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著名日記>

鄉鎮幹部民情走訪日記

文思屋 人氣:3.31W

聯村領導用日記真實記錄了到村工作的每一天,接下來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鄉鎮幹部民情走訪日記,歡迎大家的借鑑閱讀!

鄉鎮幹部民情走訪日記

鄉鎮幹部民情走訪日記(1)

2月23日上午,星期四,陰有雨。我們走訪組一行四人去得勝村走訪。據村黨總支書記鍾雪根介紹,得勝村共有11個承包組,369戶,總人口1328人,現有耕地面積2314畝,共有黨員49名。當前黨員幹部群眾反映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主要集中在農房搬遷方面。據瞭解,作為海鹽縣“兩分兩換”整村搬遷的試點村,目前得勝村已完成3個承包小組、計104戶農戶的搬遷工作,其他8個承包組、計269戶農戶還未搬。由於這些農房大都建在八、九十年代,現已破舊,正面臨翻建等問題。而且廣大未搬遷農戶看到新小區已初具規模,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希望搬遷的情緒十分高漲,已經多次向村裡反映,要求繼續實施“兩分兩換”工作。

走訪回來,我們立即把在村裡走訪瞭解到的情況向鎮黨委、政府進行了彙報。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專門召開班子會議進行研究,決定提前實施得勝村剩餘8個組的搬遷工作,並研究制訂了相關政策。同時,抽調機關、中心(站辦)16名黨員幹部會同走訪組成員組成得勝村“兩分兩換”工作組,幫助做好得勝村的“兩分兩換”工作。

3月8日下午,星期四,陰天。我們在得勝村組織召開了1、3、4、5、6、8、9、11組承包組長會議,進行宣傳發動,就農戶農業用地集中流轉範圍、流轉土地租用期限及費用、搬遷補償的依據、搬遷安置的方式和獎勵政策、辦理搬遷安置的有關程式等問題進行了明確,並分發意向表,以便真正瞭解農戶群眾的心聲。隨後,鎮、村幹部分組行動,連續4個晚上到每個承包組召開全體戶長會議,及時瞭解廣大人民群眾在實施“兩分兩換”過程中需要知曉的政策、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真正掌握資訊,並及時統計、彙總意向表。彙總情況表明,得勝村剩餘8個組絕大部分農戶都願意實施搬遷。

3月26日起,得勝村廣大農戶開始分組分批來村民委簽訂土地流轉協議和農房搬遷協議,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進村入企活動的深入開展,進一步拉近了廣大黨員幹部與群眾的距離。作為一名基層幹部,我深深體會到,只有我們認真傾聽群眾的呼聲,緊緊圍繞群眾的所需所想,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群眾才會真正支援我們的工作,才會從心底裡擁護我們的黨。

鄉鎮幹部民情走訪日記(2)

今天,是第二十九個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也是**市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開展幹部進村入戶活動以來,我第一次深入我局幫扶聯絡村之一——顧家店鎮高殿寺村進行入戶走訪。

上午,在村委會大院與黨支部書記劉順兵同志和村委會會計艾志明同志簡單交流後,我們踏著蜿蜒崎嶇的鄉間小路,同行出發了。我們走訪了幾個村民後,來到二組組長陳友誼家中。我首先向他們全家問好,並代表**市國稅局向他們表達了良好的祝願。陳友誼年過六旬的老母親劉秀英高興得不知道說什麼好,一個勁地表示感謝。據陳友誼介紹,目前他們家裡只有兩畝農田,餵了幾口豬,妻子和自己在家務農,上有年老體弱的老母,下有還在上學的幼子,生活雖然比較困難,但已經很知足了。再說自己是黨員,是村組幹部,理應把奉獻放在第一位,沒必要和別人比那麼多,日子過得去就行。樸實的話語,真誠的笑容,無不使我們感到一名基層普通黨員幹部的無私情懷。

由於出身農村,又長期從事執法工作,我對農村的普法工作比較關注,也非常希望所有農民都成為知法、懂法、守法和護法的好公民。我仔細詢問了他們對農村普法工作的看法和對農民維權意識特別是作為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的見 1

解。陳友誼說,現在已經是法治社會了,人們的法律意識早就今非昔比了,但是離實際需要還有差距,希望有關部門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少數村民購買了農資卻不知道主動索要正規的發票,還有的在外面打工也不知道主動要求籤訂正式的法律合同等等,都是今後應當注意的問題。聽了他的話,我感觸頗深。農村普法工作的長期性和艱鉅性是不言而喻的,成績和不足都是政府部門工作的動力。向他們介紹了一些法律的常識和涉農法規後,我們告辭了。

告別了陳家人,我們來到一個養殖大戶——四組的謝桂家裡。一走進屋門,就看到一箇中年漢子在拿著一張漁網忙碌著什麼。原來,剛剛晒了晒網,他正準備把它收起來,既防夜裡返潮受溼,又能少佔地方。看到我們進來,他熱情地讓座倒茶。此人正是謝桂,承包了將近三畝的魚塘,養魚為生。我們搬了幾個凳子坐到一起,謝絕了倒茶。一番簡單的自我介紹後,我向他介紹此次**省“萬名幹部入萬村進萬戶”活動。老謝笑道:“我早都曉得了,你們來村子裡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不用再介紹了,你們對我們村子的幫助真大。”簡單而率直的話語讓人動容。我和支書劉順兵、會計艾志明一起詢問老謝對黨和政府農村政策的意見和建議,調查惠農政策的落實情況。老謝一個勁地說黨的政策好,沒有意見,還略帶歉意地說由於平時學習不夠,資訊比較閉塞,對最新的政策什麼的都不是很瞭解。我向他建議平時多看看報紙、

電視,多蒐集資訊,包括行情、市場和優惠政策等等,還要及時向鎮裡有關部門尋求幫助,除了學習養殖技術外,多掌握其他資訊也是不錯的。謝桂深表贊同,表示今後一定加強努力。

從謝桂家裡出來,時間已經快到中午了。我回到村委會和我們國稅局駐高殿寺村工作組成員們碰了頭,簡單進行了情況交流之後,一起去一個村民曹禮奎家裡吃了午飯,並按照規定付了飯費。

下午,我提出獨自到田間地頭看一看,於是大家分手,兵分幾路,各自為戰。我路過一片柑橘林旁邊,看到一位老大爺正吃力地推著一小車磚石,就連忙上去幫忙推著慢慢走,並和他攀談了起來。提到“三萬”活動,老大爺深有感觸。他動情地說:“到底還是沒有忘了老百姓啊!你幫我推車,又讓我想起來年輕時毛主席領導的好乾部了。我好多年沒有見到過黨政領導專門進農民家門了。”來到老大爺家,經過詢問得知,他姓張,準備擴建豬圈。問及對新農合和其他惠農政策的看法,他說黨的政策很好,唯一的遺憾就是還沒有實行農村社會養老。我接過話茬表示,一些村民養老負擔重,有後顧之憂,這是我們走訪瞭解到的普遍情況,我們一定如實向上反映。

經過一天的奔波,雖然有些勞累,但是頗感充實。我的心又和農民近了一步,村民們的真實想法和他們樸實的'話語,都將鞭策我不但要做好本職工作,更要體民情、知民意,如此,方能不愧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

鄉鎮幹部民情走訪日記(3)

在xx鄉陳書記的帶領下,汽車在離開瓜寨村的柏油路之後,右轉一會便開始爬山,崎嶇的山路,由於是乾季,道路並不是很難走。不知道過了多少個彎,便到了山頂。陳書記說,以前不久,這是沒有路的,這條路還是因為市裡面修黑石羅水庫才修的路,xx村進出只有通過人背馬馱的方式。但即使是這樣,公路依然沒有通到村,到公路盡頭,還要走上半個小時的山路。

站在山頂,眼前十分開闊,四周群山高聳,中間很遠處可見一條細細的河流在群山間出沒。山都比較陡,植被還可以,比起常見的森林來說,還是遜色不少。腳下的一座小山頭上,一棵電線杆在黃土和松葉間格外扎眼。遠遠看去,象我兒子小時候積木玩具裡面的電線杆。耳邊遠遠的傳來機器轟鳴的聲音,書記說,水庫正在施工,由於這裡人煙稀少,山高坡陡,植被相對較好,將建昭通市水源地。

汽車沿山路蜿蜒而下,又不知過了多少個彎,來到了水庫辦公地,也就是公路的盡頭,不遠處幾臺挖機正在緊張工作,陡峭的山涯上,好多頭戴安全帽的施工人員,有的腰繫繩索,掛在崖壁上,有的在山崖間來回走動,只要你仔細一看,小河兩岸陡峭的山上,到處都是移動著的紅色安全帽。山風吹過,這些施工的人,象風中翻飛的小鳥,讓人禁不住為他們的安全捏住一把汗。

可能是上游人煙少的緣故,河水特別清。河邊有幾戶人家,名叫竹林組,源於村子河邊有一片茂密的竹林,已經列為搬遷物件,但由於新的房子還沒蓋好,暫時還住在這。說話間,我們已經到了村中,書記不停的和老鄉們打著招呼,看得出,書記和他們都非常熟悉,東家長西家短的說著一些我們聽起來很陌生的人和事。趁著這些空隙,我仔細看了看這些民居,這裡的房子建築特別簡單,一般為二層瓦房,一層住人,二層堆放糧食和雜物,牆為夯土製成,比較粗糙,有的年深日久,佈滿大大小小的裂紋,有的已經傾斜,給人以搖搖欲塌之感。房間裡面光線黑暗,陳設簡單,不管什麼看上去都有黑黑的感覺,因為,這樣的建築通常不用柱子,直接把樑架在夯土牆上,整個房屋由夯土牆承重,使得屋內空間逼仄,採光不暢。我驚異於這是山區,自古以來樹木眾多,為什麼房屋建得如此簡單。在我印象中,這樣的房屋是抗震效能最差的,牆一倒,整個房屋就倒了,如果使用柱子,可以做到牆倒房不倒。上帝保佑,這一帶歷史以來估計地震不多,才使得這裡的人民在這樣簡單的房屋裡,安然度過了多少個日夜。

書記說,這裡已被列為搬遷移民,屬於xx村的一個小組,為了搬遷工作,他不知來做了多少工作,甚至開玩笑的說把一家人的茶都喝完了、凳子都坐壞了,才把工作做下來。雖然這裡土地貧弱,人煙稀少,交通不暢,但俗話說故土難離,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花子窩,移民搬遷工作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真是不小。

沿河步行而下。兩岸山勢極陡峭,河邊但凡能栽種的地方,都已開闢成地塊,有的地方甚至只有幾十公分寬,能種的則種,不能種的地方也種上了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木,山頂大多是在碗口粗的松樹,遠遠望去,就象戴了一頂綠帽子。書記介紹說,現在是春天,還很冷,過久山上的杜鵑花開時,很是漂亮。我想象著,兩岸山花爛漫時,該是一番多麼壯觀的景象!河水雖不深,但極清,河岸邊也看不到各種現代垃圾,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彷彿從來沒有人來過,透著濃濃的原始自然風味,就連岸邊遠遠的覆蓋著灰瓦的農舍,也與周圍的景色相得益彰,儼然一幅優美的中國山水畫。

沿著河邊蜿蜒的小路,半個小時後,我們就來到了今天的終點,xx村,村子不大,幾十戶人家,坐落在河岸邊的高地上,在村子與河之間是一大片緩坡地,地已經作了細緻的翻整,並栽上很多蘋果樹,對岸是陡峭的山崖,長滿的樹木,背後也是高高的山峰。村裡面的房屋都是清一色的土木民居,灰色的瓦、灰色的土牆,灰色的房簷下的灰色的榔柱上,掛著一串串金黃的玉米。除了偶而一閃而過的幾根電線,實在無法找到與現代產品相關的東西。安靜,還是安靜,除了偶而的幾聲犬吠和幾聲雞叫,聽到的只有風聲和水聲。那個我沒去過的、鼎鼎大名的、被遊客擠爆了的、號稱世界上最美村子的雨崩村,能有這裡的安靜麼?我想。在這裡,你看不到什麼,想不到什麼,也不用想什麼,看什麼,除了純淨和你的心靈。套用現在一句時髦的話,這裡是最適合發呆的地方。

可是,這一切美好的背後,是生態的脆弱,生存的艱難和生活的貧困,xx村人均八分地,且大多為陡坡地,土地貧瘠,村民主要靠種植玉米和土豆收入。近年種植了不少蘋果、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木,但由於管理原因和週期較長,目前還處在投入階段,沒有收入。即便有點收入也因交通條件限制難於變成商品。於是,村裡大多青壯年都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守著幾分薄地,幾間老屋,儘管村外的世界風起雲湧,這裡卻是永遠的波瀾不驚。

村裡修路的經費已經落實了,但修路涉及佔用耕地卻在村裡吵成了一鍋。普遍的心理是,都想修路,但都不想出土地,公共利益都想要,但只要涉及自己的私利,便寸步不讓,有的修路必經之地的人,漫天要價,甚至要賴要橫,無所不用。書記一下午都在找不同的人協調做工作,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的想法甚至令人啼笑皆非。“今天的工作成效不大”,書記說,“過幾天還得來”。對我來說,農村工作千頭萬緒,真是不容易!

回來的路上,一個老鄉正在用拖拉機翻地,“老鄉,你那機器怎麼弄進來的呀?”。“幾個人扛進來的”。“哇,好現代哦”!同行的一個小美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