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自主創業>

養雞大戶汪海青 風雨過後是彩虹

文思屋 人氣:1.2W


  3月11日下午,汪海青正在給雞餵食

養雞大戶汪海青 風雨過後是彩虹

3月11日下午,當筆者再次來到秭歸縣洩灘鄉返鄉創業青年汪海青的養雞場時,遠遠地就望見汪海青在自己的養雞場裡忙活著,雞場內群雞起舞,場面壯觀。跟前不久筆者去的時候相比,汪海青的養雞場顯得更規範、更氣派。
  
  今年25歲的汪海青家住秭歸縣洩灘鄉黃家山村五組,先後在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武漢等地十多家企業打工八年。去年4月,汪海青毅然返回家鄉洩灘鄉,在家門口辦起了一個近2000只規模的養雞場。
  
  汪海青將自己的養雞場建在一座“一面坡”的山頂上,四周都環繞著大山,一條蜿蜒盤旋的組級公路從山外一直通到他的養雞場。養雞場實行的是全封閉式圈養,東西兩邊是兩橫排各四間土房子,可供雞避雨保暖,南北兩面砌著院牆,中間是寬敞的晒壩,用尼龍網分成三個區域,分雞苗、山雞、土雞三類養殖,天上罩著整張尼龍網,可防天敵。
  
  說起決定返鄉創業時的困惑和挫折,汪海青如數家珍,娓娓向筆者道來。回鄉之前,汪海青也曾有過猶豫,主要有五個方面的擔心:一是擔心自己不懂養雞技術,害怕在養殖過程中遭遇大規模的雞瘟等傳染性疾病。二是擔心銷售市場行情不好,雞養多了銷不出去怎麼辦?三是擔心創業政策上不允許,畢竟養雞是有一定環境汙染的。四是擔心場地和資金問題。自家附近農戶較多,場地有限,鄉親們會同意嗎?再說這幾年自己兄弟三人雖然都在外打工,也掙了不少的錢,但是因為父親患有痛風等疾病,母親也是體弱多病,常年吃藥不斷直至去年10月去世,家裡經濟並不寬裕,哪有資金投入到辦養雞場上呢?五是擔心老父親不同意,因為大規模地養雞畢竟要擔很大的風險,搞不好全家人都得跟著栽進去。
  
  回鄉後,汪海青首先找到黃家山村支部書記王宗美和周圍眾位父老鄉親,表明了自己想在家門口創業的決心,希望得到家鄉父老的支援,又找到當地政府、工會、團委等組織以及扶貧、國土、環保等部門諮詢回鄉創業政策,主要是尋求政策上和創業環境上的支援。面對這位雄心勃勃決心幹一番事業的優秀青年,當地政府各部門和村、組幹部以及當地村民都毫不猶豫地伸出了扶助之手。
  
  很快,在親朋好友的幫助和作擔下,汪海青貸款2萬多元終於將養雞場順利地辦起來了。在創業初期,汪海青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和挫折,比如,雞犯病了在當地買不到治雞病的藥,無法及時準確地對雞作出診斷,附近也無專業人員給予支援,不會配料、配量,消毒防疫措施不清楚,孵化技術、種蛋的選擇、雛雞的保溫與飼養管理等等,這些東西他都是兩眼摸黑,全然不懂,因此他餵養的第一批50只山雞、第二批200多隻土雞全死了。
  
  然而,汪海青不愧是一位勤學肯鑽、踏實肯幹的優秀青年。為了把雞養好、把雞場辦好,他想了很多辦法,也加大了科技養雞的投資力度。他先後赴武漢、宜昌及周邊鄉鎮廣泛考察養雞場和銷售市場,對科學養雞有了一定的瞭解。此外,考慮到自己地處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山大人稀,資訊閉塞,他專門買回了一臺彩電和一套天線鍋,每天堅持收看央視《農廣天地》、《致富經》以及其他地方電視臺辦的農業致富節目,還購回《雞病的治療與預防》、《土雞的飼養與管理》、《禽蛋的孵化與雛雞的.飼養》等學習資料和一臺舊手提電腦,通過悉心地學習書本知識和查閱網路資料,不斷提高了自己科學養雞的本領,特別是他鑽研出來的採用松針粉和腐葉土配合飼養法,更是讓他餵養的三峽土雞實現了好長快長的目標,為他的養雞事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到去年底時,汪海青餵養的三峽土雞出欄150只,創造純收入5000多元,此外還出售雞苗700多隻,創造純收入3000多元,這兩項相加當年即實現創收近萬元。據汪海青的不少客戶反映,他餵養的三峽土雞不僅生性活躍、羽毛鮮亮、疾病免疫力強,而且肉質香嫩、產蛋率比較高。因此,汪海青餵養的三峽土雞的銷售市場行情比較好,信譽度比較高。
  
  今年,汪海青計劃再新發展5000只三峽土雞,將雞場的養殖規模擴大到7000只以上,並採取場內圈養和林中散養相結合的方式,力爭實現創收10萬元以上,同時在三峽地區同行業內創出一定名氣。
  
  臨別之際,汪海青對筆者說:“在外打工八年,但是始終想著要回家創業,在家門口做一件事情。2012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企業效益也不好,我就回家辦起了一個養雞場,當時的養殖規模是2000多隻,當年實現近1萬元的收入。風雨過後是彩虹。在養殖過程中,由於剛開始不懂這個行業,沒接觸過,不懂技術,就找技術資料自學、通過廣播電視學習、請教相關技術人員,在大家的支援下辦起了這個養雞場,當年實現收益。在新的一年裡,我希望在現在的基礎上再發展5000只雞,實現在家門口致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