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黑板報>

歡慶元旦黑板報文字+精美版面設計圖「簡單漂亮」

文思屋 人氣:2.82W

歡慶元旦黑板報文字:關於元旦的小故事

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爲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纔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爲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爲“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衆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啓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歡慶元旦黑板報文字+精美版面設計圖「簡單漂亮」

在民國以後雖然定1月1日爲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並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曆初一爲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麼歡慶活動。解放後將1月1日歲首改稱爲“元旦”節後,政府仍按照幾千年來使用的農曆曆法按農時節令,在立春前後冬閒時期的“春節”放假三天,民間辦“廟會”等歡慶,傳承百姓的心願和千百年的'民俗。

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爲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爲新年。一歲節序,此爲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的《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爲“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後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爲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上面是我和弟弟畫的黑板報,裏面有元旦的簡介、其他國家怎麼過元旦的和我送給大家的祝福;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裏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天天O(∩_∩)O~~開心。

歡慶元旦黑板報文字:歡慶元旦黑板報內容資料

一眨眼,就到了我們小學生涯的最後一個元旦節了,老師說我們應該讓這個元旦更加多姿多彩一點。我們六年級的同學就打算爲元旦搞一個詩朗誦,去讚頌我們的祖國。在全年級學生中選二十名,我被光榮的入選了,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天天排練,爲旦節做準備。

終於到了元旦節了,我興沖沖的穿上校服,帶好紅領巾,向學校走去。街上的行人也多了,臉上微笑着,好像那些人也爲元旦節而特別高興。我到了學校,同學們正七嘴八舌的議論着哪個年級表演些什麼節目,推測着哪個年級表演得最好。過一會兒,表演就開了,我們都特別興奮。劉校長和楊書記走上臺,爲每個班評出的“三好學生”和“優秀少先員”“成長少年”發了獎狀。然後宣佈慶祝會開始,首先是別的年級表演,有的年級的同學表演唱歌,有的跳舞,有的表演小品,還有的同學表演樂器……同學們都表演的有趣又長知識的。比如那小品吧,這個小品講的是從前有一隻叫“年”的怪物,每年1月1日便出來危害百姓,吃別人的東西,搶別人的兒女,狼狽的人們找到月下老人,求老人告訴他們怎麼滅“年”。月下老人便告訴他們說:““年”最怕紅色和響聲了”。於是人們便掛起了紅紅的燈籠,放起了煙花,用響聲和燈籠趕走了“年”。從此以後每逢1月1日人們就要掛燈籠、放煙花。後來形成了一個傳統,每年的1月1日就叫年,要歡慶幾天,這幾天張燈結綵,是人們覺得趕走了“年”的好日子。

一片片掌聲送走了一個個節目,又迎來了最後一個節目,也就是我們六年級準備的詩朗誦,我們走上臺,望着臺下千千萬萬名學生,激動萬分,“羣山起舞,大海揚波,春風度玉門,高……”跟隨着領讀的節奏,我小聲地朗誦起來,但是我突然發現我們班上的一名朗誦很好卻很膽小的同學也放開了聲音,我想:他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慢慢地,我放大了聲音,這次表演成功了,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地完成了慶元旦活動。我真心的祝願母校辦得更好,爲祖國出多的高材生,祝願同學們考上好的中學,學習進步。

元旦,你給我留下了深深的記憶,讓我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