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調查報告>

人際關係調查報告

文思屋 人氣:1.63W

人際關係這個詞是在20世紀初由美國人事管理協會率先提出的,也被稱為人際關係論,以下是小編收集的人際關係調查報告,歡迎查看!

人際關係調查報告

人際關係調查報告1

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為了滿足各種需要而進行的思想、情感、行為等方面的交流。馬克思在曾提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社會關係構成了人的本質。”

大學生作為大學校園中典型的社會角色,自進入學校的那一刻起就決定了其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目前,90後大學生已成為大學校園的主體,這部分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強,並擁有較好的物質條件,同時,90後作為當代社會的特殊羣體,有着不同於其他年代人的特點,有着自己的人際交往的獨特方式。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三江學院1990年後出生(大一、大二年級)大學生500人作為調查對象,其中涉及文新院、外國語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建築學院等學院相關專業,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6份,有效回收率為97.2%,符合統計要求。在486份有效問卷中,大一學生368人,佔76%,大二學生為118人,佔24%;男生268人,佔55.1%,女生218人,佔44.9%;理工科學生255人,佔52%,文科學生231人,佔47.6%。

(二)調查方法

採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以及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家編制的《人際交往能力問卷》(中文版)兩個問卷進行人際交往能力現狀調查,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的座談會、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講授、討論會和個體分析,對在校90後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情況進行了解。自編問卷包括學院、專業、性別、年級、生源地、家庭經濟情況、是否擔任學生幹部等基本信息,問卷從家庭教養、交往範圍、網絡交往狀況、交往態度和原則、交往內容、交往方式、交往動機、交往認知和交往衝突及處理情況等9個維度;《人際交往能力問卷》包括主動交往、適當拒絕、自我表露、衝突管理與情感支持5個維度,從而剖析良好人際交往中的障礙性因素,力求探尋改善90後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對策措施。

二、90後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描述

綜合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的結果顯示,大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活躍、興趣廣泛,內心有交友渴望,普遍比較重視在校期間同學人際關係,並希望能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融入集體生活。調查顯示,大部分的90後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其中,有131人在交往中會堅持自己的觀點,絕不讓步,佔調查人數的27%,298人在交往中能聽取別人的意見並考慮對方的意見是否合理,佔調查人數的61%,還有57人表示會直接接受對方的觀點,佔調查人數的12%。可見,大部分的90後學生對人際交往的態度比較理性,但是由於90後的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學生從小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忽視他人和集體,不能或者不願深入的瞭解他人,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在交往範圍和方式上,調查顯示,90後大學生結交朋友的最主要的渠道是宿舍與班級,所佔比例是59%,其次,社會實踐、網絡、社團活動也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很重要的渠道。在宿舍人際關係上,對自己所處的宿舍關係氛圍評價“融洽和睦”的佔33.8%,“較融洽”的佔55.2%,可見大部分宿舍成員之間的關係比較密切,氣氛友好、融洽,而還有7%的學生表示宿舍關係“沉悶冷漠”,宿舍成員之間關係不太緊密,成員之間互不關心,但這些宿舍並沒有太大的矛盾和衝突,另有4%的學生選擇宿舍關係“較為緊張”;在班級人際方面,調查顯示,90後大學生對集體活動的態度是有35%的學生表示“很熱心”,在集體中,能積極投入、熱心為班集體服務,這類學生多為學生幹部或者班級幹部;55%的學生表示“比較熱心”,可見大部分學生還是比較願意積極地參與集體活動,另有10%的學生表示“不太熱心”於大學的集體活動,部分學生埋怨集體活動太多,安排不合理。

在交往方式上,除了與班級、宿舍及其他一般交往對象進行面對面的交往、交流外,在調查的學生當中,68%的學生表示更習慣通過手機平台進行人際間的交流和溝通,同時,在對學生的訪談中,也有不少學生表示信息化的網絡平台對大學生人際交往也會產生一些不良影響。可見90後的大學生交往方式日漸多樣化,網絡作為一個便捷的交往工具,給學生們提供了多種交往方式,但同時,多樣化的交往方式也會給一些學生帶來一定的無所適從感。

在交往的主動性方面,有36%的學生表示願意和陌生人主動聊天,在這部分學生中,男生所佔比例為77%,可見男生較女生在交往中更為主動,女生相對較為內斂,只有少部分女生願意主動與陌生人聊天。而在願意與陌生人聊天的大學生當中,採取小心謹慎態度的佔75%,説明大部分的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的安全有所防範,只有7.9%的學生表示會對陌生人坦誠相待,另有19%的大學生表示不會於陌生人接觸,對於這部分學生來説,他們的人際交往範圍應該相對狹窄。

《人際交往能力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分百分比為50.88%,中等百分比為24.96%,低分百分比為19.16%,其中,在“適當拒絕”維度,90後大學生的得分表現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總體狀況較為詳盡,高分羣體百分比多於常模,但低分羣體百分比較常模多出更多,低分羣體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不能合理恰當的表達拒絕,而多采取回避或退讓的方式解決問題,不善於或者不願意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和想法;在“自我表露”方面,獲得高分的學生佔總人數的15.54%,略高於常模,獲得低分的學生佔總數的27.05%,近似於總體情況的低分百分比。

表明90後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隱私,交流層面還處在較淺顯的層面,不能深入的進行交流,交流的內容與範圍有限;在“衝突管理”上,高分羣體的百分比高出常模很多,低分羣體略高於常模,顯示90後大學生在衝突管理方面表現良好,能夠在人際交往發生矛盾時,採取較為積極的`應對方式,合理有效的解決人際衝突;90後大學生在“情感支持”維度方面的得分是五個維度中得分最低的,説明這些學生在“人際情感”方面的能力最為欠缺。

人際關係調查報告2

人際關係是值得每一個人一生思索和研究的課題,人離不開人,但同時人又是人的制約。不論你是剛升入大學的 freshman ,還是已在大學生活過一兩年甚至是即將畢業離去的人,都面臨着帶有一定階段性特徵的人際交往的困惑。

大一:新鮮中的迷茫

新生可能一方面還留戀於中學階段的交際羣體,另一方面也試圖建構新的朋友圈。怎麼度過這個過渡時期,每個人都在摸索。走極端的人自然是有的,譬如有的同學仍然沉浸於以前的人際交往帶給他的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所以頻繁地與父母、親人或者老同學聯繫,通過打電話、寫信來獲得遠方的情感支持,而對身邊的新同學卻擺出一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架式,不對他們表示關注,也不期待得到他們的關注,甚至敵意地看待別人的關心,結果弄得誰都不開心,實質上這對於雙方都是一種挫折體驗,因為主動表示友善的一方的交往積極性被無情地打擊,而被動交往方卻由於無法正確反饋對方而喪失了拓展自己的一個機會。人人都對現狀不滿意,打不開新局面,也只能退回到自我封閉或者老鄉會之類的羣體中來自我保護,惡性循環!無論是固執於以往的人際情感,還是找不到與新的人際交往圈進行情感溝通的途徑,都可能成為人際交往的障礙。

大二 & 大三:穩定中的衝突

漸漸適應了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同學開始努力接納現在的自己,也努力接納現在在自己身邊的人和環境,心態日趨平和、成熟,因此可以比較有建設性地在大學這個大環境中發展自己,並儘量與它取得和諧一致。當然這並不等於他們沒有人際交往的困擾。在宿舍或班級之間的瞭解加深之後,彼此價值觀的衝突突顯出來,看不順眼、容不得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另外,在各方面穩定下來的情況下,戀愛也就成了值得考慮和重視的生活內容,怎樣追求和維持一份美好的愛情,怎樣使自己的愛情不成為其他不相干人等的麻煩,譬如煲電話粥照顧到同宿舍同學的需要,都是有待於用心處理的人際交往課題。

大四:分流中的矛盾

此時大家的走向開始分流,基本上分成考研、保研、出國、找工作四個亞羣體,彼此時間和精力安排都不一樣了,矛盾也就孕育其中。心裏不平衡的、不能體諒人的,各個火氣都不小,壓力大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影響,生活了三年都覺得無大礙的事情現在卻覺得再也無法忍受了,搞得大家都很委屈、窩火,反倒破壞了三年來培養和維繫的良好的人際關係。可能過了這一段時間,回頭再想想也覺得其實沒什麼啊,但當時是怎麼回事呢?這時相對已經即將成為過去式的人際交往圈裏危機或隱或現,而擺在面前的還有一個新的人際交往圈子。考研或保研的要適應從本科到研究生的心理變化,重新在那個圈子裏開闢一片天地;出國的要想着為適應國外的生活和學習方式作準備;找工作的要學習怎樣更好地處理同事間或上下級之間的關係,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空間。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的很微妙,沒有人總能處理好各種情況下的人際關係,反之也一樣,沒有人總不能勝任人際交往。只要抱着一顆寬容的心主動去理解和接納自己及他人,積極適應環境,每個人都會有好人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