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自然科學論文

文思屋 人氣:1.49W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一篇什麼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自然科學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然科學論文

摘要:在目前,自然科學課堂教學存在的一個較突出而又普遍的問題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意思不夠,獨立思考的習慣較差,仍舊是“師雲亦云”,被動地接受知識,能夠質疑問難的學生如毛鱗角,那麼如何構建一個引導學生樂於研究,善於分析,親身體驗實踐活動學習氛圍,我對研究式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一些探討。

關健詞:研究式、創新、合作

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創新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而創新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可見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所以,只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觀,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實踐,“把教育的物件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使學習者“成為他們獲得知識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極的知識接受者”,才能真正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因此,通過教學創新,開展構建“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是創新教育的需要,其中“研究式”自然科學新授課教學模式正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一、什麼是“研究式”自然科學新授課模式

長期以來,國中自然科學教學工作者一直為突破課堂教學高耗低效的瓶頸問題而努力,然而我們也不能否認目前還有為數不少的自然科學的課堂教學仍嚴重滯後於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灌輸輕方法等現象,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教學調查表明,學生對課堂的不滿,關鍵在於教師的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法落後,教與學嚴重脫節。可見只有真正尊重和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探索,變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為師生交流、小組合作競賽等生動活潑的新模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才能更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在比較了眾多教學模式的優劣後,在自然科學新授課的教學中我嘗試讓學生以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式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獲取知識熟練技能、發展思維。由於這種新授課模式一改過去“接受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完全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設計方案、解決問題,所以我把這種自然科學新授課模式稱為“研究式”新授課模式。下面是一節“研究式”自然科學新授課的教學片段。

一首優美動聽的課前歌曲剛結束,每個協作小組都獲得了一塊鏡子。在學生的討論聲中,新課《平面鏡和球面鏡》使開始了。教師先打出幻燈:1、你手中的鏡子有何特點?2、請你對著小鏡子觀察自己,你發現什麼問題?每個協作小組成員拿著鏡子前後左右移動,仔細觀察、認真討論,並不時在紙上記錄點什麼,教師走下講臺巡視,對於一些難以發現問題的小組做一些適當的提示和點撥,五分鐘後,各協作小組都已寫好本組發現的問題。“下面請同學們彙報根據自己小組觀察後提出的相應問題。“教師話音剛落,各協作小組的代表已紛紛舉手:“鏡小人大,為什麼能看到全部面目?”“人遠離鏡子時,象為何會變小?”“鏡中的‘我’是否比‘我’小?”象到鏡面的距離和人到鏡面距離哪個大?”“鏡中的象是實象嗎?”在學生連珠炮式的回答下,除去雷同的問題,教師整整寫滿三張幻燈。“剛才每個小組提的問題都很有見解,今天這課我們先一起來解決其中幾個問題,其餘問題我們課後再進行研究。”教師根據本節課的目標在眾多的問題中選三個問題:1、鏡中的象是否比物體小?2、象和人到鏡面的距離哪個大?3、鏡中的象是實象嗎?教師問:“這三個問題,我們可通過什麼方法研究?”“實驗法“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教師打出幻燈,組織學生討論:1、在實驗中你要觀察什麼?要測量哪些資料?2、用你手中的鏡子能否確定象的位置?如果不能怎麼辦?3、為了實驗現象更明顯,我們用燃著的蠟燭作為物體,如何設計實驗方案?經過討論,每個協作小組都拿出自己的實驗設計方案。得到兩支相同的蠟燭和一塊玻璃後,利用手頭的直尺和白紙開始動手做實驗,教師巡視並在一些實驗操作技巧和方法上給於指點,不一會兒,有幾個協作小組已很成功地完成實驗,並得出正確的結論,其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二、“研究式”自然科學新授課與傳統新授課的區別

研究式是被廣泛應用於教學中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在教師引導、點撥下,通過學生主動參與來實現,學生要經歷:發現問題----收集資料----分析處理問題----解釋問題----問題解決的過程。強調讓學生自主地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學生通過參與學習,獲得了大量資訊,這些資訊恰恰是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基礎,研究式教學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

上述特點與教授式教學模式相比較有如下不同:

教授模式

研究模式

教師

角色

(1) 提出、決定、控制微觀管理學習;

(2) 作為教導者,知識的傳播者。

(1) 教師和學生實現學習目標中構成搭檔關係;

(2) 指導、點撥、提示者。

學生

角色

(1) 上課聽講、消化知識、積累、儲存以備將來之用;

(2) 被動接受知識,視其為客觀、事實、正確。

(1) 學生作為探究者和知識創新者,運用知識發現、鑽研、解決問題;

(2) 主動參與富有個性地解釋、批判、解剖知識。

課堂

(1) 由課目、教材決定;

(2) 問題是事先確定的、給予的、多數是已被解決的;

(3) 課堂是學習的唯一場所。

(1) 產生於學生的興趣;

(2) 自選的、開放式的、現實的問題;

(3) 獲取相關資訊或求取經驗時學習自然地發生。

“研究式”新課注重展示學生思維過程,特別注意實驗設計過程,儀器使用過程、現象展示過程、資料得出處理過程、概念形成過程、結論得出過程。如前文《平面鏡和球面鏡》教學中對於學生在情境中提出的問題如:鏡子後面的“我”看得見是真實存在嗎?蠟燭的象與蠟燭的大小如何?它們到鏡面距離哪個大?如何測?在教學中教師沒有輕易將結論告訴學生,讓學生去想象、去探索、去發現,將面向結論的學習變為面向過程的學習。此外“研究式”新授課在教學中還注重進行科學方法滲透,如前文教學片段中就向學生滲透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讓學生在潛意識中掌握各自科學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研究問題的習慣,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

三、“研究式”新授課的特點

1、它是一種開放的教學模式

它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機組合。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提出一節課中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在對問題的提出、設定、探索和解決上。讓每個學生者能用自己切身體驗和主動參與去學習自然科學。

2、它重視學生觀察能力和問題意識的培養

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只有通過自己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才能發現並抓住疑點,提出問題、設計方案、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逐步認識到“不能把任何我沒有明確地認識為真的東西當成真的接受,”並帶著懷疑的目光去觀察事物和各種現象,發現問題,這將大大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如學生觀察鏡中的象後提出:鏡小人大,鏡中的象是否比人小?人遠離鏡子時,鏡中的象是否真的象人所看到的那樣變小?這些問題的提出就反映了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

3、它體現了教學過程由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的重心轉移

“研究式”新授課體現了教師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來組織教學,知識本身不再是由教師“批發”來的“貨物”,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課堂的主活動不是教師的講授,而是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探索。教師平等參與學生討論和探索,並不時加以適當點撥和引導,在教學的調控過程中,滲透科學方法,把教和學融為一體。

4、它為培養學生團體意識和合作精神提供了舞臺

在“接受式”的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是相對獨立的,而現在每個學生都與自己的協作小組成員密切聯絡在一起,一起觀察現象,一起講座並提出問題,一起制定研究方案,一起探索得出結論,只有通過協作小組全體成員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全部學習過程,使小組獲得成功。這使每個學生看到了集體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性,從而加強了每個學生的團體意識和合作精神。

以上是我在開展“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中的一種嘗試。需要強調的是,不論哪一種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的主導作用不但體現在對教材處理上獨具匠心,還體現在平等民主、和諧融洽、輕鬆活潑課堂氣氛的創設和營造上,只有民主、融洽輕鬆的氛圍裡,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課堂才能成為學生思考、探索和創新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洪林旺《優化課堂結構讓學生去發現》中國物理學會主辦物理教2001.8出版

柳斌《創新教育實施指南》華齡出版社1997年出版

柳思儉《實用中學學科課堂教學模式》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