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三字經>

【薦】三字經讀後感10篇

文思屋 人氣:1.75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薦】三字經讀後感10篇

三字經讀後感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記得5歲的時候,媽媽就開始教我讀三字經並要求我背出來了,那時的我因為覺得簡單,讀起來還朗朗上口,所以作為一種樂趣來唱讀的,但並不知道其中含義。

隨着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日積月累,我漸漸知道了三字經裏有着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是説人應該首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才是增長見識,學習知識。讀着這些內容,我不禁感到一陣陣臉紅。我是爺爺奶奶的長孫子,所以爺爺奶奶比較寵愛我,只要我開口,要什麼就有什麼,所以我一直以為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從來沒有想到要為他們做些什麼。因為我比較貪玩,還迷上了看電視,玩遊戲……,每當父母要求我去學習、複習功課時,我都會感覺他們好過分,在剝奪我的快樂童年,我還會為此和他們大吵大鬧,亂髮脾氣!想到這些,我真是無地自容啊!明白“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的意思後我才深深懂得,我以前的想法是多麼的自私,今後,我要改變自己,多體諒爸爸媽媽,多為他們着想,儘量少讓他們為我操心。我還要自覺地幫媽媽分擔家務,讓她少操勞,多點時間休息!

以前,我總以為學習的機會還有很多,時間還很長,不必這麼累這麼認真地學習,現在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可以留着一些知識以後慢慢學。現在我才知道,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學習的機會錯過一次就少一次,甚至錯過了就再也遇不到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年少的時候不學習,到老了就沒有什麼作為。學習就如行舟,不進則退。所以我們不能為了玩而停下學習的腳步。玩耍的快樂只是暫時性的快樂,如果一味貪圖快樂,就會無心學習,長大後悔莫及。學習的快樂是永久性的快樂,它能充實我們的頭腦,能讓我們知書達理……我們要學會做長久的快樂,“勤有功,戲無益”不就告訴我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穫,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的人是一定會後悔的嗎!

《三字經》的內容包羅萬象,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在這樣的經典詩文中,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次的洗滌。在這些精煉短小的語句中,讓我明辨是非,學會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讀後感2

朗朗乾坤,得萬古之靈氣,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曠世之奇書,《三字經》橫空出世!小子對此奇書甚有感觸,即書一文,此亦個人之意,又亦兒戲之言,不可當真也!

何謂此書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韻句成句,自成一體,易讀易記,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華文化之精髓,這部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書,竟融“歷史、地理、人物、天文氣象、詩書禮樂、教育、哲學”於一體。可謂學一書而通萬卷也!但是,我們要把《三字經》與當時的歷史條件聯繫起來思考,正確地認識,主動汲其精華,剔其糟粕。

親情、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孔融四歲就知道讓大梨給長兄;黃香九歲便主動孝順父親而無怨無悔。

重視子女教育和歷史教育亦是優秀的文化傳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玉不琢,不成器”。這體現我國對教育的重視。《三字經》還將整個中國歷史濃縮在一起,易學易記,並且專門談到學習歷史的方法。

總之,這一切都表現了古代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於當時的歷史與政治原因,造成了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使《三字經》多了幾分糟粕: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説明當時的人們愚昧地認為有了“三綱”,就會形成君順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婦順的社會安定局面;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這些基本道德底線,不容打破。只是可憐當時的人啊!一心認為三綱五常可以維護家族、國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綱五常並親身踐行,實際上這不過是富有的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在倫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緊箍咒而已。

總而言之,《三字經》這本奇書,其精華就在於對親情、孝順的張揚,對後天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視。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道德,兩千年來一直是束縛中國人思想和行為的繩索。

我們一定要記住,《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後發揚光大至世界。

三字經讀後感3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啟蒙教育讀本,記得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就天天教我們唱讀,讀起來真的是琅琅上口。自從學校下發三字經那天起,我都在認真的讀,理解其中的意思,三字經不愧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它涵蓋了歷史、地理、天文、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説,這麼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需要後人繼續傳承的。

《三字經》裏的每一個字,每一句,都講述着一個個深刻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短短的36個子字,概括了當今教育的核心理念,家庭、學校、環境的教育作用,我想只有三者之間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學生和自己的孩子。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孟母和孩子的2個故事,第一個故事講的是孟母為了孩子的學習搬了三次家,第二個故事講的是孟子逃課,被孟母用斷機杼的方法來教育他。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環境很重要,為了孩子的成長,必須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孩子天生調皮,活潑,好動,往往會犯下一些小錯誤,這時家長們就會打罵孩子,以至於孩子的心靈受到打擊,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和父母在心靈上產生溝通阻礙,孩子就會不想學習,厭學、怕學、慢慢的放棄自己。所以作為家長,要找到正確的教育方法。

在孟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對他的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確實如此。現在很多家庭條件都很優越,把孩子送到學校來就認為是老師,學校的事,家長們都忙着去娛樂。不會關注孩子的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教師還不能體罰他的孩子,只要稍有體罰,動不動就對學校、老師興師問罪。

不管怎樣,我們只能説幹一行愛一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在教學方法上應不斷改進。教不嚴,師之惰,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懶惰,要創新教法,要有一種不怕苦、不怕麻煩的精神,我覺得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是為人師表,為人父母,應多讀一些經典書籍,在教育後人中才會增加一些説服力,只有這樣,才會向真正的教育目標靠攏,使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三字經讀後感4

我的書房中多了一個新成員:《三字經》,那是我特地去新華書店買來為自己”補課“之用的。閒暇之時,隨手翻閲,細細品味,其味無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寒假回家,看到讀小學的侄兒正在背誦《三字經》,便隨手翻閲起來,讀後竟愛不釋手,感歎自己幼時沒能閲讀之,真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三字經》讓我對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對作者廣博的學識、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觀把握能力肅然起敬,為古代教育者獨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

吸取全面的知識營養,方能成就全面發展的人。從這個角度而言,《三字經》可謂是一塊”全營養飴糖“。説它”全營養“,是因為《三字經》僅一千多字,語言極其簡練,內容卻非常豐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勸學、常識、道德、禮儀、經書和借鑑等,擇其要而去其枝葉,勘稱”袖珍而濃縮的百科全書“。比如常識篇,天文地理歷史自然藝術生物等等,幾乎囊括了當時人們已認識的各類主要知識。説它是”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適,全文結構謹嚴,文筆自然流暢,深入淺出,講求押韻,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兒童包括成人背誦識記;二是指其具有”緩釋“功能,對兒童而言,識記後未必能全面理解,卻能指導其日後的學習,並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學識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豐富的功能,()即使對於理解了其內容的成人而言,也是常讀常新,百讀不厭。

《三字經》雖然重在傳道,但是並非枯燥説教,而是結合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孝父,孔子拜師,趙普讀《論語》,公孫弘抄書,孫敬頭懸樑讀書,蘇秦錐刺股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這讓人在學習中添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理解為人、處事、求學、交友等的道理有了更為直觀的體驗。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三字經》還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全面均衡的知識是一個有機整體,割裂開來教授,其作用往往大打折扣;掌握知識的精華,因材施教,並以獨特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相信你在閲讀之後,會比我有更多獨到的見解和體會。

三字經讀後感5

《三字經》是一部家喻户曉的啟蒙讀物,它教育了我們從小就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勤奮好學,今天,我也認真地回顧了這本書。

這本書出自南宋宋元的王應麟,它概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及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用三字詞簡練、生動的寫出了一些為人處事和歷史故事,教育我們、培養我們。如:“孔融讓梨,孟母三遷……”這些故事使我學到了不少東西,領悟了不少道理。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當我讀到這裏時,感到十分羞愧,對於已經上六年級的我竟還不能專心致志地學習,正所謂“一心不可二用”。現在仔細回想,對於平常的學習生活,我是否做到在課餘時間也花心思學習了,我是否做到對學習專心到志,一絲不苟了呢?想到這裏我深表慚愧,決心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做到在課餘時間也專心致志地學習。

當然,作為一名六年級的學習,我們也不能只注重學習成績,更重要的在於孝敬父母,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在書中有一句話更是深深打動了我:“香九齡,能温席,孝子親,所當執”。我記得在小時候,父母經常講這個故事我聽,説得是黃香在幾歲的時候,母親離世,他和父親相依為命,他待父親十分孝順。酷夏時,他為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他為父親温暖被褥。回想起這篇故事時,我不禁淚如泉湧,對於長年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我不僅沒為他們端過一次水,盛過一碗飯,洗過一次腳,相反,我還總是埋怨他們不回來照顧我,現在正是我們回報父母,報效祖國之時,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做祖國的棟樑之才,報效祖國,回報父母!

這本書不僅講述了許多生動的故事,更是告訴了我許多道理,它讓我明白了: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奮好學,誠實守信,能夠讀到如此好的名著,何樂而不為?

三字經讀後感6

幾天前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這本書資料十分豐富,不論是天文地理、社會家庭,還是歷代興衰、文化變遷,都在其中;書中更是包含了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三字經中看到了幾段印象深刻的段落。

例如這段話:“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它的大意是:狗能在夜裏替人看守家門,雞會在每一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麼資格稱為人呢?蠶能吐絲以供人們做衣料,蜜蜂能夠釀製蜂蜜,供人們食用。人如果不努力學習,以自我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我的價值,那還真不如這些小動物呢。

還有這個段落也很好:“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意思是:車胤捉來螢火蟲放在紗袋裏,用它來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雖然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求學。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一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雖然很勞累,但仍堅持讀書,意志超過了常人。這段話有一個相關的故事,講的是東晉大臣車胤從小就愛讀書,但他家裏很窮,窮得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這可怎樣辦呢?夏天的一個夜晚,車胤看見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一閃一閃的亮光,就靈機一動,捉了許多螢火蟲,放在紗布袋裏,掛在自我的書桌上方。小車胤就藉着螢火蟲發出的光亮來讀書。車胤勤奮讀書,長大後成了令人尊敬的大學者。

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應當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我的學識和本領,要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所成就;而只顧嬉戲玩耍,浪費了大好時光,是毫無益處的。所以我們要在年少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我,長大後就能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三字經》是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影響極其深遠。全書三字一句,兩句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誦易記,值得我們去閲讀。

三字經讀後感7

這段時間,我每天晚上寫完作業後就喜歡看《三字經》,還大聲地背出來。媽媽覺得很奇怪,問我怎麼突然喜歡看這本書呢?她説自己也只會背前面的部分,還想跟我一起往下背呢。

其實媽媽不知道,是因為在學校裏,我經常聽到好多同學都會背《三字經》,而我卻只會開頭那幾句,心裏不服輸。所以這個寒假我就想好好學習一下,爭取趕上同學們。

我原本以為單純地背《三字經》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沒想到才看了前幾頁,我就愛不釋手了。因為這裏面講的全是古代的`小故事,並且都是三字一句,兩字一韻,讀起來琅琅上口。有的句子能從字面上理解含義,有的句子意思就很深奧了,好在每一頁都有拼音和註釋,可以讓我輕鬆快樂地學習。

“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是説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在冬天先幫父母把被子暖熱了再讓他們睡覺。我覺得我們都應該向黃香學習,體諒父母的辛苦,有時間就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家聽父母的話,孝敬父母。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後他媽媽剪斷織好的布來教育他的故事。我明白了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我在以後的學習中遇到困難不會退縮,要勇敢面對不放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告訴我們,一塊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樣的,如果不認真學習,就無法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即使這個人再聰明,如果不用在正當的地方,不刻苦不努力,長大後也會一事無成的。

媽媽説《三字經》這本書藴含着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從中學習了許多關於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知識,讀後的確感到受益匪淺。我終於明白了古人為什麼説讀了《三字經》,就可以知道天下事了。

我很喜歡這本書,打算繼續讀下去,不只是死記硬背,而是要好好學習,理解記憶。我要把《三字經》上的知識時刻牢記在心,學會做人、做事和學習的道理,做一個好孩子!

三字經讀後感8

朗朗乾坤,得萬古之靈氣,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曠世之奇書,《三字經》橫空出世!小子對此奇書甚有感觸,即書一文,此亦個人之意,又亦兒戲之言,不可當真也!

何謂此書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韻句成句,自成一體,易讀易記,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華文化之精髓,這部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書,竟融“歷史、地理、人物、天文氣象、詩書禮樂、教育、哲學”於一體。可謂學一書而通萬卷也!可是,我們要把《三字經》與當時的歷史條件聯繫起來思考,正確地認識,主動汲其精華,剔其糟粕。

親情、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孔融四歲就明白讓大梨給長兄;黃香九歲便主動孝順父親而無怨無悔。

重視子女教育和歷史教育亦是優秀的文化傳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玉不琢,不成器”。這體現我國對教育的重視。《三字經》還將整個中國歷史濃縮在一齊,易學易記,並且專門談到學習歷史的方法。

總之,這一切都表現了古代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可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於當時的歷史與政治原因,造成了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使《三字經》多了幾分糟粕: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説明當時的人們愚昧地認為有了“三綱”,就會構成君順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婦順的社會安定局面;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這些基本道德底線,不容打破。只是可憐當時的人啊!一心認為三綱五常能夠維護家族、國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綱五常並親身踐行,實際上這可是是富有的統治的人對被統治的人在倫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緊箍咒而已。

總而言之,《三字經》這本奇書,其精華就在於對親情、孝順的張揚,對後天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視。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道德,兩千年來一向是束縛中國人思想和行為的繩索。

我們必須要記住,《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終發揚光大至世界。

三字經讀後感9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含義簡單易懂,還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關於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許多知識,正所謂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大,可是,由於以後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

從“苟不教,性乃遷。”到“知某數,識某文。”告訴我們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告訴我們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而學習的方法,貴在專心。“昔孟母,擇鄰處。”裏面藴含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學習環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就像方仲永一樣:他家世代都是種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時候時,方仲永就已經會作詩,由此父親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很多人都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於是父親就一天到晚帶着方仲永去寫詩、賺錢,不讓方仲永去學習。直到方仲永十二三歲時,寫作才華仍和五歲時的寫詩水平一樣,到了二十多歲時,他的才華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了。這不正體現了這句話的意思嗎?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藴含着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作文

三字經讀後感10

《三字經》是大家都熟悉的一本書,這本書,雖然字數不多,但它教給了我們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為了能使孟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搬家。一次,孟子逃學,孟母為了教育孟子,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否則之前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全部都是徒勞,便剪斷了正在織着的一匹布,要知道,在那個時代,織出一匹布要用多少的時間和精力啊。

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一定要堅持到底,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就是不斷地努力,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標不斷前行。“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小孩子貪玩,不好好學習,是非常錯誤的,一個人小的時候,是應該學習吸納各種知識的時候,這樣才能為以後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如果我們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等到年齡大的時候,還是對任何事情都一無所知,那就真的是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變成一個一事無成的人了。

正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青的時候不付出努力,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只有年幼時的汗水,才能換來以後豐收的果實。“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

東漢人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孝敬父親,他怕父親晚上睡覺的時候冷,於是,每天都在父親上牀睡覺之前先鑽進父親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把父親的被子暖熱,然後再讓父親睡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孝為先的民族,古語説得好,百善孝為先,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就能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那長大以後,他必定也是一個善良的,有所作為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東漢人孔融在四歲的時候,就知道把最大的梨子讓給年長的哥哥吃,這種尊敬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三字經》中告訴我們全部都是做人的道理,我們不僅要看懂,琢磨會,還要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書中的道理體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