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徵文>

“月是故鄉明”中秋徵文

文思屋 人氣:2.61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徵文吧,徵文的結尾要或緊扣開頭,首尾呼應,或重申觀點,再次點題,或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等。為了讓您在寫徵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月是故鄉明”中秋徵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是故鄉明”中秋徵文

“月是故鄉明”中秋徵文1

中秋月夜(組詩)

陳強

今夜,又是一輪玲瓏的圓月

我躺在他鄉的溫床上

枕著一束束皓潔的月光

連同纏綿深情的思念

“月是故鄉明”——詩人筆下如此生輝

今夜的月光像海水一樣清澈

那日夜翻騰的碧浪

彷彿搖曳著遙遠故鄉的縷縷情思

那陣陣喧譁著的濤聲

像漁夫唱著一支亙古的雷州謠

凝望著那輪圓圓的明月

彷彿看到故鄉窗前亮著的燈光

默默守盼著親人團圓的母親

思念的淚花溼滿臉腮

今夜,不知有多少人家舉杯邀請明月

多少綿延的鄉愁,多少無聲的詩句

多少次被相思與夢折磨的淚水

多少次默默深情的祈禱和祝福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今宵良辰,我想借助雪白的月光

編織成一條聖潔的玉帶

把大海邊的故鄉與遙遠親人的心

連結在一起

讓思念的翅膀舒展飛回故鄉……

思念

在出門時把你的微笑蘊藏在心裡

你卻把我的心素裹在溫暖的胸間

我懷著美好的企望在都市裡淘金

你卻抱著執著的期盼留守家鄉

從此,我們的心拉成兩個半圓

你在北緯的軌道上行轉

我在南緯線上執行

我把智慧和正能量化成一盞盞燈光

賜給都市一片璀璨的美麗和輝煌

你把辛勞的汗水灑在豐腴的田野

收割金燦燦的稻香和希望

我心頭的長河時刻翻湧著愛的源泉

那陣陣浪花拍打著夢裡相思的小船

是黃昏的誘惑牽掛的淚花

打溼我的臉腮和綿延的思情

用八月的桂花釀成濃濃的美酒

默默地邀請明月共飲滿杯的鄉愁

今夜的月亮圓了又圓

今宵的鄉情濃了又濃

我隨手拾起一棵相思的紅豆

輕柔柔地託在微微跳動的心間

彷彿撐託著一個纏綿的思念

月亮

一輪皓皎的月亮悄悄地掛在

窗前的桂花樹梢上

那股股清香怡人的氣息

薰濃了我縷縷湧動的鄉愁

在束束潔白溫柔的月光下

我孤身舉杯望著明月

大口大口地咬舔著故鄉的月餅

即使大盅大盅地對月痛飲

總是吞不下這綿延的鄉愁

借問今宵良辰:“明月何時照我還”

那串串溫柔的月光

照耀著遙遠的故鄉

也照在我無限思念的心田

桂花

八月的桂花像含情脈脈的少女

踩著秋風的韻律

在今夜皓潔溫柔的月光下

從容地走進我的詩行

帶著我纏綿無限的思念

這棵桂花樹,去年才栽下

卻在今年春季披上滿樹的墨綠

恰似在外頭漂泊的赤子

心潮泛起一波又一波的秋水

只等待一年一度季節的到來

在秋風搖曳的八月裡熾熱綻開

一束束一片片

一陣陣一股股

舞之蹈之,清醇怡人

悠悠地飄落在我牽掛的心田

今夜,讓我醉聞著一陣陣清香

捧誦著那首寫滿鄉愁的詩句

怡心地品賞著故鄉的月餅

彷彿聆聽著家鄉親人串串歡笑聲

故鄉

去年的桂花蘊藏著那縷鄉愁

流落外頭的我依舊把它藏在心裡

秋風蕭瑟,搖醒昨夜的夢囈

那些纏綿的鄉韻

飄落在八月季節的園田

壓滿心頭的思念,躊躇在

飄香的桂花樹前

多少年來,城市的鋒芒

刺疼著流浪他鄉赤子的傷感

行走在鋼筋水泥森林的城市裡

像一隻小船在歲月的長河漂盪

日夜依戀著的故鄉,像一個牽掛的詞

在我心間潔白的素箋裡寫滿思念

那綿延起伏的情思,多像大海

潮起潮落喧譁著濤聲

彷彿是一支故鄉亙古的漁歌婉轉

凝望著高聳入雲的腳手架

卻無力再爬上驚心動魄的頂巔

今夜的中秋月潔白似玉

我靜靜地坐在桂花樹輕拂著的窗前

捧著遠方捎來的醇香月餅

彷彿托起一個碩圓的月亮

連同一個親切深情的故鄉

“月是故鄉明”中秋徵文2

每當中秋月色漸濃,我吃著月餅的時候,我就會想起我的祖父,就像他生前喜歡和別人談起我。

有關他的記憶,是一種清晰的記憶。這個與我生活三十多年的祖父在一個悄無聲息的中秋月夜悄然離我而去。他在84歲高齡時去世了,是伏在我的父親懷裡長眠不醒。喪事辦得挺熱鬧,可謂極盡哀榮。靈堂設在剛新建的祖屋庭院裡,入殮的時候院子裡外跪滿了白花花的人影,從城裡請來的嗩吶吹起清越哀婉的樂曲,在枝繁葉茂的榕樹上空迴旋盪漾,濃濃月色伴隨著女眷們嚶嚶的抽泣,送葬的喇叭聲在夜色漸濃裡走得很遠。送葬隊伍在鞭炮聲的引導下,一路拋灑下漫天飛舞的紙錢。祖父活著的時候,一輩子沒有見過這麼多的錢幣。於是,一切喪禮過去了,鄉村又恢復了往日的沉靜。祖父的人生就這樣宣告終結了。既然他老人家已經完成了生兒育女的使命,就應該離開。而我在月光籠罩中不禁回想起生命本是一個鏈條,一節一節下傳,穿越在時光的隧道里。庭院裡不時瀰漫著似曾相識的氣味,卻無時無刻地告訴我祖父與我同在。

當我在月色漸濃的異鄉獨飲寂寞時,腦海裡總是浮現祖父的身影。祖父出生於上個世紀初期,那也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貧弱的一個時期。他身高1。76米左右,身材硬朗,相貌堂堂,年輕時是一個標準的男子漢。我從我父親和姑姑的容顏可以看到祖父當年的模樣。記憶中,祖父的人生總是與牛聯絡在一起的,祖父的體味時常帶著牛味,在村子裡他犁田算是能手。這頭牛伴隨著他從農村分單幹直至1992年,時間相隔13年,每到春種與秋種時節總是揹著一隻裝滿開水的小水壺,早上七時牽牛犁田……晚上五點多鐘才回到家裡。那時作為孫輩的我,有時跟著祖父在田裡割稻,隨著呼哧呼哧的喘息,那頭白髮也在月色輝映稻叢間一高一低地晃動,成為一幅美麗的風景。據祖母說,祖父是耕田的一把好手,趕牛、耕地、耙田、種水稻、種花生、養塘魚樣樣都行。

清風涼涼、河風習習的村子見證了祖父一生時光,往事並不遠去,而記憶永續。他一生從不喝酒、抽菸、賭博,性格率真,眼裡藏不得半粒沙子。多年過去了,我還記得他遇到不平事,總是自言自語,甚至用手指敲擊著床板,神情比較激動,旁人很容易看出他的憤怒。在鄉村生活中,我自懂事起,我發現他從來不主動欺負別人,但是也沒有允許外人欺負家人。有一天,不知是哪位鄰居青年罵了祖母,祖父得知,暴跳如雷,親手挑著扁擔要跟人家打架,村子裡的人都怕祖父,怕他的嚴厲剛烈,我們作為孫子一輩也很怕。但我也發現他有柔情的一面,他在喜愛雷劇的同時,專門鑽研唱腔的一板一眼,尤其是拉二胡,掌握得很到位。記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村裡有一個業餘雷劇團,每次村裡的雷劇愛好者在夜間的榕樹下,祠堂裡奏雷曲,他都負責拉二胡。記得有一次,蛙鳴鼓譟,月華如水,我和大我三歲的堂兄赤腳爬到一棵高大的榕樹上,晃盪著腿聽大人們排戲,也看到了祖父忘乎所以的神態。每次他都拉得聲情並茂,受到人們的嘖嘖稱讚。祖父雖然保守固執,但他對知識分子還是相當崇敬。他一輩子沒有交上一個官人朋友,卻與下放到我們村裡工作的外地人韋老師成為莫逆之交。同時,他對村裡喝過墨水的人也比較敬重,他比較喜歡與文化人交談,特別是喜歡對我們年輕一代談起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村裡出了一個畢業於廣州黃埔軍校的陳鰲前輩,他的語氣總是充滿著無限的自豪和驕傲。在我如銀似水的童年,我經常與祖父在一起,有時跟他在祠堂裡談論世事,有時跟他去姑母家看雷歌演出……常常看到他為一件小事而與別人爭得面紅耳赤,有時候他明知道不對的事情,還是固執己見,據理力爭。現在我終於理解祖父在村裡生活的無奈,他那暴躁的情緒,也是在日復一日的對生活的焦慮中形成的。當我成為別人的父親時,我覺得現在的我跟祖父沒有任何差別,在對孩子的良苦用心上,我清晰地感覺到了那份茫然,焦慮與困惑,但我比祖父、父親倖運,比他們更多選擇的機會,比如生活環境改善,教育條件提高……即使如此,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仍讓我這個年輕的父親產生出苦悶感和挫敗感。如今祖父故去了,我才想起他老人家的種種恩情來。

現在想來,在我這個充滿田園牧歌的鄉村裡,祖父是一個真正的遵守信用人。自我懂事起,他不像一些左鄰右舍去賒人家的肉、魚,或者賒村裡店鋪的東西。他有錢就買,沒有錢,人家主動賒給他,他也不要。他吃飯動作很特別,端起飯碗,一下子就吃完,據說,在生產隊時,村裡吃飯最快就是他。他幹什麼事情,動作很利索。他念過幾年私塾,國文基礎紮實。在我出世後,他給我取名最初為“祖橋”,用意不言而喻,後來又改為“贊(諧音為鑽)榮”,意則為以刻苦鑽研為光榮,寄託他的美好的願望。他常常在春節前夕免費為鄉村題寫春聯,這也是他在一年之中最風光的時候。每逢中秋佳節,我便回到離縣城20公里的村莊,有時陪著祖父,儘量找些讓他高興的話題,但談著談著,有時祖父會忽然坐著發呆,只是凝望著天空上飄動的幾片白雲,似乎沉浸於某種悠遠的思索。有一年,中秋節的晌午,碧藍的天對映著隨歲月流逝而褪色的瓦房,閃爍著金子般的光澤,皺紋似的村巷的光滑石板上坐著一些談論農作物收成之類的人們。在榕影斑駁的樹蔭下,祖父正坐在石椅裡打盹,顯得那麼安祥、淡然、和諧。那年祖父虛歲八十,部分頭髮變成了銀白色,眼睛有點老花了,鬍子也有些變白,但腰桿還是挺直的,全然看不出半點佝僂疲態,精神比較飽滿。不難想像祖父曾是一位頂天立地的漢子。但祖父還是把幾十年歲月帶來的印痕一覽無遺,就像給我展現數十年後自己衰老的模樣。此時,我心靈深處有了猶如膽怯、弱小、無助的孩子對大人般的依戀和渴望。

稼木依舊,炊煙依稀,曾經生生不息的村子像草本植物,在季節的盡頭似乎老去枯萎。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祖父走的那天,毫無任何徵兆。聽父親說,祖父晚上身體有點不適。父親便送其到村裡衛生站打針,醫生建議我的父親送祖父到鎮醫院診治,不料剛到村門口,也就是祖父的祖母墳墓(據祖父生前說過,其祖母最疼愛他)附近,祖父對我的父親說:“生(父親小名),我不行了,快把我送回祖屋。”話說完,祖父便閉上眼睛,永不醒來。

祖父在世的一個早晨,我回了一次老家,年久失修的老屋已經坍塌,比祖父更像一個日薄西山的老人。祖父便約父親及我到山嶺走一走,我心頭隱隱約約意識到祖父為他的後事著想,行了大半天,最後來到自家竹林。祖父說,他死後就埋在這裡,可以看到前面一望無垠的南渡河以及一馬平川的被譽為“雷州糧倉”的東西洋,一灣清流從其腳下緩緩東流,風水很好。父親說,祖父看到了他的.生,他看到祖父的死,也許是機緣。在村裡生活八十四個年頭,五十多年沒有去過縣城的老人,終於他骨灰及靈魂與土地三者合一了。只有1996年8月我為他拍的幾張照片一直放在家裡,面對它,我常常有一種恍惚,感覺祖父並沒有離開,他只是在另一個世界裡靜靜地守護著我。

見月思鄉,已成為我經常的經歷。自從祖父、祖母先後離開這個鮮活的世界後,在一個月色漸濃的日子裡,父親和家人6年前一起已搬到鎮圩上居住,村子裡的故宅院子裡冷冷清清,瓦屋也已經走進它生命的夜晚。我突然想起,季羨林說過,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同樣想起故鄉里祖父留下的身影……

“月是故鄉明”中秋徵文3

唐代詩人杜甫在《月夜憶舍弟》中寫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表達的是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賞秋葉月露,倍增思鄉憶弟之情。如今,臨近中秋,雖然早已聽不到蒼涼的戍鼓聲聲和悲愴的孤雁哀鳴,只單單看一眼高掛在空中的明月,便陡增思鄉之情。

記憶中的五仁月餅

對中秋節最鮮明的記憶就是五仁月餅了。北方有這樣的習俗,說是孃家人思女心切,每年都會給出嫁的女兒送去月餅。因此,每到中秋,舅舅會帶上一提五仁月餅來看望媽媽,卻著實讓我們姊妹幾個解了饞。

印象中的五仁月餅是用油蠟紙包起來的,外面再繫上細細的麻繩,一提五、六個的樣子。小心翼翼地掰開一個,細長的青紅絲、飽滿的瓜子和花生、油亮的黑芝麻、大塊的冰糖……拈一小塊放嘴裡咂吧,盡是青紅絲的橘味兒、花生瓜子的清香和冰糖的甜蜜。一個月餅我們姊妹幾個分著吃,別提有多美味了!

如今,月餅種類越來越多,豆沙的、蛋黃的、棗泥的……但每到中秋節買月餅,還是會選上幾塊五仁味兒的,雖然沒有和弟弟妹妹分著吃,但仍然心懷小時候品嚐五仁月餅的那份純粹,好像只有吃上一口五仁月餅,才能使我這個異鄉人一解對故鄉親人的思念……

嫦娥奔月的故事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尤其在節日裡體現得淋漓盡致。提到中秋,怎能少了嫦娥奔月的故事?

農曆八月,北方早已入秋,不同於南方的多雨,這個時候的北方氣候最是宜人。中秋節前後,月朗星稀的晚上,我們幾個孩子便會搬著小板凳,圍著奶奶團團坐下,嚷嚷著要聽奶奶講故事。當然,嫦娥奔月是奶奶的“必備曲目”,講到動情之處,奶奶指著月亮說“你們瞧瞧,月亮上是不是有黑影呀?那就是嫦娥娘娘和她的玉兔嘞!”我們幾個小鬼趕緊揚起腦袋,煞有介事盯著月亮看,好像真的看見了嫦娥玉兔似的。這個時候,媽媽會在旁邊咯咯地笑:你們幾個傻娃娃……

如今,媽媽有了孫輩兒,她也走上了奶奶的老路,也會抱著小侄女兒講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會告訴她月亮上住著嫦娥和玉兔。我想,嫦娥奔月的故事大概就是這樣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吧。

每逢佳節倍思親。轉眼又是中秋,我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故鄉,再嘗一嘗記憶中的五仁月餅的味道,再找一找住在月亮上的嫦娥和月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