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100字>

文化苦旅讀後感900字

文思屋 人氣:1.98W

讀書使人進步,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了文化苦旅讀後感900字,歡迎閲讀!

文化苦旅讀後感900字

文化苦旅讀後感900字【一】

在讀之前,我根本不會想到一處處名勝古蹟的背後都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不會想到踏足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其實是踏足在千年歷史的沉澱之上。那一段苦澀,那一段艱難,那一段早已成為歷史的路跡是現今無法真切感受到的,隨着書的開啟,也像是背上行囊一同開始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

走進書中的情境,作者以獨特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古老民族的文化,彷彿又重現了當初的情與景。在書中,握着歷史文化的繩一步步走向前去,那一片我們現今熟稔的土地,已變得不那般熟悉。莫高窟的石洞依舊壯麗,靜靜地順着歷史的洪荒,細數着敦煌千年的變化。它絢麗的外表之下極具深藴,讓人不禁想到展現在眼前的是沉澱千年歷史的神話,一段靜靜述説着又展現歷史文化一角的神話。它是靜佇在敦煌的寂寞,卻又是歷史文化的展示者,即便它曾殘缺,被人無情的轉換,但它展示的真實的美讓人迷醉,它是美。

從西北的敦煌走回東南的`江南,江南,與敦煌是不一般的感覺,它也是美,不過它是若朦朧羽紗般的美,它是細雨綿延的美,它是柔情似水的美。一想到它,就能想到山水,江南是山水系情之地,所以總有文人墨客留戀於此,更是留下了千古傳唱的絕美詩篇。歷年來,仕途不順、人生不得志的文人會隱居於此,過着“結廬在人境”的生活,江南確實是一個讓人自在舒心之地,像是掬起一捧清泉,汩汩流入苦悶的心田,洗滌苦悶給以希望。久而久之,與江南牽繫的是一字“隱”,這是失意文人的隱歸,他們 隱去知識修養,他們隱去滿腹才華,他們隱去對國家的滿腔熱情,孤傲、名聲以及一切都像是順着江南的水一併隱去了,順着時間悄悄地隱去了。想至此,“隱”並不是一種逃避,一種背離,應當是一種生活態度,時間的沖刷,使之稍稍變了質。然而身處在當時,文人的發展空間實在太狹隘了,使他們不得不縮着驕傲的身軀暫時隱退,但他們的雄心壯志不會隨之隱退。

中國當時的路跡早不再,璀璨如星辰的文化也在一點點被時間沖刷,如同堅韌的巖石也能被水滴穿破一樣。閉上眼,靜下心去走那一段歷史之路,那一段苦旅,用心去感受那一片時間所不能存留的情與景。閉着眼,彷彿能聽到當時的中華大地在一頓一息,然而歷史文化是它靈魂的一部分,有時會苦澀、掙扎、灰暗但永遠深具哲韻、亙古不朽。

文化苦旅讀後感900字【二】

漫漫長夜,輪輪皎月。夜深人靜的時候悄然翻開這本土黃色的書,那仿若大地般的色彩,似乎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洗滌,斑老的書皮,就像經歷了書中餘秋雨先生寫的那不堪回首的歷史,來到我們身邊,是要告訴我們歷史的點點滴滴。

藉着茫茫月色翻開書,視野模糊了,我們漸漸走近了書中的情境與思考。像一羣從未回過家的孩子,流放到一塊熟悉卻又陌生的土地,迫使我們不得不抬起頭一點一滴地看下那個“我們”的文化和歷史,曾經被我們遺忘甚至唾棄的一切又重新來到我們的眼前。

再看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一般。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裏,而我們竟然不僅不爭不搶,還把那一馬車、一馬車 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再次來到我們的眼前。那一幅幅美麗的圖片成了我們國人文化中深層的藴藏。我們在這兒看到,已經缺失了曾經的鮮豔亮麗,那斑老的圖畫時候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虐踏。

看完《上海人》,我簡直自愧不已。曾經傲人自居“我是上海人”,如今回首在思,曾經的我就是一個傻子,抓住一個羞辱自己的名號自霸驕傲。書中以徐光啟為值得書寫的開端,他能在一個愈趨封閉、衰朽、宋明新儒學佔統治上峯的封建時代坦然開放的接受、傳播西方文明,甚至受洗皈依基督宗教,他的影響決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文化交流者,他給古老的中國注入了完全異質的文化血液,也樹立了一個“新人”的榜樣。是啊,上海人,有什麼了不起?

至今還記得此書中,作者借某個日本學者的話“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説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來挽回中國的民族自尊和自信來,而以往那些他剛剛咬牙切齒描寫的中國的愚昧、荒蠻、落後、病態都集中處理算在了王道士一個“個人”的身上,這種形式習慣似乎已成了中國的一種病態:中國只要一有了壞事,便據説總是因為某幾個“小人”作亂的緣故,而中國一旦有了好事,便肯定是證明了整個中華民族“向來優秀”的集體榮耀。深深歎息,曾經高傲的自尊究竟哪兒去了?

夜間跟着餘秋雨一路依稀走來,又於夜色迷茫中漸行漸遠,雖然征程漫漫,卻終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