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文思屋 人氣:1.59W

  初中安塞腰鼓教學反思(一)

《安塞腰鼓》是劉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語言激情澎湃,鏗鏘有力,思想內涵豐厚,特別是其中一些寫意的語句,含義深刻,發人深思。

但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説,要透徹理解文本的全部內涵,還有相當大的難度。根據學生實際,我確立本課主要解決三個問題,即: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2、品味課文語言的氣勢、節奏與激情。3、掌握“三讀”式散文閲讀賞析方法。

新課標認為語文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我的理解是這揭示了閲讀教學的本質屬性——對話性。圍繞這一屬性,教學過程中要突出五個注重,即注重情境創設,為對話營造氛圍;注重朗讀感知,為對話夯實基礎;注重內外勾連,為對話豐富內涵;注重個性化閲讀體驗,這是對話能否有效高質的重要條件;重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這是對話活動的重要目的。

這節課,抓住課文的關鍵句“好一個安塞腰鼓!”設定話題。師生圍繞一個“好”字,生髮出三個子話題展開對話交流:“好鼓”,側重於對安塞腰鼓藝術形象的感知;“好文”,側重於對課文優美語言的品味;“好創意”,側重於創設特定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對話交流的目的在於達成新課標倡導的三維教學目標。學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勁”,體驗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潛移默化之間養成積極面對生活的情感態度和生命在於奮力搏擊的價值觀念。識別排比句,為其劃分類型,品讀排比句及意味深長的語句,體味其中的氣勢、節奏和激情,學生在朗讀感知的同時,語文知識得以落實,閲讀技能得以培養。由初讀感知,到品讀美句,再到解讀難句,逐步深入的“三讀”,既是教學內容呈現的過程,也教給了學生品讀賞析美文的基本步驟及方法。

對照生態課堂的要求,本課中教學目標預期與學生實際發展水平有差別,師生之間個性化閲讀體驗的交流落實得不夠理想。如果時間允許,我將讓學生交流一下他們從課文中讀到的體驗,這最能檢驗課堂對話的效果。二是教師的評點由於是即興的,不見得準確、全面、到位,也應適當讓學生參與評價,進行生生間互評,從總體上肯定成績,指出不足,這樣會更加有利於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初中安塞腰鼓教學反思(二)

針對氣勢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教學,如果嘗試運用上述教學法,首先必須適當地讓學生對作品內容有初步的整體把握,但是又必須突出重點,所以筆者選取了把三次反覆出現的句子“好一個安塞腰鼓!”作為突破口,請學生自己説出這是作者在反覆抒發對安塞腰鼓的讚歎之情。藉此以點帶面,替學生先梳理清楚作品的行文思路:此文實際用每一次出現的“好一個安塞腰鼓!”一句分別對前文作一個小結;而且在每一部分內容裏面作者均是先描寫安塞腰鼓表演的壯觀場面,然後述説作為觀眾之一的作者身臨其境時隨之產生的豐富聯想,最後則是議論、讚美安塞腰鼓——從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作品層層遞進的情感宣泄的特點,而且可以讓他們在自讀自疑過程中集中火力各個擊破。

自讀、自疑、教學相長的思路進行“非預設性” 教學鼓勵學生藉助自己的閲讀經驗和生活積累,所以學習氣氛相對比較活躍,學生的積極性也比單純地由教師講解分析要高漲。比如同學在閲讀後提問:本文第10自然段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我適時先作引導:要理解這個句子,先必須依次明白前面的兩個段落的意思,而且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什麼“使人想起”?學生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道:是壯闊、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我接着動情地説:對啊,當作者看見這腰鼓表演情不自禁地聯想到古人所寫的詩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這是唐朝詩人的傑作,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個詩句表現的戰爭場面,你有什麼感想呢?學生在老師激情地引導下,踏實地對悲壯的古戰場似乎有了初步感受。而《安塞腰鼓》接下來的語段則引用了“信天游”陝北民歌《王貴與李香香》的句子: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我又啟發學生:你們抓住該句關鍵詞“千里”、“萬里”想象一下安塞腰鼓表演的場面是怎樣的?學生們又找到了答案:很遼闊。我趕緊趁熱打鐵:是啊,作者藉助這個詩句是想要寫出腰鼓表演場面的空前壯闊!而聯繫課文短橫線下的註釋,柴同學提出的問題裏的“晦暗”是指人們對生活或者更確切地説是對人生的領悟境界,那麼該句“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會表達哪個方面的感想呢?學生們回答道:那是針對人生話題的.。我進一步開導他們:古語説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其中“四十不惑”就是指每個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隨着閲歷的增加,對生活、對宇宙的感悟基本達到了大徹大悟的境界!我最終拉回學習話題:然而在本文中,帶給作者這種思想領悟的卻是安塞腰鼓,那麼安塞腰鼓實在是非常神奇的啊,我們要好好領略一下作者展示的安塞腰鼓。

再如又有同學提出:怎樣理解本文最後一句“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我啟發他們道:這是有前提的,我們先一起來看前面的語段所寫“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我説這裏運用了“此時無聲更勝有聲”的藝術手法,我們來看句中的倆字“它”和“她”分別指代什麼?學生們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個“它”指安塞腰鼓,後一個“她”指出奇寂靜的世界。我進一步啟發道:你們的回答很正確,我們可以嘗試想象一下曾經喧鬧的腰鼓一旦安靜了,確實會留給觀眾格外寂靜的感覺,但是倘若我們認為“雞啼”是實寫呢?在黃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窯洞裏的人們,抗戰時期的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陝西,那麼傳來一聲意外的“雞啼”也屬正常;但是倘若這是虛寫呢,作用何在?毛昱博同學解釋説:人們當時沉浸在激情的迴響中,“雞啼”反襯這份寂靜。我繼續發問:還有其他理解嗎?111同學馬上站起來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