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簡單學習>

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文思屋 人氣:1.77W

引導語:孩子的成績要提高應該怎麼做呢?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閲讀!

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人們總是説應試教育妨礙因材施教,以為因材施教和應試教育是完全對立的,事實上不是這樣。因材施教與應試教育確實有矛盾的一面,但也有相容甚至相助的一面。考試成績有可能幫助我們實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也有可能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

我們先從人格類型方面説。比如某個孩子的人格類型屬於藝術型,這種孩子往往是情緒化的,愛衝動,而且大大咧咧,做事不循規蹈矩,不講整齊。這種孩子如果遇到一位常規型人格的家長或教師,那他可就慘了,因為常規型人格的特點恰恰是注重細節的、有條理的、教條的,甚至僵硬的。於是,孩子作業有一點兒不整齊不乾淨,家長教師就要讓他重做,屋子裏亂一點兒家長都要訓斥,書包裏找不到東西教師也要批評,

結果搞得孩子每天心慌意亂,隨時準備挨説,他們就無法集中精力在真正的學習上。家長和教師往往以為自己所做的這一切都是有利於孩子學習的,其實正相反,妨礙了孩子學習,影響了他的成績,嚴重了甚至會造成逆反心理——反正我怎麼做也是挨説,我索性不學了,看你們怎麼辦。這種例子我見過不少。像這樣的孩子,如果我們經過觀察檢測發現他確實是藝術型的人格,明智的家長和教師就應該放寬對他的某些要求,而在他的強項上提高要求。他的作業,寫對了就可以了,至於字不整齊,慢慢調理就是了,有些塗改也不要緊。丟三落四,一邊提醒一邊等待。他的屋子裏亂七八糟,則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實在不行提醒他收拾一下或者幫他整理一下,只要他自己的東西自己能找到,衞生情況又在一般人可以忍受的範圍,就行了,不要總是和他較勁兒,分散他的精力。要知道有些藝術家一輩子都是亂七八糟的(如貝多芬),人家也活得挺好。切不可幻想改變一個人的人格特徵,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做的是因勢利導。有些地方家長教師實在看不下去,可以試着改變他,但不要硬來。我們的經驗,這樣做,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較為有利,而較少受傷害。

再比如,某個孩子的人格類型若是研究型的,你就會發現他好奇心特別強,遇事愛刨根問底,考試別人都不會的難題他能做出來,簡單題卻把分丟了。而且這種人多數不喜歡人際交往,他寧可自己在那兒待着,享受思考的快樂。有些家長和教師遇到這種孩子往往會很惱火:“難題你能做出來,怎麼容易題反而丟分!你就是不重視!”於是找來一百個簡單題:“做三遍!”這實在是最傻的辦法,因為對於這種孩子來説,重複性的低質量勞動就是摧殘和折磨,只能使他們更加討厭這門課程,成績就可能下降。那該怎麼辦呢?

家長和教師完全可以對他這樣説:“我發現你難題做出來了,容易題反而錯了。你能不能研究一下,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你不是喜歡探究嗎?就讓你探究一下自己。據我的經驗,他就可能自己總結出丟分的原因和規律(如果孩子年齡小,家長教師也可以給點兒指導),以後成績就可能提高。還有人際交往。既然他喜歡獨處,你就別非要求他每天和同學打成一片,如果有人對他不滿,家長和教師反而應該勸阻。除非這種孩子在最基本的人際交往上有障礙,否則家長和教師就不應當個問題來抓,也就是説,絕不能要求這種孩子像社會型和藝術型的孩子那樣活潑好動、廣交朋友、伶牙俐齒。如果你那樣要求,孩子會活得很累,浪費好多精力,反而影響學習成績。

再説智力類型與學習指導的關係。如果一個孩子的語言智能特別發達,而數學邏輯智能較差,就會偏科。但見他寫的作文花團錦簇,而數理化就是不靈通。家長教師遇到這種情況往往會加大數理化的補課力度,而且以為只要孩子努力,一定能上去。我的經驗是,可能提高一些,但不大容易提高到文科理科齊頭並進的水平,因為他腦袋裏的數理化“軟件”比較差。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不過是有道理的。我的經驗,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教師首先要調整自己的期望值,不要幻想“完美”,要承認孩子的發展是不可能絕對均衡的。

當然,補課還是要補的,只不過最好用我所謂“搭橋”的辦法,即儘量把孩子不擅長的科目與他的強項掛上鈎。比如擅長文科的孩子,讓他多讀一些科幻作品和科普作品,就有可能增加一些他對數理化的興趣,或者起碼可以減少一些他對數理化的厭惡,這就給他提高理科成績創造了一點兒有利條件。如果有高明的教師,能把一些數理化知識人格化、故事化,那就效果更好了。我上中學的時候,物理課力學學得不錯,電學卻始終整不明白,多年後我看到一本科普讀物,用自來水作比喻,把電學的一些基本原理説得栩栩如生,明明白白,我就感歎,當年我若是能讀到這本書,初中物理成績就有可能拔尖了。我國特別缺乏這類書籍,因為中國文人的.傳統是不懂數理化,不懂科學,這種局面至今沒有特別明顯的改變,令人遺憾。

再比如有些孩子的身體運動智能特別發達,而學習成績不佳,家長和教師就可以考慮讓這種孩子多在活動中學習,把智力發展和身體運動結合起來。比如有些英語教學就是這樣,一邊讀英語單詞和句子一邊做一些類似舞蹈的動作,據説很有效果。我想這對於身體運動智能發達的那些孩子來説,就屬於因材施教了。但若誇大此法的作用,以為對所有孩子都有奇效,那就不對了,那就又變成新的一刀切了。或許有的孩子採用背誦的辦法效果更好,做很多動作對他們反而是浪費時間。

再舉個例子。從小老師和家長就告訴我們,放學回家先寫作業,這幾乎成了金科玉律。如果把此話當作標準答案,當作每個孩子必須遵守的規矩,那肯定是錯誤的,因為這顯然違反了因材施教的原則。按常理,在學校與書本打了一整天的交道,誰也難免疲倦,回家立刻寫作業,腦筋得不到休息,效果不會好。你總得讓孩子換換腦筋吧!我不知道別人,反正我每次外出講課,回到家就不愛説話,脣焦口燥,沉默是金。替孩子想想,他們應該比我們更累。很多孩子一邊寫作業一邊玩兒,就是一種反抗方式——既然你不給我玩兒的時間,我只好把遊戲遷移到寫作業中間來,變個法子休息。

當然,有些孩子自制力較差,一玩兒起來就剎不住車,結果作業完不成,或者影響睡眠。沒奈何,家長只好勒令孩子先寫作業。這麼做也有道理,不過要記住,這不是長久之計。最好還是逐漸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回家先幹什麼,他自己最清楚怎樣效率最高。要知道,放學回家先玩兒後寫作業也並不是標準答案。有些孩子的性格,不把作業寫完他玩兒不踏實,那就讓他先寫作業,也挺好。總之,家長也好,教師也好,都不要搞一刀切。一個真正懂教育的人深知,成年人對孩子的任何管教都應該是臨時的,管教絕不是越多越好,越多越負責任,完全不是這樣。管教、管束,都應該是不得已的,而且隨時準備逐漸減少,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自覺的孩子。到時候先寫作業還是先玩兒這種事,應該完全由孩子自己做主,教師家長就不必操心了。這才正常。有些家長和老師總是抱怨自己為孩子操碎了心,恕我直言,這常常是自找的。

總之,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找到適合他智力類型的學習方法,進行個性化的指導,是很重要的,但是此事的前提是要弄清孩子的智力屬於哪一種類型或者哪幾種類型的組合,這有一個診斷的過程。本書後面將要重點講診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