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長三角地區六個城市制造業結構分析

文思屋 人氣:3.31W
長三角地區六個城市制造業結構分析

引言
  
  長三角 16 個城市中上海、杭州、寧波、南京、蘇州、無錫集中了整個地區大部分的工業企業,這六個城市發展較快,製造業總產值由2003 年的26156 億元上升到2007 年的66685億元,2007 年佔長三角地區總產值的63.15%,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通過辨析各地區製造業的優勢和劣勢有助於主導產業的選擇、充分發揮各地區的優勢行業,全面提高製造業的發展水平。
  偏離-份額分析模型最初是由CREAMER(1943)提出,之後由美國學者Dunn 總結成現在普遍採用的形式,在國外區域與城市經濟結構的分析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偏離-份額分析方法大約在上世紀80 年代引入中國,周起業、劉再興對該方法較早進行了系統介紹後崔功豪等在《區域分析與規劃》中對該方法的計算過程進行了較為詳盡地闡釋。國內使用該方法分析主導產業的文獻較多,分析長三角地區的文獻主要有蔡建娜(2001)用偏離-份額分析法以廣東作參照考察了上海相對全國的發展狀況,並在得出上海製造業發展狀況不佳的結論後,從結構和競爭力兩個角度深入製造業內部分析問題所在,並給出相應對策。朱海就(2005)比較了位於長三角浙江、上海、江蘇三地主要製造行業的競爭力,從總體上看,浙江製造業的競爭力最強,江蘇次之。吳曉雋等(2006)對上海大都市圈各成員城市的製造業競爭力做了實證研究。從產業結構和競爭力兩個角度對製造業的29 個具體行業做了詳細分析。陳月梅(2007)對南京服務業發展的結構和競爭力偏離狀況進行了分析,認為南京服務業的結構和競爭力優勢不明顯。周彩虹(2012)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比較來看,兩省一市的製造業總體上產業互補性較強、結構層次存在明顯的梯度差異、垂直型的區際分工格局已初步形成。從以上文章可以看出對長三角各城市重點發展產業的選擇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試圖以長三角六城市為研究物件探討各城市制造業結構優劣性及重點發展產業。
  
  1 模型構建
  
  本文根據 Shift-share 方法,根據6 個城市在長三角的重要地位,選擇6 個城市的上級區域為長三角地區,進而分析六個城市的製造業結構。
  
  1.1 偏離份額模型介紹
  將區域或城市自身經濟總量在某一時期的變動G 分解為份額分量N 和偏離分量S,偏離分量S 由結構偏離分量P 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 組成,i 地區經濟增長G 可用下式表示:
  G =N +S= N +P + D
  設bi 為i 城市工業產值,B 為長三角工業總產值,bij 為城市i 工業部門j 的產值,Bj 為長三角工業部門j 的產值,下標0,t 分別表示初始期和末期情況,則城市i 工業部門j 在[0,t]時段的變化率rij 、長三角工業部門j 在[0,t]的時段變化率Rj 分別為:
  
  1.2 相對增長率、結果效果指數和區域競爭效果指數
  設 kj 為某城市制造業部門j 佔同期長三角相應部門的比重,L 為地區部門相對增長率,W 為結果效果指數,U 為區域競爭效果指數,則有:
  本文選取 2003 年為基期,2007 年為報告期,對六個城市的製造業生產總值作為研究依據,選擇除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之外的28 個製造業行業作為研究物件。資料來源為2004-2012 年浙江省、江蘇省、上海等各城市的統計年鑑。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得出各城市的分析結果。
  
  2 實證分析結果
  
  2.1 城市分部門製造業結構分析
  六個城市制造業業各行業從2003 至2012 年總體上呈逐步上升趨勢,但是結構有所變化。從各城市行業在長三角地區所佔比重可知,杭州市由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飲料製造業構成的食品行業板塊所佔比例高於其他行業,但所佔比重由2003 年的11.74%下降到2012 年的9.58%;紡織服裝大類行業、機電產業板塊、冶煉工業板塊的比重均呈下降趨勢,而石化工業比重在考察期內有所提高;上海市食品行業板塊在長三角地區優勢很明顯,2007年佔比38.79%,紡織服裝類和機電產業板塊下降幅度較為明顯,石化工業和冶煉工業略微有所下降;蘇州除食品行業有所下降外,其他幾大類行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機電產業板塊由2003 年的15.27%上升到2007 年的18.39%;無錫的紡織服裝、石化工業呈小幅度下降趨勢,食品行業、冶煉工業、機電產業相較2003 年略微有所上升;寧波市的冶煉工業上升趨勢明顯從2003 年的5.20%上升到2007 年的16.10%,食品行業、石化工業有所下降,而紡織服裝和機電產業有所上升;南京各行業變化幅度較小,食品行業、紡織服裝等行業均呈略微下降趨勢。