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2000字>

名著三國演義優秀讀後感2000字

文思屋 人氣:2.95W

昨天下午課程結束後天空陰雲密佈,滿希望會天降甘霖,消減暑熱,但雨終於沒有落下。天氣依然酷熱無比。

名著三國演義優秀讀後感2000字

上午依然是譚邦和教授的課,講古典小説和高中語文教學,仍然主要講古典小説研究,很少涉及高中語文教學的話題。譚教授用三句話概括自己的治學路徑:研究古典文學,反思傳統文化,建設現代文明。上午的古典小説主要講了自己對《三國演義》的解讀,下午主要講了《金瓶梅》的深層意藴。

劉再復先生曾專著論述《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從文化的視角認為《三國演義》是一部中國權術陰謀大全,《水滸傳》則在快意恩仇中宣揚血腥和暴力,所以,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説,這兩部書則可能引導人性向惡發展,所以他認為,《三國演義》、《水滸傳》正是中國的兩大地獄之門。我兩年前再讀《三國演義》,對裏面充斥的權謀和智術也時時生厭惡之感,對魯迅先生對《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論斷擊節讚賞,真是一語中的,見血封喉。

今天譚教授的解讀,再次深化了我對《三國演義》的認識。中國民間把諸葛亮視為智勝的傳統由來已久,研究者批評諸葛亮為“愚忠”的説法也並不鮮見。譚教授認為,諸葛亮這個文化偶像是以“忠誠、服從”為特徵的'專制文化的意識形態的反映。某種程度上是統治階級用來愚民的道具。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段落已經使我們認識到劉備的“偽”,那麼三顧茅廬中我們能看到什麼呢?三顧茅廬的故事歷來被人們視為劉備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的賢君形象的典型故事,但是認真閲讀三顧茅廬我們知道,劉備三顧茅廬是在走投無路,無處立足之時的無奈之舉,諸葛亮是劉備企圖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當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正在睡午覺,劉備耐心的等待。張飛等得不耐煩,説自己要去房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此時劉備説了一句話:“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也。”也就是説,那正是他所要設計的效果,一顧即遇,反非所盼。近有李國文評點《三國演義》,於此評劉備之言曰:“這話説出口來,便是小人嘴臉。”真是一針見血。諸葛亮甫一出山就在隆中決對中為劉備規劃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其實質是把紛亂的天下更長久地拖入了戰爭分裂的深淵。

再來看劉備白帝城託孤後所造成的荒謬畫面,一個天下最聰明的人跪倒在一個天下最愚蠢的人——劉阿斗面前,俯首稱臣。但是這個最聰明的人絕對不耍花樣,絕對服從這個最愚蠢的人。後世多少文人學者指着這幅畫告誡後人,“這就是中國道德的最高境界,或者説這就是最高境界的中國道德”。

這樣的智慧之人,在這樣的“道德”蹂躪之下會有怎樣的結局?

諸葛亮為了完成先主的遺願,開始“六出祁山”,這六次北伐,是在完全沒有勝利希望的情況下展開的,就是為了表現對先主的忠誠,“知其不可而為之”,結果在歷盡艱辛,即將功成的時候,司馬懿使反間計在成都散佈流言,説諸葛亮將反,蠢蛋劉禪即刻詔令諸葛亮班師回朝。正是這紙詔令把諸葛亮置於道德和智慧不能兼顧的兩難困境:奉命回朝,就將功虧一簣,前功盡棄;不回去,即是抗命不忠。諸葛亮選擇了服從,選擇了對君王的忠誠。這是歷朝歷代君主推崇諸葛亮的一個首要原因,所以武侯祠在全國遍地開花——這背後是君主專制的背景下主流意識形態對諸葛亮的“忠誠”的宣揚。

可堪哀憐的是,諸葛亮還是“星落秋風五丈原”,他選擇了姜維繼續他未竟的事業,姜維穿起了諸葛亮的“紅舞鞋”繼續在劉禪身邊狂舞,但相同的命運又落在姜維身上,他又遭曹軍離間而被劉禪召回。羅貫中在該章末尾的結詩中寫道:“樂毅伐齊遭間阻,岳飛破敵被讒回。”這兩個看似重複的故事,實際上道破了歷朝歷代的君主和將領關係的本質。

這些中國古典小説中所傳達的遺毒還在今天的意識形態領域繼續佔據主流,繼續箝制着今天對“諸葛之忠”津津樂道的人們的頭腦。可惜的是,今天的人們對此尚沒有清醒的自覺。我們由此得出結論,反思精神是一切清醒而智慧的大腦所必須具有的精神。後現代主義代表人物、法國思想家福柯説:“反思,就是對熟悉的事物再次陌生化。”而這種陌生化的過程必然伴隨着認識的飛躍和精神的歷險,當然更多的還是發現的神奇,以及思想靈光洞燭幽微後而豁然開朗的欣悦與滿足。

《三國志通俗演義》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廬》中,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造訪,沒有見到,第三次正好諸葛亮在午睡,幾個時辰以後,睡足了的諸葛亮醒來便吟出一首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對於人生的道理,又有幾個人能夠將其參得透徹,看得明白呢。諸葛亮説“我自知”,不知九泉之下的諸葛先生是否大夢已醒,更不知今天閲讀古典小説的讀者諸君是否有這樣的清醒認識和文化自覺。

晚飯後東邊天上又有烏雲席捲而來,回到賓館,終於鋪天蓋地降下一場大雨來。十餘天了,終於看到一場甘霖播灑暑熱的江城,一洗酷暑和鬱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