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百家姓>

百家姓之厲姓氏起源介紹

文思屋 人氣:2.9W

厲姓的得姓始祖是齊厲公。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厲姓氏起源介紹,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百家姓之厲姓氏起源介紹

一、姓氏源流

厲(Lì 厲)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源於西周,以諡號為氏。周宣王姬靜執政時,齊國君主姜無忌去世,諡號為“厲”,史稱齊厲公。齊厲公的直庶子孫以諡號為姓,遂成厲氏。

2、以封國名為姓氏。周朝時,有個諸侯國厲國(在湖北省(因為孫皓所惡而奔魏)姓厲。孫秀的後代中留在江東的一支成為厲姓。

4、李姓改為厲姓。唐玄宗李隆基稱帝前,唐宗室新興王隨縣西北厲山),春秋時,改名為隨國。原厲國君主的後代支子以原國名為姓,成為厲姓的一支。

3、孫姓改為厲姓。三國時,吳國皇帝孫皓,追改宗室孫秀李晉與太平公主合謀叛亂,事敗被誅。李隆基執政後,詔令李晉族人為厲姓,不準其恢復李氏。

得姓始祖:齊厲公。據古籍《風俗通》上記載,周朝時,姜太公的後代姜無忌去世,被追加封號為“厲”,史書上稱為齊厲公,齊厲公的後代,就以這個封號為姓,世代相傳。漢代有魏郡太守、義陽侯厲溫。而在《古今姓氏書辯證》上記載,厲國的所在地在湖北省義陽縣縣北之厲鄉,人民以國為姓。後世的學者考證,古代厲國所在地,就在今湖北省隨縣北面厲山之下的厲鄉。厲氏的發源之地,正是在厲鄉。望族居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縣),故厲姓後人尊齊厲公為厲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厲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風俗通》記載,周代曾諡齊厲公,他的子孫便以諡號為姓,稱為厲氏。據史料查證,春秋時期,即從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12諸侯各守疆土,共稱周室,其中封於齊的厲公秉政於前824—前816年。厲公的後人不忘先祖,均以諡號為姓,形成厲氏。齊厲公被尊為厲姓始祖。“威弭郡盜,名重文壇。”厲氏中曾有唐代的道州刺史厲文才使一郡大治。清代的厲鴞工詩文,成為力主大江南北文壇20餘年的先賢。雲陽厲氏的始祖為漢魏郡(河北省臨漳西南)太守義陽侯厲溫,溫公的兒子名友,寄志於山林之間,堅辭漢帝所封的諫議大夫,高隱養志,放浪形骸。溫公的孫子有次宗和次元兩個,其中次宗被授金吾右千戶,子孫世居北地。至宋靖康年間,北國盡陷金兵之手,厲溫的裔孫厲介,字倬人,紹興年間以舉薦任至東京留守,南渡後,先隨駕浙江,定居餘姚,後來,又由余姚的東陽徙至丹陽,為丹陽厲姓始祖。厲氏在丹陽的繁衍發展中,由於天災人禍,族中前譜蕩然無存,以前的先祖無從考證,後於明正統年間,厲介的裔孫厲國華,任至福建布政使,致仕還鄉後,致力於查詢線索,徵集資料,為輯譜做了大量工作。清乾隆年間,厲國華之後人厲靖,以國華蒐集的資料為底本,輯成新譜,厲國華被尊為丹陽厲姓始遷之祖。國華的曾孫有永泰、永隆、永安、永志4個,從此開始,丹陽厲氏闢為4個分支。至清道光十七年(1827年),共歷16世(餘略)。

三、歷史名人

厲氏在我國曆史上一直表現出色。除了漢代被封為義陽侯的厲溫,像唐代詩人厲玄(貞觀年間官拜道州刺史),治績卓著的`厲文才;後梁時的大畫家歸真;宋代被百姓稱為“歷佛子”的著名好官厲汪,以及清代學者厲鶚,可以說無一不是出類拔萃、榮及子孫的人物:

厲 鶚:字太鴻(1692-1752),又曾字雄飛,號樊榭,又自號花隱。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原籍慈溪。幼孤貧,至寄居沙門。性穎悟,初學為詩,便驚長老。稍長,於書無所不窺。康熙庚子舉於鄉,需次縣令將入都,道天津,留滯查氏水西莊數月,竟不謁選而歸。乾隆初,舉博學鴻詞報罷,聞揚州馬氏藏書最富,因客之,盡探其祕牒,往來大江南北,主盟壇坫者凡數十年。嘗病《遼史》太簡,閱四百餘年無有為之增益者,乃仿裴世期注《三國志》列,而不就書作注,位摘史文為綱,歷引郡書於下,間作案語以斷之,成《遼史拾遺》十卷。於遼一代二百年事凡有可考見者,粲然具備。蓋亦正史外所不可少之書。又仿計敏夫《唐詩紀事》例,成《宋詩紀事》一百卷。並號賅博。才清逸,有《樊榭山房集》二十卷。餘有《秋林琴雅》六卷,《南宋院思錄》八卷,《東城雜記》二卷,《增修雲林寺志》八卷,《湖船錄》一卷,均梓行。

厲 志:字駭谷(1804-1861),號白華山人,又名白華居士,晚年改名厲允懷,筆名景陽氏,諸生,詩、書、畫三才齊備。工詩,善書畫,行草,學明人。山水蘭竹,有李檀園逸趣,中歲患目眵,而書畫益進。捉管疾掃,全以神行,故無不妙。嘗於西湖昭慶寺,指畫巨鬆。厲駭谷先生,實則籍居現岱山縣秀山鄉北浦厲家村。著有《白華山人詩抄》。

厲仲芳:宋朝將官,他文武雙全,在朝廷的武學考試中得第一名。他發明製造了一種叫“九牛弩”的戰車,上面有射箭的機關,非常適合實戰,後來被人利用來大敗金兵。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范陽郡:三國魏文帝黃初七年(226年)將涿郡改為范陽郡,在今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縣、房山縣一帶。

南陽郡:秦代始置,漢承秦制,仍設南陽郡,郡治宛,下轄三十六縣。東漢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現出經濟、文化大都 會的面貌。

2、堂號

半樹堂:宋朝厲元吉,號“半樹”,做烏程尉,後回家隱居。元朝訪問宋朝舊臣,元吉跑到湖裡、海里,去藏,到了白頭才回家,堅決不做侵略者的官。

此外,厲姓的主要堂號還有:“佛子堂”、“南陽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