學生經常接觸網絡,應該講網絡已成爲學生的生活必需品。這主要和長壽經濟的發展有關,目前學生家庭擁有電腦的比例比較高,家庭上網的也比例高。目前家長、老師對學生上網大多持否定態度,視網絡爲洪水猛獸。談起網絡,馬上就想到“遊戲+聊天+色情”,媒體也經常“告誡”學生要遠離網絡。其實網絡只是一種工具,孩子接觸網絡並非壞事,關鍵看怎樣引導孩子科學地使用它。對孩子玩電腦、上網,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既有支援,又有約束。孩子特別渴求新知識,網絡世界裏也有許多知識在等待着他們去汲齲但青少年自控力差、分辨能力弱,家長和教師有責任引導他們跨過“聊天+遊戲”的坎,讓他們在網絡中汲取營養,健康成長。

5、多數學生上網是爲了學習知識

調查表明:32.6%的學生是爲了查找資料、13.8%的是打遊戲,12.7%是聽歌,9.9%是因爲好奇,9.4%是因爲無聊,剩下的9.2是爲了聊天交友。小學生查找資料的百分比大於高中的學生,初中生最低。打遊戲的高中生人數要多於小學生,同樣也是初中生最低。高中生上網聽歌的比重也最大,初中生次之。從上述對比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上網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利用網絡幫助自己學習。這一點,中小學生做的比成人好。網絡在中小學生身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正以特有的快捷與高效越來越受到中小學生的接納、認可和喜愛。

7、相當比例的學生沉迷於網絡空間。

調查也發現,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十分突出,具體的講,目前網絡世界存在三大危害:暴力遊戲、沉溺聊天、氾濫色情。青少年是“網絡遊戲”的主要消費者,精彩的遊戲內容,絢麗的遊戲畫面,生動的遊戲音響,血腥的打鬥場面,形形色色的遊戲人物,無不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而且透過“過關”、“升級”、“積分”等方式讓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們欲罷不能,漸漸成癮。許多孩子因此而逃學、曠課、離家出走,徹夜泡在網吧裏,荒廢了學業,損害了健康。

“網絡聊天”是青少年網絡交往行爲的主要方式。與一般的社會交往相比,有四個基本特徵:一是虛擬性。網絡中沒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還是女人。網絡的天空任你幻化,任你彌補在現實生活中所不能體會的“缺失”。二是交互性。可以使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結識很多朋友,節省了寶貴的時間,而且使交流變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選擇的餘地很大。三是超時空性。天南海北,男女老幼,無須甚至也無從考慮自身以及對方的年齡、學歷、知識、社會地位和外貌,大家可以自由的無拘束的交往。四是符號互動性。“網絡流行語”能讓網民之間心領神會、心照不宣。一位教師說,現在的學生開口“mm”,閉口“美眉”的,讓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學生在作文中,尤其是日記、週記裏充斥着大量的類似“網絡流行語”的語言。中小學生天性好奇,渴望友誼,網絡聊天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許多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網絡“色情文化”身心健康的重要威脅。有些青少年有意或無意闖入了“美女世界”,在一陣觸目驚心的瀏覽之後,有的往往難以自拔,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七)法制意識

1、法制、權利意識明顯增強。

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選擇“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人最多”,佔40.9%。可見學生的法制意識明顯增強。選擇“忍氣吞聲”的學生僅佔2.8%(其中農村3.2%,城市2.5%),現在孩子的維權意識大大超過前人,用一位接受訪談的家長的話說:“現在的獨生子女,一點虧也不願意吃”。從某種意義上講,不願意吃虧是一種進步,尤其在自己的權利遭受侵害時。排在第二位的是“看情節大小而決定”,這應當是一個很理智的答案。選擇這一答案的比例隨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高,小學佔26%,初中36.7%,高中43%。可見學生越大,考慮問題就越理智。

2、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選擇“求助父母、老師”的比例僅佔10.5%,在人們的觀念裏,學生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求助與父母、老師是最正常的,但孩子們卻選擇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選擇“不知道”的人數最少,僅佔1.6%,這都是新一代學生獨立與個性的充分體現。

3、近一成的學生選擇以牙還牙

這是一個很令人擔憂的現象,這說明以暴制暴的所謂“黑道原則”,還是悄然侵入了某些學校,佔領了一部分學生的思想、道德陣地。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一些學生開始“拜把子”,受人欺負之後,他們就不再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而是透過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決。這種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過校園暴力傷害的學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那些長期忍氣吞聲的學生,這種心理更加明顯。同時,一些學生在受到高年級同學的欺負後,也往往會依賴“拜把子”後形成的團伙力量,變本加厲地在低年級同學身上尋找“補償”:勒索他們的財物,向他們收“保護費”。受害的學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是愚蠢的,它不但不能讓暴力遠離自己,反而會使暴力離自己越來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進暴力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八)兩性交往

1、異性交往的尺度和比例

調查顯示,城、鄉初中生和鄉村的高中生都把“異性交往過當”的底線放在“擁抱、親吻”上,此項的選擇率最高,分別爲38.2%和25.5%。只有城市高中生觀點不同,有52.2%的人認爲“有性行爲”纔算是異性交往過當。這一方面說明城市高中生受環境的影響,在異性交往的問題上表現的更爲開放,不少同學的性意識已經萌芽,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人們,當老師、家長還在對孩子們的某一封火辣辣的信耿耿於懷時,孩子們的所思所爲,可能已經早就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大家總覺得很多中學生早戀的報道、調查有些言過其實,也有人認爲那是開放的大城市纔會出現的事情,作爲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內陸地區,我們的性教育透過生物課的幾節生理衛生課應該可以解決問題,雖然也有學校透過家長學校、女生課堂這樣的形式作過一些這方面的探索,但推廣的範圍和重視程度都很有限。

在調查中大多數同學把自己周圍異性交往過密或過當的比例定在2%-5%之間,這個比例看上去並不高,仔細算一算呢?以一個班50人計,大概每班有5-6個人有異性交往過當的問題,他們到底過當到什麼程度?在這些孩子中又有幾個真正掌握了必要的相關知識?出現緊急情況時他們知道如何避免可?這些都是不容迴避的問題。

2、對異性交往過當的看法

在對周圍同學出現異性交往過當或過密的現象時,半數左右的孩子都選擇“可以交往,但要注意分寸”,這在不同年齡(初中53.4%,高中44.9%)、不同地域(城市51.9%,鄉村47.3%)的孩子身上非常的一致。這道題無疑反映出學生比較健康的心態,贊成正常的、有分寸的異性交往,這本來也是青春期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但除此之外,在城市和鄉村之間還是出現了差異:在人數第二的選項中,城市孩子(初中21.8%高中21.7%)認爲“那是別人的'自由,與我無關”,農村孩子更多則選擇“不贊同,認爲是不對的”。這道題的統計結果是由於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城市孩子自我意識強,對別人的關心少,有的孩子對別人的事情從來不放在心上,農村孩子的還是受到學校的正面教育的影響較大,相當一部分同學對異性交往過密還是持排斥和反對的態度。

這種不同就要求進行青春期教育時,要有針對性,採取不同的方法。對於城市的孩子,傳授的內容不妨更科學、更直觀些。要讓他們知道,青春期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美好的一頁,過好自己的青春成長期,處理好男女同學之間的關係,這樣既會爲一生留下美好的記憶,也會爲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矗而對鄉村的同學,教育的方法則要講究一些策略,不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在一些農村學生的問卷中常常看到“不知道”“不感興趣”等答案,甚至在問到“你認爲如何在學校進行性教育?”時,有個學生氣憤的回答:“沒必要!我也沒時間回答這個無聊的問題!”可想而知,如果單刀直入的開展“性教育”,有很多學生恐怕還沒有這個心理承受能力。

3、性知識的來源

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學生們性知識的主要來源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來自網絡或其他的一些非正當的渠道,結果依次是:從課本中(37.8%),從電視上(26.5%),與朋友、同學交流中(19.8%),從小說中(8.6%),從網絡上(7.5%)。可見,不管周圍的資訊渠道多麼暢通,孩子們可以透過多少種方式去獲得他們需要的知識,歸根到底,相當數量的同學最信任的還是課本。該給學生什麼樣的課本?該傳授他們一些什麼樣的知識?怎樣去組織這樣的教與學?老師自己的心態如何?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要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以及性道德的教育。調查顯示,好逸惡勞,缺乏責任感、敏感脆弱是當今學生的三大弱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感情,形成正確而又現實的勞動觀念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基本要求。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導、諮詢工作,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心理。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網絡道德、性道德的教育雖然剛剛爲人們所重視,但可以預見,如果不以負責的態度去落實這些工作,很可能就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掉入成長的陷阱。

5、教育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與研究,以坦誠、務實、負責的態度去研究新時期中小學生面臨的新問題。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社會的每一點變化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對學生狀況的調查應當經常化,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這樣教育才會有針對性。面對不斷涌現的新生事物,教育者應當更加虛心,對學生思想中的新動態,要報有寬容的態度。在新的教育氛圍裏,教育工作者不在再是道德的評判者,而是新舊道德對話中的一方,而勝利永遠屬於學生,因爲他們纔是新道德的締造者。教育要求和學生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而這並不意味這悲哀,在師生雙方的矛盾鬥爭中,學生成長了,教師成長了,教育也就發展了。

學生調查報告 篇3

一、調查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在小學各階段目標中都對寫字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書寫習慣,書寫規範、端正、整潔。”可見,寫字是小學語文綜合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書寫姿勢又是學生寫字能力得以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儘管各學校普遍加強了寫字教學,然而許多學生卻未能養成正確的寫字習慣和熟練的書寫技能。這也許書寫姿勢太基礎了,太常見了,我們教師往往就忽視了它的重要性,以至於寫字教學的狀況和效果仍然令人擔憂。而且,資訊化社會的來臨又使現在的小學生剛開始學習就步入了少紙、無紙時代。種種原因,使小學生在漢字書寫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諸如:執筆方法不科學,坐姿不正確,書寫不規範,字跡潦草,卷面不整潔,家長不夠重視等等。

鑑於書寫姿勢的基礎性、重要性,我們將開展寫字情況的調查,瞭解小學生錯誤書寫姿勢的主要表現,便於採取有效對策,提高學生書寫姿勢的正確率,提高語文寫字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寫字能力的發展和良好的寫字習慣的養成。

二、調查內容:

1、調查我校一二三年級學生寫字執筆姿勢的現狀。

2、家長對寫字教育的認識。

3、教師對執筆方法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三、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

設計《學生寫字情況問卷調查》,對我校一二三年級進行調查。

2、現場調查法

在一二三年級各班進行調查:在學生寫字的自然狀態下,經過仔細觀察,對學生各種錯誤的執筆姿勢加以歸納分類,制定標準化的觀察記錄表,多次觀察後加以記錄,收集學生執筆姿勢狀況的資料。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1、家長重視孩子的寫字教育

問卷調查顯示98.6%的家長認爲在電腦日益普及的今天,孩子寫一手好字還是十分必要的,98.2%的家長認爲小學是學生習字最重要的階段。65.4%的家長認爲自己小孩的執筆姿勢不好,只有30.7%的家長多次對孩子的寫字姿勢、方法進行指導。爲什麼意識到寫字問題卻缺少指導呢?因爲只有11.3%的家長認爲自己有能力指導好自己的孩子寫好字。其他一些調查資訊顯示大部分家長自身對寫字的一般常識瞭解不夠,對正確的執筆姿勢沒有清晰的認識,對自己的書寫水平不滿意,導致他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指導自己的孩子寫好字。65.9%的家長認爲學生寫好字主要取決於學校老師的指導。

2、學生執筆坐姿錯誤率很高

抽查結果顯示一二三年級學生執筆姿勢和坐姿錯誤率高打74.3%和57.9%,學生錯誤執筆姿勢和坐姿的主要表現形式依次是手指屈卷掌心、執筆太低、手指抓抱筆桿、手腕扭曲、執筆太豎、頭趴太低、身體離桌子太近、學生執筆的錯誤和坐姿表現形式往往不是單一出現的,而是幾種一起出現的。調查中還發現學生執筆的正確率並未隨着年級的增高而提高。這說明了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沒有注重寫字姿勢的教育,沒有一貫的要求去指導學生的執筆坐姿。而學生由於要寫大量的作業,爲了追求速度,無暇顧及寫字姿勢正確與否,以致有些正確的姿勢也開始慢慢變型。小學生要養成正確的執筆姿勢需老師、家長、學生共同的努力。

五、應對策略:

1、重視正確寫字姿勢的養成

在一二三年級的學生中,有一大部分已經形成了錯誤的執筆姿勢和書寫姿勢,要糾正這一錯誤是很困難的。這時教師應強化這方面的訓練,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寫字的姿勢,讓學生記住順口溜,頭正,肩平,臂張,腳分開,“三個一”要求記心上。這裏的“三個一”是指筆尖離手一寸,眼睛離書一尺,身子離桌一拳。利用教學課件讓學生對照檢查自己的姿勢,逐漸形成習慣。正確的姿勢一旦形成,會使學生受益一生。開展在校“天天練字10分鐘活動”,寫字課加強訓練,久而久之就養成了正確的執筆與書寫姿勢。同時,學生也做到了充分的心理準備,用認真的態度去練字,使學生能樹立“提筆即是練字時”的意識。

2、提高家長的重視程度,督促子女養成正確的執筆姿勢

《爲寫字致家長一封信》講明執筆姿勢和寫好字的關係,提高家長的重視程度。要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一對一的優勢,學生在家中要寫作業時,家長要密切配合,同時,開展在家“練字10分鐘活動”在家長陪同下,提醒孩子注意寫字姿勢的正確性。

3、營造良好的班級寫字氛圍,引導學生互幫互學

教師可把班裏寫字好姿勢又規範的學生作爲榜樣,讓他們去當小老師,動員全班的力量對同學的寫字姿勢進行監督。教師要經常進行“看誰寫的好,看誰姿勢正確,看誰進步快”的寫字比賽,使學生人人爭當上遊。

學生調查報告 篇4

一、 調查目的: 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我校大多數學生總會帶一些零花錢來校外的小賣部裏去買零食或玩具。我想,這些同學爲什麼每天都花這麼多的零花錢,這些錢又是哪來的呢?爲此我作了一份調查報告。

二、調查情況: 我利用週末的時間對部分同學的家長進行了調查。他們有的回答:“我沒有給他錢呀!”也有的回答:“他總是說買筆、本,原來他把錢拿去買別的東西了。”甚至有的回答:“他說是學校讓交多少多少錢。” 根據我的調查,我發現偷偷去拿爸爸媽媽的錢的有百分之二十,家長給買文具的錢,卻用來買別的東西的同學有百分之五十,向家長說謊要錢的孩子佔百分之十。 1.心理及性格方面的影響 在被調查的兒童中,零花錢多的孩子較爲普遍的存在着自由散漫、不珍惜財物、不講衛生、任性、自制力差、貪玩等不良習慣。最嚴重的是零花錢少(甚至沒有零花錢)的孩子開始產生自卑心理,怨父母賺錢少,怨自己沒有投好胎。

2.學習方面的影響 由於孩子一天到晚惦記着口袋裏的錢如何花,孩子的學習情緒多數變得較差,無法安心學習,加之學習時還要把注意力分散到玩玩具上,所以學習成績多多少少受到影響。據教師反映,在被調查的兒童中,有些學生對學習不是很感興趣,偶爾還要遲到、早退,有的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經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擾亂課堂紀律。另外,零花錢多的孩子說起什麼玩具、什麼遊戲頭頭是道,但要是讓他們寫作文可就沒轍了,只會一個勁兒地撓頭皮,可以看出他們平時用於學習的時間太少。 3、學生行爲方面的影響 有的孩子爲了向父母討得零花錢,總是想盡各種辦法,用得最多的是不去讀書、哭鬧、不做作業、撒嬌等。他們甚至會從多次與大人的交涉中得出所謂的“經驗”:家裏有客人來時、爹媽要搓麻將時、父母有重要事情要外出時,是討零花錢的最好時機,保準是要多少給多少。所以他們每次都會瞅準這些機會打一個“勝仗”。還有一些孩子,家裏貧窮,父母給不起零花錢,可是又眼饞其他同學有零花錢可以用,怎麼辦呢?只好偷偷地從同學那裏“強行借”,“借”了還從不還,甚至偷偷地“順手牽羊”,……直至最後養成了小偷小摸的壞習慣。 4、社會交往方面的影響 社會交往是兒童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調查中反映,孩子的交往是有一定範圍的,往往是“物以類聚”,富裕的、貧窮的、懶惰的、貪吃的、貪玩的,總是這樣一羣羣地交往着,他們有的互相攻擊,有的互相謾罵,有的學習成績不好,怕老師看不起自己,在與老師交往中有懼怕和退縮心理,加之有些老師對他們缺乏關心和耐心,師生關係就更加疏遠。 以上種種情況,足以說明孩子亂用零花錢所帶來的不良後果是嚴重的。 三、對小學生零花錢使用情況調查的分析: 整個調查結果令人擔憂: 首先是對父母的擔憂:①太寵愛自己的孩子,每天給的零花錢太多。②不能教育孩子們妥善使用零花錢,無原則地允許孩子多吃零食,亂買玩具。③不能以身作則地早起牀、勤家務、爲孩子燒早飯,只爲圖清靜讓孩子在外面買早飯吃。 其次是對孩子的擔憂:①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勞動不知掙錢難。零花錢給多少用多少,甚至不留到第二天。②不知道合理使用零花錢,不必要的零食、無意義的玩具都由着自己性子亂買。③沒有存錢觀念,不知道每天可以節約一部分積少成多。 四、建議和對策: 1.控制零花錢的數目。即使家裏有很多錢也不能多要,明確零花錢也應該用在刀口上,如買學習用品、乘車,或在肚子餓、口渴時買些充飢解渴的食物等。 2.使用之前可以先制定開銷計劃:今天你需要多少零花錢?分別用來幹什麼?等等。這樣可讓孩子及早養成計劃用錢的習慣。當然父母有時還得“旁敲側擊”地“調查”孩子的錢是否如他自己計劃的那樣去用了,避免孩子爲多領零花錢而撒謊。 3.讓孩子體會賺錢的艱辛。可利用寒、暑假等時間鼓勵孩子進行勞動實踐,如下幫媽媽當一天家、幫親戚做一天生意、替奶奶帶一天孩子、跟着爸爸上一天班、上社會自己找活幹試着去掙錢等等,孩子自然會領悟到許多書本上所沒有的道理,用零花錢時當然就會多想一

想了。 4.鼓勵孩子多存錢。好多孩子可能都有自己的銀行戶口,家長應該鼓勵自己的孩子把平時節省下來的一角、一元都存入銀行,積少成多。家長也可以爲孩子建立“家庭小銀行”,或者在銀行爲孩子專設一個活期存摺,讓孩子自己嘗試有了錢存“銀行”、有必要開支向“銀行”提取的理財滋味,加強理財意識。 5.我們要明白錢不是萬能的。“有錢能使鬼推磨”這是錯誤的說法。知識、能力、氣質、性格等好多東西就是用錢買不到的,而一個人再有錢也買不完世上所有的東西。只有勞動、知識、經驗、能力等纔是每個人不可少的財富,擁有了這些才能擁有幸福。

小學生零花錢調查報告

隨着年代的發展進度,我發現有許多的小朋友每天都向自己的爸媽要零花錢,而且每次都向父母們要很多的錢,我更進一步的對小學生的零用錢做了一份調查報告。

調查

我首先來到了小賣部,發現了許多小學生都在裏面,而且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小學生買的是辣條,還有玩具,雖然說這些是小學生的日常習慣,但有一點還是不能疏忽的,那些小賣部的老闆每天都把這些玩具、吃的上升價錢,爲了使更多小學生來店裏買東西,老闆還故意往裏面放一些誘惑小學生的東西,因此你只要吃一點兒,就會三番五次的去買。

分析

1、有些小賣部的老闆每天都提升價錢,而且每次都提升一角、兩角,讓那些小學生以爲很便宜,所以爲使自己能讓別人看到自己很有錢,就每次都去買。

2、有些小賣部的老闆還爲了使自己的錢包鼓一點,所以他們就往那裏放一點兒讓人吃了還想吃的東西,讓他們忍不住去買東西。

結論

那些老闆的心好像遇到錢就發黑,一點良心都沒有,他們真的都是連禽獸都不如。

建議

我覺得那些老闆應當好一點兒,不要爲使自己的錢包鼓一點兒就做這種下三濫的手法,那些老闆應當把自己的心放的寬鬆一點兒,不要一有機會賺錢就忘了自己是誰,姓什麼。

學生調查報告 篇5

摘 要: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大學開始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就隨之產生了,近幾年,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下降,供需比日趨上升,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爲當前最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因此,我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進行了調查,以瞭解相關原因和一些措施。

一、主題簡介

1、瞭解大學生就業問題

2、瞭解造成就業難的原因

3、瞭解解決就業問題的方法

二、活動日程

1、20xx年2月5日:去太倉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報刊資料

2、20xx年2月6日:在網上查詢相關資訊,向附近的公司、工廠以及周圍工作的親戚朋友瞭解情況

3、20xx年2月7日:整理資料,完成報告

三、調查情況

1、調查背景

按要求進行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完成一份真實科學的調查報告

2、調查目的

瞭解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和問題,爲將來進入社會做好相關準備

3、調查對象

就業的大學生以及周圍工作的親戚朋友

4、調查方法

查閱相關書籍報刊;查詢網上資訊;詢問親戚朋友、公司職員

5、現狀與問題分析

經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就業狀況嚴峻,面臨就業難問題,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社會原因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的數量比社會上所需要的就業崗位數量多得多,也就是供過於求,而且差距逐年增大。此外,大學沒有迅速適應就業市場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持續的擴招進一步稀釋了大學原有的教育資源,部分學校以營利爲目的,難以保證教學質量,親戚中有幾個民辦高校的學生就提到了這個問題。

(2)自身原因

首先,大學生自我能力認識不足,所學知識與現實要求不匹配。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下,大學專業設定脫離社會的需求,學生的實際能力得不到培養。大學生有較紮實的專業知識,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禮儀和法律觀念。此外,有些在校大學生不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校時沒有想到就業的殘酷,並沒有有把心思花在學習,而是將大量的時間用於玩樂。我詢問的人中也有這樣的情況,他們對職業生涯規劃不夠重視,在擇業時往往缺乏對自己的清晰定位,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所以只能聽從長輩的建議,從而導致工作不適合自己而缺乏興趣,最終失業。最後,大學生做事眼高手低,就業時一味追求穩定和高收入。多數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不願意從基層做起,寧願等待,這樣勢必會在求職過程中受挫。

6、解決方法

(1)社會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