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心理疾病>

精神分析是透過什麼方法治癒心理疾病

文思屋 人氣:3.26W

透過精神分析去治癒心理疾病,那麼其實治療的基本理論是什麼呢?下面精神分析是透過什麼方法治癒心理疾病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神分析是透過什麼方法治癒心理疾病

因爲所有的心理疾病全部源自被壓抑本能慾望的轉換過度和錯誤轉換在潛意識中形成的錯誤暗示“搞的鬼”,因此治癒心理疾病的方法有二:一、刪除潛意識中已經形成的錯誤的暗示,治癒心理疾病。二、重塑“轉換模式”,即重塑人格。。下面分別加以論述。

一、如何刪除導致心理疾病的潛意識,進而解除業已形成的疾病性心理行爲?

下面先看一個經典案例。

在弗洛伊德書中描述過一個叫做安娜的患者。安娜對水產生了恐懼而一度無法飲水,只能透過食用多汁的水果來解渴。對這一點她感到很痛苦,也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會這樣。然而在一次與治療師布洛伊爾(弗洛伊德的合作者)的談話中,她突然憤怒地談到,有一次她到家庭英語老師的房間中看到了一個非常令人噁心的場面:英語老師的小狗——可怕的畜生,正在喝一個杯子中的水。當時她感到異常憤怒,然而出於禮貌她一言未發。自此以後安娜就無法再飲水了。讓人感到驚奇和不可思議的是,在這次“無所顧忌地表達了壓抑已久的憤怒”之後,安娜竟然喝了很多水,所有的症狀都被徹底治癒了。而且從未再犯。

爲什麼安娜會被治癒?按照精神分析的解釋是:由環境(狗飲水杯中的水)刺激出來的本能慾望(憤怒)出於禮貌(社會規範),讓安娜把這種憤怒和噁心給“生吞了”,即給壓抑了。然後這種本能慾望的憤怒就轉換爲了神經症(癔病)——即讓安娜無法飲水和恐懼水。假設當時安娜痛責一頓她的家庭教師和痛打一頓小狗的話,安娜就不會患上無法飲水的癔病。那麼爲什麼安娜後來的“宣泄”會徹底治癒這種神經症呢?

(注:癔病=神經症=心身疾病=心理疾病。暗示分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有時也被直接稱爲“暗示”;如同一袋米是由米粒堆積以來的一樣,如果把潛意識統稱爲一袋米的話,米粒就是“自我暗示”。有時也把“一粒”自我暗示稱爲“一粒”潛意識)

若要理解這點——即爲什麼宣泄可以治癒心理疾病,必須先要理解“催眠後暗示”現象。

什麼是催眠後暗示?

催眠後暗示是催眠師給予一個讓被試(被測試者)在催眠後覺醒狀態下發生反應的暗示。清楚地說,催眠師對被試施加一個暗示,然後使其遺忘施加暗示的過程。最後被試在覺醒後,即在清醒狀態下,就會對這個暗示內容自動地作出反應的現象。例如:

例一:催眠師對被試說:“一會我會把你叫醒,醒來後當聽到拍手聲音時,你就會不可抑制地大聲開始唱歌,當然你會忘記我說的這句話,但是你會認真執行這句話”。這樣,催眠師就在被試潛意識中植入了一個“聽到拍手聲就開始大聲唱歌”的暗示。結果,當被試被叫醒後,即在清醒狀態下,催眠師一拍手,被試就開始不自主地唱起歌來。

例二:催眠師對被試說:“一會我會把你叫醒,醒來後當聽到有人說“蘋果”這個詞時,你就會去捏一下鼻子,當然你會忘記我說的這句話,但是你會認真執行這句話”。這樣,催眠師就在被試的腦潛意識中植入了一個“聽到蘋果就去捏鼻子”的暗示。結果當被試被叫醒後,即在清醒狀態下,當催眠師在一句話中提到“蘋果”二字時,被試就無意識地去捏了一下自己的鼻子。

那麼這種催眠後暗示現象與心理疾病有什麼關係?

首先、因爲心理疾病都是由錯誤的潛意識“製造”出來的,所以要想治癒一個人的心理疾病首先就要刪除一個人腦中錯誤的潛意識——即錯誤的自我暗示。因此刪除一個人腦中錯誤潛意識的方法就是治癒心理疾病的方法。

其次、在“催眠後暗示”現象中,被試無意識地去執行了某一心理行爲(如聽到拍手而去唱歌),但是在意識上,他卻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會去這樣做——即他不知道自己腦中竟然存在着這麼一個暗示、以及不知道自己腦中爲什麼會存在這一暗示。

同樣道理,在心理疾病中,一個人很痛苦地經歷着某些錯誤的心理行爲,但卻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會去經歷這些痛苦,也不知道自己腦潛意識中的錯誤暗示是什麼,以及這些錯誤暗示是如“被創造”出來的。

從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催眠後暗示與心理疾病除了在潛意識中“被創造”出來的方式上不同外(一個是催眠師施加的,另一個是個人生活的特定經歷和特定心理防衛行爲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本質的“心理行爲機制”——即都是由腦中潛意識激發出的行爲機制是沒有任何本質區別的。

因此清楚地說,如何不讓被試在覺醒狀態下去執行“聽到拍手聲就開始大聲唱歌”的方法就是治癒心理疾病的方法。那麼如何刪除這一暗示呢?——就是說,治癒心理疾病的方法是什麼?

催眠治療

催眠方法很神奇,在催眠狀態下,一個人會無條件地接受催眠師的暗示內容。催眠師即可以在被試潛意識中植入一個暗示,也可以刪除一個暗示。例如催眠師對在催眠狀態下的被試說:“你是一隻狗。”這時被試不但會“汪汪地叫”,而且還會像狗一樣四肢着地走路。如果在清醒狀態下,催眠師得到的“禮物”只能是“一記耳光”。那麼如何用催眠術心理疾病呢?

下面,透過“例一”來比喻說明。

第一、假設由第一位催眠師對“被試”施加了一個“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暗示(這等同於任何一種心理疾病的發病機制),造成了被試患上了一種心理疾病:一聽到拍手聲就會不自主的去唱歌。這時被試很痛苦,就去找了另一位催眠師。

(注:爲什麼被試沒有去找第一位催眠師呢?因爲在實際的心理疾病中,“第一位催眠師”角色由個人遇到的“環境刺激”所取代,因此此處以出現“第二位催眠師去治療由第一位催眠師施加暗示”的比喻方式,目的就是爲了更清楚說明“治癒心理疾病”的方法)。

第二、第二位催眠師透過觀察被試的心理行爲反應,進而推斷在被試腦中存在着一個心理暗示——“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暗示,所以當第二位催眠師決定採用催眠術對被試進行治療時,就會再次將被試催眠,然後暗示說:“下一次聽到拍手聲就不要再去唱歌了”。結果被試會在一段時間內不會再犯“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心理疾病。這種方法就是催眠治療方法。

例如:假設用催眠術治療麗莎的手臂麻痹的話,就可以將之催眠,然後暗示說:“下一次做家務事時,你的手就會變得十分的靈活和靈敏。而且不再有麻痹的感覺”。如此,對於任何的心理疾病(抑鬱、焦慮、癔病等)都可以採取這一個方法去治療患者。而且都會有效。

催眠方法簡單直接易行,問題是弗洛伊德爲什麼沒有繼續像他的老師那樣去採用這一方法治療患者的癔病(心理疾病)呢?原因是:

第一、弗洛伊德發現有些人根本無法被催眠;即便能夠被催眠者,由於催眠的深度不夠,因此治療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透過催眠治療的效果多是暫時的——治標不治本(爲什麼是暫時的,後面將說明)。

覺醒治療

下面還是以“例一”加以說明。在例一中,如果催眠師問清醒狀態下的被試:“剛纔聽到拍手時,爲什麼會去唱歌?”被試會辯解說:“是自己聽到了好聽的樂曲,所以就去唱了歌”。在例二中如果問被試:“剛纔聽到‘蘋果’時,爲什麼會去捏鼻子?”,對方會辯解說“是自己聞到了異味,所以就捏了鼻子”。

清楚地說,意識擁有非常強大的批判性,這種批判性讓意識絕對不會接受一個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即自己根本不知道的事情(現在請你回憶一下,你是否會相信一個你自己根本不知道的事情?),因此意識爲了保護自己,會給自己自動找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當然意識的這種高度的批判性同時也給自己設定了一個障礙,即很難發現“自己的錯誤”。

現在假設由第二位催眠師來治療被試的這種“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心理疾病”。第二位催眠師會幫助被試透過“自由聯想”的方式,讓被試回憶與“拍手和唱歌” 有關的任何事情。然後在透過多次的“見面諮詢”後,第二位催眠師會根據被試多次的由“自由聯想”回憶起來的內容片段,透過如同“拼接圖片”的方式,幫助被試最終把“病因”找出來——找出錯誤的潛意識(自我暗示)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既是讓被試回憶起“第一位催眠師給被試施加‘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整個暗示過程”。

進一步,第二位催眠師再幫助被試將自己的“病態心理行爲(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與“第一位催眠師施加暗示的過程”在意識上聯繫在一起——也就是讓被試在意識上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心身疾病——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是由“第一位催眠師給自己施加暗示”搞的鬼(這就像陰謀被大白於天下一樣),那麼這時候,被試的潛意識中“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暗示纔會隨着被試自己的完全意識到而被徹底刪除掉,被試的心理疾病也就被徹底治癒了(現在你就可以去想象一下,假設你是被試的話,當你清楚地回憶起第一位催眠師給自己施加暗示的過程,你是否會繼續“受騙”?答案是:肯定不會)。

從這裏可以清楚看到:在第二位催眠師運用催眠治療時,由於他不知道“第一位催眠師施加暗示”的整個過程,因此他只能改變被試的“表面行爲(聽到拍手不再去唱歌)”,由於沒有從根本上刪除錯誤的暗示,因此催眠治療的效果也只能是“暫時的”。而覺醒治療的關鍵是,催眠師會幫助患者回憶起整個的“導致疾病的病由(病所由來)”,由此就可以徹底刪除潛意識中導致疾病的“自我暗示”了。

那麼,既然是能夠回憶起致病的病因就是治癒的過程,那麼豈不是任何人只要透過回憶起自己的“心靈創傷”就可以治癒任何疾病了嗎?那麼催眠師——這時應該叫“精神分析師”的作用是什麼?

還是以“例一”來說明。

被試對於“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心理行爲是潛意識的,也就是被試是在無意識中操作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時被試也會回憶起由“第一位催眠師給自己施加暗示”的過程,可是如果被試沒有在意識上明確地意識到自己有一種“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心理疾病”,以及沒有把這種心理疾病與第一位催眠師給自己施加暗示的過程聯繫在一起的話,那麼被試的“心理疾病”依舊會繼續存在。

清楚地說,如果沒有將二者聯繫在一起的話,那麼被試在意識上,就不會十分清楚地意識到“是催眠師施加的那個暗示而導致自己出現了‘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病態心理行爲”,沒有被十分清楚地意識到“病態的暗示”,那麼這個病態暗示也就不會被“徹底刪除”。

進一步說,精神分析師的作用是幫助患者將“以前的精神創傷”與“自己的心理疾病”之間的必然聯繫,有效地提升到患者的意識中——即讓患者十分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病由”,進而才能徹底刪除之。

例如:麗莎也許會經常回憶起她對父親的怨恨和自己無法實現愛情的痛苦。但無論如何,麗莎也不會將自己手臂的麻痹與她的怨恨和痛苦聯繫在一起。這時分析師的作用是幫助麗莎將兩者“意識化”——也就是幫助患者發現心中的“魔鬼”。

再例如:安娜也會時常想起“小狗飲水杯中的水”的噁心情景和當時她的憤怒,但是安娜卻沒有治癒自己的“恐水症”。而只有當布羅伊爾幫助安娜將她所經歷到噁心和憤怒與與她的恐水症在安娜的“意識上”有效地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安娜才徹底刪除了潛意識中“我無法飲水”的自我暗示。

因此,安娜之所以會透過“宣泄方法”治癒“恐水症”,根本原因是布羅伊爾幫助安娜透過“意識到”兩者之間(看到小狗飲水杯中的水引發的噁心憤怒與自己的恐水症之間的聯繫)存在着必然聯繫的方式,才讓安娜最終在潛意識中刪除掉了導致恐水症的自我暗示。否則的話,或者說更直觀地講,如果不是布羅伊爾起着一個關鍵指導作用的話,而假設安娜面對一棵樹或一堆石頭髮泄自己的噁心和憤怒的話,安娜的“恐水症”是不會被治癒的。

因此,精神分析治療的關鍵——也是精神分析治療的核心方法是:精神分析師幫助患者將導致疾病的潛意識,以及爲什麼會導致自己出現“病態潛意識”的病因找出來,即完全“意識化”,然後徹底刪除錯誤的潛意識(不用刻意刪除,因爲完全意識化的當下,即被徹底刪除)。

另外,透過精神分析治療的難點在於,一個人在意識上,是很難相信自己的某一特定心理行爲是由自己腦中的某一個“自己根本不知道的想法(潛意識)”所引起的。尤其在心理疾病中,某些致病原因是違背常理和人們日常思維邏輯的,而這更讓人無法相信和接受(例如:俄狄普斯情結)。

例如:假設被試自己沒有回憶起來,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自己腦中竟然會存在着一個“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暗示,以及這個暗示是某位催眠師給自己施加的。再例如:如果不是透過弗洛伊德的分析,麗莎根本不會相信自己的手臂麻痹竟然是自己腦中一個違背常理的潛意識“搞的鬼”,當然更不會去接受自己腦中竟然還有這樣的想法。因此在精神分析過程中,患者在意識上和潛意識中都會自動採取許多的阻抗。例如:精神分析師在洞察患者潛意識祕密的過程中,患者會產生憎恨、攻擊、指責分析師是騙子等情況。

比如說,精神分析師首先就要是一個擁有超強心理素質和實踐經驗的人,纔會不斷“拆除”這些阻抗,進而讓患者一步步意識到“自己內心中的魔鬼”。正因於此,在精神分析過程中,許多患者會因爲阻抗過於大而中途“跑掉”——即放棄治療。

由此可見,精神分析師的工作是十分繁重的,他要“見招拆招”,要學會使用各種各樣的分析技術和分析技巧(包括催眠、自由聯想、對夢境的解釋和多種暗示技巧),需要付出極大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幫助患者在意識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那麼如何從根本上徹底治癒心理疾病,獲得完美人生?答案是,需要重塑轉換模式,即重塑人格。那麼什麼是轉換模式?如何重塑?下面先看兩個例子。

在十幾年前,我家一個鄰居的三歲孩子,每當他想要一個玩具(或小食品)而沒有得到父母的應允時,他做的第一動作就是“倒地打滾”,緊接着就是大聲嚎哭(後來又發展到“以頭撞牆”的程度),這時父母做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趕快將其抱起,馬上滿足其慾望。結果在“謀略”一次次獲得成功後,在他的潛意識中就建立起來了一種“慾望得不到滿足”時,就透過“自殘”的方式實現慾望的“轉換模式”。這就導致後來他與父母吵架時,由於在道德上他不能傷害父母,所以就自己照着自己的肚子刺了一刀。

同樣在十幾年前,我的侄子也三歲,有一次我與姐姐和小侄子一同走路,結果小侄子被石頭絆倒了,磕破了膝蓋,而且流了血。我要去扶他,結果我姐說“不要去管他”,我姐只是回頭看了小侄子一眼,然後示意我和她繼續走路。你猜發生了什麼事情?小侄子“欲哭無淚”,從地上爬起來後,摸了一下膝蓋,然後就繼續跟在我們身後走路了。其後我還發現,每當小侄子想要一個玩具什麼的,總是先去親她的媽媽,討好一翻,然後再說出自己的“慾望”。前幾天還在qq上與小侄子見了面,他看起來很“成熟”。

同樣是面對“欲而不達”的憤怒,爲什麼鄰居家的孩子和我的小侄子反應出的心理行爲是不同的?簡單地說,當鄰家的孩子面對“欲而不達”的憤怒時,在他的頭腦中會有一個聲音“暗暗地”告訴他:“你可以去倒地打滾和大聲哭泣,這樣父母就會同意你的慾望了。”當小侄子面對“欲而不達”的憤怒時,腦中會有一個聲音“暗暗地”告訴你他:“倒地打滾是不行的,你只有讓父母高興,他們纔有可能同意你的慾望”。

從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鄰家孩子和小侄子的腦中都存在着一個在“暗暗地”指示他在遇到什麼情況應該如何去做的“聲音”。這個聲音來自腦中的一個指示系統,因爲這個聲音是“暗暗地”指示的,所以稱爲“暗示”。而這個指示系統就被稱爲“暗示系統”。由於人們平時在意識上意識不到暗示的存在,因此所有的暗示都是“潛意識”的。暗示系統就是潛意識系統。進一步說,是這個潛意識系統指導着他們表現出不同心理行爲的。

那麼在我們的腦中也存在這樣的系統嗎?現在請你回憶一下,當遇到一件事情時,你的腦中是否也出現過類似的聲音在告訴你如何去做?

例如:當過馬路時,會有一個聲音不斷提醒你“快點過馬路,綠燈馬上就要轉換爲紅燈了”;當錢包被偷了,會有一個聲音立即告訴你“趕快去報警”;當中午到來時,會有一個聲音告訴你:“好久沒有吃米飯了,今天去吃吧”。當你與同事吵架時,會有一個聲音告訴你“這個同事曾經對你很好,你要去寬容他”。如此,每當我們要去做一件事情時,腦中總是會有一個聲音在告訴我們:“你應該這樣去做,應該那樣去做,這個不行,那麼不能動,我多麼羞恥,我不敢去做,你不勇敢,你是一個偉人,你像一個縮頭烏龜,你真是一個無能的人”等。(假設有人這麼對你“明示”——你是一個無能的人,你絕不會同意對方的觀點,也不會按照對方所示去做,你會很憤怒的產生抵抗,由於是自己對自己說的,所以自己會毫無抵抗、沒有任何批判的接受這一點,這時你就會感到自卑。從這一點你就會更加明晰什麼是“暗示”了)清楚地說,人人腦中都存在着一個暗示系統(潛意識系統),這個系統會在我們遇到特定環境時,告訴我們如何去做,這個系統也會讓我們“莫名其妙”去喜歡一件東西。例如:有人很喜歡根雕,有人對之卻不屑一顧。有人喜歡唱歌,有人卻喜歡跳舞,有人喜歡檯球,有人喜歡的是籃球。如此等等,我們一切的心理行爲都是由我們腦中的“暗示系統”——潛意識系統決定着的。

從鄰居家孩子和小侄子的心理行爲上可以清楚看到,面對同一事件(如慾望和憤怒),他們的反應是不同的。而爲什麼他們的反應是不同的?因爲他們腦中的暗示系統是不同的。因爲暗示系統是由許多單個的暗示集合而成的功能單位,這個功能單位會將外界刺激(或由個人本能慾望發出的`刺激)轉換爲一個人特定的心理行爲。所以暗示系統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一個“能量轉換系統”。因此對於鄰居孩子和小侄子爲什麼會有不同的心理行爲反應的原因是:他們對發泄憤怒和實現慾望的“轉換模式”是不同的。進一步說,人與人之所以不同是人格的不同,因此也是“他們的人格不同”。從以上可以清楚看到:暗示系統=潛意識系統=轉換系統=人格系統。那麼什麼是人格呢?

簡單地說,人格就是人的“格子”。“人”的什麼格子呢?答案就是一個人面對怎樣的環境時會作出怎樣反應的“格子”。這些格子中都裝了些什麼呢?每一個格子中都裝了由許多個自我暗示組合成的“自我暗示系統”。這樣的暗示系統會對特定的環境作出特定的一系列的組合反應。例如:有人喜歡吃蘋果,有人卻對葡萄感興趣;有人喜歡話劇,有人卻對之厭煩;有人面對別人的侮辱會大發雷霆,而有人卻付之一笑。

因此,如同電腦的集成電路一樣,人格就是自我暗示系統的集成——既是潛意識系統的集成,或者說是轉換模式系統的集成。

由於轉換模式——心理防衛行爲的不同最終決定了人格的不同。當一個人把自己憤怒和慾望轉換爲社會規範允許的行爲時,他的人格就是“高尚”的。比如,彬彬有禮、義正言辭、鏟奸除惡的心理行爲。當一個人把自己的憤怒和慾望轉換爲“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也不利己”的心理行爲時,他的人格就是“卑劣”的。

更清楚地說,高尚與卑劣不在於“本能慾望”而在於“轉換模式”。那麼爲什麼是這樣的呢?

下面以“損人也不利己”的心理爲例加以說明。

當人們看到一個人不小心被椅子絆倒時——即出了洋相時,人們都在心中會“莫名其妙”地引發出快樂的感受,大多數人會大聲笑出來。這種“幸災樂禍”就是本能慾望的合理發泄。當然更進一步,人們會故意製造出此類事件的發生。例如,劇院裏小丑的滑稽表演,任何在影視劇中出現的劇中角色被人“愚蠢”的場面都會引發觀衆的笑聲,這都是本能慾望的合理發泄。

就是說,你是個“生物”而不是個石頭,生物性的本能反應會在你的內心中時常涌現現出某些不符合社會規範的、無恥下流的、骯髒不堪的、齷齪的、甚至讓你在道義上寧願死去也不願意去實現的想法——例如強暴他人、憎恨最親近的人、報復他人、讓你感到無地自容的性慾望……..。那麼這些念頭在腦中的閃現是正常的,因爲“你就是他”。因此,當下一次腦中閃現某些讓你感到十分羞恥的想法時,不要過分的去指責自己,因爲不但是你,任何一個看似高尚的人——比如大學教授、牧師、和尚、市長或總統,在他們內心中都有許多不可告人的祕密——他們腦中的想法比你更爲“惡劣”和“無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大家都退回沒有社會規範的原始社會,大家都跳回到樹上,無論從那個方面來講,大家都一模一樣——奧巴馬無非是非洲一猩猩,而你和我就一箇中國猴。當你勇敢地面對自己,承認自己是一個“生物”時,你就不會出現過度的“自責”而引發出自卑和過度抑鬱,你也就不會每天生活在重度懊悔之中,由此你的心理疾病也就治癒了一半了——這就是精神分析追求的目標——現實、勇敢地面對和接受自己。然後選擇健康合理的道德方式實現自己。

回過頭來,現在我們再問,如何治癒心理疾病?

因爲心理疾病是在對“本能慾望”的“轉換模式”中產生的(當然是過度的表現和錯誤的轉換),那麼,爲了治癒心理疾病能不能徹底“刪除”本能慾望而成爲一個“完人”呢?

爲了清楚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高談闊論,直觀一點講,現在你可以想象一下,有這麼一個人,他對喝水和吃飯已經沒有任何慾望了。例如你讓他吃樹皮或者喝馬尿都無所謂;他感到活不活都行,死了也都無所謂;他像太監一樣,沒有性慾,男人和女人在他眼裏無非都是一個“東西”而已;因爲他沒有任何慾望,所以他根本就沒有了任何的快樂,更沒有了任何的憤怒、遺憾、噁心、焦慮、抑鬱和狂喜之類的事情;他每天表情木然,從來沒有做過什麼壞事,更不會去做什麼好事。假設一個人沒有任何本能慾望的話,一個人就變得如此情況!

你覺得這樣的人與石頭或者木頭有什麼區別?像不像行屍走肉?你想做這樣的“完人”——即完蛋的人嗎?

清楚地說,人是生物。只要是生物就有生物反應。由於人類的進化作用導致人腦的神經系統是生物界,也是全宇宙中最複雜的系統,因此也就產生出了最複雜本能反應系統,進而“氾濫”出本能慾望。人之所以爲“人”,就是這些本能反應——也是本能慾望的集合。

在精神分析概念中,弗洛伊德將人類的這種本能慾望系統用“原我”來表示。原我的意思是“本來的我”、“本質的我”、“生物性的我”——也即是“獸性的我”。所以本能慾望是不能被刪除的,因爲你就是“他”。如果把他刪除了,你也就完蛋了。

既然本能慾望不可被刪除,那麼我們看看能不能刪除“轉換模式”?

還是直觀地講,假設沒有轉換模式,那麼人們的野性都比奔跑的狼或者樹上的猴子更殘暴。一個人將變得毫無理性可言。例如,現在你既可以回憶一下你腦中曾經出現過的念頭(如殺人、綁架、性侵犯等等),如果沒有轉換模式,這些本能慾念都將會真實的實現。那麼這將多麼的可怕!世界將會瘋狂,文明世界將不復存在,人類也將最終滅亡。因此轉換模式也不能被刪除。

既然本能慾望不可被刪除,轉換模式也不能被刪除,那麼如何避免由本能慾望對人類造成的心理疾病呢?答案是:第一是直接發泄;第二是合理的轉換。

第一、一個人絕大部分的慾望會直接被髮泄掉,因爲這些本能慾望是符合社會規範的,例如:飲食、正常的性行爲、沒有違背法律道德的憤怒、攻擊(拳擊、練武術)等。

第二、透過合理疏導進行間接發泄掉。就是說,正常的、或者說對一個人傷害很小的疏導方式,對維持一個人正常生活是必須的。因此,那些不被允許的本能慾望會“轉換”爲跳舞唱歌、拳擊遊戲、寫作、藝術創造(如昇華)等方式被髮泄掉。

如果某些本能慾望沒有得到合理的疏導(或者過度表現),就會導致“疾病”。例如:抑鬱、焦慮、躁狂症和癔病等。因此疏導就變得至關重要。疏導的方式就是本能慾望轉換的方式。所以,要想從根本上治癒一個人的心理疾病,就要刪除以前錯誤的疏導方式,進而重新塑造出健康無害的疏導方式——這等同於說:重新塑造轉換模式——重新塑造暗示系統——重新塑造潛意識系統——重新塑造心理防衛行爲——重新塑造一個人的人格(此處被重塑的人格是指那些對人造成傷害的人格部分)。

那麼如何去重新塑造“人格”?

從以上可以清楚看到:

第一、人格=自我暗示系統=潛意識系統=轉換模式=疏導方式。

第二、任何心理疾病都是由“錯誤暗示”導致的,所有錯誤暗示又都是由“一組錯誤暗示”(例如透過自殘實現慾望)製造出來的。這一組暗示構成了一個暗示系統。

就像是一個機器出了毛病,結果就產生出了不良產品,而要想獲得優質產品就要把機器修理好一樣,“不良產品”就像是“錯誤暗示”,而“機器”就像是“自我暗示系統”。因此治癒心理疾病的關鍵是修正能夠製造出病態暗示的“暗示系統”。

那麼如何才能修正暗示系統呢——就是說,一個暗示系統如何才能被“重塑”的?下面舉一個例子說明。

例如,當鄰家孩子面對叔叔的拒絕時,他會像對他父母那樣“故技重施”——倒地打滾,然而他會驚奇地發現“這一招對他叔叔不靈驗”。因此,當他再次遇到叔叔的拒絕時,腦中就會有一個聲音“悄悄地”告訴他:“在叔叔面前,倒地打滾是不行的”。因此,他的自我暗示系統,在他意識到,在叔叔面前犯了一個錯誤的時候,當下就被修正了——也就是,他面對他叔叔的“人格”被修正了。

清楚地說,重新塑造人格——即修正暗示系統,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玄妙和複雜,實際上很簡單:凡是當你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錯誤的時候,那麼你的自我暗示系統都得到了“修正”。因此修正自我暗示系統的方法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用另一句話來說,凡是你意識到自己犯了某個錯誤的時候,那麼你都在做着重新塑造自我暗示系統——即重塑人格的工作,只不過你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重塑自己而已。

例如:當你對某個事物的認識會發生改變的時候,這時也就是你的自我暗示系統中的某個暗示已經被改變了——也就是,你對某個環境刺激的反應發生改變了。

既然重塑自我暗示系統如此的簡單易行,爲什麼“心理疾病”還是比較難的被治癒呢?

答案是:如同吃到魚很簡單——只要把魚往嘴裏放就可以了,而到河裏把魚抓到鍋裏是最難的事情一樣,修正暗示系統是簡單的事情——只要意識到“自己錯了”就行了,而讓一個人“意識到”自己錯了——也可以說是意識到自己“錯誤在哪裏”是最難的。難在哪裏呢?難在以下兩點:

第一點是“自己看不到自己”。

如果鄰居家的孩子沒有遇到叔叔的拒絕,那麼他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錯誤”。因此,沒有一個“外力”來改變的話,任何一個人都是很難意識到自己“錯了”的。最簡單地說,就算是精神分析師自己也無法知道自己錯在哪裏。

例如:精神分析師也是人,同樣會遇到心理問題。當他遇到心理疾病時,他很少會去分析自己,因爲就像是“自己的刀削不到自己的把”一樣,精神分析師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無法看到自己“錯誤” 的(即便看到也很有限),所以精神分析師會去找另一個精神分析師來分析自己。即,當心理學家遇到心理問題時,他會去找另一個心理學家來治療自己。

另外,對於“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一點不要有誤解。這裏的“本性”不是指本能反應或本能慾望。因爲就像是人人生下來都有左右手和耳朵一樣,人人生下來時,本能反應都是一模一樣的。這裏的“本性”指的是一個人從小到大形成的自我暗示系統。“難移”的關鍵是“自己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請記住,“難移”,不是不能移,只是“難”而已。因此,只要一個願意去被改變,那麼人人皆可以被重塑,人人都可以被治癒心理疾病——人人都可以找回原來的自己,因爲從一開始,任何人就都沒有什麼所謂的心理疾病。

第二個難點在於獲得正確的修正。

凡是在你意識到自己犯了某個錯誤的時候,那麼你的暗示系統都獲得了修正。“修正”,更確切地說是獲得了修改,至於說到,是向好的方向進行了修改,還是向更壞的方向進行了修改,這就要看你接收到的“知識”是否正確了。例如,當一個人認識到自己錯了時,這時的錯誤並不一定是“真錯”,他也有可能把“本來正確的心理行爲”給修改成“錯誤”的了。

例如:有人越學反而越焦慮、越學反而越抑鬱,或者越學反而越痛苦,那麼實際他所做的改變“不一定是對的”。

譬如說,一個人本來很有自信,結果因爲接收了某些“知識”而時常過於“謙虛”——不斷暗示自己不如別人,由於不斷“自慚形移”,就磨滅了原有的“自信心”。因此接收正確的知識和接觸到人格正常的心理分析師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人們不知道何爲“正”、何爲“錯”,就總是會處在“自我折磨”的漩渦中。

從以上可以清楚看到,精神分析師的用處是,幫助患者發現“自己的錯誤”。而這比較難,因爲,精神分析師需要透過長期的對患者的個人經歷進行分析,洞察出患者“深埋着”的“自我暗示系統”。然後精神分析師再幫助患者將“錯誤的自我暗示”——即錯誤的潛意識提升到意識層面,讓患者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由此也就幫助了患者重新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暗示系統——即健康的轉換模式和健康的人格。

清楚地說,當憤怒時你會去做什麼?當某個慾望沒有實現時你會去做什麼?無論你會去做什麼,你所表現出的心理行爲實際都是一種“轉換”。而當你意識到,你對某個環境的反應是不符合自己的生存需要時(對叔叔打滾是不行的),那麼你就已經重塑了潛意識中的自我暗示系統了。當一個人在意識上,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在那個方面做出的反應是錯誤的,以及自己更應該如何去做出反應的時候,那麼重塑也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