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對當下我國高校影視教育發展的思考論文

文思屋 人氣:2.35W

影視傳媒由於視聽兼備、時空綜合、藝術與技術的互相融合的傳播特點而發展勃興。在新媒體時代和全球化語境的強勢推動下,以衞星、網絡、計算機、數字成像為技術背景的不斷演變,影視文化已成為當代最受人們青睞和關注的大眾文化。它所輻射出來的審美、教育、娛樂等方面的強大的傳播效應,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塑造人們的精神生活,影視傳媒成為當下最為熱門的行業。這給我國高校影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歷史性的契機,同時,也使得影視教育本身成為一個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課題。

對當下我國高校影視教育發展的思考論文

隨着高新技術的不斷髮展,我們生活的世界和傳媒行業在發生着劇變,國際國內影視傳媒競爭日趨白熱化,許多傳統的、陳舊的概念紛紛解構,新生事物和新觀念不斷湧現,為了適應這一時代的變動,我們亟須更新觀念。高校影視教育該如何調整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自身的課程設置,合理、科學、有效地來建設自己的辦學模式,尋求高等院校影視教育的突破和轉型,無論在理論和實踐上,素質教育和專業技能上,培養能夠適應社會傳媒行業需求的高質量的影視傳媒的從業人員。

一、“融媒時代”下高校影視教育理念的更新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當今的大眾傳播媒介呈現出不斷融合的趨勢,雜誌、報刊、廣播電視、互聯

網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趨同,數字和網絡技術的高度發達極大地影響了媒介生態,不同媒介彼此之間的交換性與互聯性得到了空前加強,媒介一體化的趨勢日趨明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社會需要具有媒介融合思維和融媒創新能力的影視專業人才,那麼,對於高校影視教育而言,將現代媒介化引入影視教育將是取代傳統模式的重要途徑。“融媒時代”下的影視教育理應緊跟時代步伐,與時倶進,及時調整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全新形式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又必須保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製作水平。

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周安華教授曾經提出,21世紀的影視教育,其核心不是“影視藝術教育”,也不是“影視技術教育”,而是“影視媒介教育”。[1]傳統的課堂授課的單一模式受到了挑戰,這是時代的進步。隨着外部環境的鉅變,影視教育本身也迎來了發展的重要機遇。“融媒時代”對影視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下業界更需要的是“既懂廣電新聞業務以及文藝,又懂影視藝術與數字技術,還懂媒介經營與管理的全能型人才,或者説更需要的是基於媒介融合形態下的能夠同時從事文藝編創、新聞業務、工程技術和經營管理等多功能並舉的專門人才。”這就決定了我們的影視教育在觀念上必然要有所更新和調整,以適應“融媒時代”所帶來的變化。

二、全球化語境下我國影視教育的學習與借鑑

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曾經認為“全球化”的本質是流動的現代性,這種流動是物質產品、人口、標誌、符號,以及信息的跨時間和空間的運動,“一個以全球化為主導的時代已經來臨”。全球化不僅僅意味着經濟全球化,更意味着文化全球化,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我們發展高校影視教育無法迴避與國外影視教育的參照、學習和借鑑。

美國影視產業可謂世界領先,每年不僅好萊塢出品影片在全球票房市場稱霸,美國電視劇和電視節目也成為美國在全球文化輸出的重要載體。這固然與美國先進的政治經濟水平和文化軟實力密切相關,但更重要的是美國影視教育的先進理念所造就輸送的影視產業的高端人才,我們高校影視教育的發展不能迴避向國外先進的影視教育的課程設置、教學經驗、培養模式進行認真學習和合理借鑑。

美國影視教育立足於發達的產業背景與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探索中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學科模式,在實現了教育與產業良性互動的同時,形成了完備成熟的學科體系。如美國中等後的影視教育分為學位課程和非學位課程,學位課程建立了從副學士、學士、碩士、博士完備的培養體系,非學位課程則承擔通識和素質教育的內容和方向,美國綜合大學在本科階段的影視教育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專業影視教育與非專業影視教育,專業的.影視教育形成通識教育和專業進階的課程組合,集創作、歷史、批評、美學一體的課程種類,以及對實踐訓練的強調,而非專業的影視教育則作為人文學科課程或輔修專業而存在,有主體也有補充,專業培養和素質教育並重。

美國的電影教育可以視為典型的個案,如以MFA為重點的培養方式首先體現在本科電影教育對外院系課程的強調上面。學院建議並鼓勵電影專業的本科生到外院外系,特別是人文與科學學院選修課程,以便開闊視野,最大程度地從傳統人文學科中汲取知識、訓練批判性思維。w再如哥倫比亞大學以開放姿態為學生提供實踐空間,學校內部建立了一所學生自己運營的供學生實踐的公司——大學生電影公司(CUFP),這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實踐和創業發展的積極性。[5]再如加州大學洛杉肌分校戲劇影視學院充分利用地處好萊塢的優勢,加強與大型電影公司合作,其電影製片專業的兼職教師都是好萊塢的大師級人物或者公司CEO,美國電影公司的許多新決策,學生甚至先於公司內部人員知道。這些成功的教學模式和經驗,可嘗試借鑑並移用到國內高校。另外,應當積極嘗試建構國內與國外影視教育界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樑和平台,比如舉辦國際性的影視學術研討會議,邀請業內的海外知名專家學者等前來參加,將先進的理念和優質的資源引人中國,這既有利於吸收國外影視教育的精髓理念,提升自身辦學內涵,也有助於提升國內高校的國際影響力。

需要補充的是,美國影視教育系統的負責人和絕大多數教授都是資深的影視專業人員,他們實踐經驗尤為豐富,形成自身獨創性的理論。在美國甚至直接聘請專業人士作為大學的教授,在美國影視藝術教材中我們常常能夠遇到著者設計的具體的情景,將知識具體化、情景化,學生不僅能夠記住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以後能夠靈活的運用。[7]我國影視教育工作者應該注重此類問題,在教材的編寫以及教學過程中,應力圖讓學生了解影視製作中的總體策劃框架,訓練學生的分鏡頭劇本寫作能力,學習從分鏡頭剪接、轉廠到節目輸出,這些寶貴的經驗無疑都值得我們去反思、學習和借鑑。

三、當下我國高校影視教育辦學的問題與思考

鑑於我國“四級辦台”的獨特模式,加上有線電視、衞星電視、數字電視等,從中央、省、市一直到縣,都有一至數家電視台的行政建制,全國擁有數千家註冊電視台。同時,近年來,隨着民族電影市場不斷繁榮,風起雲湧的影視製作、發行單位的出現,專業視頻網站的市場運營,手機電視、網絡電視、移動電視等新媒體的湧現,國際化和媒介化的程度不斷加深,社會上對影視專門人才存在大量需求。而且,伴隨新媒介技術的廣泛開發與應用,影視設備的購置成本迅速下降,影視教育的辦學門檻大幅降低,影視教育成為諸多綜合性院校開辦的專業方向之一,許多高等院校大幹快上,影視教育在全國範圍內迅猛發展。據粗略統計,目前全國1000多家高校中,有600多所高校開設影視或與之有關的專業方向。不能否認,我國影視教育的快速發展和高度繁榮背景下也遮蔽着許多不足。

由於21世紀的影視教育自身具備的特殊性,我們必須考慮學科建設、課程設置、教學組織、培養模式如何適應傳媒行業的時代要求,需要思考如何平衡普及性的素質教育同培養影視專業技能應用型人才相結合,需要摸索如何將實踐教育注人課堂教育的模式,如何從封閉的校園邁向開放的社會環境,與社會各種層次的媒介組織進行親密合作,如何平衡藝術與技術、理論與實踐、專業與通識、素質與技能等多重理念的碰撞與衝突,如何立足於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科學、合理、有效地設計和安排影視專業教育,是我們需要思考解決的重點。

高校影視教育應該尋找自身合適的辦學定位和專業特色。如上海大學影視藝術與技術學院則是一個成功案例,上海大學於1995年成立影視藝術與技術學院,是中國最早在綜合性大學開設的影視教育學院,經過近20年的篳路藍縷,影視專業的學歷教育層次逐漸發展完備,從大學本科的影視學學歷教育,到影視學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學歷教育,目前已同時招收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了,分別從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的培養方向進行發展。據原常務副院長金冠軍(已故)介紹,學院從專業定位上倡導“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辦學方針和“培養具有人文精神、藝術素養、實務技能的影視和傳播複合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滿足大眾化的社會需求。影視學院高度重視與西方影視學界的接觸和學習,連續多次主辦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議,努力打造海派影視教育品牌,提升學院影視教育的影響力。

當然,發展影視教育的各高校情況不一,應根據自身的歷史沿襲、學術氛圍、硬件設施、辦學基礎來給學科建設、專業設置、課程編排進行合理定位,尋找自身特色優勢所在,結合地域文化背景,努力跳出影視教育培養的泛文學授課模式的窠臼,在媒介時代和技術更新的背景中,樹立個性鮮明的辦學特色,培養出社會所急需的影視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