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職稱論文>

電子音樂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文思屋 人氣:1.5W

從具體音樂到磁帶音樂:磁帶音樂嶄露頭角

電子音樂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從20世紀50年代後,隨着電子科技的進步,模擬錄音技術的的革命性發展使得電子音樂作曲家們擁有了更為得力的電子設備工具。逐漸形成了以磁帶錄音機技術發展為核心,連接調音台、電子效果器、電子振盪器、電子壓縮器、電子採樣器等硬件電子設備的製作平台。

這一階段的潮流先導主要圍繞着音樂文化思潮自由和電子科技相對發達的法國和德國。其中,法國電子音樂流派的奠基人是舍費爾(pierre schaeffer)他在法國巴黎電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最大的電子音樂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擁有當時國際頂尖級的電子設備器材與創作環境,吸引了各國眾多的電子音樂作曲家來此工作和實驗。

1951年,身為作曲家的艾默特(herbert Eimert)在當時的西德克隆電台也建立了龐大的電子音樂實驗室,隨後,50年代中後期,其他各國相繼建立了自己的電子音樂實驗室。意大利的貝利奧,美國的烏紗切夫斯基,法國的瓦列茲等等音樂大師都在電子音樂領域有許多出色的代表作品。這一階段的音樂創作有的大量使用從自然界採集的各種聲音,如城市的工業噪聲、鄉村的自然風貌、各種生活場景的模擬,從而在有音高的聲音和純粹自然界的音響結合與疊變中達到自己表現和豐富音樂的目的,有的通過電子振盪器產生沒有泛音的正弦波,然後通過電子濾波器、電子加速器或電子調製器進行聲音修改,強調樂音與噪音的平衡,表現複雜的人文情懷。只是這一時期的電子音樂作品還主要侷限在專業作曲家的創作範疇內,在社會音樂傳播中並沒有廣泛應用。作曲技術手段也主要依賴於磁帶錄音技術的發展和完善。所以也常常被稱為電子音樂的磁帶音樂時期。

這一時期的大部分電子音樂作品不用譜表記錄,只是保存在磁帶上。少數的記譜也是普通音樂人難以看懂的。例如:著名的德國作曲家斯托克豪森的電子音樂作品《電子音樂練習曲》在音高和音色的部分,標分從100直到17.200hz。樂曲中使用的音高是從一個分成81級的音階中選出的,其音程的比率是一個不變的25%hz,又根據各個音高構成193個混合音,粗橫線條表示第一個混合音響的頻率,其上又增加另一疊置的混合聲響,此頁中間兩條橫線表示聲響的時值,時值是按照磁帶運行每毫米的具體速度計算的。底部的三角形是用分貝標明的音量。為了這一樂曲的“演出”,首先要把作為基礎材料的193個混合音響錄製到一條磁帶上,這就是“鍵盤”。最後再通過播放錄音將樂曲演奏出來。

總之,這一時期的電子音樂是儲存在磁帶上,後來也會轉錄在唱片上,聽的時候必須要通過揚聲器。這也使得很多聽眾對這樣的音樂會感到很不稱心,為了使這種音樂會不單調,有的作曲家和演出主持人在演出中同時加上閃爍的燈光,放映幻燈片或電影以形成一種混合效應的表演。這其實也就是早期多媒體的雛形。

從磁帶音樂到電子音樂:電子音樂步入生活

從20世紀70年代前後,隨着電子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實現了將電子採樣器、音序器、效果器、濾波器、調音台、存儲器、混音器等眾多硬件設備的功能濃縮在一起的技術。人們把它稱為電子音樂合成器。

合成器的出現為電子音樂的製作增添了一個無限豐富的聲音資源,也使得原先創作電子音樂複雜的硬件操作過程變得十分簡單方便,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通過簡單易懂的鍵盤調用其儲存器中的聲波模型,組合出成千上萬種新的聲音,所以,伴隨着電子音樂合成器的產生,電子音樂才真正走到大眾音樂生活的所有層面中來。

在當時各國的娛樂領域如電影、電視、流行音樂、廣播電台、爵士樂、搖滾音樂、唱片製作業、嚴肅音樂等等都有廣泛使用,尤其是1982年以後,世界統一了電子音樂的連接標準,開始實施統一的MIDI規格,電子音樂合成器改變了以往需要使用不同的屏蔽電纜連接,用不同的電壓來控制樂曲韻律和音程的狀況,所有的信息通過一根MIDI接口線就可以自由交換,世界各國不同電子樂器製造廠商的合成器產品也能夠交互使用。

進而隨着電子合成器的普及,其價格也大幅度降低,人們使用電子音樂合成器就像使用其它普通傳統樂器一樣方便自如。只不過這一時期的合成器基本上還是由各種從事音樂活動的人來掌握使用。通過一台電子音樂合成器就可以完成大量模仿傳統樂器或或製造出各種新樂器音色的工作,它甚至替代了以往從作曲、編曲、配器、演奏、指揮、錄音、剪輯、等一系列的音樂生產環節,難怪當時有人憂慮驚呼,傳統樂器演奏員要消亡了!因此,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電子音樂的合成器音樂時期。

當時的很多作曲家用一台合成器就可以完成整個電影的配樂工作。比如:希臘作曲家範吉利斯寫作了大量電子音樂作品及電影配樂、芭蕾舞音樂等等。他的名字80年代就已經響徹全球,曾因為電影《烈火戰車》的作曲配樂而獲得奧斯卡音樂獎,曾為世界盃足球賽寫作音樂。他的大量電子音樂作品及電影配樂都使用了合成器製作完成,他的電子音樂專輯《中國》裏使用的是合成方波音色,以高音區的音型和低音區的音型複合而構成一個主導音型整體,貫穿於音樂的主體部分,其它的各種合成音色,如:合成鈴鐺、合成沙錘、合成貝斯、合成絃樂、合成類似東方樂器管子音色的各聲部有的演奏旋律,有的演奏和聲,有的演奏低音,形成了一個巨大寬闊的音響空間,描繪了作者心中富有東方色彩的音樂韻味。這些幾乎是傳統樂器所難以表現的音樂形象。

從電子音樂到數字音樂:數字音樂方興未艾

從20世紀90年代前後,高速發展的數字計算機技術以個人微機的形式逐步走進了千家萬户,伴隨計算機技術普及的還有號稱信息高速公路的因特網絡技術,至此,各種電子信息可以通過強大的CPU中央處理器進行運算,通過與各種軟硬件的結合得以協調實現,並通過因特網迅速傳播、普及。在音樂領域中,“計算機音樂”也得以迅速普及。由於當代此類音樂在音樂的創作與製作過程中,充分利用了以數字運算為核心的計算機技術,包括音樂材料的獲取,音樂本體的各個參數的設定和構造,音樂作品的重現和傳播等等,又被人們稱為“數字音樂”時代。

TAGS:電子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