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民俗的現代解讀

文思屋 人氣:1.71W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節日;民俗;審視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民俗的現代解讀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節日民俗藴含的豐富的精神,對我們現代人的思想和行為依然產生着重要影響,值得我們認真繼承和弘揚。本文以現代視角分析了中國傳統節日民俗豐富的文化內涵,解讀了中國傳統節日民俗中迷信色彩的實質,提出了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民俗的對策。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是在中華特有的自然、方式、結構、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下孕育、發生並傳承的,具有中華民族的獨特個性。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是一種深藏在人們的行為、和中的基本力量,規範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比如春節回家過年,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賞月等。

      一、中國傳統節日民俗藴涵着豐富的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民俗經過數千年的積澱,包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團圓親情

    唐代詩人王維有詩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明人高啟有詩云:”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即佳節思親猶如山之繞郭、水之東流一樣自然而然。因此,過去在傳統佳節來臨之際,人們就會如期去上墳掃墓,以示對亡故親人的懷念,而對於那些浪跡天涯的遊子,人們則往往遙對明月,以寄託情思,傾訴”但願人長久,千里共撣娟”的心情。

    (二)歡慶喜悦

    每到傳統佳節來臨之時,人們就會沉浸在普天同慶、萬民同樂的氣氛之中,而心中的温馨喜悦之情也會如期而至。

    現在有許多對都市生活產生疲勞的人們,常常借節日放假之機外出,在恬靜自然的山水間尋找一種好心情,儘管旅途勞累,十分擁擠,但許多人心甘情願地”花錢買罪受”。這是因為在遊山玩水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曲折地體驗到傳統節日固有的樂趣。

    (三)樂觀自信

    首先,節日文化可以寄託乃至展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之情。如年節時的春聯、年畫、鞭炮等,都圍繞着團圓美滿、幸福吉祥的喜慶主題而展開;湯圓、月餅則象徵着團圓如意等等。

    其次,從節日活動的信仰崇拜中,人們可以求得一種心理平衡。比如年節乞求神靈庇護及祭拜祖先等,看似無益,但它具有精神安慰和心靈淨化作用。

    再次,節慶活動具有強身健體、益智娛情的直接功效。如清明踏青、放風箏、端午賽龍舟、重陽登高,其強身健體的意圖是十分明確的。

    (四)意識

    清明節掃墓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慎終追遠的意識。它的文化意義類似於西方感恩節。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道的文化之間有着深刻的關係,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

    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淚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説是可以暈魚龍,保護屈原。

    (五)淑世情懷

      比如民間流行的祭灶時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民俗活動,就有明顯的淑世情懷的烙印:一些圍繞着老人、孩子、女性、戀人等而設的節日,將福祿壽禧和太平團圓、多才多藝的淑世情懷展示了出來,都是關注人自身的。

    (六)天人相諧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閒。這時山野裏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採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叼、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温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

    二、中國傳統節日民俗迷信色彩的現代解讀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多與祭拜神靈有關,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仔細考察,這些民俗多是在迷信外衣下有實用的目的,虛幻的功利性背後都有直接的物質功利性。

    比如,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習俗。據説灶王在家家户户瞭解人間善惡,每到臘月二十三日,騎馬上天向玉皇大帝察報人家善惡。人們用糖瓜、關東糖、糖餅等供品,來祭灶王。為的是得到對聯中説:”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好結果。祭灶就是在新的一年裏,要保佑這個家庭吉祥如意,歲歲平安。這其實是表達對來年的一種美好祝願。

    春節期間燃放的原意在於驅逐惡鬼。《申異經》雲:”西方山中有人焉,長尺餘,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魁(傳説中的獨腳怪獸)。以竹着火中,嘩嘩有聲,而山魅驚憚。後人遂象其形,以火藥為之。”這當然是迷信的説法。放爆竹主要是娛樂,表示除舊迎新,取個吉祥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