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1500字>

名著讀後感1500字(通用23篇)

文思屋 人氣:3.18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著讀後感1500字(通用2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名著讀後感1500字(通用23篇)

名著讀後感 篇1

我最喜歡讀的是《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講述了遙遠的東方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文化。五千年來的歷史,五千年的滄桑鉅變,中華民族經歷了興盛與衰微、輝煌與悲愴,五千年的歷史就是一個巨大的寶庫,無數英雄豪傑,志士仁人,像秦皇贏政,漢武劉徹,唐宗李世民,宋祖趙匡胤……哪一個不是建功立業,名垂千古,以鮮明的形象,卓異的功績,流芳百世,彪炳千秋。我們是炎黃子孫,面對這浩瀚的歷史,,面對博大的中華文化,怎能不激動、自豪,瞭解昨天,是爲了充實自己的頭腦,汲取寶貴的人生經驗和啓迪,從中獲取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民族智慧,並把它們變成一生的寶貴財富。當我們觸摸到每個歷史陳跡,在斷壁殘垣中觸摸那些逝去的文明,那充斥其間的血腥與殺戮,歡笑與悲憫,往往總是讓人心潮涌動,追思歷史,呼喚未來,讓我們拂去歲月的風塵,去追尋先祖們的腳步,去借鑑,去思考,去創新。《盤古開天闢地》《人文初祖黃帝》《秦王滅六國》《張騫出使西域》…歷史蘊含着真知,每一個階段都值得讓人回味,瞭解歷史,從中開闊視野,豐富人們的知識內涵。

其次是《魯濱遜漂流記》,《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59歲時所發表的第一部小說。享有英國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的美譽。《魯濱遜漂流記》並不是簡單記敘的離奇探險故事,而是融入了作家自身的生活體驗和對各種事物的深刻思考,提示了人生豐富的哲理內涵。這本書主要描寫魯濱遜在一個小島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的非凡經歷。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充滿傳奇色彩。魯濱遜出生於一個有着幸福生活背景的中產階級家庭,原本可以完樂地過完一生,可是他自幼好幻想,一心想遨遊四海。他父親常用知足常樂的哲學教育他,要他滿足現狀,不要出海,但海外的新世界像一塊巨石磁鐵吸引着他,不顧雙親的反對和規勸,坐上他父樣朋友的船出海了。魯濱遜和他朋友先是坐船前往倫敦,然而第一次出海就頗不順利,遇到了大風暴,險些喪命,隨後的航海經歷也幾經波折,頻遇風險,先被摩爾人俘虜,後又被賣作奴隸,最終逃往巴西成了種植園主,但是不久之後,他又不甘心於這種平庸生活,爲了獲得更多的勞力和更高的經濟效益,再一次出海。但魯濱遜沒想到,此次出海竟會是改變他一生的苦難歷程:航海在南美特立尼達海岸附近觸礁,船員全部葬身海底,而魯濱遜卻九死一生,躲過巨浪的吞噬,爬上了一個荒島,並在那裏開始了長達二十八年的孤島生活。魯濱遜毅力和百折不饒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文學是比鳥飛得更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要亮的智慧是我們到了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鼓舞人立志,激勵人向上的好書,作者以自身的特殊經歷爲素材,設置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情節,塑造了一個光輝的人物形象,描寫的是主人公保爾怎樣從一個沙皇統治時代的懵懂少年成長爲蘇維埃政權裏一個優秀青年的歷程。保爾出身貧寒,自然不息,堅持信念,身殘志堅,以驚人的毅力奮鬥到生命的最後時刻,即使雙目失明,四肢癱疾,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只要你翻開這本書,便會被場景的生動,主人公坎坷的命運、驚人的毅力所深深吸引,心靈震憾,感情昇華。

我們應該學習魯濱遜和保爾遇到困難不氣餒,不放棄的樂觀主義精神,當然我們也要留心觀察事物,世界上還有許多神奇家等着我們去揭開,還有沒事時要多讀書哦!

名著讀後感 篇2

自從拿到《睿智的父母之愛》這本書,它一直放在我的牀頭。對於剛剛成爲母親的我,懷着一顆虔誠的心認真地去研讀。其中提到了要保護好孩子純真的心靈。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纔會使這個世界如此精彩。保護純真的心靈應該比教授知識更爲重要。

記得我剛走進學校的幾年裏,經常遇到課堂混亂,學生不聽話,甚至故意與老師做對這種恐怖故事,心裏便默唸着,要樹立自己的威信,絕不能給他們好顏色,那樣自己還怎麼上課?於是,發怒成了我生活中出現得最多的動作。課堂上有人不專心我會怒氣衝衝,在課堂上大聲呵斥犯錯的學生;沒完成作業我會勃然大怒,嚴厲地批評他們,還滿懷希望地認爲這樣做會在全班起到震懾作用,讓學生們上課都不敢開小差,認真聽講,作業按要求一絲不苟地完成。課間或放學遇到學生們,也是與他們一板一眼,一副公式化的口氣,絕不露任何笑臉,生怕給他們幾分顏色就開染坊了。

有一天,班上的英語課代表來彙報幾個沒交課堂作業的學生,我聽了氣又來了,課堂作業只是幾個單詞的抄寫2遍,這麼少都不完成,太過分了。我讓組長將沒寫作業的學生都叫到辦公室,不問緣由,一頓劈頭蓋臉地責備過去,他們幾個畏畏縮縮的,低着頭。隨後,我讓他們立即在辦公室裏補好作業,有個學生打開文具盒幾下都打不開,我的不耐到了極點,這麼不想寫作業,剛想再狠狠罵過去,卻發現他拿筆的手正在不住地抖着。我很奇怪,拍拍他,他猛地擡起頭,猶如一隻受驚的小鹿,惶惶不安地眼神看着我。那一刻,我突然在桌上的鏡子裏看到了張牙舞爪的自己,一雙噴火的眼睛,漲紅的臉,猶如一隻怒火中燒的獅子,真覺得陌生。隨後幾天無意中看到了學生寫的日記:我真怕上戴老師的課,一看到她我好緊張。讓我回答問題,我站起來一緊張一句也說不出來了。

坐在辦公桌前,看着孩子們依舊有不符合我的要求的作業,我陷入了沉思:有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老師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會創造一個奇蹟;老師不經意的一個眼神,也許會扼殺一個人才。老師習以爲常的行爲,對學生終身的發展也許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做一名老師應該經常回顧自己以往的教育歷程,反思一下:我造就了多少個遺憾,刺傷了多少顆童心,遺忘了多少個不該遺忘的角落!忽然想起當年看的那部張藝謀導演的一個都不能少,一個小小的代課老師魏敏芝,只因老師離去前交代過這些孩子一個也不能少這樣一句話就能如此堅定執着地尋回每一位輟學的孩子,這種精神是值得每一位老師學習的,我們不僅要保證學生的數量,更重要的是讓陽光遍撒每個被遺忘的角落。

每當要發火的時候,腦子裏就不由自主地出現那天鏡子裏看見的自己。有時我覺得愧疚,後悔當時嚇着了那些孩子;有時又覺得可笑,奇怪自己當時怎麼會發那麼大的火?現在回想起來,實在覺得自己做得不妥,當時可能爲了維護那麼一點尊嚴,可能是爲了挽回那麼一點面子,總而言之,只是爲了證明我是一個老師,我是不可侵犯的。在與孩子一次次磨合的過程中,我慢慢學習着寬容,學習着理解。學生對我們教師的要求並不高,只要我們真心一點,平等一點,賞識一點,他們就會心滿意足,言聽計從。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會努力地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也努力着去用自身的行動,去影響他們。

孩子們對老師是寬容的,只要你對他們付出過愛心,那麼你曾經對他們的冷言冷語,暴跳如雷,他們都可以原諒。他們崇拜你、愛你。記得於丹老師說過的,聖賢孔子門生三千,最後出名的只有72人,芸芸衆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可能他們經常無法剋制自己的言行,無法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不一定有輝煌的未來,可是誰說一個平凡的人就比誰低人一等呢?

教育就是一種心靈的喚醒,同時也要保護好那一顆顆純潔的水晶心靈。孩子的心靈是純潔而美麗的,如水晶;孩子的心靈是脆弱而易碎的,如玻璃。我們老師欣賞着他們水晶般的心靈;更要保護着他們玻璃一樣易碎的自尊。喚醒人性,親近善良,遠離無知,拒絕邪惡,讓陽光遍撒每個被遺忘的角落!

名著讀後感 篇3

最近讀了《教師行爲的50個細節》,通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將來如何成爲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教師教育行爲細節

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教師的教育行爲要發揮理想的效果,必須擺脫枯燥與乏味的單一說教,關注自身行爲的細節,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與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一句平常不過的話,一個細小不過的動作,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一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爲失誤,一句脫口而出的傷人之語,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係,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師教學行爲細節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爲,能夠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這些行爲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基本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爲細節,不管是言語行爲,還是非言語行爲,不管是有意表現出來的行爲,還是無意流露出來的行爲,都可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乃至日常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爲爲例,假如教師表現出得當的言語行爲,那麼就能夠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情緒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假如教師表現出失當的言語行爲,那麼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管理行爲細節

在學校教育世界裏,教師經常承擔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課堂管理或者教學管理;在課餘與學生的互動中,要進行學生管理。教師在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爲細節,努力從細節之處做好管理工作。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爲細節。

四、教師學習行爲細節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激增的當代,作爲以“傳道、授業、解惑”爲己任的教師,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因而,不管參加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還是自我學習,教師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爲細節,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教師日常行爲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爲人師表,在校園之中的日常行爲,也要時時注意細節,以免給學生傳遞不良信息。在很多時候,教師日常的行爲細節,就是對學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這種教育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名著讀後感 篇4

《竊讀記》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小女孩去書店竊讀,從書中得到了很大樂趣的事,她常常光顧書店,卻從不購買書,所以她想方設法地把自己隱藏起來。藏在人羣中或者貼在一個大人身旁。直到飯店飄來一陣陣菜香,書店的日光燈也亮起來的時候,她才依依不捨地離開。有時還會爲了看完一本書而跑幾家書店。她這種強烈的求知慾和對讀書的渴望真令人感動。

文章裏令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仔細想想,這句話有着很深的含義。老師告訴我們,糧食哺育的是身體,而書籍哺育的是靈魂。對我們來說,書籍和糧食同樣重要,因爲書籍就是我們的精神糧食,它可以使我們增長知識,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可見,讀書是多麼重要啊!

現在,雖然我們時時刻刻都可以讀書,但是卻有些同學不愛讀書。想一想從前,作者要讀一本書有多困難啊,我們應該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杜甫也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不僅可以拓寬我們的知識面,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讓我們養成愛好閱讀的習慣,一生都與好書相伴吧!我讀了竊讀記後,很受啓發。

本文講了一個作家林海音,因爲家裏買不起書,就天天到書店偷偷讀書,這種精神令我敬佩,我也有很多感想。我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和作者相似。

我也很喜歡讀書,一閒下來,就知道看書,媽媽經常叮囑我要看一會兒,休息一會兒,可我就是不聽,我一看就是幾個小時。有一次中午放學,我一直在看書,連飯都顧不上吃,看了很長時間後,我想睡午覺,看了一下表,哎呀!不好了,要遲到了,我拔腿就往學校跑。哎,跑到學校時,已經開始上課了,雖然老師說我第一次遲到原諒了我,但我心裏還是不好受。唉,誰讓我愛看書呢?不過,我還是很開心的,因爲我又長了很多知識。

還有一次,我和媽媽去書店,媽媽和我是下午去的,三點十三分到了書店,一排排各式各樣的書,把我迷住了,我像一個飢餓的人,坐在一大堆麪包裏,貪婪地讀着。我漫步在書的海洋裏,靜靜的享受着。一本,兩本,三本……直到讀了十幾本,我正看的津津有味,書店的阿姨卻說她們要下班了,我沒聽見,阿姨推了我一下,我纔回過神來,急忙跑出書店,呀!媽媽已經等了我好久了,我回到家,已經七點四十了。

我很喜歡讀書。這篇《竊讀記》給我的啓發是:課文中主要講了放學後作者林海英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這件事中作者的許多言行、心理狀態都描寫得非常詳細。如:“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和“我跨進店門,暗沒人注意。我踮起腳尖,從大人的腋下鑽過去。喲,把短髮弄亂了,沒關係,我總算擠到裏邊來了。在一排排花花綠綠的書裏,我的眼睛急切地尋找,卻找不到那本書。從頭來,再找一遍。啊!它在這裏,原來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着。”等等的句子,都表現出了作者愛看書的特點。作者借雨天讀書的藉口可以讓她有充足的理由在書店裏待下去。這都生動地表現了“竊讀”後的獨特知感受與複雜的滋味,突出了作者對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

我也要學習作者這種愛書的精神,用無窮的知識來豐富我的課外活動,多看些課外書,就能多寫一些好作文,就能積累更多的好詞佳句,就能豐富我的知識。讀了《竊讀記》這篇課文之後,我感到與作者相比我很慚愧。

作者每天都去書店裏看書,她很快樂也很害怕被店員發現,每次都是提心吊膽的。作者每次讀完書之後,精神之田得到了豐收的喜悅,雖然腿站得很累,可心靈也得到了成長。

作者對書的渴望是強烈的,見到一本好書,就像一匹餓狼見到一塊肥肉一樣,貪婪的讀着。把我和作者相比,我是無比慚愧。作者在沒有錢買書的情況下偷偷的進到書店去看書。而我家有一櫃子的書,買了之後,隨便翻翻就散了,跟裝飾品一樣,鎖在櫃子裏,不讀。與作者相比,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我以後也要養成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

名著讀後感 篇5

關於《西遊記》的主題,總的來說,作者是通過對西天取經的前因後果及過程的敘述來揭露並批判封建社會腐朽黑暗的現實生活。又鑑於作者所處的時代和背景,使文章的主題又有一定的侷限性。

在小說中,最爲突出的優點是作者敢於把他平日在社會上所見所聞的一些黑暗的封建社會現實,通過這部神話小說中反映出來,並進行辛辣的諷刺和嚴厲的批判。而對此的揭露和批判,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是對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的昏庸兇暴進行批判。如在第四十四回中,車遲國王因寵信三個妖道,殘酷壓迫國內的和尚。國王還御筆親題到:若有官職的,拿一個和尚,高升三級;無官職的,拿一個和尚,就賞白銀五十兩。這其實是作者斥罵當朝皇帝明世宗崇奉道教的昏庸無道。又如比丘國,國王因好色過度貪歡,導致精神疲倦,命在須叟,卻聽信國丈的讒言,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的心肝,煎湯服藥,服後有千年不老之功。更有第八十四回中,滅法國國王,曾因僧謗了他,所以許天願要殺一萬和尚做圓滿。此等,恰恰是對封建統治階級如實的寫照。

第二,是反映人民社會的惡勢力。西天取經路上的許多天然險阻,及妖魔鬼怪正象徵封建社會惡貫滿盈的地方官吏及土豪劣紳。在三十三回中,平頂山金角、銀角大王兩妖魔,倚神通廣大,法術高強把山神、土地喚爲奴僕,替他輪流當值。正像地方的土豪劣紳自倚財雄勢大,連官府衙門也受制於他們。而第四十回紅孩兒把土地、山神弄得少香沒紙,血食全無,一個個衣不蔽身,食不充口。充分顯示出社會惡勢力蠻橫兇殘本性。

第三.中央統治階級與地方社會惡勢力上下勾結在小說中也多有體現。在三十一回孫悟空上鬥牛宮追拿黃袍怪,得知此怪是天上二十八宿中奎木狼下界,後欲除妖,卻遭衆神勸阻,最後由玉帝從輕發落。更有比丘國丈是南極仙翁坐騎,當孫悟空正要打殺之際,南極仙翁出面制止,再由自己收服。在《西遊記》中許多害人妖魔往往與神仙、菩薩大有淵緣,每當孫悟空除妖之際,卻總有主人出現以收服爲名,行袒護之實。這裏寫的神魔關係,深刻反映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上下勾結,並且慫恿幫兇爪牙壓迫人民的社會狀況。

第四,是對宗教的嘲弄和諷刺。尤其是對道教。如在四十四回中,孫悟空兄弟三人在三清殿上偷食貢品,把道教中至高無上的三清神像推倒在地,孫悟空還讓八戒把神像丟在所謂五穀輪迴的毛坑裏去。平時受萬人香火,並保佑萬民的神仙,在自己的貢品被偷吃,自己的神像被丟進毛坑,也不能自顧,是多麼的可笑!

以上是主題的進步性,下面看一下這部名著的消極之處。

第一,作者雖然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封建社會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但他並沒有推翻封建社會的意念。在他眼中,社會腐敗黑暗是昏君當朝,讒臣當道所致。而封建制度是合理的,若有明君主持,賢臣輔助,便會國運昌攏作者把西遊記發生時間定在唐朝初年貞觀之治時期,就有此意。文中唐太宗是一代明君,又有魏徵這樣的忠義之士輔助,自然天下太平,社會欣欣向榮。這便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社會。再加第七回中,孫悟空對如來佛祖說: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表明作者最爲激進的想法只是要把腐敗的王朝推翻,再建立另一個理想中的封建王朝,但始終跳不出封建社會的圈子。

第二,作者雖有嘲諷宗教之意,但他卻不否認宗教。如在四十七回,孫悟空曾對車遲國國王說:望你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還有,作者在文中也或多或少宣揚了因果報應。如第七十一回,觀音提到:朱紫國國王因幼年時射傷西方佛母孔雀所生二子,就教他拆鳳三年,身耽啾疾。再有第八十七回,鳳仙郡候因將朝貢玉帝的貢品推倒喂狗,故鳳仙郡遭遇三年乾旱之苦。表明作者對宗教是有一定程度的信奉的。

這些方面,均是主題侷限之處。

經上所述,《西遊記》之中所蘊含主題有積極進步的地方,亦有消極侷限的之處。但作爲一部古典文學作品,其主要傾向是好的。因爲它能正確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更敢於去批判。對現在的社會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所以說《西遊記》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古典文學名著

名著讀後感 篇6

“這個?世界?”的時間,是1975年以後,主要是1978年,中國進入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新時代以後;“這個?世界?”的空間,是渭河流域。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卷,作者就寫道:“他(孫少平)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隨時準備經受磨難。

《平凡的世界》瀰漫着苦難意識。小說告訴我們:苦難,作爲人對現實非自覺承受,並不單指物質生存境況的艱窘與酸辛,更意味着人在困苦的境遇中對人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意味着現實生活對於人正當、合理願望的嘲弄與對激|情的壓抑;小說告訴我們:苦難的遭遇能磨礪堅強的意志,人只有經過苦難的煉獄,方能讀懂人生,走向成熟;小說告訴我們:苦難導致人生的缺陷與失衡,進而產生追求超越與平衡的反差與張力;小說告訴我們:人生的價值,在於對自身苦難的嚴峻正視、深刻思考、透徹理解、不懈抗爭。

近二十年過去了,不知道現在年輕的一代讀者如何理解與認知省委領導的女兒田曉霞與煤礦工人孫少平之間的愛情。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現而今已然完全沒有了此類愛情發生與成長的土壤。抑或說,作家連想像的欲|望都不再有。

《平凡的世界》之後,也很少再能看到關於煤礦工人的生活境況的小說。他們在一度的笑語喧譁之後重又歸入黑暗、潮溼的地下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老病死變得那麼寂寂無聲。偶爾在報紙、網絡媒體上看到他們,也只是與死亡名單、煤礦事故相連。想來,這個時代的煤礦工人孫少平們不會再有人關注並敬仰了。他喜歡誰娶哪一個都無關緊要。

人生啊!是這樣不可預測。沒有用永恆的痛苦,沒有永恆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時是那麼平展,有時又是那麼曲折。命運也總是不如人願。但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辛中才使人成熟起來,堅強起來,雖然這些東西在實際感受中給人帶來的並不都是歡樂。偉大的生命,不論以何種形式,將會在宇宙間永存。我們這個小小星球上的人類,也將繼續繁衍和發展,直到遙遠的未來。可是生命對於我們來說有是那麼的短暫,不論是誰,總有一天,都將會走向自己的終點。死亡這是偉人和凡人共同的最後歸宿。熱情的濤人高唱生命的戀歌,而冷靜的哲學家卻說:死亡是自然法則的勝利。我們承認偉人在歷史進程中的貢獻。可人類生活的大廈從本質上說,是有多數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偉人們常常企圖用紀念碑或紀念堂來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萬古常青的卻是普通人的無名紀念碑——生生不息的人類生活自身。是的生活之樹常青。這就是我們對一個平凡世界的死者所能夠做的祭文。讀了這些哲理性的語言,我心胸豁然開朗,所有對生活的迷惑和不解,都在這找到了答案,使我更深一層懂得了生活的真諦,過去曾經爲自己不公的命運而怨天憂人,爲自己不幸遭遇而傷痛,這些人生哲理讓我醒悟,指點了我迷津,這是這本書給我的最大的體會.我們都是平凡人,但我們不能因爲平凡而不去生活,我們要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勇敢的挑戰,努力的進取,在平凡中創造出不平凡。路遙在教會我們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恆。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終只會絕了自己。看風使舵,趨炎附勢,均爲自私使然。一生若只是這般地生活,終將無價值地葬入黃土。路遙在教會我們要有獨立的人格,儘管你可能會遭遇孤獨。路遙在教會我們不必用盡生命去做一個漂亮的人,但應用盡生命去做一件讓人們叫好的漂亮事。

書籍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或者說,奇妙的不是書籍二字,而是使得書籍變得有意義、變得豐滿的作品本身。

《平凡的世界》無疑是一部家族式的史詩,與當下流行的電視劇《闖東關》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以一個家族的糾葛變遷爲窗口,瞭望的是整個國家的變遷與沉浮。只不過,看完平凡的世界後,心境卻與闖關東完全不同,前者給人的是一種寧靜,而後者給人的以一種激盪。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這個浩緲的世界來說,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

名著讀後感 篇7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着力刻畫了他們爲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翻開《名人傳》,在首篇的引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着思想,阻撓着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我從貝多芬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全名叫“路德維希羅·馮·貝多芬”。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爲什麼還能成功呢?爲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爲,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爲它有着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Inspirational quotes )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爲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頓爲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嚐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着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人們又可以看到他悲慘的命運。之後的歲月裏,性格過於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着另一種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儘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要知道面對這麼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癒,他渴求愛情;他充滿着希望。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爲名人。同樣,我們也要努力學習,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羅曼·羅蘭稱他們爲“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那麼,《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呢?我想,只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努力向前。除了這一點外,本書的作者羅曼·羅蘭也想告訴我們一些道理: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名著讀後感 篇8

我從《陽光心態》中看到的是知足、感恩、樂觀開朗這樣一種心態,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它能讓人心境開闊,人際關係和諧,適應環境,力所能及改變環境,人格健康。具備陽光心態可以使人深刻而不浮躁,謙和而不張揚,自信而又親和。我們講和諧,不僅要力求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注重人的內心和諧。人的內心和諧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高境界。吳維庫博士提出的塑造陽光心態的理論,正是引導人們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營造知足、感恩、樂觀開朗的心理,樹立喜悅、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通過個人內心和諧促進社會和諧的一把鑰匙。當今社會有種怪現象:我們的財富在增加,但滿意感在下降;我們擁有的財富越來越多,但是快樂越來越少;我們溝通的工具越來越多,但是深入的交流越來越少;我們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真誠的朋友越來越少;房子越來越大,裏邊的人越來越少;精美的房子越來越多,破碎的家庭也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寬,但我們的視野越來越窄;樓房越來越高,但我們的心胸越來越窄;我們渴望瞭解外星人,卻不想了解身邊的人;我們可以參與的活動越來越多,但是享受的快樂越來越少;我們的支出在增加,但我們的獲得在減少;我們的藥物在增加,但是我們的健康水平在下降;我們的收入在增加,但是我們的道德水準在下降;我們的自由在增加,但是我們的空間在減少……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麻煩和困擾:工作環境不稱心,事情處理不公平,經濟條件不寬裕,沒有能力自己購買住房,長期野外工作健康欠佳,期待中的事情落空,好心未得好報,先進評比沒有份,自己工作最辛苦沒有得到領導的認可,受冤枉挨批評等等。對這類事情,如能持積極心態,心裏就會想得開,心胸也就會豁達,就能妥善對待、處理好這些事情,工作順利,心情舒暢。如果總是想不開,越想越氣,自控能力減退,情緒失去控制,言行也就出現反常現象。甚至爲了一點小事,出言不遜,開口傷人,打鬧一場,使你的人品大爲降格,人際關係受損。更有甚者,乾脆連工作也不想要了,提出辭職。事後冷靜下來想一想,爲一點小事,大發脾氣,提出辭職,到頭來受傷害的還是自己,根本不值得。對此,我們不禁要問:究竟哪裏出了問題?

心態是我們調控人生的控制塔。心態的不同導致人生的不同,而且這種不同會有天壤之別。心態決定命運,心態決定成敗。心態是後天修煉的。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修煉我們的心態來成就我們的事業,改變我們的人生。心態出了問題,那就要調整好心態,好心情才能欣賞好風光。塑造健康的心態,塑造知足、感恩、樂觀開朗的陽光心態,就是要讓朋友們樹立積極的價值觀,獲得健康的人生,釋放強勁的影響力。你內心如果是一團火,就能釋放出光和熱;你內心如果是一塊冰,就是融化了也還是零度。要想溫暖別人,你內心要有熱;要想照亮別人,請先照亮自己;要想照亮自己,首先要照亮自己的內心。怎樣照亮內心?點亮一盞心燈,塑造陽光心態。良好的心態能夠很好地影響個人、家庭、團隊、組織,最後影響社會。

一個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質上與財富、相貌、地位、權利沒多大關係。幸福由思想和心態而決定,我們的心可以創造“快樂的天使”,也可以製造“陰險的魔鬼”。如果你把別人看成是陰險的魔鬼,你就生活在“悲哀”裏;如果你把別人看成是快樂的天使,你就生活在“愉快”裏。如果你能把別人變成醜陋的魔鬼,你就在製造“悲哀”;如果你能把別人變成快樂的天使,你就在製造“愉快”。

生活因爲熱愛而豐富多彩,生命因爲信心而瑰麗明快,激情創造未來,心態營造今天。如果你心情好,你會發現沙漠爲你唱歌,小草爲你起舞;如果你心情糟糕,你會發現綻放的玫瑰在流淚,奔騰的小溪在哭泣,這叫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因爲快樂的心態會像一縷溫暖的陽光驅散心裏的陰雲,陽光會鋪滿每個角落。

願我們能帶着陽光心態,締造陽光般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

名著讀後感 篇9

《西遊記》描繪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包括下定決心要取經的唐僧,能夠降魔驅魔的孫悟空,誠實、忠誠、默默無聞的沙僧,還有因犯錯被罰下界錯投豬胎,害怕死亡、喜歡吃喝睡覺的豬八戒。在這些角色中,我最羨慕孫悟空。因爲他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可以變得像碗一樣粗,像繡花針一樣細。孫悟空可以換七十二次。他可以一個筋斗飛出天空。但我最欽佩的不是這個!孫悟空忠於唐僧。在陪唐僧取經的路上,他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消滅了許多妖魔鬼怪!

師徒四人向西方學習,堅忍不拔,值得我學習,一路上,他們翻過許多山,穿過許多樹林,打敗了許多小妖精。多麼艱難的旅程啊!但是他們沒有放棄這個想法,從來沒有過,這種精神不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學習嗎?想到這裏,我不禁低下頭,他們這麼難,都活了下來,還有什麼不能克服的?與我遇到的困難相比,那不是小菜一碟嗎?

《水滸傳》這本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壓迫,和水泊涼山的發展及其向朝廷投降,以及向朝廷投降後對天狐、汪清、方臘等地政治勢力的鎮壓,藝術地反映了梁山好漢起義在中國歷史上從發生、發展到失敗的整個過程。它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熱情讚揚了起義英雄的起義及其社會理想,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一個“義”字包含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位英雄是兄弟,他們爲朋友赴湯蹈火,以“義”字爲劍在四面八方。爲人民結束暴力與和平,生與死,也只爲“義”這個字,由此可見,這個字只有三個筆畫,但有時要用一生去寫。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讓座,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救人於危難之中。因爲這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甚至是改變人生的決心!

《紅樓夢》這本書小說以賈氏、史氏、王氏、薛氏家族的興衰爲背景,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爲主線,以賈寶玉、金陵十二釵爲中心,描繪了善惡戀人的人性之美和悲劇。通過家庭悲劇、女兒悲劇和英雄的人生悲劇,揭示了封建制度最後的危機。我認爲《紅樓夢》很感人。在我看來,賈家當時非常奢侈。賈家的祖母很有權勢,在她的家中很有分量。賈家所有人都必須聽她的。但她非常愛賈寶玉,視他爲自己的掌上明珠。雖然賈母很愛賈寶玉,但我不太喜歡他。我覺得賈寶玉有點憤世嫉俗,輕浮、固執和不可救藥,這些話可以用在他身上。當然,最後他也在離開林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來。我喜歡賈寶玉的表妹林黛玉,雖然她喜歡哭,但她很有天賦,精通鋼琴、象棋、書法和繪畫。她和賈寶玉相處得很好,經常一起玩。他們是兒時的朋友,也是非常親密的朋友。我認爲林黛玉是我最喜歡的角色,也是《紅樓夢》中最感人的角色。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近百年的歷史。它以戰爭爲中心,講述了東漢末年各分離主義政權之間的混戰和魏、蜀、吳之間的政治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統一了這三個國家並建立了晉朝,它反映了三國時代各種社會鬥爭和矛盾的轉變,總結了這個時代的巨大歷史變化,塑造了一批三國英雄。

在這三個國家中,我最欽佩的是關羽,他不僅擅長武術,而且性格也很好。他不僅在古代,而且在現代都是“忠誠”這個詞的真正代表。在與曹操的戰爭中,他假裝投降,因爲他要救二嫂。事實上,他仍然想找到劉備,保護他的妻子。當他得到一隻“赤兔”時,他立刻騎着“赤兔”再次找到劉備。當他在山腳下遇到二嫂時,他沒有忘記帶她回來。他確實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他投降漢朝時沒有投降曹操,舉着大刀到達丹,獨自騎了幾千裏,斬殺了六個將軍的五個通道,後來在華容道解放了曹操。我認爲他不僅是忠誠,而且是一種罕見而珍貴的忠誠。在現代,中國人都把關羽視爲忠誠之神。

在這四大名著中,我們可以欣賞愛情、兄弟情誼、友誼。不同的情感通過作品得以充分表達。它們就像一部百科全書,讓我們能夠通過一個時代不同的人物塑造和特定的場景來欣賞生活的各個方面。品味生活,感受生活,和我一起讀《水滸傳》,看三國,嘆紅樓,品味西遊!這四部傑作代表了人性的四個層面——情感、競爭、利益和慾望。在生命的過程中,通過這些經歷,一個人可以到達自由和寧靜的終點。

名著讀後感 篇10

牢固的愛情是婚姻的奠基石。早在前幾年就看過《傲慢與偏見》這部膾炙人口、自從面世以來就爲大家稱道的作品,當時就爲它的魅力所折服。作者簡·奧斯丁是一位擅長描寫平凡生活的高手,這部作品在當時浪漫傳奇故事氾濫的小說界裏異軍突起,以批判、諷刺的筆法反映了一個社會階層的面貌。文學評論家都認爲在細緻方面她的作品堪比三寸牙雕,足以和菲爾丁、薩克雷相提並論。故事敘述了十八世紀的英國中產階級的四門婚姻。其中最主要的,是女主角伊麗莎白·班納特與費茨威廉·達西之間的愛恨情仇。伊麗莎白是個勇於追求愛情、美麗聰明、堅強直率的中產階級女子。故事以她對達西先生從一開始的厭惡到敬重,再到愛慕爲線索,穿插了在她身邊締結的多個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對那個時代婦女的理想和期望。小說中最幸福的婚姻應該算得上是伊麗莎白和達西的結合了。我並不想就他們的婚姻發表什麼看法,因爲無論誰都覺得他們是對的。我想說的是書中的另兩對——夏綠蒂·盧卡斯和柯林斯之間以及麗迪雅·班納特和韋翰之間的婚姻。

前一對的結合說起來真是巧合。因爲班納特先生沒有兒子,所以遠房侄子柯林斯是班納特家的繼承人。柯林斯是個見識少愛面子又趨炎附勢的傳教士,他認爲班納特家的家產既然由他來繼承,他就該娶一位班家的小姐做太太,於是他向伊麗莎白求了婚。他在教區內結交了一位有錢有勢的女施主便自以爲了不起了,認爲像伊麗莎白這樣的姑娘,儘管有許多吸引人的地方,但非常不幸的是她的財產太少,把其它許多優美的條件都抵消了,不會有另外一個人再向她求婚,自己去一定十拿九穩、馬到成功。不料伊麗莎白的回答是:“我除了謝絕之外別無辦法。”因爲“你不能使我幸福,我也不能使你幸福。”柯林斯這種人根本不懂得愛情,他結婚好像只是爲了要完成任務。因此他在遭到了伊麗莎白的拒絕後,就立刻恬不知恥地向她的朋友夏綠蒂求婚,而夏綠蒂也竟然答應了他。這門親事初看上去令人非解,夏綠蒂平常也還算是個有見識的姑娘,怎麼會締結這種冒昧的婚姻呢?作者在這裏給了我們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辛辣的回答:“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過相當教育的青年女子,總是把結婚當作一條體面的退路。儘管結婚並不一定會叫人幸福,但總算給她自己安排了一個最可靠的儲藏室,日後可以不致挨凍受飢。她現在就獲得這樣一個儲藏室了。”這段話真是無比深刻地寫出了那個時代裏婦女的悲慘命運。不論是十八世紀的當時還是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這樣的婚姻仍然屢見不鮮。多少女子只是爲了尋找一個歸宿、只是需要一個不愁吃穿的儲藏室而結婚,與男方之間根本沒有愛情。就像伊麗莎白所說的那樣:“沒有愛情的婚姻決不會幸福!”這樣的夫妻間剩下的只有責任和無盡的互相責備。而像伊麗莎白和達西這樣的婚姻卻因爲有愛情這個牢固的紐帶而天長地久,雙方始終生活在幸福之中。

所以,有什麼理由去拒絕愛情的婚姻呢?門第、金錢、地位,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雙方都幸福地白頭偕老。然而真正牢固的愛情也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接下來我們會說到另一對——麗迪雅·班納特和韋翰的婚姻。應該說麗迪雅對她的丈夫是懷着愛情的,但這是一見鍾情的愛情,沒有深思熟慮、一時衝動的愛情。麗迪雅的婚姻不像夏綠蒂的婚姻那樣有利可圖,但卻是一樣的草率、一樣的令人吃驚。早在民兵團駐紮在麥裏屯時他們就相識,但因爲韋翰正在追求有錢的瑪麗·金小姐,而麗迪雅慣於賣弄風情,從不缺少談情說愛的對象,所以誰也沒有想到他們會在一起。戲劇性的婚姻發生在民兵屯開拔駐紮到藍白屯去的當兒。麗迪雅應軍官太太們的邀請一起去藍白屯,留下一封玩笑似的信後便和韋翰私奔了。算起麗迪雅愛上韋翰的時間,竟然還不足兩個禮拜。她根本不瞭解韋翰的爲人就草率地決定了自己的婚姻大事還自以爲自己深愛着對方而對方也一樣。這樣的婚姻當然也是不長久的,並且也是這種不成熟的愛情的墳墓。婚姻的幸福與否在於雙方是否真正瞭解對方並且真正深愛着對方。一見鍾情的愛情固然比長期共處產生的愛情浪漫,但爲了自己與對方有更多的共同語言,生活在一起不至於乏味,有時也得退而求其次。雖然現在速配成風,離婚也很方便,但婚姻畢竟不是兒戲,關係到自己將來的幸福,因此還需謹慎爲好。

名著讀後感 篇11

第一次讀《傲慢與偏見》這本書,印象最深的就是主人公最終美滿的結爲伉儷而令人羨慕的幸福結局。可能那時候年紀小隻覺得幸福就如此簡單。隨着閱讀次數的增加和年齡的增長,對這部世界名著也多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小說講述了富裕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貧窮偏見的二小姐伊麗莎白之間的感情糾葛。達西是一位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銳利的單身貴族,擁有每年一萬磅的收入和與生具來的高貴身份,所以他一出場便給人一種傲慢,高高在上的感覺。而伊麗莎白是個熱情、活潑、卻又不乏純真的鄉村少女形象。她不懂得勾心鬥角,不懂得如何區分真實或是虛假,因而偏見在她心中產生。

家庭舞會上初次見面,達西傲慢的的表現讓伊麗莎白對他產生了偏見。之後兩個人的感情因爲外界的現實和伊麗莎白的偏見曲折不斷。在經歷了很多風雨,達西終於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爲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爲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爲,但當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伊麗莎白曾對達西說過:“我們的性情非常相似,我們都不愛交際,沉默寡言,不願開口,除非我們會說出話來語驚四座,像格言一樣具有光彩,流傳千古。”就是因爲這思想上的一致,纔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礙,同時也是因爲這才最後促成美滿的婚姻。當然,簡和賓利的愛情也是美好的,兩個人追求真愛的過程也是單純又令人嚮往的。

雖然,夏洛特嫁給柯林斯是因爲自己是個“老姑娘”並且嫁給柯林斯可以有個歸宿,這種看似不幸福的結合卻真實地體現了當時以及現代很多女性對於婚姻的。

另外一種看法和理解。直到如今都不缺乏這樣一類女性,她們在無法追尋愛情或追尋愛情無果後選擇理智地找一個可以依靠的另一半,或許很多人爲這樣沒有愛情的婚姻感到可憐和無奈,或許更多人不敢甚至無法去想象這樣過一生會有多悲哀,又或許這樣的婚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婦女的可悲命運。但我寧願相信並想象不管在太平盛世還是不安亂世,夏洛特能夠得到她想要的,她婚後的生活都能夠安穩和幸福。

而對於韋翰和莉迪亞,我是深深鄙視和唾棄這兩種人的。騙子韋翰滿嘴惡意的謊言,先是用自己的無恥讕言挑撥了伊麗莎白和達西之間的關係,加深了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和憎惡。然後又厚顏無恥的用別人的錢舉行婚禮。和莉迪亞結婚後又常到城裏尋歡作樂,無時無刻不露出了一副小人的嘴臉。莉迪亞的輕狂和愛慕虛榮也是一部分女性的真實寫照。書中的描寫或許還不夠讓讀者想象,電影裏她回孃家秀戒指的場景,那誇張炫耀的表情和語言才讓人憎惡和噁心。莉迪婭的輕狂舉動會使貝爾特家庭蒙上羞恥的陰影,她對待感情的衝動和不理智也決定了她以後的生活,“情淡愛馳”。這樣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我想這樣的人他們的思想 是別人改變不了的,只能註定一輩子渾渾噩噩,寥寥此生。

《傲慢與偏見》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奧斯丁的小說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鍊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傲慢與偏見正是文字魔力結合感情昇華的最佳表現。

對於愛情我還想說這世界上並不是每個人都像伊麗莎白那樣敢於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同時這個社會的風氣也逐漸變得浮躁和金錢化。但願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敢於追求真正的幸福。

令人羨慕、認可的“幸福”背後,堆砌着的又是什麼呢?是金錢、麻木、淚水、悔恨、遺憾,或許更多更多。我不想去想象,但我一直堅信但唯一永恆存在的便是真愛,彌足的真愛。

名著讀後感 篇12

這個星期我用了五天的時間讀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當我讀完這本教育人們怎樣做人的好書,我深有所感。《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帶着這個思考,我與這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這本書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這本書是通過一個小學生的日記的形式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生活狀況已以及他們對各種事物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情感與不同的處置方法,它是通過對生活的樸素的描寫,使人感到人類多麼需要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相互理解!

裏面有許多作者的小夥伴,他們是可愛講道理的孩子雖然有的貧窮,有的富有,有的殘疾,有的學習落後,但作者他從不計較,與他們玩得開心,學得快樂,並從開心和快樂中得到了教育,《愛的教育》這本書塑造出一個個貌似渺小卻並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鐵匠,賣炭人的兒子,少年鼓手等等,這些平凡的人物在許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陣陣強烈的感情。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認爲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爲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爲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爲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爲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

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爲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我,一個泛泛之輩,有許多朋友,但真正的好朋友屈指可數,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但讀完《愛的教育》後我懂得了我的好朋友爲什麼很少的原因了,要做一對好朋友不應該分貧窮貴賤,更不能因爲自己朋友的學習差了而認爲他不是你的朋友,而作爲真正的好朋友應該在朋友困難是幫助自己的好朋友,這樣纔算是好朋友。正如我們班的張晟他助人爲樂,經常幫助同學,因此他有那麼多的好朋友,我真感到羨慕。我要向他學習。

這本書還教育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毫不後悔用我寒假裏的五天時間來讀完這本書,因爲這本書令我收益匪淺,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名著讀後感 篇13

《蠅王》是一本以孩子爲主角的書,但卻不是一本通常意義上的兒童文學,這是一本寫給大人看的書,荒島上的兒童世界只是現實生活中成人世界的一個縮影。故事的背景設定在遙遠的未來世界,在一場戰爭中,當疏散兒童的一架飛機途經一座荒蕪人煙的小島時,找到了襲擊。飛機墜毀了,大人們都在這次空難中不幸遇難,唯有一飛機的孩子僥倖生存。

在沒有大人的情況下,孩子們開始了在島上的冒險生活,這看似平靜的開局沒有延續。故事的一路發展出乎了所有讀者的預料,讀者被故事的情節所震驚也被故事所揭示的人性面貌而震驚。

島上的孩子中最突出的要算是十二歲的英國海軍司令的兒子——拉夫爾,有着一頭耀眼金髮的他舉止優雅、自信樂觀。初至荒島,半長大的他爲脫離了大人的管制獲得自由而欣喜若狂,與此同時面對大批比自己小的孩子,他吹響了海螺,成爲了這羣孩子的領袖。延續着文明社會的秩序,孩子們以自己對於民主的理解,建立起一系列的規則秩序,開始了短暫的和平相處。

然而隨着唱詩班在傑克的帶領下一次次和野獸進行血腥地廝殺並獲得勝利之後,原本不屬於這個年紀孩子的本能開始膨脹。人類千年積累下來的社會文明不禁推敲,在數次打獵之後就開始喪失,小島上的和平也在漸漸被打亂。人類千年的文明可以在瞬間崩潰,因爲在它裏面,是千年不變的人性。

“海螺”和“蠅王”是文章當中兩個相對的意象。海螺能將所有的人彙集到一起。海螺被作爲一種文明的象徵,出於對吹響海螺人的崇拜,拉爾夫被選爲頭頭,並制定了一個規則,只有持海螺的人才能發言。也許規則在短時間內能夠得以執行的原因,不過是因爲剛從文明世界出來的孩子,懲罰的恐懼還在迫使他們遵守。然而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下“蠅王”的神祕出現打破了平靜。“蠅王”即蒼蠅之王,源於希伯萊語Baalzebub,在《聖經》中“Baal”被當作“萬惡之首”,在英語中,“蠅王”是污穢物之王,也是醜惡靈魂的同義詞。蠅王似乎只是一個模糊的象徵,那麼蠅王究竟是何物?

懷着這個好奇繼續閱讀,我們發現有一個人也像我們一般在探究這個問題。他是“西蒙”。當感到恐懼的孩子們爲“野獸”的事情爭論不休的時候,西蒙這個“瘦小卻挺有精神”的小孩發現了所謂“野獸大概就是我們自己”的真理,卻遭到了衆人的唾罵。爲了弄清“野獸”的真相,他決定到山頂看個究竟,在中途休息時偶見被當做貢品的爬滿蒼蠅的野豬頭。神情恍惚中,西蒙彷彿看見一個碩大的蒼蠅之王對他說明了“野獸”作爲人性的一部分,並預言了他會被衆人殺死的下場。到了山頂,西蒙發現大家所畏懼的“野獸”其實是一個飛行員的屍體,於是不顧虛弱的身體下山去告訴大家,卻被衆人誤認爲是“野獸”而殺害。

孩子們殺死了唯一一個瞭解真相的人,西蒙之死也是真理之死。對西蒙的謀殺,是孩子們內心“惡”膨脹的必然結果,標誌着他們道德良知的毀滅。在他們看來,蛇、水中怪獸、空中來的怪獸,甚至他們追逐的野豬,都是“野獸”,他們甚至把已經變得邪惡了的目光投射到西蒙身上,把他也看作是野獸,所以他們毫不顧忌地將西蒙殺死而不感到任何良心的不安。人性的墮落和獨立人格的喪失使這羣孩子經受了最爲深重的打擊,野獸“的預言得到了證明。接下去的發展就更像是一部恐怖電影。暴力猶如細菌傳染一般在孩子們間蔓延。

隨着打獵的進行,傑克帶領獵人們跳舞並重復單調的歌詞、無法停止的狂歡、西蒙被殺後孩子們集體的舞蹈,都像是宗教早期的萌生。人在無法改變的環境中,產生本能的恐懼,從而祈求通過對動物以及未知事物的崇拜來祈求自身的平安。

哲學家告訴我們,人性在本來不可分的意義上統合以下三重屬性。即:人性第一層:生物性,偏於惡;人性第二層:社會性,善惡兼而有之;人性第三層:精神性,偏於善。這篇小說也被很多讀者認爲是在崇尚”性本惡“的理論,開始在我看來不過是告訴人們適者生存的規則罷了。打獵、吃肉不過是人們生存下去的一種本能追求。

在一個更黑暗的時期到來之前,拉爾夫終於還是盼來了救援的船隻。”文明“終於的再次到來無疑是對小島上”野蠻“文化的一次衝擊,”希望“再次降臨。文明的進化亦或是退化,也許只是根據環境相對而言罷了。

名著讀後感 篇14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了餘華的小說《活着》,它講述了一個叫徐福貴老人的一生,他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作者平實的敘述中,訴說着主人公的一生的苦樂哀愁。看完後掩卷沉思,內心沉重,感覺有說不出的悲——悲涼,悲哀,悲傷??似乎人生所能經歷的不幸都降臨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經歷,禁不住疑問: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徐福貴出生富貴,卻是個敗家子,從小到大幹盡了荒唐事,讓自己從一個闊少爺變成了窮光蛋。他唯一做對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這個同樣出生富貴的富家千金沒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撐起了日後苦難的天空。

從地主到赤貧,徐福貴也不是沒有恨過,恨這個,恨那個,最後恨的還是自個,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就如他娘所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活着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

自從做了佃戶,爲了一家人活着,徐福貴努力勞作,再不若從前,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標。用書中的話說就是: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裏反到踏實了。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徐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慢慢的重新發起來。只是世事難料,他被抓壯丁上了戰場。在戰場上歷經生死,成了俘虜後面對是選擇留下還是領了盤纏回家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回家,那一刻,對家庭的牽掛也許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

解放了,土地改革,買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龍二被槍斃了,真當是福兮,禍兮。這一刻,主人公已經想開了,認命了。用家珍的說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是啊,經歷過分離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團圓的真實可貴。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這樣清貧而又安穩的過去了。直到......

"抽一點血,就抽一點,醫院裏的人爲了救縣長女人,一抽上我兒子的血就再不停了?? 那時有慶已經不行了,可是出來的醫生說血還不夠用。抽血的那個烏龜王八蛋,把我兒子的血差不多都抽乾了。有慶嘴脣都青了還不住手,等到有慶的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來醫生,醫生蹲在地上拿聽筒聽了聽說:'心跳都沒了。'醫生也沒怎麼當會事,只是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到產房救縣長的女人了。"看到這裏真是說不出的憤懣,一條鮮活的人命,就這樣沒了,如此荒唐,如此草菅人命,這是什麼樣的社會。而主人公,他活着,因爲家珍,想着往日種種,徐福貴撐了下來,跟着他受盡苦難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時候生病成了聾啞的女兒鳳霞嫁人了,女婿雖是個偏頭,卻極好,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頭。鳳霞的懷孕更是讓這家飽經苦難的人喜極而泣,可是,這簡單的幸福又終結在鳳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來了,鳳霞卻死了。三個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貴和他的女婿圍着他們的希望——苦根,艱難的活着。四歲的時候,苦根的父親二喜被水泥板壓成了肉醬。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歲,發着高燒,幫着徐福貴在地裏摘棉花。徐福貴心疼外孫,沒錢買藥,煮了一大鍋豆子,出門下地去了。不想回來後就發現苦根被豆子撐死了。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

這是主人公的話,書看完了,很壓抑,活着的意義是什麼,也許無所謂活着,塵世的苦難,活着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着,只是在陳述活着這樣一個事實。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吧。改變不了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

名著讀後感 篇15

寒假裏,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封面上是燦爛的劉亦婷,那陽光般的笑容吸引我打開了這本書。當我仔細閱讀後,我深深地被震撼了,我被劉亦婷刻苦的學習精神所感動,更被她父母持之以恆的系統教育的精神所感動。我感嘆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孩子的父母,如果沒有良好的素質及對生活的理解、感悟力,是無法在孩子成長的各階段及時給予各方面的指導和訓練的。

《哈佛女孩劉亦婷——素質培養紀實》一書是18歲的成都女孩劉亦婷被美國4所名牌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威爾斯利學院和蒙特豪裏尤克學院同時錄取,並獲得全額獎學金之後,劉亦婷的父母劉衛華、張欣武寫了本書,講述被哈佛大學喻爲具有“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劉亦婷的培養過程。劉亦婷的父母劉衛華、張欣武都在成都市的某雜誌社工作,他們把自己的理想寄託在女兒劉亦婷身上,精心培養。可以說,該書爲讀者提供了家庭教育如何培養孩子全面發展,提高素質的成功個例。 在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上,在各個學習階段,劉的父母採用的是不同的方法,例如在小學階段,作者認爲這個階段老師的態度與評價對孩子學習興趣的影響最大,來自老師的誇獎和鼓勵可以極大地激發孩子的 學習興趣。

同樣的道理,來自老師的冷眼和打擊也有極大的殺傷力。父母宜每天和孩子聊聊學校的事,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尤其是有傷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問題,及時爲孩子提供“ 心理支撐”,幫助孩子重新振作精神。得不到老師鼓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多多鼓勵。如果老師能想方設法地表揚每一個孩子“肯努力、愛學習”,要替孩子們謝謝這樣的老師! 以激發學習鬥志爲例——不同處境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勵。對處於劣勢的孩子而言,最爲有效的引導辦法是,“一步分做幾步走,讓孩子有機會體驗成功。”因爲處於劣勢的孩子普遍比較自卑,特別需要體驗“我能行”的感覺,找到自我肯定的心理依據,從而增強自信心,喚起努力奮鬥的願望和勇氣。對處於優勢的孩子而言,則要用“天外有天”來 防止自滿,那些不斷更新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求,比“不要驕傲啊”這種令孩子反感的空泛敲 打更有吸引力,更能激發繼續奮鬥的熱情和渴望。 做父母的,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相比較。

不少父母就是在這種比較中忘記了孩子昨天的基礎,恨不得孩子馬上趕上或超過別的孩子,以至於失去應有的耐心。這樣做的父母不論是出於追求完美,還是出於虛榮攀比,結果都是“欲速則不達”。這樣的家庭經常出現這種情況——父母的期望值在山頂,孩子的基礎在山腳,即使孩子從山腳攀登到山腰 ,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但離山頂還是差得遠,父母還是不滿意,不高興,動不動就用榜樣來貶斥孩子,甚至還要打罵。孩子覺得很委屈,覺得再努力也沒有用。長此以往,孩子必然厭惡學習,甚至會把興趣轉移到消極或危險的方面去。其實,不論什麼基礎的孩子,只要立足自己的現有水平,一步一個腳印地朝前走,都能形成富有發展潛力的個性特徵,不斷地積小勝爲大勝。

“感覺良好”不僅對大人重要,對孩子更重要。父母多讓孩子在正面事物上“感覺良好”,孩子就容易對正面事物感興趣。想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只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調整爲 “在昨天的基礎上前進”,真心地爲孩子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喝彩就行了。孩子的心靈舒展,才能形成最具發展潛力的好個性,纔有機會創建自己的幸福人生。 書中還提到周弘先生的《賞識你的孩子》是教育孩子的一劑良藥 。周弘先生不僅讓先天耳聾的女兒學會了說話,還把她培養成了少年大學生、留美博士生,他的祕訣就是:用教嬰兒學走路、學說話的耐心和信心對待學習落後的孩子,把“你不行” 變成“你能行!”一份10題9錯的答卷,在他嘴裏竟能變成:“這麼小的年齡做這麼難的題,第一次居然就做對了一道……比爸爸當年強多了,再努努力,說不定還能多做對幾道呢!” 我想,做父母的做老師的若能這樣賞識激勵孩子,再加上用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行輔導,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一定能一步一步實實在在地向前。

名著讀後感 篇16

當合上《悲慘世界》這本書時,心中一種難以言明的感動油然而生,我感覺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這本書讓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冉阿讓從一個階下囚變成一個善良,受人一愛一戴的市長,這是一段多麼辛酸的過程然而這部聞名世界的名著卻將荒蕪慘淡世界中人一性一種種改變盡收眼底然,我不禁對雨果這位一浪一漫主義作家心生敬意!

這本書的主角——冉阿讓,童年時沒有上過學。成年之後,他成爲了一個純樸,熱心的園藝工人,幫着他的窮苦姐姐撫養着7個可憐的孩子,過着清貧的生活。一年冬天,冉阿讓找不到活兒幹了。家裏飢寒交迫,一點麪包渣兒都沒有,於是冉阿讓便在一個麪包店裏偷走了一個麪包,後來被人抓住,被判處五年苦役!這是何等悽慘的時刻:社會逐斥並無可挽回的拋棄一個有思想的生靈!冉阿讓在監獄裏備受悽苦,終於,不堪忍受越獄之苦的他,試過四次逃跑,卻因此刑期被加到了19年刑。年復一年這顆心靈逐漸乾涸,緩慢的,卻是不可避免得,新靈感和,眼睛也乾涸。直到出獄,十九年他沒有流一滴眼淚。到了出獄的時候,冉阿讓耳邊聽到這樣一句奇特的話:“你自一由了”但是,一張黃紙通行證,究竟通向什麼自一由。冉阿讓雖然釋放了,但卻因揹負罪名,找不到住處。

冉阿讓變得仇視法律,他開始放棄了這個社會。就在冉阿絕望的時候,卞福汝主教伸出了援助之手,當晚他在主教家裏留宿,然而當主教熟睡的時候,冉阿讓竟然想要殺了他,爲的是偷走他家的銀器,後來主教寬恕了他,將他放走了。卞卡福主教一點點的感化了冉阿讓,使冉安讓開始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生活

冉阿讓生一性一沉靜,但並不憂鬱,也許,這是天生富於感情的人的特點。冉阿讓在教主的感化下,開始恢復人一性一,後來還當上了市長,成爲了富翁的他仍不忘教主的教誨,他開始熱衷於慈善公益,然而即使是樂善好施的他,也因法律的濫判無辜,再度成爲了階下囚。,但他仍然將教主的恩惠牢記於心,他救助了孤女珂賽特逃出了法律的魔爪,他辦學校、招無家可歸的人做工、資助貧困,使當地經濟繁榮。但社會的容不下他,法律也容不下他,他最終在孤寂中走向生命的盡頭。

這不得不讓我感嘆人一性一的黑暗,社會的虛僞,人們爾虞我詐的一陰一險,也讓我爲冉阿讓這類平凡而普通的人民,爲反抗社會的不公而做出的偉大貢獻,他們是可愛的。故事是悲慘的,但是他向我們揭示的種種真實,是這部恢宏龐大又細膩入微的鉅著精彩之處,也是讓我爲之鼓舞的地方

冉阿讓曾經是一個心中沒有一愛一的逃亡者,但是他卻被教主的博一愛一一點一滴的感化着,讓冉阿讓棄惡投善,對與他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一愛一,也許這就是人一性一的魅力。但是,這個社會的醜陋與壓迫,使冉阿讓一再落入法律的魔爪之中,所幸他的心已是聖人的心,像那個主教一樣。懂得一愛一,懂得寬恕!他放走了一直追捕他的偵察員沙威,他原諒一切,他是那樣的溫和、有大一愛一。誰能想象他曾經是一個殘暴的苦役犯?

整部小說在於怎樣揭露這種社會壓迫如何把人間變成地獄,也讓我深切地體會到社會最底層窮苦人的生活,看到人一性一的善惡,並且時而爲之感動。這不得不再一次的讓我感嘆巨匠雨果的文筆!光明磊落,寬厚善良的人,無論在哪裏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但是,一陰一險狡詐,自私自利的小人會永遠遭到人類的唾棄。書中有許多角色也真是這個社會的縮影,比如店主德納第,爲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一時聲稱自己是演員,一時又說是畫家,但再高明的欺詐手段高,也掩蓋不了自己丑陋的內心。在生活中也有着類似的事情:比如爲了提高自己的成績排名,而不惜考試舞弊,但這種行爲縱使欺騙了老師,同學,但卻永遠也欺騙不了自己,欺騙不了自己的真才實學!任何刻意的僞裝都將被識破,虛僞不可能永久。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壓迫,沒有了僞裝,大家都像主教那般成爲光明的使者,傳遞無私,善良的精神,讓每一個都加入到助人爲樂,見義勇爲的隊伍中來,那麼我們這個社會將會是何等的平等和諧呀!

名著讀後感 篇17

最近讀了《中外教育名著導讀》。在這短暫的幾周裏,我們讀到了很多平時沒看過的書。讀書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幾周裏,我感覺成長很快。眼睛裏開始閃爍着智慧的光芒。以下就是我的心得。

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爲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因爲理想雖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沒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麗的鏡中花。而作爲二十一世紀的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

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人們常把學習形容爲在書山上攀登,在學海中遨遊。事實上,知識的積累是成材的一個重要條件。我們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我們需要得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從而給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爲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們除了要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要勤於動筆,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這對於我們提高寫作水平,也是很有幫助的。

如果所讀的書是自己的書,還可以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看法、疑問、評論等,也可以做一些記號。這就是評註筆記。它會加強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記憶作文時如果要參考、模仿渡過的文章,有沒有做過評註的,效果大不一樣。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大學生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我以爲,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因此,在學習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學習中最大的樂趣。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纔有成功的路徑。因爲這對於處在終身學習時代的人來說,不啻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學習型社會爲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了充裕的學習資源。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猶如一個人走進了自助餐廳,你想吃什麼,完全請便。個體完全可以針對自身的切實需求,選擇和決定學習什麼、怎樣學習、學習的進度等等。

喜歡閱讀一目瞭然的書的人是懶惰的人,只有閱讀那些需要自己反覆思考才能明白的書的人,纔是真正讀書的人。我喜歡閱讀艱深的著作。在閱讀中我強調想象和聯想。再抽象的理論表述,在進行思辨理解的同時,我把它還原成日常生活的圖景。有些只需要現成的聯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構造。我一直認爲,無法進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認爲理解抽象概念,這個概念在他那裏也已經是一個死的東西了,既沒有聯結能力,也沒有生成能力。

閱讀是抽象的,關於命運的感受是具體的。在抽象閱讀和現實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觀念的命運。我們生長在這麼好的年代,但在接受現成的非個人化的觀念里長大。許多教育和觀念已經深入到生理反應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圍。人不能揪住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在自圓其說的內部突圍中,惟一的途徑是自覺引入差異。遇到能夠證明自己感受和觀點的事物固然高興,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興。我很少單純地閱讀一本書,或者一種觀點。我總會同時將觀點不同的許多書放在一起讀。我越信服某種觀點或某本書,我越要尋找不同的書來辯論。 讀書,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純潔。可以說:“是讀書是我開始喜歡上了教師這個職業。開始讓我明白了一個教師的偉大,明白了教育人的樂趣。相信在以後幾年的教學中,我還會不斷的讀書,用讀書來充實我的生活,我的人生。

名著讀後感 篇18

《活着》可以稱之爲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對於悲劇人物的塑造,餘華先生有着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手法。這本小說我是抱着壓抑到喉嚨口的難過心情看完的。爲什麼難受,因爲餘華先生不僅沒放過任何一個善良、努力活着的人,對主人公福貴這個悲劇人物更是塑造得淋漓盡致。

熱烈的太陽下,老人嘴裏喊着家珍、有慶、鳳霞、二喜、苦根的名字假以敦促老牛耕田,引起了在鄉下采集詩歌的年輕人“我”的注意。在和“我”的交流中,老人講起了自己的故事。

富不過三代,爺爺輩打下的江山卻在父親輩、自己輩兩代人手上敗得精光。含着金鑰匙出生的福貴一夜之間從地主少爺變成了佃戶,和一家人經營着五畝地,被地主剝削的生活過得滿是苦澀。父親當場氣恨而亡,母親在他被國民黨拉去當壯丁的幾個月時間病逝。當他堅定着要活着回家信念從戰場上逃回家的那一刻,內心的喜悅只有一個,我終於回家了。雖然是茅草房+五畝地,但是家裏有妻子和一雙兒女等着。當他走到村口遠遠便看到孩子們在田裏幹活,喊着他們的名字,我不禁溼了雙眼。當初天不怕地不怕,走到哪兒都騎在人背上的囂張福貴,吃盡了苦頭爲的是能夠活着回來。福貴二字,長輩寄予了福貴未來能福氣、富貴的美好寓意,但是現實卻恰恰相反,福貴的生活過成了苦窮。通過名字和現實的強烈對比,諷刺了福貴實際窮苦的悲劇人生。

妻子家珍作爲城裏米行老闆的女兒,出身精貴卻並沒有因爲福貴的落魄而慵懶世俗,一生都和福貴不離不棄。我對她的印象還停留在福貴第一次見家珍時,一身旗袍學生裝,溫婉地笑着。後來挺着八個月大肚到賭場找福貴跪求回家被暴打。轉眼間,家庭破敗,不得放下小姐身段,穿起粗衣糙布和福貴一起幹活養家。可能是長期生活的艱辛導致她慢慢地得了無法治癒的軟骨病,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面對兒子有慶慘死時的悲痛,女兒鳳霞難產死時的'鎮靜,家珍還在爲支離破碎的家堅強地活着,即使是躺在牀上無法動彈也沒有停止努力地活到最後一刻。對於家珍活着也許是一種沉重。

女兒鳳霞特別聽話懂事,可惜一次嚴重的發燒感冒使她變成了聾啞。優越的童年時光背後卻面臨着無盡的苦難。被村裏人恥笑,父母生病時她挑起了養活一個破碎家庭的重擔。拼了命和隔壁鄰居爭搶一個地瓜,爲的是能讓家人吃上一口糧。終於通過鄉長的介紹,和城裏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當幸福來臨的時候,鳳霞沒能穩穩地接住。在生下兒子苦根的當天大出血去世。對於鳳霞活着也許是一條生命的延續。

兒子有慶出生時家庭已經破敗,從小靠姐姐鳳霞拉扯大,上小學的時候每天要光腳來回五十里路讀書、割草、餵羊,從不怠慢。後來卻因爲全校要求爲難產的縣長夫人捐血而活活被抽死。小小的生命終止在了一份本不該是他需要承擔的責任上。對於有慶也許活着是一種折磨。

生活對福貴的考驗還沒完,家珍離世後,便輪到了二喜。二喜在工地上打工時被水泥磚壓死,原本偏頭的二喜終於在死時直起了身子。唯一的依靠外孫子苦根也在孩提時吃豆子噎死。

鏡頭一轉,讀者的思緒被作者從福貴的回憶中拉到現實,老頭喊着家珍、有慶、鳳霞、二喜、苦根的名字假以敦促老牛耕田。福貴以爲苦根死後很快也會輪到自己,沒有想到能活到這個歲數,和老牛相依爲命。

書裏面的一句話非常棒:“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並非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也許就是彷彿被水流洗滌地圓圓潤潤的鵝卵石般的老福貴內心的清透。歲月的磨練讓心靈在塵埃中洗淨鉛華,變得純淨自如。年輕的你我也許未必會去度量死亡,但肯定會去思考如何活着,如何活地更好。願我們遊覽過千山萬水花花世界,經歷過生命中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生命中的一泓清泉,給似水流年增添了柔美和潤,讓生命在落葉中安享靜謐美好。少年歸來,少些稚氣,多些恬靜,不再問花開幾許,只問是否淺笑安然。

名著讀後感 篇19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羅貫中爲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爲了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遊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剋星,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於天命。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於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因爲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於和強大勢力做鬥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理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捨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爲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因爲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後。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個自詡熱愛中國古代文化的人必須修讀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劍影,勾心鬥角,愛恨纏綿,都不適合此時閱讀,於是再次翻開了《西遊記》,進入了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受和啓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語言;有人乾脆把它當作道德修養小說或政治寓言。但在我看來,它什麼都不是,它只是“遊戲之作”,是一個單純的神話世界。我在讀這本小說時常常有一種共鳴感,想必這是我內心深處對於自由的慾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 在經歷了又一個個性受制約的學期後,孫悟空這個形象完全激發了我內心潛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嚮往——對徹底的自由的嚮往。孫悟空破土而出,“不優麒麟轄,不優鳳凰管,又不優人間王位所拘束”,闖龍宮,鬧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鬥爭也都是爲了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我一種尋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總之,我覺得現代人對於自己的生存狀態,尤其是精神方面較爲安於現狀,缺乏一種開拓進取,尋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話 如今也是一個遠離神話的時代。日常生活過於現實,使充滿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話絕非幼稚的產物,它有深邃的哲學意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謝林在他的名著《藝術哲學》中說:“神話乃是各種藝術的必要條件的原始質料。《西遊記》是中國神話小說的顛峯,也是神話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後中國的神話文化漸漸沒落了,神話不被人重視,連《西遊記》也少有人問津,只有孩子們會被孫悟空征服,於是也只有孩子們抱有對未來浪漫的、夢幻般的希望。” 三、英雄 “英雄”有許多不同解釋。《辭海》中說英雄是傑出的人物,曹操說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胸。我認爲,英雄是那些頑強地掌握自己命運,併爲崇高理想而奮鬥的人。孫悟空無疑是英雄的典型,他爲了自由,爲了自己的尊嚴,不怕與一切進行鬥爭。正因爲這種對抗的差距懸殊,發自內心而拼盡全力的抗爭才顯得悲壯。明知不可爲而爲的勇士才能凸現出其英雄本色。 復讀《西遊記》,讓我覺得其不屬於一般名著的特點。我相信,也希望它永 遠向大家展示著“自由、神話、英雄”三個主題,給大家帶來激勵和源自內心的力量。

名著讀後感 篇20

近階段,看了埃克蘇佩裏的《小王子》,這是一部久負盛名的法國兒童文學作品,很有寓意。它的文字很簡單,很樸實,但是它散發出的魅力卻是令人如此走心。作者用第一人稱的倒敘手法,回憶了他在沙漠中碰到的一個小人朋友,那是作者擬想的一個代言人,或許,小王子根本不存在。但是讀完所有小王子的故事,人們會爲他的執着和純真感動,更會爲他說的話深思。他描摹的七顆行星上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正是人類的真實寫照。

小說中講到第一顆星球上住着一個國王。他自負地做着只有他一個人的星球的國王,他喜歡發佈命令,可是又感覺他自欺的身上有着向自然規律的妥協。他愛說“我命令”,作出一副權威的樣子,但不過是自欺欺人。第二顆行星上住着一個愛虛榮的人。喜歡別人的崇拜,在那些愛虛榮的人眼裏,別人都成了他們的崇拜者。小王子所訪問的下一個星球上住着一個酒鬼。他借酒消愁說是爲了忘卻所以喝酒,爲了忘卻喝酒的羞愧(是現實借酒消愁的逃避主義的寫照)。第四顆行星是一個實業家的星球。他只忙着算數,是地球人的寫照,那種被機械化機械了的頭腦,每時每刻都算計着那無聊的數字,可是又不知道到底算計是爲了什麼。

這是那些目標不明確的所謂實業家的描摹。第五顆行星非常奇怪,是這些星星中最小的一顆。那上面只住了一個點燈人和一盞路燈,他每天機械的作着工作,點燈和熄燈。日子單調乏味而苦悶,但是他一刻也不停下來。第六顆行星則要大十倍。上面住着一位老先生,他在寫作大部頭的書。他是個地理學家,但是又不去做實際的調查,根本不知道實際的星球到底是什麼樣的。他完全用自己的邏輯,依靠探險家的經歷,來記錄“地理”,成爲所謂的專家。第七顆行星,就是地球了。他說地球很雄壯,他不理解爲什麼大人以爲自己需要佔很大的地盤,就佔了很多的地方。殊不知他們其實只要有立足之地就可以了。

他見到人類的火車,他感覺火車上來來往往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們到底要尋找什麼。(正如現在的好多人,每天勞碌可是根本不知道自己這樣的勞碌是爲了什麼。)最後他碰見了一隻狐狸,狐狸告訴他什麼是馴服,他說人與人之間是馴服的關係。“馴服”就是建立關係。(這個詞以及這裏詞語的釋意實在太好太妙了)狐狸說:“對我來說,你還只是一個小男孩,就像其他千萬個小男孩一樣。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樣用不着我。對你來說,我也不過是一隻狐狸,和其他千萬只狐狸一樣。但是,如果你馴服了我,我們就互相不可缺少了。對我來說,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對你來說,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他教會小王子“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只要用心發現愛是可以傳播的,他說:“這就像花一樣。如果你愛上了一朵生長在一顆星星上的花,那麼夜間,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開着花。”“人們眼裏的星星並不都一樣。對旅行的人來說,星星是嚮導。對別的人來說,星星只是些小亮光。對另外一些學者來說,星星就是他們探討的學問。對我所遇見的那個實業家來說,星星是金錢。但是,所有這些星星都不會說話。你呢,你的那些星星將是任何人都不曾有過的……”

讀完這個故事,我感覺小王子的心太細弱太美好了,他用旅行的故事,讓我們在他的經歷中,又找到了一些曾經的感受,那些曾經的天真與感動。看過這個故事,你會覺得自己的心好像被溫柔的憂傷和感動包圍着,讓人好想去看看天空,還有在微風中綻放的星星。作者透過兒童般的視角來闡述生活的問題,好多可能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每日忙碌的人根本就沒有體會到。《小王子》則留給我們警醒,那就是:美不在表面,要用心去發現。人類庸常的生活耗費了很多精力和時間,每個人忙忙碌碌地生活着,卻忘了或者無法審視生活中本身存在的美和體會。

名著讀後感 篇21

古人說:“開卷有益”。《致加西亞的信》是一本難得的勵志著作,書中的主人翁羅文中尉不畏艱險、千辛萬苦的完成送信的任務。總統布什在送給手下這本書時簽名:“你是一個送信者”,並解釋說:“讓能把信帶給加西亞的人,讓他們成爲我們的一員,那些不需要監督而且具有堅毅和正直品格的人正是能改變世界的人”。

羅文送信的敬業精神、在職盡責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慶幸的是,我們戰鬥在一線崗位的員工也有好多這樣的“羅文”。

第一位是車間電解班的電調工孫佔峯。去年休完年休假回來上班後不久,他發現每次擦完槽子幹完活,他的手指頭都很疼,不幾天的功夫,十個手指有七八個都逐漸變成灰黑色,就像染過的一樣,他知道這是自己的血小板嚴重偏低、幹活時用手握銅棒、擦接觸點等,使勁太多血脈不通造成的。本想說給班組長要求減少看槽數,面對全體員工工作量大、人員緊缺的局面,自己咬咬牙堅持一下,適應一段時間也就好了。孫佔峯就是同事們交口稱讚的實幹家,他曾經多次被評爲“金牌員工”、“崗位能手”、“崗位明星”等光榮稱號。

第二位是車間種板組的徐貴林。作爲操作手,每個班他總是第一個來到崗位上。先查看吊裝始極片的斗子在不在,不在的話就準備好吊鏈,等吊車工來吊,又把種板槽的電橫上,陰陽極銅棒間距擺放好,爲下一步工作做準備。每次剝離好的始極片他們組是碼放得最整齊的,始極片成張率也是最高,最後的收尾工作他會等吊車工將斗子放好,摘下吊鉤一起走。班組中誰的工作做的不到位,他都會耐心的溝通交流,工作上盡心盡責盡善盡美,力求最好。他被工會評爲“先進個人”。

第三位是電工師傅張兆奎。那天修理好吊車,他從吊車上下來時,手裏拿着一箇中車的控制面板,同事說“這個是壞掉的吧?扔這裏好了。”張師傅說:“不能扔。這一個控制面板好多錢呢,回去修一修還能用。”我拿着剛領的新電鈴請他換時,張師傅查了一下電路後說:“不用換,是鈴錘有問題。”說着用鉗子掰了掰鈴錘,調整好後一試,果真鈴聲清脆悅耳響亮;第二次電鈴不響時,也是鈴錘有問題;直到第三次電鈴不響,再無法維修利用時,張師傅纔給我換了新的電鈴,這一延長就是大半年,我禁不住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

最後說說我的好搭檔王光。說起鎳電解三車間電解班的王光,沒有不豎起大拇指的,大家都笑着說:“全三鎳只有一個王光。”不管是在電調崗位還是出裝崗位、還是樓下燙洗電鎳,都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一把手。在樓下燙洗電鎳時,因爲蒸汽要定時開放、涼水也要節約使用。早班時王光總是第一個來到崗位上,早早的將開水槽、涼水槽裏的水放好;槽面上面有油污或泡沫等雜質沖掉,調整好蒸汽閥門,這樣燙電鎳時開水槽的水已開,就不用等了,省時省汽;熱心的王光順手把另兩個班組的水汽也給調好。等他做好這一切,我們纔剛剛來到排班室。燙洗好的電鎳翻板後他會細心的在上面蓋上乾淨的隔膜袋,有不合格或劃線的鎳板等會分類搬離,以免造成二次污染。有時活多幹得有些急躁,王光會說:“幹活彆着急,越急越幹不好。”果真的,靜下心來,工作會幹得穩而快。掏槽時,樓下早早燙洗完電鎳,王光把自己的一灘收拾利索,就到樓上電解槽上幫着打銅線、撈殘極或掏槽等等,熱心而幹勁十足。王光是我的好搭檔。他的一個指令、一個眼神或者站在那裏什麼都不說,我就知道先幹什麼後幹什麼。與他合作,工作起來穩、準、快,省心、安心。

是的,我要爲這幾位師傅點贊,點多多的贊。他們就是我身邊的“羅文”,戰鬥在一線崗位上的“羅文”。孫佔峯吃苦耐勞,風格高尚,自己的小傷小痛不給班組添麻煩;徐貴林工作認真細心、務實負責,月月超標完成任務,力求完美;電工張兆奎師傅則是我們所有員工的節約模範,節能降排減耗的口號天天喊,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其實真正的勤儉節約是愛廠如家的每一位員工在工作中的實際行動;王光工作中的熱心、細心、自覺主動的敬業精神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像這樣立足一線的“羅文”我身邊還有很多,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很普通很普通,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的揮灑着青春與激情,忘我的工作精神,紮實的工作作風,即影響了我,也影響了你,我堅信,我們都是能把信送到“加西亞”的“羅文”。

名著讀後感 篇22

重拾《三國演義》,眼前便是一段艱澀的記憶:就是我手中的這本書吧,曾幾何時帶着迷惘的我從小學走過初中。因爲並不全是白話文,從前的我並不能完全看懂,卻還是被它左右。而現在,再次翻開封頁,看到塵封已久的稚嫩的我的大名,心中如同看完過《三國演義》後一般的感慨。

高中再翻過《三國演義》,果然是不一樣了呢!我並不每章都閱,精彩處暗自叫好,絕倫處拍手稱讚。表弟取笑我看這種連他們小學生都已經看完的書還樂成這樣。我笑而不語——他不知道的是,這纔是《三國演義》真正魅力所在之處吧!既是中國四大名著,存在便必定有它的道理——家裏也有《紅樓夢》,我從未看完過,但我卻還是毅然選擇了《三國演義》,大概也只有我知道,我真正追求的,需要的是一個謀略英才橫空出世豪落大方的世界,而不是一本《紅樓夢》!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在不同的時期讀它,會有不同的感受。《三國演義》是由明朝大文學家羅貫中依照當年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書中主要是以介紹東漢末年,羣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爲背景,故事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書中的情節是以沒落王族劉備爲主導,故事是講述他在偶然機會下,遇到了關羽、張飛兩位豪傑,因爲志同道合,所以三人於桃園結義,故事就這樣開始,而以其後約九十年的晉渡江滅吳爲終。其中,大體以介紹蜀漢爲主體,因此,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但是對於曹操則是以貶居多。但從個人的角度,曹操不失爲衆多英雄之一,即使不是,也算是個梟雄罷!不然,哪來這麼多類似稱讚曹操的歌曲和文篇呢?

《三國演義》構造了一個強大而又豐富的人物系統,讓人不禁幻想其中。同時,這也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靈魂所在。也許是個人性格的因素,我喜愛趙雲趙將軍甚至於過了諸葛亮。趙雲是個性格鮮明的角色,英勇、忠誠並且通情達理,這在當時的時代並不是一類多見的人物。當然,趙雲的性格也許來自主上的影響。也許是市面上諸多類似《三國羣英傳-趙雲傳》等也影響我許多,但趙雲的形象依舊是在腦中揮之不去的存在。同樣的,羅貫中勾勒的精彩人物也並不是只有這些而已,各種爲世人所熟悉的人物們,或仁和,或武敢,或陰險,或狡詐,不都活生生地活在我們的世界麼?

當然,鑄造一部成功的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併不是僅僅靠人物的渲染就可以成功的,故事的情節無論對什麼小說來說都是重中之重。書中一些情節,如“借東風”、“捉放曹”,都是家喻戶曉的故事,由此可以顯而易見的發現《三國演義》的精彩之處,真的令人生再三閱讀的念頭。

《三國演義》中擁有龐大的戰場以及種種設置,衆人耳熟能詳的赤壁、祁山等地一定也是一部成功小說的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所在。一部《三國演義》就足已經讓我們記住太多太多,這應該就是任何小說以至作者都可以引以爲豪的地方吧。不知道羅貫中泉下有知,會是什麼樣的一番情象呢?

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歷史價值,只不過它的歷史價值並不在書中所“創造”三國時期,而是在於三國演義故事流傳的宋朝到明朝,因爲三國演義是坊間的書籍,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瞭解當時的政治狀況,就比如像張飛這樣的英雄出現,大都是因爲漢朝人在元朝時飽受欺壓,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爲的英雄爲他們出頭,張飛纔會由溫文儒雅寬大畫家、書法家被改成敢作敢爲的大老粗,而“張翼德怒鞭督郵”一事就可完全表達百姓對元朝官員的強權欺壓有多大厭惡。也許作者的本意就是在此也說不定呢,我們無法去揣測,但只能通過閱讀加上自己的理解,讓這些想法通過大腦思想而散發出來。

不敢說我有多瞭解這本書,但是通過我的瞭解,《三國演義》的確適合深讀。它能夠給予我們不僅是在文學上,更是一種大腦的進化過程。多少人不願將《三國演義》放下手,我想其實我也一樣,只不過我會去想,而不是一遍一遍不停地去看書。

說到底,《三國演義》在我的道路上,不說爲我鋪墊了通往什麼的道路,但卻爲我的旅程渲染上一層豪邁自由情深義重的性格色彩。也許一個人的養成真的應該從一本好書開始吧。

名著讀後感 篇23

一個人的精神會成爲你的信仰,一部作品會照亮你的人生,這就是路遙,以及他的《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用生命鑄就的作品,當他寫這部書纔到三分之二時,已經是重病纏身,幾乎不冶,正如他後來寫道的:“第二部完全結束,我也完全倒下了。身體狀況不是一般地失去彈性,而是彈簧整個被扯斷。”他寫道:“我第一次嚴肅地想到了死亡,我看見,死亡的陰影正從天邊鋪過來。”之後,他是靠了榆林一位著名老中醫的中藥,才勉強活過來,老中醫鄭重告誡他:“要徹底休養!”擺在路遙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長久地活下去,那就選擇徹底休養;另一條是隨時可能死,如果依然如以前般忘命寫作。爲了完成作品,路遙選擇了與時間拼命。他形容自己:“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他希望能給讀者一部完整的作品。路遙實現了這個承諾,是耗盡了自己的生命精華來實現的。我想,這可能就是路遙的作品能打動讀者的原因之一。《平凡的世界》是他的泣血之作。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被譽爲“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激勵千萬青年的不朽經典。

路遙去世二十二年了,這二十二年,中國社會變化之大,有目共睹。人們越來越實際,沒有什麼宣傳和炒作,願意爲一個已然逝去了的作家的一本描寫過去生活的,甚至是已經與現實生活脫節的作品去花費精力了。但是二十多年了,有許多人,特別是很多年輕人仍然在讀路遙的書,從中汲取對他們有益的養份。有一家媒體做了調查,結果發現很多青年人,仍然把《平凡的世界》列爲對他們人生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這一切都是悄然發生的,沒有組織,也沒有炒作。社會變化如此之快,有人做過調查,三年就是“代溝”。更不用說二十年了。尤其是如今的青年人非常傾向於在自己同“代”人中去尋找那種偶像和興奮點。爲什麼路遙的這樣一部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完成的作品,描寫了一些穿着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衣服,做着與現實幾乎完全不同的事的小人物,卻能打動如今的年輕人。這種現象再次證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真正的敬意總是起自於默默的閱讀。

有位外國學者曾提出,應當把作家作品的傑出性和持久性劃等號。路遙《平凡的世界》就是這樣一部持久傑出的作品。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嘔心瀝血之作。作品完成後,作者有一段時間甚至不能從書中回到現實世界來,連過馬路也要弟弟攙扶,不久之後就去世了。但他的作品卻在國內產生了巨大的轟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請到了著名的播音藝術家李野默先生連播了《平凡的世界》,在許多城市,還出現了排隊購買這部作品的現象,一時洛陽紙貴。路遙去世後,人們爲路遙也舉行了各種悼念活動,全國發來的唁函唁電像雪片一樣,有一尺多厚,陝西電視臺還拍了路遙的專題片。

路遙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產生巨大的影響,關鍵在於他的作品貫注了昂揚的奮鬥精神和人生哲理。“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鬥!只有選定目標並在奮鬥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纔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只有一個人對世界瞭解得更廣大,對人生看得更深刻,那麼,他纔有可能對自己所處的艱難和困苦有更好意義的理解,甚至也會心平氣和的對待歡樂和幸福”;“活在人世間,最爲珍視的應該是什麼?金錢?權力?榮譽?是的,有這些東西也並不壞。但是,沒有什麼東西能比得上溫暖的人情更爲珍貴――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美好,莫過於這一點了”。回味着這些至理名言,我們不禁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平凡的世界》告訴給我們的就是這樣的人生真諦,勞動者是幸福的,無論在哪個時代。在亙古的大地與蒼涼的宇宙間,有一種平凡的聲音,蕩氣迴腸:“人,無論多麼貧寒,無論在地位如何,只要一顆火熱的心,只要是熱愛生活,上蒼對他就是平等的。只有做一名勞動者,不把不幸當作負擔,才能做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