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徵文>

殘缺也是一種美勵志徵文

文思屋 人氣:6.87K

導語:世間沒有永不凋謝的花朵,人生也沒有永遠燦爛的風景。殘缺不可怕,怕的是永遠不給自己站起來的機會的人。一起來看看哪些堅強的示例徵文吧。

殘缺也是一種美勵志徵文

篇一:殘缺也是一種美

我們追求美,我們追求完美。然而,那斷臂的維納斯令我們心醉,那種因殘缺而更顯美麗的魅力震撼人心。

殘奧會,一個殘疾人競技的舞臺,一個殘疾人展示頑強精神的舞臺,一個殘疾人對抗命運的舞臺,它,使人落淚;它,使人心醉。

殘缺的美是一種藝術。優雅而高貴的愛之女神維納斯,只有在其斷臂時。那種來自靈魂的美之震撼才會完全釋放出來,讓人驚歎。不論是風平淡無驚的眼眸,還是微微上翹、勾勒出一抹若有若現笑容的嘴脣,亦或是站出完美弧線的腿,似乎都不如那斷臂的身軀來的自然,來的絕美。只有殘缺,才能演繹這人類藝術中巔峰之作。殘缺的也是一種美。

殘缺的美是一種幸運。貝多芬雙耳失聰,使他能從塵世脫身,遠離無端的喧囂,讓他得以沉侵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得以觸碰到人類靈魂深處做柔軟的東西,得以譜出像《命運》那樣震撼人心的樂曲。殘缺,也是一種美。

殘缺的美是一種希望。殘陽之所以美麗,就是因為它的殘缺。每當站在窗前,欣賞著它美妙的身姿,如血的鮮紅,心中總會有種莫名的震撼。正因為有殘缺,所以才會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渴望。殘缺,也是一種美。

殘缺的美是一種需求。正因為世間並沒有完美,所以我們才要拼了命去追逐它。正因為世間有了殘缺的存在,我們才那麼在意成功,那麼渴望追求未來,我們才那樣得以充滿無限的活力。殘缺也是一種美。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從滿殘缺的過程。感嘆失去的無憂童年,感嘆失去的美好青春,感嘆失去的美麗曾經。人生就是因殘缺而美,就是因殘缺才會讓人珍惜。愛因為不能擁有而深刻,夢因為不能實現而難忘。人生,總是帶著遺憾,因殘缺而美。

殘缺,也是一種美。

篇二:殘缺也是一種美

滿圓的月亮固然美麗,但那殘缺的月牙又何嘗不美麗呢?

前不久,我在電視上看了ㄍ千手觀音》這個節目,聽媽媽說,表演這個節目的演員可都是聾啞人。我密切關注她們的表演,可謂是淋漓盡致啊!真想不到如此精彩的表演竟是位位身有殘缺的演員表演出來的,難道這不正是那殘缺的美嗎?

被我國譽為是一代青少年楷模的張海迪在五歲時的.一次突然跌倒在多家醫院的檢測下,她患上了血管瘤。從此她沒進學校,而是靠著她的那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在她15歲時,便隨著父母放到山東莘縣的一個貧窮小村莊,在那裡,他為那兒的孩子教書,在村子缺少藥時,還自學的鍼灸為鄉親們治病,在莘縣期間她一共無償治了一萬多人的病。後來張海迪自學了英語,日語等四種語言,還為許多的著作翻譯出版。漸漸的,她也走上了寫作的道路,曾獲得“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80年代初她被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等優秀稱號,鄧小平總理曾為她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並且成為了一代青少年的楷模,難道這不正是那殘缺的美嗎?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霍金21歲便患上了萎縮性硬化症,醫生說他最多能活兩年半,就像正要開放的花朵遭到嚴霜的打擊,病魔的侵入他毫不畏懼,一年、十年、二十年,霍金沒有死,而是堅強的活著,霍金的身體雖不能動彈了,可他沒有放棄,他的身體雖不能離開輪椅,但是,他的思維卻飛出了地球,飛出了太陽系,飛出了銀河系,飛到了上百億光年外的宇宙深處,飛向了神祕莫測的黑洞,並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在科學的道路上刻下了輝煌的一筆,難道這不正是殘缺的美嗎?

殘缺也是一種美,它雖給人帶來了痛苦,可它教會了人如何在逆境成長,教會了人們,其實殘缺的傷疤也是一種美,難道它的美不正是那世界獨一無二的美嗎?

 篇三:殘缺,也是一種美

我們總是以為,已經得到的東西便是屬於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覺得蒙受了損失。其實一切皆變,沒有一樣東西能被真正擁有,得到的一切終將在一天悉數交出。不如在一生中,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欣賞殘缺的樂趣。因為,殘缺也是一種美。

世間沒有永不凋謝的花朵,人生也沒有永遠燦爛的風景。圓滿很美,但殘缺也是一種美。它是照亮痛苦者心靈的月光,它是安慰寂寞者的一副良藥。

悲觀主義者犯了一個可笑而又不可饒恕的錯誤:處處追求完美。是不是“完”了才叫美呢?維納斯原來豐滿的手臂就是在美術大師羅丹的錘子下斷掉的。也許留下了殘缺,但是把“!”變為了“……”,或許少了激情,但卻多了一份含蓄。好比將一盆美麗的花變為了萬花筒,把一種盡收眼底的美演繹成不能一言以蔽之的美,一種不可一語道破的美,好個聰明的羅丹!他創造的殘缺之美是美的典範。

維納斯使我終於明白了有時候殘缺不一定是一塊白玉上的斑點,不一定是一片亮麗色彩中的一抹暗色,也許那恰恰是龍的眼睛。一位任勞任怨的母親頭上生出了白髮但同時也生出了慈祥;一位目光深邃的老人,臉上有著水土流水般的皺紋,但是從中卻流露出滄桑過後的智慧與豁達。蘇軾一生被貶十幾次,在“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矛盾中苦苦掙扎,痛苦過後的他卻有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豁達;劉禹錫二十三年被棄置在巴山蜀水淒涼地,寂寞的他依然顯現出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樂觀;暮色掩住了似火的驕陽,更添了長河落日圓的壯觀;喜氣洋洋的圓月被咬掉了大半,卻有著一彎月牙兒的清新;經歷了暴風雨洗禮的彩虹更見多彩絢爛,也更能催人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