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書筆記>

故鄉小學生讀書筆記

文思屋 人氣:2.1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爲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故鄉小學生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鄉小學生讀書筆記

故鄉小學生讀書筆記1

在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大作家魯迅寫的短篇小說《故鄉》,學完以後我一向深有體會,所以趁這個假期我就又再讀了一遍。而這次我又別有一番感受。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歡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歡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閏土還能夠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纔是真正的金子!

“和我一齊去我那撿貝殼……”“那猹可狡猾了,它……”“潮汛來到的時候,魚都像青蛙似的有兩隻腳……”“老爺……”“這就是水生,我家此刻困難,我……”

閏土那經過三十年磨損而相差巨大的話語,久久迴盪。

三十年後,因爲那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使兒時天真活潑,健康歡樂,見多識廣的閏土,不見了;帶來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手也不像當初那麼細嫩,而是滿手褶皺,口子;眼深陷進去,看起來似乎有什麼煩惱令他睡不着覺。在他的家裏,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一棵苗子,就這麼被泯滅了。

那時,魯迅第二次見到閏土的時候,閏土叫了魯迅一聲老爺,讓魯迅好不驚訝。

當魯迅母親說:“不要叫他老爺了,還是照舊,叫迅哥兒。”

他卻搖了搖頭,說:“老太太說什麼呢,這不和規矩,不行。”

魯迅的心也頓時涼了,心中的那些話語也漸漸消失了,一時竟不知說什麼好。一顆主僕關係的種子,已在閏土心中深深紮根。那一夜,再說什麼也覺得陌生。

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造的孽。

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於是僅有隨着環境所變。而閏土就是這樣,有事我也想,他是長大了,還是變傻了,友誼畢竟不是用身份地位與金錢能夠衡量的啊。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此刻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此刻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爲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僅有毫釐之差了。作爲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爲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異常是最終一句: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故鄉小學生讀書筆記2

放下書,擡起頭,望着窗外唧唧喳喳叫着的鳥雀,落在電線杆上,心中也爲魯迅惋惜那段友誼。想着:我會和我的朋友像這樣疏遠嗎?淡淡的,心中一鬆,不會的,此刻可不是那墮落時代,連故鄉也不會離我遠去,朋友我更會永遠記住。

“和我一齊去我那撿貝殼……”“那猹可狡猾了,它……”“潮汛來到的時候,魚都像青蛙似的有兩隻腳……”“老爺……”“這就是水生,我家此刻困難,我……”

閏土那經過三十年磨損而相差巨大的話語,久久迴盪。

三十年後,因爲那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使兒時天真活潑,健康歡樂,見多識廣的閏土,不見了;帶來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手也不像當初那麼細嫩,而是滿手褶皺,口子;眼深陷進去,看起來似乎有什麼煩惱令他睡不着覺。在他的家裏,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一棵苗子,就這麼被泯滅了。

那時,魯迅第二次見到閏土的時候,閏土叫了魯迅一聲老爺,讓魯迅好不驚訝。

當魯迅母親說:“不要叫他老爺了,還是照舊,叫迅哥兒。”

他卻搖了搖頭,說:“老太太說什麼呢,這不和規矩,不行。”

魯迅的心也頓時涼了,心中的那些話語也漸漸消失了,一時竟不知說什麼好。一顆主僕關係的種子,已在閏土心中深深紮根。那一夜,再說什麼也覺得陌生。

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造的.孽。

在篇小說中,魯迅主要表現了兩方面的資料,一方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作品經過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比較,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性”探索的意義。作品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衆精神上受到極大束縛,古訓築成的高牆,使人與人隔膜起來。突出反映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拯救。

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於是僅有隨着環境所變。而閏土就是這樣,有事我也想,他是長大了,還是變傻了,友誼畢竟不是用身份地位與金錢能夠衡量的啊。

我們也會嗎?不,不會的,我們有最好的朋友,永遠都是朋友。我們不會忘記,我們的關係不會有隔膜。

故鄉小學生讀書筆記3

故鄉,多麼富有詩意的一個名字啊!但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在你長大離開家鄉,20年後再回到家鄉的時候,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呢?當你遇到兒時夥伴,他或她又是怎樣一副形象呢?想必各位小學生們都沒有研究過這個問題吧?我國著名作家魯迅先生也沒有想過這,他,就看着蒼黃的天空和遠近幾處蕭索的荒村,淚流滿面。

他因犯了傷寒而回到故鄉,可人、物的變化卻讓他心裏一陣悲涼,異常是他兒時的夥伴與僕人:閏土。閏土是魯迅在他家辦祭祀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的一位與自我年齡相仿的僕人。

閏土雖然身爲僕人,雖然沒有魯迅家裏有錢,雖然沒有魯迅的這種高等待遇,但他卻擁有魯迅兒時所未擁有的東西,那就是自由。他會用胡叉捉猹,還會用斗笠和樹枝抓麻雀,他還見過跳魚兒……

可這回魯迅先生回到故鄉時,看到的卻是另一個場景:啊,那是閏土嗎?他身材雖然增加了一倍,可他先前的紫色圓臉,已經變作灰黃,並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已經都腫的通紅,一點兒也沒有小時候可愛的樣貌。他一見到魯迅,立刻就跪着說:“老爺!”這樣大的反差,讓我不禁打了個寒戰。可見,在當時的時代,人們的生活不是越變越好,而是越變越壞。在戰爭的侵犯下和ZF的無能下,人民羣衆過着悲慘的生活,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着莫大的變化,而在當時人們的腦子裏已經種植下了通用的關係,那就是主僕關係,否則,閏土怎樣會發生那麼大的變化呢?這真是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文章最終一段中的一句話讓我深思:“我想期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在生活中何嘗沒有呢?”此刻我們沐浴在新時代黨的陽光下,人民羣衆僅有社會分工的不一樣,沒有社會階層的高低,人人都是平等的,與那時候相比,此刻真是天堂中的天堂啊!

故鄉小學生讀書筆記4

我學習了一本魯迅的作品——《故鄉》。故鄉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述的是魯迅對童年往事的回憶,魯迅先生用純樸的語句的刻畫了自我難以忘卻的人物形象及其特點。第二部分講魯迅的著名小說,其中便有家喻戶曉的《阿Q正傳》,更有婦孺皆知的《孔乙己》。

故鄉以少年閏土的形象爲中心,描繪了令少年神往的境地: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月下是海邊的沙地,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少年閏土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着“明晃晃”的“銀白”色項圈,海邊有五色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在那裏,沒有一種色彩不是鮮豔的,明麗的,任何兩種色彩之間的比較都是鮮明的,它們構成的是一幅“神異”的圖畫,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底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它幽靜而不沉悶,活潑而不雜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和諧自然,是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世界。

看完《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劇中主人公從小一齊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魯迅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激勵半夢半醒的國人,用還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急切期望沉睡的國人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魯迅先生以往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我們應當珍惜時間。

故鄉小學生讀書筆記5

《故鄉》這篇小說中,給我印像最深的是人物的描述。

閏土當之無愧是重點人物。20年的轉變,使得他從一個勇敢機智、見多識廣的小男孩成爲一個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麼使他的改變如此之大呢?是貧窮?還是……這是我們所不能得知的。可是從魯迅的小說中,我們能夠明白,在魯迅的心裏,閏土一向是一個勇猛聰明活潑的人,要不然不會一提到閏土就會想起他在刺猹的場面。可是,當閏土與魯迅說話的時候,第一個詞竟然是“老爺”。我相信當時魯迅的內心震動肯定是很大的,他也許料想過千百種交談方式,可是肯定惟獨沒有料到這種。按照封建社會的標準來說,閏土是應當叫魯迅老爺,可是,從20年前的迅哥兒到20年後的老爺,跨度是不是太大了一點?閏土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歲月在他的臉上,手上,都留下了滄桑的痕跡。可是,容貌的改變並不是他最大的改變,他最大的改變就是心理上的改變。也許,他的心裏還是把魯迅當成迅哥兒的,可是當時的社會不允許;也許,他的心裏還是想和魯迅一齊玩耍,可是他明白,他和魯迅之間還有主僕關係。一聲“老爺”又包含了閏土多少的感情?是懦弱?是卑怯?還是因爲久久不見不熟識的陌生?這,也許僅有閏土明白了。

另一個人物楊二嫂,不知看過《故鄉》的朋友們注意過沒有,雖然楊二嫂是一個配角,可是她也是其中一個改變很大的人物。20年前,她以往有豆腐西施的美名,可是在20年後,她的樣貌簡直讓魯迅認不出來了。對於她的樣貌,魯迅只找到了一個形容詞——“圓規”。如果單純是外貌上的改變也就算了,楊二嫂成爲此刻這副“醜模樣”也是因爲她的內心在漸漸地改變。她去魯迅家的時候,居然提出了要一些舊傢俱的要求,被他拒絕後大放厥詞,說什麼“越富越一毫不肯放鬆,一毫不肯放鬆便越有錢”。如此尖銳的語句,簡直不像是一個“西施”所能說出的話,倒像是一個混着菜味和尖酸刻薄話的中年婦女。不僅僅如此,楊二嫂離開的時候,還拿了魯迅母親的一副手套。如此種種,此人的改變也是巨大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異常是最終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