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徵文>

工匠精神徵文(15篇)

文思屋 人氣:3.08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徵文,肯定對各類徵文都很熟悉吧,徵文具有主題鮮明、內容清楚的特點。你寫徵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工匠精神徵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工匠精神徵文(15篇)

工匠精神徵文1

“技工院校學生就業和發展不可缺失工匠精神!”

“在平凡普通的工作中幹出彩,幹到極致,無可挑剔,這就是工匠精神!”

“塑造工匠精神,貴在能堅持;塑造工匠精神,貴在能吃苦。塑造工匠精神,要有團隊意識。”

……

9月1日上午10:30,鏗鏘有力、慷慨激昂的聲音在學術報告廳迴盪,600多名16級新生和200多名教職員工津津有味、聚精會神地聽著。這是湖北三峽技師學院2016年秋季學期開學第一課,主講人是學院院長、黨委書記侯江。

根據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辦公室《關於在全省技工院校開展新學期開學第一課活動的通知》(鄂人社辦函[2016]109號)要求,通過在全省技工院校開展開學第一課活動,弘揚工匠精神,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感悟工匠精神,培養學生踐行工匠精神的積極情感和自覺意識,引導學生了解身邊的能工巧匠,立志成為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的當代工匠。侯江院長為全院師生上了新學期的第一課,主題是“弘揚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

侯院長用詳實的資料、真實的事例和樸實的語言告訴同學們,什麼是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從哪裡做起?最後,他對同學和老師提出了幾點希望和要求,他希望同學們相信自己的選擇,樹立學習信心,給自己一個新的奮鬥平臺,用執著磨練心智、提升技能,用匠心構築精彩的人生夢想。要求老師們履職盡責,德技雙修,不斷地充實自己、提升自己,把對事業、對學生的愛心與責任落實到每一件事、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中,讓廣大學生在我們的愛心與關注下健康成長,把每一名學生都培養成為優秀技工。

“一齣戲,要演好序幕;一部樂章,要湊好序曲。”侯院長新學期第一課中所傳遞的價值觀和理念,將對師生未來的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工匠精神徵文2

動畫是藝術,但首先是一門手藝,當下的動畫專業高等教育以培養藝術家的態度教育學生,卻忽視了培養學生老老實實打鐵的能力與耐心,輕視了專業人才的“工匠精神”

從某種角度講,近年來動畫專業高等教育對動畫產業的貢獻並不如想象中大。動畫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眼高手低,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很難融入業界,已成為普遍存在的問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複雜,人才專業性的不足是關鍵。而這裡的“專業”二字,包括兩層含義——專業的手藝與專業的心態。

國內的動畫專業學生如果畢業兩年後還在加中間畫(動畫中一個動作是由很多畫組成的,這些畫中的第一張和最後一張被稱為“原畫”,其餘中間的部分稱為“中間畫”)就會被人看不起,因為他們的“人生規劃”是畢業一年後就做原畫師,兩年後當導演,三年後做製片人,四年後就開公司,並且公司規模要超過迪斯尼。而在“動畫強國”日本,一名優秀的中間畫師的待遇絲毫不比導演差,60歲還在加中間畫的大有人在,這樣的人才在中國卻會被視為“不思進取”。

這一畸形現象背後有深刻的社會原因——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對“工匠精神”重視不夠。孩子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做科學家、藝術家,而很少有家長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木匠。同理,在動畫公司,導演的地位與收入遠遠高於中間畫師,這也難怪學生們削尖腦袋都要做導演。動畫是藝術,但首先是一門手藝。我們的大學是以培養藝術家的態度教育學生,卻忽視了培養學生老老實實打鐵的能力與耐心, 老師們往往在第一堂課就灌輸給學生“偉大的觀念”,而手藝卻得靠學生自己摸索,於是就出現了畢業生眼高手低,什麼都學了卻沒有一門精通,不能滿足行業需求的尷尬現狀。

缺失了專業手藝的動畫專業畢業生們以為,只要有創意就所向無敵,寄望於“四兩撥千斤”的成功。對此,動畫導演於勝軍說,“四兩撥千斤”對中國工業有致命的打擊,我們老想著“四兩撥千斤”,殊不知世界上所有優秀的工業、好的專案都是一點一點地做出來的。不管是製造業還是文化創意產業,我們老覺得趕快學個殼兒,做個漂亮東西就可以了,實際上紮實的東西卻沒做到。以動畫為例,如果沒有畫10年二維動畫的功力,就想去做動畫表演,這是不可能的。但誰又願意拿10年時間去踏踏實實地畫原畫呢?正因為願意並且能夠“站碎方磚,靠倒玉柱”的動畫人才寥寥無幾,現在連在國內找一家有專業實力的動畫中期加工公司都非常難。

很多高校特別是名校都以“培養將軍而不是士兵”的說辭標榜自己。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本來就涉世不深的藝術類大學生更是容易眼高手低,不能踏實找準方向。不止一位動畫公司負責人跟我說過,很多名校的畢業生不像是來應聘的,像是來談融資的,他們常常是抱著拯救的心態進入公司。公司願意尊重學生們的才華,但學生們並不尊重甚至並不瞭解這一行業的基本規矩,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姑且不論高校能否培養出將軍與大師,就算培養得出來,難道上戰場打仗都只靠將軍嗎?

有後輩曾問快板書大師高鳳山,為何現在的快板書藝人沒有過去說得好了?老先生答曰:“因為他們沒要過飯。”話糙理不糙。沒有一種對職業的敬畏,沒有踏踏實實的服務精神,幻想一夜成名,任何藝術都將只是空中樓閣。提醒中國的動畫人,還是先做好工匠再談藝術吧。

工匠精神徵文3

品牌是“工匠精神”的目的。企業提升產品質量,開展技術創新,營造企業文化最終的目的就是打造好企業品牌。

就現代商業世界來說,企業的品牌,可以作為企業最重要的形象,品牌代表著企業的商品或服務。一個強大的品牌形象,是一個功能強大的資產,一個公認的、值得信賴的品牌身份。20xx年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全球各大企業中,蘋果品牌價值最高,達到了1459億美元,谷歌以942億美元排在第二位,三星以832億美元位居第三。

xx曾獲得國家產品質量金獎、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等殊榮,被評為“中國名牌”。企業在國內驅動領域,歷來是技術的先導者、市場的開拓者、產業的引領者,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但我們也不能否認,xx和西門子、三菱、日立等世界知名企業的品牌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這些差距,體現在我們的產品質量,售後服務、員工職業化程度、企業文化等等多個方面。

集團“十三五規劃”描繪的願景是“xx”。公司未來將繼續堅持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提升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和商貿營銷能力,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智慧財產權,加快企業轉型升級,以提升服務質量增加產品附加值,優化供應鏈設計,改善資本結構,提升抗風險能力,樹立“xx”全球性品牌,在國際競爭中體現中國製造的高階品質!而完成這些目標我們還有更多地困難要去克服,我們要解決產銷之間的矛盾,要建立起可控的優秀供應商體系,要有引領市場的新產品,要有更加強大的幹部員工隊伍,要建立更加合理可控的內部體系這都需要公司上下以“工匠精神”為引領,齊心協力共拼搏,眾志成城謀發展。

工匠精神徵文4

“工匠精神”,這個帶著古早味的詞語,被寫入了政府的工作報告

中國歷史上,工匠延綿不絕。技藝精湛的魯班,“遊刃有餘”的庖丁,一直都是工匠的代表。往近了說,央視紀錄片《大國工匠》裡,也介紹了不少擁有頂尖技藝的一線技術工人。最近的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那些從事珍貴古漆器、鑲嵌、織繡、木器、青銅、瓷器、書畫修復的技術人員,也都有手藝人的特質——耐心,緩慢,堅持,少量。

中國有悠久的手工業傳統,工匠不曾消失,但工匠精神卻成為當今中國社會最稀缺和最呼喚的東西。

中國人對工匠精神的追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強烈過。中國遊客去日本爆買,目光早已從電飯鍋馬桶蓋等流水線產品,轉向了手藝人一刀一錘一絲一線打造出的手工業品。有次的廚刀,南部鐵器的急須(茶壺),甚至一把剪刀,一個便當盒也要從日本帶回來。

為什麼日本沒有丟失工匠精神?日本民藝學家柳宗悅說:“我認為工藝之美,最終還是秩序之美。如果沒有正常的社會環境,也就不會有工藝之美的存在。美的興衰與社會之興衰在歷史上是同步的,對工藝的救助就是對社會的救助……醜陋的工藝是醜陋社會的反映。”

工匠精神徵文5

“工匠精神”是怎樣的精神?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種“笨”精神。

其實,世界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難得“四兩撥千斤”的創新。所謂的終南捷徑,不過是自欺欺人。如今,工業化、“網際網路+”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藝人”的內涵和精神卻不會變。能夠在風雨中巋然不動的,或者風雨過後看到彩虹的,永遠是那些堅持自我、堅守“工匠精神”的人。

有人問德國的菲仕樂鍋具負責人:“你們德國人造的鍋說要用100年,賣出一口鍋,也就失去了一位顧客。因為沒多少人能活100年。你看別人造的鍋,10年20年就足夠了,這樣一來,顧客就得經常來買。你們把產品的使用期搞短一點,不是可以賺更多錢嗎?”

聽聽很有道理,“菲仕樂”似乎有點笨。事實也是如此,甚至國內外很多好的產品,都預設了一定的使用期限,也吸引了回頭客,擴大了產品銷量。

這位菲仕樂鍋具負責人卻這樣回答:“正因為所有買了我們鍋的人都不用再買第二次,所以產品質量才有口碑,才會吸引更多人來買。”

為什麼一個8000萬人口的德國,竟然會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西門子公司總裁維爾納·馮·西門子說:“這靠的是我們德國人的工作態度,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我們承擔著要生產一流產品的義務。”

“工匠精神”是一種“軸”精神。

北京人形容一個人“軸”,說的就是他鑽牛角尖,不懂變通。用浙江人的話來說,就是腦子“一根筋”,不會轉彎。

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長的米其林三星大廚,在日本被稱為“壽司之神”。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饕客慕名而來,只為品嚐“壽司第一人”超過50年的精湛技藝。讓人驚訝的是,他的餐廳只有10個座位,小小的店面也從來沒有擴張過,堅持“一根筋”半個多世紀。

“軸”不“軸”?可是,慕名而來的顧客都得提前幾個月預定。但凡吃過的人都會感嘆,這是“值得一生等待的壽司”。

所謂的“軸”,就是一種追求極致的精神,專業專注的精神。一生專注做一事,珍視“身後名”,不貪“眼前利”。

“工匠精神”是一種“苦”精神。

在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看來,工作是修行,產品是修煉,不浮不殆,不急不躁,篳路藍縷,久久為功。

在最珍視“工匠精神”的德國,沒有哪家企業是一夜暴富的。他們往往是專注於某個領域、某項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極少有“差公司”,更沒有“假公司”。

尤其是如今日新月異的世界,每天都有眾多企業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更有一夜爆紅的網際網路神話。要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定力,用“苦行僧”一樣的意志和信念辦企業、做產品,堅持“工匠精神”,殊為不易。

其實,世界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難得“四兩撥千斤”的創新。所謂的終南捷徑,不過是自欺欺人。如今,工業化、“網際網路+”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藝人”的內涵和精神卻不會變。能夠在風雨中巋然不動的,或者風雨過後看到彩虹的,永遠是那些堅持自我、堅守“工匠精神”的人。

工匠精神徵文6

亦談"工匠精神"

今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讀了本報7月16日刊登的陳小城先生的《重塑"工匠精神》",覺得深受啟發,亦想一吐為快。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的精神理念。其內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細節,嚴謹專注,精緻專一。但是,縱觀當今世界,一年出版百篇著作的大有人在,半年打造某某名城的比比皆是,更有百日橋、十天房等。這些問題不禁讓人想起過去"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時代"的鬧劇。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我們難道就沒有工匠精神?還是說社會的浮躁,讓我們忽視了這種精神的存在?

工匠精神是對科學精神的迴歸,是對浮誇、浮躁風氣的當頭棒喝。馬克思告訴我們,"在科學上是沒有平坦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在陡峭的山路上不畏勞苦、奮力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達光輝的頂點".我國論文數量排名世界第一,但引用率卻只有千分之幾。曹雪芹一生就寫了一本《紅樓夢》,卻能傳誦千古。何解?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們有浮誇的風氣,我國不是沒有工匠,說起工匠,我國的工匠也不在少數。

世人皆知趙州橋,它由隋朝匠師李春設計建造,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儲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衝擊,經歷過無數次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以及八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我國古代出色的建築家、土木工匠們的祖師魯班。當今土木匠們用的手工工具,都是他發明的。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

這些都是我國曆史上的工匠,在實現中國夢的今天,我們更應以工匠前輩們為榜樣,讓工匠精神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共識,使其成為中國製造的內在支撐。

再者,我們放眼世界,來看看德國的製造業。在歐債危機的大背景下,歐洲各國經濟哀鴻遍野,唯有德國一家風景獨好,成為歐元區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針".為何"德國模式"能夠勝出?究其根本,除了德國完善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和嚴格的金融監管外,牛氣十足的製造業是其抵禦歐債危機的銅牆鐵壁。無論是帳篷、鐘錶、橋樑,還是汽車、火車、輪船,"德國製造"處處蘊含工匠的精益求精之處,讓產品大致具備了五個基本特徵:耐用、務實、可靠、安全、精密。

由此可見,"德國製造"的光環並非與生俱來,"德國製造"之所以強大,與德國政府的"工匠戰略"密不可分。正是有了政府政策的支援,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穩定發展,保障了德國的大量就業,使德國形成了龐大的社會中產階層,有效縮小了貧富差距,為德國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我們甚至可以毫不吝惜地說,"德國工匠"們的努力幫助國家很好地抵禦了歐債危機。

迴歸當下,工匠精神對現實社會的作用也不容小覷。工匠精神,能喚醒民眾,注重從小事做起,踏石有印、抓鐵有痕,形成講實效、務實不浮誇的社會氛圍。即使在平凡的崗位,只要有工匠精神的存在,也一樣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在當今這樣一個追求速度與效率的時代,這種完全不惜時間與精力,也一定要把工作做好做專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實為難得,應予弘揚。

工匠精神徵文7

世界進入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工匠精神的傳承,在新時代,面臨嚴峻的考驗。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工匠精神徵文的內容,歡迎大家檢視。

人生工匠精神,是對“用心活、用心幹、用心經營”最好的闡釋。堪稱工匠的人,靠的是對技術的傳承和鑽研,對工作的專注與堅定,這也印證了“認真才能把事做對,用心才能把事做好”的道理。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工匠大師輩出的國度,木工之祖公輸班,善築攻城的墨子,建築之集大成者宇文愷……這些人不僅是一代大國工匠,更是一個民族敬業精神的最好的體現。沒有工匠精神,缺少一代代工匠不斷的傳承,一個民族再燦爛輝煌的文化也會黯然失色。那麼,出生在共和國新生代的我們,有沒有傳承發揚好先輩們的工匠精神呢?

世界進入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工匠精神的傳承,在新時代,面臨嚴峻的考驗:山寨手機大行其道,假冒偽劣產品充斥著市場。生產者不用心,管理者不關心,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質疑中國製造。與此同時,我們的工匠精神,也踏入了一個無人傳承的深水區……

在汶川國小因施工時偷工減料在地震中轟然倒塌,師生被埋在不見天日的廢墟里時,我們的施工方的良心會不會感到一絲內疚?當使用更廉價的材料,傳統行業精密的生產被機器替代,經驗豐富的老匠人們被迫下崗,在驚歎飛速增長的經濟豐盈自己的錢包的同時,我們內心會不會感到一絲震動?再也看不到工匠們以身相傳的技藝,再也聽不到“一顆螺絲打磨千萬遍”的故事時,是否這樣就能成就我們的工業大國呢?正如狄更斯所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生在共和國新時代的我們,猶如站在了一條分水嶺前,一頭指向“利益”,一頭指向“匠心”。而令我們感到欣慰的是,通往“匠心”的路上,我們並不孤獨。

當我在電視機裡看到,中國首次自主研發的大飛機升騰越空,在那無數航天人的歡呼聲中正遨遊天際的巨大翅膀之下的一定是無數中國匠人的努力和汗水;當我懷著激動的心,期待著,終於盼到“長征七號”火箭龍騰高空那一刻,是不是有人和我一樣,為中國工業今天的成就,而落下淚水呢?是啊,東方冉冉升起的太陽光照大地,融冰化雪;攜來一股春風,吹化了我們心中的霜凍。工匠精神其實一直都默默的存在著,它藏在每一個有良心的匠人的心裡,正如同幼蟬沉睡地底十七年迎來它放聲歌唱的夏天,一枝梅經風饕雪虐昂然挺立,盛開綻放。

面對功成名就,匠人們的心卻是平靜的。君子不聞窗外事,十年磨一劍,亦如火箭發動機焊接師高風林36年如一日,精益求精,汗薦軒轅,成為焊接火箭“心臟”的第一人。勤如“頭懸梁錐刺股”,亦如鉗工“顧兩絲”近乎苛刻無比的訓練,令人類手工安裝精度超越機器,自己的指紋卻幾乎被磨平。正是因為他們秉持著一顆平靜之心,不聞外事專心致志,才練就出自己的一手絕活兒。假如他們的心靜不下來,耐不住世間浮躁與誘惑,深陷追逐名利的泥潭裡,又怎麼會在技術領域攻破重重困難,最終成為自己所在行業的大師呢?唯獨靜下心來,慘淡經營,認真的鑽研,學問才能進步,技術才會嫻熟。“梅花香自苦寒來”,不忍受寂寞,大師何處來?

因為敬業,工匠常埋頭苦幹,被笑“痴兒”;因為工作,工匠很少有陪伴家人的時間。是啊,工匠身上承載著多麼重的擔子,而我們社會又能不能給他們一點寬容?一個笑容能慰藉寂寞的內心,一個擁抱能溫暖冰冷的雙手,在追求真理追求技藝的道路上,儘管我們不是匠人,也應該出一份力。一把錘子一撮釘,一根木撅抓手上,滿面的灰塵,汗跡淋淋的衣服,他們工作在製造業的第一線,走在工業車輪的最前沿,我的身邊也有許多匠人,他們淳樸善良,是新一代工匠精神的接班人。

只有熱愛才會堅持,只有包容才會成長,中國的工業也同這些匠人一樣,走在崎嶇曲折的路上,不斷成長。只有多一些善意,才能播灑下敬業的種子;只有一心專注,才能成就大國工匠。大國工匠鑄就工匠大國,讓我們敞開一顆包容的心,去接納、理解,因為工匠精神的種子一直存在我們心中,只待我們去挖掘、澆灌。

工匠精神徵文8

最近,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一個熱詞——“工匠精神”,其實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總理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而成為了今年全國“兩會”的熱詞。

“工匠精神”,百度百科中解釋: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說白了,“工匠精神”其實就是一種一絲不苟的責任,一種愛崗敬業的態度,一種精益求精的執著,“工匠精神”也是一種“傻子”精神,一種“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堅韌。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生產大國,我們任何一個年代都必須具備“工匠精神”,這樣,我們很多的工業產品才不至於需要進口,才能讓“中國製造”滲透到人類生存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說出來大家也許不會相信,至今中國圓珠筆中的“圓珠”都需要進口。1895年圓珠筆就已經被髮明出來了,高鐵、大飛機我們都能造得出,圓珠筆芯竟然還不能生產!其實不難理解,我們國人幹任何事都講究賺錢,誰會願意花費九牛二虎之力來做這麼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其實,中國很多精密機床、精密儀器都依賴進口。近年來出現了“橋塌塌”、“樓歪歪”事件,恐怕也是因為國人的浮躁,這種浮躁表現在一味追求GDP增長,或只顧眼前利益,或偷工減料,或以次充好,卻忽略產品的質量。

其實,中國曆來不缺“工匠精神”,像趙州橋、京杭大運河、故宮這麼聞名於世的建造物,也不缺“工匠”,像魯班、樑思成等。在我們生活中也不乏“工匠精神”。記得我小的時候,家裡來了木匠、篾匠做生活、生產工具,那時手工做出來的木椅子裡,沒有一顆釘,都是用的榫,且堅固耐用。篾制用品沒有一點毛刺,不用擔心手被篾刺戳破。匠師閒暇之餘,為了逗我玩,還做出一些栩栩如生、巧奪天工的小物件給我,讓我驚訝他那雙粗糙的'手居然能“變”出如此精美的物品來。

“工匠精神”本來只是一個行業、一家企業、一種職業應該樹立的標杆、應該遵循的準則,可如今,一個國家全民呼籲“工匠精神”,可見,這種精神已經匱乏到了何種程度!當今一些企業與個人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而忽略產品的品質靈魂。事實上,不僅企業發揚了“工匠精神”才能成為行業的領頭軍,全社會都需要“工匠精神”。願我們人人都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讓這種熱愛勝過對金錢的喜愛,把自己所做的事做好做細做精,讓“工匠精神”撐起“中國製造”的脊樑。

工匠精神徵文9

現代社會,每每提到買汽車,買手機,買手錶,中國人總會侃侃而談:手機要買老美的蘋果,汽車還是德國人制造的保險,手錶要小日本的用期較長久……那麼國貨呢?為什麼國人口中大談特談的沒有一件國貨呢?

哦,因為我們國家的工匠都成為了商人。

從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等官員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精心製作,誠信品質,坦然而有力的名言:“我有一船之力即抵洋人一船之力。”那時即使中體西用的思想有種種弊端,但我國學習西方器具,製造本國工業品的誠意卻是令人感動的!在那些動盪的時代,我國出現瞭如鄧稼先般無數愛國工匠,為國家工業捐軀。他們對零件,對一個小數點的執著充分體現了一個工匠認真負責的態度及敬業精神。

反觀現代,化身為商人的工匠們不知廉恥的賺黑心錢,小到毫無技術便敢沿街擺攤修手機貼膜,大到為了賺錢將客人一點小問題的用品說得天花亂墜,乾脆騙人家花大價錢修復……

僅僅是因為逐利之心造就了一批披著工匠外衣的商人麼?當然不。

現代人對待工業品的態度也是造就這一情況的致命緣由。老人們常言以前人的東西壞了去修而現代人的東西壞了卻會扔掉。然而正是這看似平常的舉動使中國工業久久停滯不前。時代在進步,科技日新月異,於是人們習慣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尤其中國人更從自身便追求品牌,追求新興。人們對工匠勞動成果不再尊重,甚至淡去民族危機時的愛國之心去支援外國貨,於是工匠們也只好只掙一時利益,化身商人。

中國商人已太多太多,工匠卻如脫髮般日漸稀少。我真心希望首先國家可以倡導人們支援國貨,扶持工匠;其次國人把目光放長遠,為我國工匠開闢一條道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工匠們要認清身份,擔起責任與義務,真正造福人民,敬業務本!

別等N年以後,提起中國只空有一個文明古國的外號,實則一群黑心商家的無工匠國度!

工匠精神徵文10

“工匠精神”,百度百科中解釋: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說白了,“工匠精神”其實就是一種一絲不苟的責任,一種愛崗敬業的態度,一種精益求精的執著,“工匠精神”也是一種“傻子”精神,一種“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堅韌。

當下,“中國製造”正在向“中國智造”強力邁進,我們要補上“工匠精神”這一課,讓它為中國騰飛,做出積極擔當。

從容獨立、踏實務實。“欲速則不達”、“蘿蔔快了不洗泥”告訴我們,無論是企業發展、人的發展,太強調“快”和“立竿見影”,註定會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記。無法讓人永久記住。因此,需要在踏踏實實方面下功夫:不貪多求快,不好高騖遠,不眼花繚亂,不惜力,不怕費事。甚至費盡周折沒有收穫也無怨無悔,不輕言放棄,用一步一個腳印的精神,艱苦磨練,產品和技能才能不斷攀越,走向精緻。比如“大國工匠”胡雙錢,在自己的行業幹了35年,“在車間裡,他從不挑活,什麼活都幹,通過完成各種各樣的急件、難件,他的技術能力也在慢慢積累和提高”。

摒棄浮躁、寧靜致遠。也就是所謂的職業心境的從容淡泊:外邊的世界很熱鬧,自己卻不輕易盲從;燈紅酒綠中的誘惑很多,自己卻堅守“初心”,一切“走心”,像田野一樣安靜,像詩歌一樣平和。“靜能生慧”,“靜能生樂”,所以,工匠們才能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枯燥的專業發展中,擁有不知疲倦的技術性快樂。讓技術發展,離淺入深,不斷飛躍。比如“大國工匠”毛臘生,是給導彈鑄造衣服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卻“很無趣,甚至連個愛好都沒有,有時甚至連表達都成問題”。“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讀懂砂子,鑄好導彈”。他將“木訥”當做淡定,將“無趣”當做安靜,浮躁少了,當然就能造就技術的輝煌。

“工匠精神”本來只是一個行業、一家企業、一種職業應該樹立的標杆、應該遵循的準則,可如今,一個國家全民呼籲“工匠精神”,可見,這種精神已經匱乏到了何種程度!當今一些企業與個人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而忽略產品的品質靈魂。事實上,不僅企業發揚了“工匠精神”才能成為行業的領頭軍,全社會都需要“工匠精神”。願我們人人都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讓這種熱愛勝過對金錢的喜愛,把自己所做的事做好做細做精,讓“工匠精神”撐起“中國製造”的脊樑。

工匠精神徵文11

上週日的時候,參加了一場馬拉松。在比賽前,跑友們一起聊天,沒參加這次比賽的跑友鼓勵我們:好好跑,刷出你的pB(pB:persnalBest,個人最好成績)!我微笑著回答:我按照自己的狀態去調整配速,不急,慢慢!最差刷出個pB,只不過這個B不是BEST而是BAD比賽前,一位跑友興奮地向我介紹他的跑步經歷,說他此前半馬最佳229(跑友之間常用完賽時間術語,第一位數字是小時,後面兩位是分鐘,229表示兩個小時二十九分),這次狀態不錯,想跑一個200甚至200內,我內心想這個跨度有點大,但也只能給與鼓勵:加油!但一定要注意安全,不適就減速,安全完賽最重要。後,聽說他跑爆了(一般,配速沒調好,急於加速,很容易跑步節奏混亂),沒能達到預想的成績,而且把自己累得很慘。

古人云:欲速則不達。你越是希望很快完成某一事情,但往往不能達到目的,反而因快而慢。現在人講求急功近利,發財要快,做方案要快,設計要快,但結果往往相反。

我們不能否認,現在社會上有一種風氣,什麼事都想快點完成,在最快的時間拿到結果。更有甚者,為了最快的時間拿到結果,達到目標,直接跳過某些程式。就如委外加工某一零部,正常步驟:制定初步方案-方案討論-方案確定-圖紙設計-圖紙校核-圖紙批准-圖紙發出。有些急於求成的人,往往會省略某些步驟,導致的結果就是拿到的結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需要不停地返工修改,最終時間成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都遠遠超過預期。在碰到周圍環境都比較著急的時候,記得提醒自己,慢慢!良好的心態並不會真正減緩工作速度,反而可以規避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超出預期。

慢慢,比較快,同樣適用於學術研究。一位學者,要是沒有潛心研究一門學問幾年,要說他取得了多少成就,是絕對不會讓人相信的。學術研究非常需要耐心、恆心,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學術研究需要平心靜氣,認認真真對待每一個步驟,不要去走捷徑,拼成效時間,切勿急功近利,人云亦云,看到別人做什麼做得比較好,就著急慌忙地盲目去跟隨,去學習,可結果幾乎很不樂觀,甚至很多剛開始就夭折了。學術研究需要積累和沉澱,需要深層挖掘,嚴謹細緻地對待每一個細節問題,要專注於過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亦是如此,總是急於求成的人沒有辦法真正融入生活。

小時候,家裡養蠶,蠶成繭後,我總是喜歡去將蠶繭剪破,觀看蠶蛹如何變成蛾,在蠶蛹慢慢地、辛苦地向蛾的路上行走的時候,我用剪刀助它一臂之力,然而,就因為我這一推動,蛾撲騰了幾下就死了。長大後,學習了拔苗助長這個成語之後,我才知道我的那一剪刀只是幫了倒忙,蛾必須經過在蠶蛹中的無數掙扎,它們才會變得強健,才能破蛹成蛾。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的過程,這過程或長或短,都是不可或缺的。忽視了這一過程,急於達到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

在日常生活中,不乏上述教訓,比如早上起床晚了,發現快趕不上公交或者地鐵了,於是著急慌忙地往外衝,看到公交或者地鐵了,就往裡衝,等站定後發現坐錯公交或者坐反方向了;領導分配了不少任務,dgda的一天了,於是心煩意亂中草草完成各種任務,完成後卻被批返工。人們所面臨的情況類似,總會想快點完成手頭的事情,可到頭卻常常狀態百出。

小樹生長慢於旁樹,它卻不急躁,只是不緊不慢地有節奏的生長,最後也同樣成為了參天大樹,我們不也一樣嗎?如果我們總認為別人比自己進步快,自己就因此浮躁不安,一心想快速趕上他人,很可能因焦慮的壓迫而事與願違。

著名歌星梁靜茹有這麼一首歌—《慢慢比較快》:“讓葡萄慢慢暈開釀成芳香再醒;慢慢卻比較快;得快去得也快;煙火痛快到頭卻空白;用忍耐撐下等待花開;”我們不妨試一試將生活節奏放緩,釋放記憶體空間,凡事不只求捷徑。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如果你總是用百米衝刺的心態和速度去參與,那麼不是力竭而亡就是半途而廢。那些能跑完全程並取得較好成績的人,往往都是跑得並不快但一直穩步前進的人。

工匠精神徵文12

在很久很久以前,姜老漢帶著三個呆呆的兒子在小漁村靠打漁為生。年復一年、春夏秋冬、風裡雨裡,挨著日子。

時光荏苒,老漢漸老,孩子長大成人。

這一年,春節過後的一天夜晚,老漢把孩子們叫道跟前語重心長的說“你們都老大不小了,不能這樣一輩子靠打漁混日子了,該出去學點兒手藝了”。三個孩子相互瞅瞅,又把帶著驚奇、疑慮的目光投向他們的老爹。姜老漢又說道“去吧,不用惦記我,我還能動,自己養活自己還沒事兒”。老漢又接著說“這事兒我都想了好久了,你們不用想太多了,明天一早就出發吧”。仨孩子點著頭,都沒有說啥。也許,他們知道,反對也是沒用的,或許,他們也很高興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呢。

夜色漸濃。老漢又跟仨孩子交代一些,出門在外要學會保護自己,好好學手藝等等的囑咐。就各自休息了。

姜老漢的三個兒子,各自相差一歲,都不聰明又不是很痴呆。

第二天一大早,仨孩子上路了。

出了村頭兒,有個三叉路口。他們站住,老大開口說道“我們在此分頭各自去學手藝吧,明年的今天在此會合回家”。老大照直接著走了,老二和老三分別左右也各自上路了。

轉眼一年就過去了。

三個學徒的孩子,如約在路口聚齊了,高高興興的往家走著。邊走邊說著各自學的手藝。

老大興奮的說“我學的理髮,回家先給老爹理髮,再給你們剪頭髮”。老二說“我學的鐵匠,以後家裡的鍋碗瓢盆我負責修理了”。老三說“我跟一個獵人學的射箭打獵,以後,我能給你們打野物吃了”。說笑著往家走著……

回到家,見到老爹後,三個兒子又都搶著跟老漢彙報了各自學手藝的這一年裡的事兒。老漢高興的合不攏嘴,痴痴的笑著說“好孩子,今後你們可以憑著手藝吃飯了,我也安心了”。

老大說“爹,我學的理髮,我給你理髮吧!”老漢高興的說“給我剪的好看點兒哈”說著話,老大就開始安置給老爹開始理髮了,老大洋洋得意的開始給老爹理著頭髮,突然,老爹呲牙咧嘴的喊道“疼死我了,老大一看,傻眼了,原來把老爹的頭皮給刮破了,掉了一塊頭皮。站在一旁的老二說”別怕,我會焗,我給咱爹焗上就沒事了,說時遲那時快,二兒子拿出工具,手忙腳亂的給老漢焗頭。轉眼工夫,老漢的頭上焗出一個大包來,老漢一臉的苦相,嘴裡嘟囔著,你們啊!手藝不精啊,這是怎麼學的手藝啊!老三趕緊過來說”爹,不怕不怕,我會弓箭,我把這個焗出來的包,給你射掉就好了。

老三,拿出弓箭,拉開架勢,弓箭應聲”嗖”射出去了……

三個兒子都傻眼了。趕緊扶著老爹上床上,又找來大夫給老漢包紮好。幸好老漢只是頭皮擦傷。

三個孩子,呆若木雞……

姜老漢還有村裡的老人們,對著三個孩子說“學手藝得做到精益求精,不斷的琢磨,對自己的手藝要嚴格要求,不能馬虎半點兒,馬馬虎虎會出大事兒的,手藝不精不但不能養活自己,反而會傷害別人。學手藝要不能投機取巧,要有耐心,要喜歡自己的職業,要敬業,做到一絲不苟”。

想必,老人們心口相傳的對技藝的嚴格要求就是當今我國提出的“工匠精神”吧!

這個小故事,是我小時候爺爺講給我聽的,我也講給了我的孩子聽,讓傳統文化和工匠精神,在我們國家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繼續發揚光大吧!

“工匠精神”永遠不過時!

工匠精神徵文13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對企業來說,工匠精神是治企之本,是打造高品質產品的唯一途徑。

工匠精神的第一要素是樂趣和熱情。專業精神包括兩方面:做好本職工作和精益求精。做好本職工作,這是專業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嫻熟和正確地把工作做好;是遇到問題,不只是坐在一邊怨天尤人,而是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對待任何事,都必須規規矩矩去做,去改善,不等待,也不埋怨。精益求精,更多的是自已對自己的高標準,高要求,是在完成了別人和自己分內的事後,永遠再多做十分。

專業精神的兩個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則體現為敬業和精業。敬業就是要對自己的工作懷有敬畏之心,才會全力以赴,才會自主自發,才不會找藉口,才會立即行動;精業,就是要對自己的工作技能永不滿足,只有保持永不滿足的心態,才能孜孜追求,才能更上一層樓,企業成財的關鍵是人才,員工要敬業,更要精業,這是當今企業對人才的普遍要求。

工匠精神的第二要素是堅持不懈。能夠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堅持不懈就是不簡單,把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認真地做好它,就更是不容易,最簡單的有時候是最重要的,有時候是最難辦到的,有時候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有時候也是最本質的。當你把最簡單的事做好了,也就敬業了,並且會向精業靠攏,當然你的執行力也就會變得越來越完善,幹起工作來也是遊刃有餘。

工匠精神第三要素是堅強和忍耐。專業精神是生存的前提,就必須堅強與忍耐。贏家總是在關鍵時刻能使出渾身解數堅強地堅持到最後一刻,輸家則是在時過境遷後檢討責任歸屬,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區別就在於成功者無論做什麼,都力求達到最佳境界。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不會輕率疏忽,你要不想慘遭淘汰,就必須創造非凡的業績,這就需要你的精業。沒有精業,你不可能取得好的業績。德國人的產品享譽全世界,因為德國人的敬業與精業。現在很多公司都提出要把公司建設成為具有明顯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企業,這個目標的實現就需要倡導“專業精神”,就是要促使大家把自己和身邊的工作不斷改進;創新、升級以致做到完美與規範,成為自己專業領域內的佼佼者。道理顯而易見:沒有精細的區域性,就沒有波瀾壯闊的全域性;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和完善,敬業精神作為最基本的要求,已經不能很好地追趕時代的步伐了,要想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必須弘揚“工匠精神”,做到“精業”。

具備工匠精神的人,不管他從事任何職業,都把自己當做“匠人”來看待。專心致志,既給社會提供了更加精細的產品和服務,也能從中找到職業滿足感實現自我價值。

工匠精神徵文14

啥叫“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方面,指的是工匠們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的要求,他們追求完美和極致,努力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另一方面,指的是整個社會對能工巧匠由衷的敬意,給予較高的社會地位。

中國歷史上不缺乏能工巧匠,但卻不具備工匠精神。

不僅如此,中國人對於工匠一直是心存偏見的,甚至有些看不起。

追根溯源,這根子可以一直挖到孔老夫子那裡。

孔子其實也幹過不少實際的活兒,也乾得很不錯。對這,他倒也不諱言,他自己誇口道,當年,“叫我管倉庫,我就把倉庫裡的賬目計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也把牛羊管理得很肥很強。”

饒是如此,孔子內心深處是蔑視匠人這種職業的,他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君子不器”——老子是靠體悟人際關係這種東西來吃飯的,不需要幹實際的職業!

奇技淫巧,君子不為!

這種傳統越往後就變得越厲害。查遍24史,當官的搞空頭大理論的很多,但是從事手工業、當工匠的,載入史冊的少而又少!

蓋阿房宮的工匠,默默無聞;燒阿房宮的項羽,則口口相傳。

修岳陽樓的技師,無人知曉;寫岳陽樓記的范仲淹,則文名千古。

大家都知道朱棣,知道康熙乾隆,知道北海、中海、南海、毛住過的菊香書屋、周恩來生活過的西花廳,但有幾個知道“樣式雷”這個在中國建築史上綻放過耀眼光芒的家族?要知道,中國1/5世界遺產的建築設計都出自這個姓雷的家族。

萬般皆下品,未有當官高。須知,在國人眼裡,讀書也是為了當官,當不了官,讀書幹屁!

一代代如此,似乎也沒什麼不妥。

工匠精神徵文15

在平凡工作中磨礪成長

上學時,曾學過一篇課文叫《核舟記》,工匠精神主題徵文。其中,明代工匠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令人讚歎不已,文中描繪他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形態。精雕細琢的核舟,猶如被匠人施展了魔法一般,令人嘖嘖稱奇,久久不能忘懷。

每每驚歎古代建築雕樑畫柱的精妙,雕刻的各種花樣紋飾的牛腿、雀替、橫樑、花窗,都在透露著古代工匠對生活的認知,對工作精益求精的態度。古建築外表華麗,在連線結構上更是巧奪天工,僅用木頭相互鉚碶甚至不用一顆鐵釘修建起整座宮殿。穿越歷史的長河,這些工藝被現代人視作人類的瑰寶,變得歷久彌新。透過這些保留下來的精品,我們可以體會到每一位勞動者所付出的艱辛。這其中可能有一次次的不滿意,可能有差之毫釐而從頭再來的失敗。但這就是工匠精神,在反覆磨練中達到技藝的精湛,在踏實專注中對質量不懈追求。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人都在追求創新的標籤、搶奪投資的熱點。很多企業過度追求"投資少、週期短、見效快"帶來的短期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工廠老闆等不及工程師匠藝精神的開花結果,社會也等不得匠藝精神的精雕細琢。很多人更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複的工作者,是古板陳舊的代名詞。社會不斷前進的途中,儘管許多工作已經可以通過機器、計算機完成,但依舊需要有人用他們的"工匠精神"為創新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服務。

截至20xx年底,據國家住建部發布20xx年建築業發展統計全國共有建築業企業80911家。建築業從業人數5003.4萬人。企業和個人如何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施工品質是關鍵。我想只有專注做好本職工作,不斷打磨專業技術,努力實現在技術上無懈可擊,在質量上精益求精。才能真正樹立起良好的口碑,鑄就九冶品牌。

作為一名建築業從業人員,我來到九冶這個大家庭已經有兩年了。身邊,有太多甘於平凡崗位卻令人尊敬的勞動者。是他們,感動著我、改變著我,我想盡快的適應新工作並且大聲的告訴別人,我也可以幹建築,但是所有吶喊力量都必須從一點一滴、腳踏實地的在學習中汲取。

記得來到安裝分公司不久,領導交給我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整理一份工程資料。面對從前任資料員手中交接的資料,我真的不知道從何著手。

當我整理好這些資料交到總包方資料員手中時,她對我方資料提出了許多問題。要求從新做起,那一刻我有些慌了神,因為我之前並未做過工程資料,對於她提出的問題更是一頭霧水。

硬著頭皮接下的工作,我並不想退還給領導。回到單位,我翻出了資料員書籍,將所需內容一項項勾畫出來,將原先的檢查記錄轉填進去。實在不懂的,便詢問同事、領導如何填寫。當滿懷信心帶著厚厚一摞資料交給甲方資料員時,她還是不滿意我交的資料,提出了需要補充的內容。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這份資料遞交了五六次對方才同意收下,最終通過了監理簽字,範文《工匠精神主題徵文》。這個過程說很輕鬆,一定是假話。鬱悶的還是自己的不專業造成的一次次返工。漸漸地,我體會到資料工作尤其需要這份"工匠精神",也許因為它並不需要太多的技術而被忽略,但在施工的過程中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需要你付出極大的耐心、細心和專心,只有不斷實踐應用,仔細檢查每張表格填寫內容,按照監理要求積極認真準備,才能提高通過率。在每一項工程做完後及時分類儲存,對出現的錯誤總結分析,才能真正幹好這份工作。

時光如同白駒過隙。

經常盤問自己,兩年了,我到底收穫了什麼,我能為公司做什麼?

想學想做的事情太多,能做的事情又太少。

我想只有立足於當下,即便是原地踏步,也要踏出更深的腳印。

平凡的工作崗位更加呼喚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專業水平的提高也必經這樣一個過程。在這條道路上,我願披荊斬棘,堅定地走好每一步。

TAGS:工匠 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