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問題教學法在專業理論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文思屋 人氣:4.95K

摘 要:問題教學法是專業理論課教學中值得推崇的一種教學方法,這一方法的運用有助於實現課堂教學的“帕累託改進”和教學效果的最優。這一方法的重點在於首先從教者與學生兩個角度出發設置產生互動效果的的問題,再次確立與初始問題相關的核心範疇、圍繞核心範疇引導學生進行橫向延展和縱向拓展,促進形成一個打破學生現有知識邊界的過程,最後推動形成一個支持問題理解的知識系統。本文以《企業倫理學》導論的教學實踐為例,詳細介紹了筆者運用這一方法的經驗,旨在拋磚引玉,力求這一方法的完善與共享。

問題教學法在專業理論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 互動 核心範疇 問題延展與拓展

一、何謂“問題教學法”

專業理論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範疇和基本原理。從事高校專業理論教學實踐的教師幾乎都會認為基礎理論的教學與藝術化的手段與方法無關,只要講清楚説明白就行,似乎“一言堂”是唯一的方式。因而,現實中基礎理論課教學過程往往缺乏互動。從學生這一受體角度來説,缺乏互動的課堂效果往往達不到課堂教學的“帕累托最優”(即通過教學讓學生全面準備地理解基本範疇和問題)的邊界。從動態角度,缺乏互動的課堂難以實現課堂教學的“帕累託改進”,即難以實現通過互動教學實現思想交流的1+1>2的效應。

問題教學法即通過設置激發課堂互動的問題,然後在問題的不斷探討和解答中完成課堂教學。從教者的角色擔當方面來説,這一教學法無疑突出強調了“師者,授業、傳道、解惑”中的解惑,把解惑看作了授業和傳道的手段。問題教學法內涵的重點包括兩個方面:問題的設置和答問方式,前者強調問題的激發課堂互動的功能,這意味着問題教學法中的問題不是教者單方隨意設計的問題,它必須照顧到學生的學科興趣起點,順應學生的知識結構與線索,激發互動思考;後者強調“問題意識”的即發性和解答方式的多樣化與多變性,以產生與學生更多的思維碰撞點,增強思想的產生和學生理解程度的深化。

二、問題教學法在企業倫理導論教學中的應用

下面以高校《企業倫理學》導論部分的課堂教學為例,説明這一教學法的應用。

企業倫理學是近年來在高校工商管理專業開設的一門課程,至今並沒有一本完全成熟的“本土”化的教材,但從學界的共識來説,大家基本上認為這一門課應該包括三個知識板塊:企業倫理的基礎理論、企業倫理的案例分析和企業倫理建設的實踐。這“三塊結構特徵”從目前廣泛使用的兩本教材可以看出。其一是上海財經大學徐大建教授著的《企業倫理學》(注:這是目前國內最為成功的一本“本土化”教材,一方面其選用的案例幾乎全部是中國本土發生的,另一方面它的成功在於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和全新的闡述體系解釋了西方企業倫理基礎理論);另一本是上海交通大學周祖城博士編寫《企業倫理學》。徐大建教授的《企業倫理學》分為“企業倫理學的理論基礎”、“企業管理中的倫理問題”和“企業的倫理建設”三個部分[1],周祖城博士寫的《企業倫理學》也分為“企業倫理學基礎”、“企業經營中的倫理問題”和“道德管理”三個部分[2]。對於這門課的教者來説,許多教師認為第一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如何設置互動的起點問題?企業倫理學導論教學中,如果立足於與學生互動需要設置問題,首先應該換位思考,瞭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思維特徵和興趣點,從而確立從什麼問題開始進入這門學科即確立“起點問題”。就企業倫理學的入門來説,一般學生不會從專業和純學術角度直接進入一門學科。諸如“企業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企業倫理學學科特徵是什麼?”此類的問題只是從學科知識傳授角度設置的“單向性問題”,即只代表了教師或研究的思考起點,這些問題儘管體現了教材的邏輯嚴謹性和知識系統性,但在教學中照搬很少能夠切合學生的思維起點,因而很少能夠產生思維互動。因此,即便使用的教材本着常規作了這樣的知識結構安排,也並不表明必須照本宣科。那麼,如何得到切合學生的思維起點的“問題”?應該首先從備課的方式和內容改革着手,備課即對課堂教學的準備,其中包括教學方式、步驟、重點難點突破等方式的思考與安排,備課本質上是課堂設計,這一點在現實中並不被許多人理解,許多教師特別是文科教師會將備課理解成課堂教學內容的準備,因而把備課理解成“背課”,這種理解是不妥的,也是有害的於課堂效果的。在企業倫理學的第一次課備課中,應該將重心放在探索學生的思維起點方面,可以採用以下步驟:

(1)換位思考,假設自己是對這門課一無所知、在已有知識結構和框架下如果進入這門;

(2)找學生聊天,問他們對這門課程有什麼想法;

(3)以“試錯方式”提出問題,即嘗試提出一些問題,通過交談看學生是否有足夠的興趣,從交談中不斷尋找學生“參與率”最高的問題;

(4)進行“簡單化和可逆交互檢驗”。什麼是“簡單化和可逆交互檢驗”?一般來説,教師不可能在備課中對學生的興趣點作足夠的瞭解,因而設置的問題一般只是教師對學生思維興趣點的猜測,所以最終需要對這些問題作檢驗,以保證它代表了學生思維興趣點的現實,通常可以進行兩個方面的形式檢驗,其一看形式上是不是簡單通俗,學生一般不會從一個很抽象很專業的問題開始,其二看這一問題對我和學生來説是不是可以進行有效討論。

對於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説,受已有的知識結構的影響,會形成三個基礎性問題:什麼是倫理、道德?企業為什麼要講倫理、講道德?企業如何講倫理、講道德?這三個問題是本人在與學生交談中受到啟發、進行換位思考設置的問題,具有簡單通俗的特點、經過了可逆交互檢驗是能夠激發互動的問題。

問題教學法的第二步是問題的延展和拓展,方向包括兩個:橫向和縱向。所謂橫向延展是指從與基礎問題相關的核心範疇出發引發學生思考相關的橫向並列的問題;所謂縱向拓展是指按問題之間的內在邏輯逐步引導學生利用歸納與演繹回答先前設置的基礎性問題。橫向延展的重點是應該順應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和邏輯思維,抓住核心範疇。比如思考什麼是道德這個問題時,應該抓住“規範”這個核心範疇。規範的作用是告訴人們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其作用是調節人們之間的關係,而人與人的關係最主要的`是利益關係,道德本質上是規範,其作用在於調節人們之間的利益關係。這一範疇的橫向延展意味着要引導學生將“規範”這一範疇橫向展開,思考規範的種類:法律、市民共約、集體守則、鄉規民約。規範有成文的有不成文、有來自外部的、也有來自於內心的,道德就是來自於內心的規範。接着應該讓學生集中思考道德與法律與風俗的區別與聯繫。

本例中還應該通過將自然人與法人的進行類比,抓住“企業公民”這個範疇,理解企業公民遵守規範的重要性,這樣便可以從第一個基礎問題過渡到第二個基礎問題。這一過程的關鍵是教師要講清楚個體公民與企業公民的行為內容的區別與聯繫。

總之,這一層次橫向延展的問題可以設置為“人們在生活中往往會遵循一定的規則與規範,請列舉種種規範”;“什麼是法人?”;“什麼是企業?”;“企業主要的行為是什麼?”“企業要不要遵守一些規範?”“列舉企業需要遵守的規範?”

在“企業”這一範疇上,可以順應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進行縱向的延展:企業是什麼?學生從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得到:企業是投入產出的“黑箱”或過濾器,是經營性組織或生產組織,科斯認為企業是對市場的替代;弗裏德曼認為企業最大的任務就是為老闆實現利潤;德魯克的企業觀認為企業是社會存在物。教師應該從德魯克的企業觀入手,指出企業應該遵守社會的規範,然後導入企業應該遵守哪些規範。

在“規範”這一範疇上的縱向延展意味着,必須從“什麼是規範”這一問題過渡到“為什麼要遵守規範”。首先要引導學生思考人為什麼要在社會生活中遵守規範?學生自然會想到在現代文明社會裏,如果不守規範就會受到懲罰。那麼懲罰有哪幾種?可以在學生思考和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外在的第三方懲罰、報復(第二方懲罰)、內心的懲罰。其中第三方懲罰指的外在的社會強制機制給予的身體和經濟利益方面的制裁,也包括社會輿論給予的孤立和譴責。這是一個符合一般認識的結論:不遵守規範就會受到懲罰。對於企業來説,同樣可以從三種懲罰方面説明,企業如果不守規範,就會受到懲罰。但是應該結合企業的定義與主要職能指出,企業如果不守規範,其後果比社會成員不守規範更嚴重,因為企業“以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為生存以依據,通過為社會創新價值求得發展,所以它如果不遵守社會規範損害社會中一些成員利益,其存在的理由就一定會遭到社會否定。

對企業來説,不守規範的後果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不守法律規範會遭受罰款等由仲裁部門作出的制裁;

(2)不守倫理規範,在經營過程間接損害了相關者的利益不僅會遭遇後者的一種“報復”,而且將喪失一種資產──名譽資產、其生存與發展得不到由社會這個系統的支持。不守人們共識性的道德規範的嚴重性在於,企業將失去戰略優勢,進而導致企業自身生存環境的惡化和長遠利益的喪失。一方面,法律往往就是“底線道德”,不講道德的企業最容易觸及“底線”直接遭受外在制裁;另一方面,倫理與“企業文化”及“核心競爭力”緊密相關。

學生由於學過管理學知識,都熟悉“企業文化”和“核心競爭力”這些範疇,應該分析指出,所有企業的文化基本內核是“顧客至上”和“人本主義”,所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內涵在於“利益相關者的廣泛支持”,所以,這兩個範疇都與倫理道德有關,對企業文化和核心競爭力的強調無異於強調在行為層次上企業要講倫理講道德;對於一個自然人來説,不講道德也許意味着在社會中遭受孤立,但對於一個企業來説,不主動講倫理道德也許註定了企業的短命和做不大。

這一階段應該緊扣“不守規範就會受到懲罰”這一命題,將“懲罰”這一基本範疇進行拓展。然後從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角度將企業講倫理道德與企業文化、企業核心競爭力這兩個管理學的學科概念聯繫起來,講解倫理道德對於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對上述兩個問題進行進一步縱向延伸,就會形成第三個基礎性問題:企業如何講倫理、講道德?可以從現象入手:幾乎任一企業,都會在企業的形象外展中看到口號,比如海爾集團的“真誠到永遠”等;許多企業在內部竭力形成共同價值觀即在員工中形成什麼最重要、什麼該做等問題的共識;更重要的是許多企業會實施值得讚許的對內對外的善舉。橫向來看,如何促進企業講倫理、講道德這一問題與一系列範疇有關:企業價值觀、企業慈善、企業領導的影響力、執行力。於是這一問題便轉化為;企業如何形成共同價值觀?企業如何實施自己的戰略?如何從組織機制和企業內在價值觀導向方面着力實現戰略規劃。

三、“問題教學法”的總結

總結起來,在企業倫理導論部分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首先設置能夠激發有效互動的基礎問題,然後抓住每個問題的核心範疇進行橫向和縱向拓展,在互動式的思考與交流中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其具體的圖式如下:

可以將這一圖式轉化成一般性的表述:在專業基礎理論課教學過程,應該將問題教學法運用其中,其步驟包括;根據交互性試驗設置能夠產生互動的基礎問題,然後確立核心範疇對這個問題進行縱向和橫向延展,通過回答其他相關問題支持核心問題的回答。這一方法的運用可能產生的結果有三:一是有力增強了互動效應,提高了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接收率,增強了學生對所授專業知識興趣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二是增強了教師的主導意識和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助於形成和諧有序的課堂氣氛;三是培育了學生已有知識與新授知識的結合點,有助於打破知識之間的專業邊界,在形成支持課堂問題理解的知識體系的同時,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

參考文獻: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學[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海明.倫理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徐大建.企業倫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周祖城.企業倫理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註釋:

[1]見徐大建,2002:《企業倫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目錄部分。

[2]見周祖城,2005:《企業倫理學》,清華大學出版社,目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