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調研報告>

2015發展高成本困難的調研報告

文思屋 人氣:5.87K

我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歷經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各項事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卻始終難以摘掉。制約我縣發展的諸多瓶頸,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通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深入開展,對我縣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內外部環境及所處自然及生態條件進行了梳理,進一步分析和總結了我縣發展所面臨的高成本問題。

2015發展高成本困難的調研報告

一、我縣發展中面臨高成本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我縣地處**區,平均海拔4600米,是典型的高寒缺氧地區。現有土地面積15萬平方公里,全縣人口不足3萬人,人口密度僅爲千分之*。大部分地區爲荒漠及半荒漠化草原,這裏與其他地區明顯不同的是,一年當中有十個月爲冬季,氣候寒冷。有兩個月算是夏季,只有冬夏,沒有春秋兩季,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總體上可以概括爲地廣人稀,物產匱乏。

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我縣在發展中存在着生產、生活成本偏高的實際困難。舉例來說,搞基礎建設離不開建築材料,最普通的一塊磚,生產成本爲**角錢,而運到我縣出售售價爲**塊錢,是成本價的**倍。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交通運輸不便。

我縣地域廣闊,縣政府所在地**離區政府所在地**660公里,路途遙遠,唯一的一條通車道路爲沙石路,由於氣候寒冷,凍土期長,夏季積雪融化,出現翻漿,道路泥濘難行。冬天雪阻嚴重,一遇大雪就根本無法通行,就連人們生活必需品的運輸都難以保證,一般的物資運到我們這裏,所需運費都比貨物本身的成本價高。可以說,道路不暢的問題是制約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我縣有**個鄉,**個村,縣鄉之間距離最短的也有100多公里,從我縣到最遠的**鄉距離是**多公里,從鄉到村有些地方也有200多公里。相互之間人員往來,彼此聯繫十分困難,有些地方連沙石路都沒有,有的只是我們稱之爲“自然路”的車轍,有些地方車輛無法通行,人們出行和拉運貨物主要靠騾馬,完全還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自然生活形態。人們常說“要致富、先修路”,在我縣可以深深體會到這句話的正確含義。我縣的情況甚至可以形容爲“要生存、先修路”。說到修路,談何容易,這裏常年缺氧,汽車在我們這裏也患上了“缺氧症”,汽油燃燒不充分,動力不足,在內地平原地區可以使用十年的普通車輛,在我們這裏用不了**年就壞了,大型的築路車輛如挖土機、勾機、壓道機在這裏工作起來就更困難了,修一條普通沙石路的成本高的驚人,以我縣現在的財政收入計算,積累**年纔夠修**公里的普通沙石路。要實現縣鄉村通公里的目標,光靠我縣現有的力量,只能是個遙遠的夢想,根本不可能實現。

現階段我縣年財政收入僅爲**萬元,況且政府的'行政成本與其它地區相比也明顯偏高,我們這裏由於輸電線路長,線損過大,電費較高,由於取暖期長,燒煤取暖的費用支出大,車輛由於長期在缺氧的工作環境中運行,維護費用高,這些都是導致我們行政成本偏高的原因。原本就相對較低的財政收入,與之相對應的又是相對較高的行政成本,支付正常的公務活動和公務人員工資已岌岌可危的公共財政,根本沒有富餘的經費發展文化教育醫療等其他各項社會事業,保障羣衆的基本生產生活,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增加和擴大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只能依靠**區和國家的支持和幫扶。我縣人口少,自然環境惡劣,條件艱苦,交通不便,外來經商人員稀少,人員不流動,就形不成經貿往來,人流物流的近於停滯狀態,使得我縣發展旅遊業、服務業等第三產就十分困難,發展經濟的基礎十分薄弱。多年較爲封閉的環境,導致人們的思想不解放,幹部開拓進取意識不強。牧民只是滿足於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方式,人們的商品意識、市場意識、經營意識淡薄,我縣是純牧業縣,主要經濟來源靠畜牧業,基本沒有工業,稅收單一。靠天養畜,牧業發展很緩慢,多年來自然掠奪式的生產經營方式,過度放牧,牲畜超載,已使這片牧場不堪重負,草場沙化退化嚴重,畜牧業發展的根基已經動搖,發展畜牧業已難以爲繼,牧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面臨嚴峻的挑戰。生態條件的退化導致各種自然災害頻發,每年都會出現雪災、強沙塵暴等各種極端惡劣天氣。且發生的次數和頻率近年來有增加和擴大的趨勢。長期處於缺氧環境加之惡劣的生態條件,人的自身生存能力也在下降,我縣的人口平均壽命只有45歲,其他地區的人也許認爲這一數據令人難以相信,但這卻是實實在在的事實。在這裏人的生存都難以得到保障,發展其他事業就只能是空談。

二、改變這一現狀的思路和建議

嚴酷的現實擺在我們面前,改變我縣的現狀,探索一條適合我們這種自然條件惡劣、貧窮落後地區發展的路子,一直是我縣縣委、政府及各族幹部羣衆堅持不懈地追求。窮則思變,不變就沒有出路。近年來,縣委政府爲改變我縣的落後面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工作措施。發展經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唯一出路,發展是第一要務,解決問題的最根本的辦法只能靠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纔能有能力發展其他事業,才能逐步降低工作生活發展的高成本。

人與自然的共處中,人定勝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錯誤思想已被事實證明,遵循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發展思路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縣的發展思路應該在努力探求發展經濟的路子的同時,考慮整體或部分搬遷,向縣政府所在地集中的可能性,也就是要實現城鎮化。將生態條件極度惡化的地方的人口搬遷出來,向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集中,實現圍封轉移,靠自然的力量恢復生態,也是一個明智之舉,是一個既可以富民,又可以保護生態的雙贏戰略。當然要讓一些牧民離開這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思想上確實難以接受,但從長遠來看,犧牲一些眼前的利益,就會換取長期的發展,就會爲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綠色。只有生態條件好轉,才能逐步減少或消除惡劣天氣。發展畜牧業,也要改變過去粗放式的生產方式,要大力實施劃區輪牧,以草定畜的集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生態條件好轉、經濟效益提高的良性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