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1000字>

邊城讀後感1000字以上

文思屋 人氣:1.77W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邊城讀後感1000字以上怎麼寫?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邊城讀後感1000字以上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邊城讀後感1000字以上

邊城讀後感1000字以上1

沈從文先生常說“美麗總使人憂愁”。《邊城》裏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歸期的愛人。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他深愛着翠翠,他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爲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天保和儺送也都是好男人,兩人同時愛上了翠翠,卻因爲兄弟之情而相約採用了美麗浪漫的“走馬路”的爲愛人唱情歌“競爭”方式,做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先開腔唱歌,一定得讓弟弟先唱,明知不是弟弟的對手之後就主動離去,在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也不知是爲了心中美麗而死,還是因爲心中的憂愁而死。儺送二老愛着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因爲一連串的誤會,最終又因天保的意外死去而將愛意深深埋在心中,卻又難以割捨,最終只能帶着深深的自責,選擇遠行,把遙遠的期望留給了翠翠。儺送幾年前與翠翠的偶遇是美麗的,心中萌生的愛意也是美麗的,卻因爲彼此的誤會交織着家庭的壓力,而最終釀成了令人失望的悲劇。

作者用很多的筆墨來描寫小城的自然風景,爲小城營造了一個和諧寧靜的氣氛,這優美的環境,烘托出了小城中的人們質樸、熱情的性格。在這裏,沒有名利場的硝煙,沒有商場的變化莫測,有的只是淡泊名利,誠懇敦厚的人性光輝。這裏的小城平靜,人的心情更加平靜,所以用一個“靜”字來形容這裏的人,這個字,讚頌小城的人們美麗得心靈,他們並不像城市中的人那樣,喧囂,吵鬧,而是少有的脫俗,一個“靜”字,送給《邊城》中美麗的人物,美麗的人格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溼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爲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邊城讀後感1000字以上2

學習《邊城》時,老師說過,沈從文先生寫文章是爲了找回人們缺失的傳統美德,爲了喚醒沉醉在物質金錢中的靈魂,爲了召喚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爲了重造國家、重塑民族品德。

或許因爲對作者瞭解不夠多,又或者是因爲沒有在滿目瘡痍、處於苦難中的國家中生活過,初讀文章時我並沒有體會到這些。只是被文中翠翠和儺送那還沒來得急開花就凋零的愛情悲劇所打動。我不明白:作者花了那麼多筆墨描繪了一個絕美的世外桃源,“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不是更合適嗎,爲什麼卻成了悽美的悲劇?往深處想,悲劇之美在於“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魯迅曾經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悲劇帶給人的遺憾會給人留下更爲深刻的印象,會觸人傷感,引人沉思。而喜劇,卻難以有這樣的效果。

翠翠與儺送之間純真的愛情,彷彿能讓人脫離現實中的黑暗。但夢醒之後,現實仍是現實。或許,最好的解決方法,便是將我們所處的世界打造成一個“邊城”。翠翠在等待着儺送的歸來,而我們,在等待着“邊城”的出現。

沈從文說:“我作品能夠在市場上流行,實際上等於買櫝還珠。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而我,恰似那買櫝還珠之人,無法理解他文字背後隱伏的悲痛。老師帶領我們走近沈從文,走近當年的中國,我才慢慢發現:那場愛情悲劇並不是重點,而那造成悲劇的原因,才最值得人深思。

翠翠的悲劇爲何會發生呢?我們無法把過錯歸咎到某一個人身上去。或許是因爲翠翠的忸怩,或許是因爲老船伕的木訥,或許是儺送心中的愧疚……但隱在這些表象之下的深層原因纔是沈從文真正的悲痛,那就是邊城人民純樸健康人性下潛藏着的幾千年來民族心靈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

他們以爲禍患都淵源於冥冥之中的因果報應,對於一些他們無法解釋的禍患,總認爲是人的言行悖於常理才惹來禍患。因爲這種迷信思想,“船總性格雖異常豪爽,可不願意間接地把第一個兒子弄死的女孩,又來作第二個兒子的媳婦”;因爲這種迷信思想,儺送雖然面臨愛情與金錢抉擇時選擇了愛情,卻未能向着翠翠再靠近一步,並隻身下了桃源。

沈從文不惜花費大量筆墨來表現人性人情美的一面。然而,即使人物越過了現實的障礙,漠視金錢勢力而追求自由愛情,卻無法擦去傳統天命的迷信思想投在純樸人性中的陰影。沈從文努力挖掘邊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也在純樸中暴露人性中陰暗的一面,即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沈從文將人生最美好的愛情毀滅給人看,期望人們在悲痛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他就是用這種方法在邊城人民身上寄託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

什麼時候順順特別是儺送本人戰勝了心靈的痼疾,消除了由迷信導致的隔膜,什麼時候有情人才能終成眷屬,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才能得以實現。

原來,一個愛情悲劇之後還有這麼多這麼深值得我們品味、思考的地方,只看到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確實是“買櫝還珠”了,難怪沈從文會有那樣一番話。

這樣的閱讀體驗也給了我一個警示:現在的社會,資訊爆炸,人心浮躁,已經很難靜心去思考一些問題了,如果只是這樣的淺嘗輒止,那真是對文學的一種褻瀆了。希望我們能在這喧鬧的世界中守住心中的一方“靜”土,能靜心地走進作者的心靈,走進文字,接受一次靈魂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