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主持詞範文>

2021年學校中秋節主持稿

文思屋 人氣:2W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主持稿的場合越來越多,主持稿是一門藝術,一般來說有固定的套路。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好一份主持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1年學校中秋節主持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1年學校中秋節主持稿

學校中秋節主持稿1

親愛的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晚上好!

時間過的真快啊,簡直比刀子還快!轉瞬之間,又是一年圓月中秋了,在這個丹桂飄香、歡笑盈庭的美好夜晚,我也禁不住詩性大發,想起了一首古詞:明月幾時有,只問白雲邊!不知天上宮闕,有沒有文聯?

今天在座的都是我們宜都市的文藝名家,我們來自五湖四海,是文藝兩個字讓我們走到一起來了;是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感受、共同的願望把我們忽悠到一起來了,同文一家親!俗話說得好:血比水濃、水比油重、油比水輕!我們的相聚,是君子之交、忘年之交、世紀之交!讓我們乘著今晚的月色,就著文聯的啤酒,盡情的歡樂,盡情的歌唱吧!

親愛的朋友們,以周友平為主席的市文聯,為了策劃、組織好這臺晚會,真可謂是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不知劃爛了多少花花腸子!此時此刻,他一定是感慨萬千,夜不能寐,一定有好多好多知心的話兒要向我們傾訴,一定有好多好多的激情要在這裡宣洩!現在,我要對著月色喊:(舒緩深情狀)周——主——席——,你在哪裡?在場的人們都歡迎你上來講幾句——

民間文藝家協會是一個龐大的協會,他們長期生活在民間,學民間的智慧,拾民間的牙慧,用群眾最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來傳達文藝的魅力。我們絕不能因為他們喜歡講燒火佬就把他們看成草根文藝!泥土撒在地上,永遠只能是泥土;用精美的花瓶裝了放到廳堂上,就變成了藝術!下面就請宜昌市民協副主席、宜都市民協主席,不光地球人,連月球人都知道的宇宙著名的故事家徐榮耀先生率先上場,為我們來一個經典的、嶄新的老段子——

現在我也來講個小故事(故事用宜都話講):有一次,我們宜都作協副主席李廣彥先生到某賓館住宿,在登記時,小姐問:你什麼單位的?李作家回答:作協的。小姐瞟了一眼他那鬍子拉茬的樣子,輕蔑的說:做鞋的?你會做鞋?我的嘎嘎婆婆才會做鞋,我看你是以瘋作邪!

下面要上場表演的就是來自“以瘋作邪”的劉迎春女士,她將用她那優美的破嗓子,為我們喊一曲《月滿西樓》,大家可以表示幾下飽含熱情的、稀稀落落的掌聲——

好,剛才劉迎春女士的一曲《月滿西樓》字正腔圓、振聾發聵,唱得室外月明星稀,室內是目瞪口呆啊!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不管歌兒唱的好不好,能夠感動自己就是好!

我們市民協這些年來,致力於舉辦活動,發展隊伍,不僅僅老班底在煥發青春,而且且還在拼命的“毒害”少年兒童。國小生徐思就是這樣一個“慘遭荼毒”的少年:她痴迷於故事講演活動,今年6.1,她代表湖北省出席“中國故事節”少兒故事會,並榮獲了銅獎。下面就有請徐思小朋友上場,在一次演講她的獲獎作品《媽媽回來了》——

身處盛世,又欣逢佳節,歌以詠之尚且不夠,還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們市舞蹈家協會近年來,成績斐然,有目可睹,真可謂是精彩紛呈、群魔亂舞!

俗話說:女人美不美,只管看大腿。下面就請美麗的李崇紅小姐跳躍著美麗的雙腿,為我們來一曲激情的、歡快的、迷亂的、勾人的“拉丁舞”——

不愧是青年舞蹈家!不愧是舞協的得力干將!李崇紅女士的舞跳的是太美了,怎一個好字了得!震撼了全場,讓我們所有的人都是“默默無語兩眼淚,一行白鷺上青天”!

宜都有鴻儒,文聯無白丁!現在我們將隆重推出一組陽春白雪新搭檔:他們是書法家協會的覃兆梅女士、市音樂家協會的姜雄女士、市美術家協會的李大洋先生,有道是:男女搭配,幹活不累!一邊是筆走龍蛇、塗鴉丹青;一邊是珠落玉盤,水落三秋!

下面就有請以上幾位閃亮登場,聯袂獻藝——

江月何時初照人?柴門今始為君開!金蓮何須求三寸,大步流星登講臺!實在不行了,男女也一樣,作協少偉男,再來一女將!下面請欣賞市作協奉獻的女聲詩朗誦《春江花月夜》,表演者:李金蓮——

下面將要上場的是一位久負盛名、享譽兩江的表演藝術家,從巍巍的梁山腳下,到靜靜的清江碼頭;從水田壩到南門口;從東門口到分路碑,真是家喻戶曉、貓狗皆知!他神采奕奕、滿口黑牙;他身材魁梧、肚大肋稀。多年以來,他是我們公認的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他一直嚴格要求自己,見榮譽就讓,見美女就上!他是誰呢?他,就是我們好老師、好藝術家、全市老年婦女的偶像雷有利先生!讓我們以熱情而虛假的掌聲歡迎他上場,京劇清唱《甘灑熱血寫春秋》——

好,雷有利先生一曲京劇清唱,讓我們想起了另一個年代。宜都市的文藝隊伍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五花八門,今晚的聯歡也是高潮迭起,笑聲不斷,你方唱罷我就登場。下面有請姚永科先生表演快板《大白話》——

音樂是藝術的靈魂,歌聲是心靈的視窗,歌聲是傳遞感情的紙飛機,歌聲更是趕跑瞌睡的良藥!下面就請來自市音樂家協會的'楊士清先生,用他那餘音繞樑、沉魚落雁的嗓子演唱一曲民歌《趕牲靈》——

楊先生的歌啊,一個字:好!兩個字:真是太好了!他在臺上唱的是高山流水知音難覓,我們在臺下聽的是花前月下蠢蠢欲動!

今晚我們全市的文藝名家們歡聚一堂,各顯神通;盡展風采,爭相賣弄;雛鳳清越,老聲厚重!詩詞楹聯學會的會長張志敏老先生,是年紀最大的長者,在這樣充滿了歡樂與激情的場合,他也忍禁不住了,老夫聊發少年狂,一曲新詞酒一杯!下面,我們的張老主席將上場朗誦他的新詩《騰飛華夏千秋吟》——

女士們先生們,讓我們一起,舉起酒杯,祝福張志敏老先生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也祝福我們每一個人快樂每一天,抬頭就見喜,低頭就撿錢,彩票中大獎,打牌胡大胡!

中秋月圓,美好良宵,我們在這裡縱情歡樂,只是苦了一個人,那就是月中仙子、美麗嫦娥!為什麼寂寞嫦娥舒廣袖?只因為不曾加入市舞協!在文聯的英明領導下,在周友平主席的親手關懷與愛撫下,我們的舞協舞翻了古城、舞動了山鄉,舞得孩子們身心早熟,舞得王主席返老還童!下面就請欣賞王永紅反串的少兒舞蹈——

天上沒有不圓的月亮,人間沒有不美的青春,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歡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我們的演出節目到這裡就已經接近尾聲了。中秋佳節,又欣逢建國60週年,最後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有請女高音歌唱家陳明芬女士激情演唱《五星紅旗》——

我都主持一晚上了,也沒有機會讓我上場表演一哈,剛才我抓緊時間苦思冥想,終於作出了一幅對聯,現在逮個機會送給大家:年年中秋年年過,今又中秋;天天打牌天天輸,明日還打!

好,各位文朋詩友們,各位藝術家們,今天的演出節目,到這裡就已經全部結束了,下面的時間就交給大家,由大家依次將市文聯的各位領導、各協會的主席們轟上場來,讓他們一一的來一個才藝表演!身體是爹媽創造的,機會是自己創造的!請大家把握這難逢的機遇啊,把他們一個個的逮上來,讓他們一個個的來丟人現眼——

學校中秋節主持稿2

尊敬的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下午好,今天的班會由我為大家主持,希望大家喜歡。馬上就要到中秋節了,我們這次班會就帶領大家去了解這個節日。

首先,有請謝立夫同學給大家朗誦一首有關中秋的詩:《水調歌頭》。

謝謝謝立夫同學。

談到中秋,有誰知道“中秋”的由來啊?(稍停頓,觀察同學,點選圖片進入第三張幻燈片)

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

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時間為農曆八月十五,那天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但是呢,最近幾年我們這代人對這些節日慢慢淡化了,反而對聖誕節等西方節日比較注重。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中秋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中秋節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中秋當日放假一天。

那中秋節有哪些習俗,大家又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呢?(請兩三位同學發言)

中國的中秋節有很多古老的習俗,中秋祭月就是其中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

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的一種形式。

中秋節,各地還有許多的遊戲活動。

首先是玩花燈。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遊戲結束,現在言歸正傳,我們再回到中秋節。中秋節,月餅成了居家必備之美食,走親訪友之佳品。今天我們也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月餅,由於數量有限,只好分一分,一人一小塊,嘗一嘗。大家一邊吃一邊聽我講講這月餅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月餅”一詞,最早是見於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我們中國吃月餅,可其他國家過中秋可不吃月餅哦。

韓國人稱中秋節為“秋夕節”。秋夕在韓國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從農曆八月十四日開始全國上下就要接連放假3天,慶祝佳節。韓國“秋夕節”最重要的是全家人要團聚到爺爺奶奶家,首先是祭拜祖先,然後全家人一起跳舞、賞月。女孩子們穿上豔麗的傳統服飾,玩起古老的跳板遊戲。韓國也有獨特的中秋食物——鬆餅。鬆餅形如

半月,用米粉製成,內餡是豆沙、棗泥等,因蒸時墊有松毛而得名,中秋時家家蒸食並互相饋送。

日本人稱中秋節為“月見節”。節日這天,成千上萬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吟唱吆喝,扶老攜幼,抬著神龕到廟裡去進香。孩子們還到野外採集象徵吉祥如意的野草裝飾家門,迎來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裡,擺上瓜果、米糰子等供奉月神,然後分食、賞月,聆聽老人講述關於月亮的神話。日本人過中秋吃的不是月餅,而是江米做的“糰子”,它形狀各異,餡兒以豆沙為主。如今日本只有少部分地方保留著過“月見節”的習慣。

泰國人“祈月節”習俗。節日之夜,各家用甘蔗紮成拱門,在拜月的方桌上供奉觀音及八仙像,供品是壽桃而不是月餅。因為當地傳說,飛到月亮的是觀音,八仙中秋節帶著壽桃去月宮給觀音祝壽。特色食品:壽桃

印度人“明月節”。在月圓之夜,年輕婦女頭頂5個重疊的泥水罐,站在駱駝背上,慢慢爬上沙丘,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明月節”又名排燈節。排燈節一般延續5天,紀念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智慧戰勝無知。節日期間,所有建築、水體都被扮亮,或蠟燭,或油燈——這些都是篝火時代之後最早期的人工取火方式。

斯里蘭卡的“月圓節”。是按佛曆習俗流傳的,每月當月亮團圓時,就要過一次佳節,當然以中秋的“月圓節”最隆重。“月圓節”這天,斯里蘭卡全國放假。善男信女們早早安排好美味佳餚後,都爭先恐後地到寺廟或神堂去聽講經,拜月亮。聽拜之後,人們圍坐在場院裡,就著美食,端坐賞月。直至明月西沉,歌舞娛樂,盡興而散。

還有寮國“月福節”、尼泊爾的“德賽節”、柬埔寨的“拜月節”、伊朗的“麥赫爾幹節”等等等等的國家,都在過著不同的中秋,但是他們都有同一個寓意――祈禱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五穀豐登,全家平安。

感恩中秋

中秋最美是親情。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講不完的話,敘不完的情,訴說著人們同一個心聲:親情是黑暗中的燈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後的彩虹……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再美,美不過思念。中秋圓月會把我們的目光和思念傳遞給我們想念的人和我們牽掛的人,祝他們沒有憂愁,永遠幸福,沒有煩惱,永遠快樂!

中秋最美是感恩!無須多言,給父母一個微笑,給親友一個問候,遞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餅,這是我們給予父母最好的回報。感謝父母給予的生命,感謝父母給予的培養……老師們,同學們,這個中秋,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度過!祝老師和同學們中秋快樂,一切圓滿!

這次的主題班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學校中秋節主持稿3

開場白:

主持1: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合:大家晚上好!

主持1:時光的車輪碾過一道深深的痕跡,留下金秋的收穫。在這一個收穫的季節裡,我們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參加學校組織的勤工儉學活動,學校不會忘記你們的辛勤付出,在這裡,請允許我代表學校,向各位老師,同學說一聲:你們辛苦了。

主持2:今夜,伴隨皎潔的月光,我們全校師生歡聚在xxx廣場,同抒金秋的喜悅,一起歡度這月色溶溶的美好時光。今夜,雖然我們沒有和家人在一起,但在我們今天團聚在學校這個大家庭裡,將共享一道有關月亮的豐盛晚餐。我們將對月抒懷,望月高歌,體驗月下的溫馨,共敘月夜的思念。

主持1:俗話說:十五的月兒十六圓,今夜的月亮更圓也更亮,現在我宣佈:金塔縣第二中學“說月、賞月、詠月、唱月、思月”“今宵月更圓”中秋晚會現在開始。

主持2:在今晚這個人月兩團圓的日子裡,我們祝福所有的師生月圓人圓夢圓。首先有請我們學校的xxx老師為大家帶來第一個節目———歌曲《但願人長久》,有請xxxx老師。

主持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既是美好的願望,也是美好的祝福。其實這首歌的歌詞來源於一位大文豪之手,他就是蘇軾。現在讓我們通過欣賞xxxxx為我們帶來的詩朗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來體驗蘇軾的樂觀豁達胸襟。

主持2: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在今天的“今宵月更圓”中秋晚會上,除了朗誦和演唱有關月亮詩詞和歌曲,我們還將講解有關中秋節相關的知識和傳說,使大家對中秋節這一傳統節日有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中秋節”;這一天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在國人心目中,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古往今來有很多歌頌中秋節的作品,下面有請xxxx為我們帶來詩歌朗誦《中秋賦》。

主持1:秋空明月懸,此刻月圓滿。而人間的思鄉之情,卻在此時溢滿心頭。離開家鄉的人,無論走多遠,都難忘故鄉的那一輪明月,無論在xxx老師帶來的歌曲《月至故鄉》。有請xxx老師。

主持2:聽完了xxx老師對月亮的傾訴,現在再讓我們聽一個有關月亮的古老傳說。說到有關月亮的傳說,最出名的要算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了,相傳嫦娥的丈夫后羿從西王母處求來不死之藥,被人加害,嫦娥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由於不忍心離開丈夫后羿,嫦娥滯留在月亮廣寒宮。廣寒宮裡寂寥難耐,於是就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藥,想配成飛昇之藥,好早日回到人間與后羿團聚。古有嫦娥奔月的傳說,現在讓xxx同學為大家帶來詩朗誦《彩雲追月》。

主持1:今夜花好,太多美麗的情感將從我們的心中似清泉般流過,今夜月圓,太多的相思與感念將插上翅膀飛舞在明淨的天空。下面請欣賞由xxx給大家帶來的一首《花好月圓》。有請xxx。

主持2:一曲《花好月圓》和今天的良辰美景相得益彰,接下來的我們再瞭解一個有關月亮的傳說,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吳剛伐桂。傳說月亮裡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但吳剛每砍一斧,樹的創傷就馬上癒合,就這樣日復一日,吳剛始終砍不倒這棵桂樹,因而後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無止砍伐月桂的形象。或許你曾依偎在媽媽的懷裡,聽媽媽講述吳剛伐桂的故事,童年的記憶溫馨而又甜蜜,童年相約在媽媽的懷抱裡,童年相約在媽媽的故事裡,現在,讓xxx同學為我們帶來一首經典老歌———《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主持1:今夜,皓月當空,銀輝千里,朗月的光華直瀉大地,四野的景物如若鍍上了一層銀環,登高遠望,世間萬物顯得安謐而又神祕,面對此景,不知觸動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綿綿心緒,接下來請欣賞xxx老師為大家帶來的《月滿西樓》,有請xxx。

主持2:“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代的張若虛就是以這樣的起筆將我們引進了一個唯美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每個字都蘊含著美的遐思,詩人用唯美的文字,描繪了一幅唯美的畫卷。這一美景,不僅成為詩人記憶中難以磨滅的印記,也感動了千白年間的一代代人,沉澱在中華文明的血液裡,成為永恆的經典。請欣賞由xxx兩位同學為我們帶來的詩朗誦《春江花月夜》。

主持1:讓我們再來聽一個傳說故事,嫦娥身邊有一隻可愛的玉兔,這是民間公認的。據說這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據說嫦娥奔月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餵養的白兔。白兔兒當然無法留住嫦娥,隨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宮有一隻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這就是玉兔搗藥的傳說。我們現在抬頭望月,也許能從月亮上找到那隻可愛的兔子。

下面由我為大家帶來一首詩朗誦———《千燈明月》。

主持2:銀色的月光下,竹林中傳來了陣陣葫蘆絲的樂聲,舒緩悠揚;微風輕拂鳳尾竹,遠看像一層綠色的霧在舞動,請欣賞由xxx同學為我們帶來的葫蘆絲獨奏《月光下的鳳尾竹》。

主持1:月亮含蓄、皎潔、溫柔,是純潔、美好、團圓的象徵,於是中秋賞月便成為了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人們或登于山、或泛於水,而又必備美酒佳餚,文人賦詩,以月寄情,下面有請xxx為大家朗誦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有請李成學老師。

主持2:下面請王海蓉同學為我們獻上一曲《敖包相會》。

主持1: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兒尖,我在小小的船裡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多麼熟悉的童謠,多麼富有詩意的童年幻想,現在有請xxx同學為大家帶來詩朗誦《月亮船》。

主持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現在我們有請xxx校長為大家帶來一首《天涯明月》,掌聲有請。

主持1:老師們,同學們,相聚的時光總顯短暫,不知不覺間又要跟大家說再見了,今夜,秋高氣爽,明月當空,這美麗的中秋之夜,讓我們銘記中華文化的永恆經典,把我對親人的祝福、對親人的思念遙寄給他們,讓幸福永遠與他們相伴。也祝願我們所有的老師、同學平平快樂,祝福我們的學校發展蒸蒸日上。xxx中學“說月、賞月、詠月、唱月、思月”(“今宵月更圓”)中秋晚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參與,我們明年的現在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