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名著讀後感>

水滸傳讀後感2000字以上

文思屋 人氣:1.35W

眾所周知,四大名著各有千秋,<紅樓夢>的文學價值,<三國演義>的史學價值,<西遊記>的奇特想象,而<水滸傳>很強的故事性,都是光彩照人。其實對<水滸傳>中的不少故事我們早就知道,如我很小的時候就聽過山東快書<武松打虎>(表演),俗話說得好: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

水滸傳讀後感2000字以上

今天在這兒,我想在給大家講一些英雄故事的同時,就我個人讀<水滸傳>的感受,來談談其中的一些門道。

當然門道很多,由於時間問題我不能談得太多,由於水平問題我也談不了很多。下面我就圍繞“人”、“逼”、“義”、“智”、“悲”五個字試著帶著大家走進<水滸傳>,體味<水滸傳>。

一、<水滸傳>裡的“人”

為什麼先說人呢?因為它是小說三要素之一呀!

俗話說得:名字有叫錯的,但外號卻沒有叫錯的。梁山好漢108將個個是英雄,人人有外號,那麼說英雄我們就先從他們的外號說起。

作者給這些英雄們加上外號,不僅簡化了稱呼,省了讀者的力氣,叫起來更順口,有利於記憶,且提高了英雄們的“知名度”,但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外號確實涵蓋了相當大的資訊量,具體說來,這些綽號:

有以長相命名的:如長著豹頭環眼的豹子頭林沖、黑如炭團的黑旋風李逵等。

有以身體的某一特色命名的:如背上刺有花繡(紋身)的花和尚魯智深、“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的青面獸楊志、鬢邊有搭硃砂記的赤發鬼劉唐等;

有以個人特長命名的:智多星吳用、祖代屠戶出身,殺得好牲口,挑筋剮骨的操刀鬼曹正,神醫安道全、鼓上蚤時遷等;

有以所用兵器命名的:如大刀關勝、雙鞭呼延灼、金槍手徐寧、鐵扇子宋清等;

有以性格命名的:如拼命三郎石秀、母夜叉孫二孃等;

有比作名人命名的:如小李廣花榮、病尉遲孫立、小尉遲孫新等;

有以出身身份命名的:如菜園子張青等。

其次,從性別比例來看,108將中只有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蟲顧大嫂、母夜叉孫二孃三位女性,佔總數的2.8%,而男性有105人,佔總數的97..2%,可謂比例嚴重失調,但我認為出現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因為性別有時與“職業”確實存在著很大的關係——畢竟他們是“匪”,自然男性多一點,退一步來講,儘管只寫了三位女英雄,但是他們也都清一色具有“男性化”特點,(從外號上就能體現出來)讓我們從她們身上看不到林黛玉式的陰柔美、病態美,她們的故事也沒有太多的纏綿和多愁善感,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水滸傳>中的“男尊女卑”思想便真越發凸顯出來。其實,說到這,我們不難想到裡面的另外幾位女性:與西門慶通姦毒死親夫的潘金蓮、與張文遠私通的閻婆惜、與和尚有染的潘巧雲等均沒有一個有好下場,潘金蓮被小叔子武松砍了頭、閻婆惜被宋江摘了腦袋,潘巧雲更慘,被楊雄一刀一刀剮了去,如此一來,“男尊女卑”思想在這些人身上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再者,從英雄們的特長來說,正如文中所說:

八方共域,異姓一家。天地顯罡煞之精,人境合傑靈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見,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語言,南北東西雖各別;心情肝膽,忠誠信義並無差。其人則有帝子神孫,富豪將吏,並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屠兒劊子,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對夫妻,與叔侄郎舅,以及跟隨主僕,爭冤仇,皆一樣的酒筵歡樂,無問親疏。或精靈,或粗鹵,或村樸,或風流,何嘗相礙,果然識性同居;或筆舌,或刀槍,或賓士,或偷騙,各有偏長,真是隨才器使。可恨的是假文墨,沒奈何著一個“聖手書生”,聊存風雅;最惱的是大頭巾,幸喜得先殺卻“白衣秀士”,洗盡酸慳。地方四五百里,英雄一百八人。昔時常說江湖上聞名,似古樓鐘聲聲傳播;今日始知星辰中列姓,如念珠子個個連牽。在晁蓋恐托膽稱王,歸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義,把寨為頭。休言嘯聚山林,早願瞻依廊廟。

真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每人都能英雄有用武之地,()且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優劣互補,相得益彰,也正因如此,所以水泊梁山才能不斷髮展壯大,形成氣候。

二、<水滸傳>裡的“逼”

“逼上梁山”是多數梁山好漢上山聚義的共同原因。

儘管宋代出現了繁榮的城市經濟和都市社會,以及相應的文化建設等,但高度集中的城市經濟,必然會導致人們在權力、金錢、利益,以及與之相關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等方面需求的無限增大和殘酷爭奪,從而引起很多社會問題,其結果必然是弱肉強食,遍地不公。其中的弱者被逼造反,也是在所難免的了,這也是這部作品中好漢們揭竿而起的原因所在。小說中梁山好漢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一段被逼上山的經歷,但是,這些“逼”作者並不是千篇一律,我試著對“逼”進行了分析,卻驚奇地發現“逼”得巧,“逼”得妙,完全達到了藝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