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實用的初中物理說課稿彙總6篇

文思屋 人氣:2.43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初中物理說課稿彙總6篇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大家好!我是來自謝河鎮廟山中心學校的趙國輝,我今天的說課的題目是《功》,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節。

一、對本節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我計劃用一課時進行新課教學。本節內容主要分成兩部分,對功的理解,功的計算。在學習第七章《力》之後學生已經具備一些力的知識,本節課是對“力”與”功和能“知識的一個銜接和昇華。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課程標準》的科學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透過本章的學習,爲學生了解“能量”做鋪墊,而本節內容又是學習本章知識的基礎,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因此,我設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定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義、計算公式和單位,並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2、透過觀察、分析,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量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聯繫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慾,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2、透過討論,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教學重點

知道力學中“功”的含義;記住功的計算公式,會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知道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特點,儘量使用身邊常見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和實例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日常生活的關係。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觀察、講授、討論和實例演示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並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並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透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透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繫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一)興趣匯入:

透過手指頂籃球的這樣一個表演,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能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並引出本章的知識點《功和機械能》。緊接着問學生成語“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麼意思?把學生引入到本節課的知識《功》的教學中。

(二)新課教學

1、物理學中的功

(1)用多媒體播放叉車托起物體的過程,介紹力學中的功,並直接給出力學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體投影一組做功的實例讓學生加深對力做功的認識,並讓學生舉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對功的理解。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緊接着給出課本中兩幅做功的圖片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3、不做功的情況分析

透過多媒體圖片,讓學生結合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討論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種情況,並總結出來加深學生的印象。然後再用一個隨堂練習採用搶答的方法讓學生理解。

4、功的計算

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在多媒體上展示出來,讓學生感受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並透過觀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與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關係:在力學中,功等於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從而得出功的公式、單位。用一道課本上的例題加深對公式、單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課堂小結:透過小結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四)課堂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導學案的實施效果,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五)課後作業:課本64頁1、2、3題。

五、說教學反思:

這一節課,心裏有很多感受,雖做了一番準備,但上完後感覺並不是很滿意,我總結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重難點的把握還不是太好,總覺得重點不突出、難點不深入。

2、物理新課程標準要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就要多啓發提問,多讓學生思考,但是總體下來自己說的還是太多,過分的剝奪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雖然有那麼點的小緊張,但還是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今後,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教學:

1.基礎知識講解透徹、分析細膩;準確把握重點、難點,避免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不突出,誤將“難點”當“重點”講的現象,避免重點、難點錯位、失衡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

2.重學法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歸納法、轉換法等。加強學生對物理研究方法的瞭解,使學生加深

對物理知識的領會,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學習物理的能力。

3.重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多與日常生活和現代社會問題相聯繫。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以後還得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用心備好每一節課,用心上好每一節課。在此,我誠心的希望各位領導和專家對我的課給予批評指正,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我能更快的成長,謝謝大家!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彈力》,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過渡句:首先來說一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節,本節主要從彈力的產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點等幾點詳細剖析了彈力的相關知識,其實在初中學生已經接觸過彈力,所以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有了較好的知識基礎,但高中階段的彈力,重點是彈力的產生、幾種彈力的方向以及彈力的大小,比初中階段的知識更復雜,更深入,學生學習本節課之後,能夠對彈力有更深層的認識,本節中對彈簧彈力大小的探究,也爲學生今後分析更復雜的物體受力情況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理解學生。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在初中階段接觸過幾種基本的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時的他們已經能夠較爲科學地分析物體的受力,對於彈力的產生、方向學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對於較爲複雜的彈力方向,如輕杆、輕繩等,學生還需要系統地進行學習。這個時期的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分析設計簡單的實驗,並且他們也樂於在課堂上親自操作,動手實驗,所以本節中我將胡克定律作爲探究實驗來進行,更好地讓學生們融入課堂,主動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學會、會學和樂學三個維度,所以我確定瞭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彈性形變與彈力;知道彈力的產生條件;能夠判斷常見幾種彈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過程與方法

在實驗探究胡克定律的過程中,學會客觀、科學地分析問題,加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生活中常見彈力的認識,領略自然的奧祕,懂得物理與生活生產密切的聯繫。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基於對教材的這些認識,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以及本節課的三維目標,我確定了本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彈力的產生條件,常見彈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

難點

彈力的有無以及彈力的方向。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句: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

本節課我採用了演示實驗法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實驗現象,體會微觀放大法的巧妙之處,利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係,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厚積而薄發,在做了一系列的準備活動之後,我的教學過程將如下呈現,整個教學過程分爲四個環節)

環節一:匯入環節

(過渡句:首先是匯入環節)

上課之前請同學們觀看蹦極視頻,並談談對這項運動的的瞭解,提問學生:在繩子繃直的時候,人受到繩子的力是什麼樣的力?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追問,生活中還有哪些彈力?引入本節新課——《彈力》。

設計意圖:視頻匯入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來,極限運動會造成較強的視覺衝擊,在驚心動魄的視頻之後,讓學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學知識,養成學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現象的習慣,學生學習過彈力,可以很輕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而對於第二個問題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帶着疑問進入課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環節二:新課講授

(過渡句:接下來的新課講授環節,這也是教學過程中較爲重要的一環)

本節課的內容包含四個重要知識點:首先是彈性形變和彈力。

學生在初中對於彈力的學習,距離本節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有些知識點他們可能已經遺忘,所以在進入本節較難知識點之前,我還是會讓學生們親自動手感受彈力,回憶起之前學習過的知識。我會讓學生們親自拉動橡皮條,捏橡皮泥,觀察鬆手之後二者是否恢復原狀,並讓學生回答二者分別是什麼形變。緊接着,我會讓學生根據剛纔所做的實驗和之前對於彈力的學習,嘗試歸納彈力的定義,我補充並強調彈力產生的條件。接着繼續提出問題:如果施加在彈簧、橡皮條這樣物體上的力越來越大,會出現什麼情況,根據學生的回答介紹彈性形變的概念,並讓學生意識到初中階段學到的彈簧測力計使用時不能超過量程,其實就是不能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這樣可以將初高中的.知識聯繫起來,解答學生在低年級時產生的疑惑,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課程螺旋式學習,層層遞進的學科特點。

接着是第二個知識點:研究幾種常見彈力。

我會提問常見的彈力都有哪些?此時根據學生以前的知識基礎,可能會回答壓力,支援力等,接着我會讓學生們注意到研究的關鍵點,向他們提出問題:剛纔說到的的這些彈力,他們真的發生了彈性形變嗎?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理論推導不如眼見爲實,所以接下來我會演示實驗,用手壓桌子,以平面鏡放大微小形變,讓學生們觀察牆上光斑的移動情況,演示結束後,詢問同學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讓學生意識到,雖然手壓桌子的力產生時產生的彈力形變非常微小,但是確實存在,讓學生們體會微觀放大法對物理研究的精妙之處,接着,爲了讓這個實驗充分發揮作用,我會讓學生繼續思考,手壓桌子時,壓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是什麼樣的,並讓學生練習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我會在此時強調,彈力的作用點是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上,爲了方便研究,要畫在受力物體的重心上。這樣的過程能夠讓學生彈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認識,爲接下來複雜的受力分析做好鋪墊。

爲了讓學生對於常見彈力的方向有較爲全面的的瞭解,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多種典型情境,我選擇的案例如下:勻速運動小車內靠在車內壁的球,物體之間點與點,點與面,面與面接觸,輕杆、輕繩、輕彈簧上掛物體等,讓學生嘗試到黑板上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此時學生可能會不斷地出錯,我會帶領學生詳細分析案例中彈力的方向,讓學生這種知錯,改錯當中,對於彈力方向的判斷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最後我根據典型案例,總結正確畫出彈力的方向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先讓學生自主思考,我再進行糾錯,最後將分散的知識點系統地進行總結,讓學生更輕鬆地掌握知識點。

然後是第三個個知識點:探究胡克定律。

學習力時通常從三要素進行研究,到這裏學生已經知道了彈力的作用點、方向,所以此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彈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讓學生進行猜想後利用實驗進行探究,安排讓每個小組利用不同規格的彈簧進行實驗,我會提醒同學們實驗中注意記錄實驗數據,實驗後畫出 F----x 圖象,分析彈力與彈性形變量之間的關係,最後由師生共同總結胡克定律內容。

環節三:鞏固提高

(過渡句:新課講授之後就進入到了鞏固提高環節)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來表示,它又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設計意圖:學生對於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達式,沒有對其物理意義進行深入思考,此時讓他們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達出的意義。

環節四:小結作業

(過渡句:最後就是小結作業環節了)

小結時,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知識點。

作業則是畫出課後習題中彈力的示意圖。

設計意圖:這樣的作業可以讓學生繼續在課下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爲今後分析更復雜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礎

七、說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物理研究的是力、熱、光、電等現象的。本章教材研究的是光的現象及其規律,而對光的反射規律的探究是光學實驗的一個開始,所以做好這個實驗也爲後面的光學規律的探究打下了基礎。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物理,還不具備很好的實驗探究能力,所以不對學生的探究過程要求太嚴。根據學生前一節的學習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對於光的反射有了一點點的瞭解,但是對於具體的反射現象和反射規律學生還很模糊。所以這節課應多鼓勵學生勇敢的進行合作探究,從實驗中得出結論。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本節的內容和學生情況,現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透過一些生活現象知道物體的表面可以發生反射現象,能透過實驗得出光的反射規律,知道光路是可逆的。知道反射有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知識目標)

2、能根據光的反射定律作光路圖,會利用兩種反射解釋有關現象。(能力目標)

3、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情感價值目標)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要求,這一節的重點是利用實驗探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難點是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做光路圖。

四、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上課前發放器材:光的反射實驗器一套、激光手電(四人一組)。教師提前在黑板上寫好小組號,同時畫好上課用的光路圖。

2、教學過程:

1)學生動手實驗,引入新課:

先給學生演示:正對着牆照有個光點,然後給學生提出問題:不對着牆照,如何讓光點出現在牆上?同時對學生提出評價:看誰先做到?做到的報出你的小組號。透過評價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參與度很高,都很積極動手實驗,一開始就把學習氣氛活躍了起來。再利用學生的回答引入課題:光的反射。同時教師適當的點撥什麼是光的反射現象並讓學生舉例,加深對光的反射理解。

2)提出問題,學生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重點)

透過老師的一個演示反射,提出問題:透過這個現象你來猜一下:光在反射時遵循了什麼規律?(在這個地方要把一些名稱告訴學生,便於學生說出猜想和後面的實驗)學生猜想:爲了鼓勵學生作出自己的猜想,教師對學生的猜想不做任何的評價。在學生實驗之前要把評價的要求和實驗的一些注意事項告訴學生,在這個地方加入評價的目的是讓學生儘可能多的探究思考,發現歸納,同時讓相鄰小組相互檢查,既體現了評價的公平性,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透過評價發現學生在小組內的合作意識增強了,競爭意識也增強了,同時爲了得到更多的結論,有的學生會去看課本,這樣得到的結論能夠全面一些。

學生實驗之後請得出結論的最多的小組說出他們的結論,其他組補充。在學生的實驗結論中學生可能會提到:反射光線上的一點的對稱點會在入射光線上找到;教師要引導學生可以利用這個結論作圖。還有學生會說:既然法線是人爲畫上的,那麼入射點就可以移動,不用總是在一個地方,教師要及時的給與肯定和鼓勵。有的小組會說:反射面必須是透明的,或者是光滑的,教師可以簡單說明折射和反射的不同,並就勢引導學生得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老師在學生實驗過程中發現一個小組的實驗設計非常的好,應該加一個鼓勵:這個小組將鏡面朝下,這樣做實驗使得光線非常的清楚,實驗效果很好。最後教師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再把光的反射規律加以明確和強化。實驗結束,讓學生整理好器材。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緊跟着一個跟蹤練習:讓6名學生到黑板上利用剛學的光的反射規律做光路圖(也是爲後面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學習做好鋪墊),其他學生在下面任選一個畫,同時完成後面的練習。學生的作圖可能會出現不畫法線的、兩個角不相等的、光線漏掉了箭頭的,或是將光線箭頭畫反了的,所以在這裏也對學生的作圖做一個評價,透過評價討論總結出作圖的注意事項,讓學生透過評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在做題中總結規律或是一些注意問題。

3)觀察光路圖,學習兩種反射:

利用黑板上學生的作圖,這個圖課前畫在黑板上了,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利用剛剛學過的光的反射規律作圖,鞏固了反射定律的知識,再就是爲後面引出兩種反射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教師三個三個連起來引出兩種反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提出問題:入射光線都是平行的,但是反射光線不一樣,思考它們的區別在哪裏,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然後讓學生看書自學並完成導學案上的題目。教師不再做統一講解。

4)小組交流,歸納總結:

透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對本節所學的知識加以總結。

5)當堂達標:

學生做導學案的達標題,讓做的快的學生到黑板上寫出答案,有不同意見的去用不用顏色的筆改,最後全班交流統一定出答案,再讓同桌用紅筆互批。最後小組長統計組內全部過關的得到一個對號。最後的達標評價既是對學生這一節課學習的一個評價也是對小組的一個總體評價,這樣就能帶動好的學生去幫助弱的學生,利用生教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五、佈置作業:配套練習冊上相應的練習題。

我的課說完了,不對之處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上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九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三節的內容。現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和體會: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功的概念比較複雜、抽象,學生常常容易會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與物理學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沒有做功,是哪個力在做功,因此本節內容是初中物理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難”點。這節課是在前兩節所學簡單機械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力與運動關係等知識來展開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知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可以說是前面所學的知識的延伸,又爲以後學習功率、機械效率、機械能等知識奠定基礎,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因此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並且功的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較大的現實意義。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圖片,貼近學生的生活,增加了學生對物理的親切感和興趣,體現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程理念。這節課需要用1課時來完成 。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機械功的概念、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⑵知道功的公式,會對有關功的問題進行行簡單的計算。

⑶知道功的單位(J),瞭解1J的功大約有多大。

2、過程與與方法

⑴透過觀察、分析和實驗瞭解功的物理意義。

⑵透過對實例的分析,會判斷物體有沒有做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歷史,進一步增強學習物理的興趣,逐步形成獻身科學的意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功的計算是即將學習的功率、機械效率的基礎,在中考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把利用W=FS進行簡單的計算作爲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

學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與物理學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沒有做功,是哪個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斷一個力有沒有做功作爲本節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 15歲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維還不成熟,在學習過程仍需一些感性認識作爲依託,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藉助實驗和實例分析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本節之前學生還沒有學習關於能的知識,在沒有能的轉化的知識的情況下,功的定義是很難下的;但學生已有一定的力學基礎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認知水平來構建“功”的概念。

三、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節課特點,儘量使用身邊常見的實物進行探究活動和實例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

初中物理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體驗、講授和分組討論並輔以講練結合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電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級第十八章第二節的內容,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後學生學習的又一個電學基本概念。本節內容,既是對電能知識學習的深化和具體化,又爲本章第三節實驗"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的學習作理論上的準備,而且它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的指標,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對學生今後體驗生活意義重大。本節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過了部分的電學知識,電流和電路,電阻及其影響因素,掌握了一些解決電學問題的基本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具有一定了的電學基礎,學生感性思維能力較強,同時透過對前面功率的學習,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單本節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相對較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電功率定義、公式、單位,會用電功率公式P=w/t進行簡單的計算,能初步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電功率問題。

2.過程和方法:觀察體驗電能表鋁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電功率的關係,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使學生懂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關心日常生活中各種用電器功率的大小,形成節約用電的意識和習慣。

四、教學準備

電風扇(有銘牌),電吹風,學校用的電子計時器,空調機的銘牌圖片、燈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合作探究,學習新知→例題講解,鞏固體驗→學生總結,體驗心得→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教法學法

教法:談話法、講解法

學法:觀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本環節教學大約5分鐘)

引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鼓勵學生髮現問題。

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電能錶轉動的快慢情況,發現電能表上的鋁盤轉動有時急匆匆,有時慢悠悠。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現,在使用一隻普通燈泡時,鋁盤轉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燈泡時,鋁盤轉得快!讓學生交流,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用演示實驗引起學生的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鑄就良好的開端。)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學習新知(本環節教學大約25分鐘)

活動一:自主討論,認識定義

1、透過看課本討論和引導學生得出電功率的定義和公式及單位進率:

板書:電功率是表示用電器消耗電能快慢的物理量。

啓發:如何來比較不同用電器做功的快慢呢?(應引導學生得出:可以讓時間相等,看消耗電能多少;或者讓其消耗電能相等,看所用時間的多少;只要說出大體意思即可,關鍵是讓學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變量法。)

得出:電功率大小等於用電器在1秒時間內所消耗的電能。(類比於功率的定義)

2、提問:如何計算電功率的大小?

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各小組推薦同學回答,由學生匯出電功率的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能力。)

活動二:解決問題。

板書: 消耗功率100W中的100就是電功率是100W,它的意義是此燈

泡在1s內消耗的電能是100J.學生回答25W的意義。

談話:正是因爲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在相同的時間內消耗的電能

多,所以轉化爲內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這就是爲什麼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亮的原因。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三:閱讀資料,理解概念

讓學生看書本上92頁的小資料,並觀察教師帶來的用電器上的銘牌,請學生讀出某個用電器的功率,並回答:①各家用電器的電功率相同嗎?②誰的電功率最小?③誰的電功率最大?引匯出單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設計意圖:從現象中認識意義,討論問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初學者常常會認爲電功率大的用電器消耗的電能一定多,這樣設計可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深刻理解電功率的概念。併爲下面千瓦時學習做鋪墊。)

活動四:單位比較,明確概念

<討論>:(1)功率爲1千瓦的電熱水壺,正常工作1小時,它消耗的電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單位,t用小時作單位,則W的單位是什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推導能力,理順各單位的關係,有利於知識的掌握。並且明確所求的是W電能!)

引導得出:"千瓦時" 的來歷

活動五:自主學習,教師引導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P.95的電功率的測量。教師歸納總結

第三環節:典例剖析,歸納總結 (本環節教學大約7分鐘) 板書典型例題,學生分析剖析,教師分析講解並總結。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提高(本環節教學大約3分鐘)

在完成第四個環節的教學後,本節課的新課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可以根據小習題練習檢查本節課的收穫,體驗學習的快樂。之後老師動員學生收集家裏的電冰箱、 電熨斗、 電視機、 電風扇、 微波爐、 洗衣機等用電器的銘牌,瞭解它們的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STS活動),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附:板書設計

電功率

1.電功率: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做電功率。

2.計算公式:P=UI P= 匯出公式:P=U2/R,P=I2R.

3.功率的單位:國際制單位:瓦(W),常用的還有千瓦(KW),1KW=103W.

4.電功率表示的意義:用來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5.額定電壓與額定功率

U實

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容易被大電流燒燬

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發揮其額定功率

燈炮亮度由燈泡消耗的實際電功率決定,燈泡的亮度越大,消耗的功率越大。

6.電功率的測量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6

一、教學內容

本節教材是圍繞"電能"這個概念展開的。課文開始既用兩幅組合圖,從供電和用電兩方面展現了電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接着介紹了電能的單位及計量電能的儀表──電能表,最後引出電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讓同學們經歷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內容上循序漸進,逐步上臺階,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同時教材也體現了注重全體同學們的發展,滲透科技意識等課標中的新理念。

現代生活與電的聯繫是最爲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學有必要也有責任把電學知識作爲提高全體同學們科學素養來處理。本節教材就是在同學們瞭解了一些基本電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同學們熟悉的生活素材來激發同學們們的求知慾望,進而學習電能的。同時由於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較多接觸"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會使同學們在學習物理知識時發揮生活經驗的作用,更有利於同學們的學習和探究。因而對於這個更深層次上反映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本質的能量的單位及電能表的使用是本節的重點,而電功的概念則是本節的一個難點。但教材沒有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概念的嚴密性,降低了傳統物理學中歷來受到重視的知識的難度要求,所以對"電功"概念的要求不必過高,這樣纔有助於同學們在學習中獲得自信。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課件中豐富的視屏資源爲同學們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它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導向作用,併爲教學評價提供依據。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材特點以及同學們實際等因素,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目標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能的單位是焦耳,另一個單位是千瓦時。知道電功率的單位是瓦或千瓦。

2、會讀家庭電能表。

(二)過程與方法

體驗電能可以轉化爲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

1、瞭解電能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

2、認識節約用電的重要性。

三、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同學們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方法爲主的綜合啓發式,同時充分發揮資訊技術與物理學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個教學過程要充分體現以同學們爲本的教育思想,貫穿以同學們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問題爲線索的原則,堅持啓發式。在教學各個環節不斷地爲同學們創設問題情境,設定懸念,適時點撥誘導。

爲了增加課堂教學的資訊量,同時也爲了使教學內容具有形象性、生動性、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有效的節省教師講解、板書、板畫時間,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可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因而利用Authorware自制了具有交互功能的CAI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學是一種精神交流活動,教學內容只有放進一定的教學環境,才能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應。將章首語配上圖片和朗讀配音,播放給同學們看:廣袤的戈壁灘、勁舞的狂風、轉動着扇葉的風車田……把同學們課間休息時還尚未安定的心帶進神奇的物理世界,讓他們在聽和觀察的過程中,充分思考和遐想,在憧憬中走進電能的大門。 (二)提出問題

當同學們還沉浸在驚奇和遐想的氛圍之時,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今天的人類已經離不開電能了,同學們都知道,我們所使用的電能是透過那些方式獲得的嗎?

問題是思維的動因,有了適宜的問題就反覆一石激起千層浪,必然在同學們思維的海洋裏激起軒然大波。

(三)同學們分組討論

現代社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面臨的問題越來越複雜,而社會分工的細化則又限制了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範圍。因此個人之間和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透過小組討論可以培養同學們的合作意識與能力,也體現了時代和社會的要求。

讓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積極思考,熱烈討論,並把交流結果寫在草稿紙上。

(四)小組展示討論成果

可讓某一小組推薦一代表發言,其他小組幫助指出不足並進行補充,培養同學們準確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中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尊重他人的品質。作爲教學資源的提供者、設計者的教師要及時展示各種獲取電能途徑的視屏材料和圖片資料,讓同學們身臨其境,體驗發現的歡樂,爲人類智慧的偉大而感到驕傲。同時還要捕捉同學們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五)提出問題二

作爲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教師要設計好問題線索,讓同學們思維的漣漪一圈圈盪漾開來。

問題二:無論走到哪裏,都可以看見電能的存在,同學們能列舉出電能被我們利用的實例嗎?

(六)小組合作交流後展示成果

"莫以善小而不爲"雖然電能被廣泛應用的實例非常之多,但讓同學們們依然交流討論並展示,一方面潛移默化地讓同學們感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全體同學們,特別是一些困難生對於物理的熱愛。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七)多媒體展示

利用圖片及視屏展示電能的應用實例,並從能量轉換的角度引導同學們分析人類是如何應用電能的,同時也爲電功的引入埋下伏筆,做好鋪墊。

(八)提出問題三

用電是要付電費的,同學們都知道你們家的電費是怎樣被計量出來的嗎?對於電能表,同學們有哪些瞭解?又想了解些什麼?

(九)同學們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小組藉助課本和課前收集的電能表說明書對電能表的功能、規格、讀數等進行交流探討。允許個別好奇心強的同學上講臺查閱教師製作的有關電能表的課件資源,資源有:

(1)電能表在家庭電路中安裝位置的視屏素材;(2)演示電能表工作時的Flash動畫;

(3)能夠進行交互操作的有關電能表銘牌上數據和單位的物理意義;

(4)有關電能表讀數及電費計算的例題;

(5)IC卡電能表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6)焦耳的照片及一度電的作用的圖片(可對同學們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教育以及節約用電關心科技發展意識的培養)。

(十)小組彙報探究結果

可採取由一個大組專門找問題,另一大組進行答辯,其它大組進行補充,而教師則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進行潤色、強化和拓展。

(十一)介紹電功

利用多媒體再次展示、引導同學們回顧人類從能量轉換的角度應用電能的實例圖片,歸納出電能轉化爲其他形式能的過程是電流做功的過程,有多少電能發生了轉化就說電流做了多少功。並讓同學們再補充列舉一些電流做功的實例。

(十二)反思與小結

在臨近下課時,師生可共同對探究內容進行反思,討論本節課究竟學了哪些知識,爲什麼學這些知識,學的過程中有什麼經驗與失誤,下一次怎樣改進才能做得更好。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來強化和潤色。最後,留一些方法具有多樣性或問題具有趣味性、挑戰性,可研究性的作業,使同學們的探究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作業爲:假設生產的電能只供家庭使用,那麼請你查閱資料,我國20xx年的發電總量可供應多少個家庭?

五、板書板圖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搞好教學的一項必備的基本功。由於本節課採取的是多媒體輔助教學,因而可在反思小結環節,將板書內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來,力求能直觀地顯示教材的思路,同時也對同學們養成整潔、美觀,有條理的書寫習慣產生一個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板書如下:

六、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電能"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在實際執行教學結構中的各個程序時,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擾,這就要求教師沉着冷靜,隨機應變,排除干擾,適時適度地調整原定的課堂教學設計方案,以求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